书城管理现代管理学
4635600000004

第4章 管理与管理学(3)

管理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只要有组织的地方,管理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说,任何组织,小到家庭、企事业单位,大到军队、国家,只要人们为一定的目标结成组织,就存在管理。正如孔茨和韦里克在其《管理学》中所说,“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组织,营利的和非营利的企事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有学者认为,管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决定:一是单个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即单个个人能力有限需要结成群体,从而使管理成为群体中协调关系不可缺少的手段;二是资源的稀缺性,即有限的资源需要通过管理进行有效的配置。

(二)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的目的性主要表现为一切管理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正如人们通常所说,没有无目标的管理,也没有无管理的目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如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员配备到适当的职位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管理的目的性是由管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如果管理没有一定的目标,为管理而管理,或管理不能解决组织存在和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那么这种管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管理的目的性要求管理人员时刻明确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围绕目标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管理的动态性

管理活动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与组织进行,需要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事实上,由于各个组织所处的客观环境与具体的工作环境不同,各个组织的目标与从事的行业不同,从而导致了每个组织中资源配置的不同性,这种不同性就是动态性的一种派生,因此,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处处成功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动态性主要表现为管理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要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动态性是由管理的目的性所决定的,同时鲜明地体现着管理的艺术性。如果组织运行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或管理对象已经发生变化,管理者仍然固守原来的管理模式,那么肯定会造成管理模式与新的环境的不适应性,此时的管理肯定会是无效或低效的管理,无法完成既定的管理目标。管理的动态性要求管理者时刻研究和关注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管理模式与环境的动态适应性,适时调整管理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应该说,正是因为管理的动态性特征,才使得管理理论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流派、管理模式不断涌现。

(四)管理的创新性

管理的艺术特征实际上与管理的另一个特征相关,这就是创新性。既然管理是一种动态活动,既然对每个具体的管理对象没有一种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可以参照,那么,欲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与责任,就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性。管理活动是一类创新性的活动,正因为它的创新性,才会有成功与失败的存在。试想,如果按照程序便可管好一切的话,如果有某种统一模式可参照的话,那么,岂非人人都可以成功,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创新性根植于动态性之中,与科学性的艺术性相关,正是由于这一特性的存在,使得管理创新成为必须。

管理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及管理内容、手段、方式方法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对管理活动的需要,管理的创新性与管理的动态性是一脉相承的,由于组织内外部环境及管理对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决定了管理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更新管理理论、管理思想,以及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方法,也就是说,管理的创新性是客观环境发展变化对管理活动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管理的创新性已经被管理学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所充分证明,在当今社会,各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学流派以及管理技术、管理内容、管理方法已经发展成为越来越茂密的“管理丛林”。

(五)实践性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发挥其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完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六)经济性

资源配置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就具有了经济特性。①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管理者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置方式的代价而取得的,这里有个机会成本的问题。②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式、方法以及选择的成本比较上。

因为在众多可帮助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中,其所费成本不同,故如何选择就有个经济性的问题。③管理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选择不同的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大小的问题,这是在经济性的另一种表现。

(七)管理的人本性

管理的人本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中心是协调人际关系和管理人,人是管理的中心,在管理中要注意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去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并使人们相互沟通和理解,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二是在管理中要尊重人、关心人,注意满足人的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就第一方面而言,管理的人本性主要缘于在所有的管理对象中,人是最主要、最活跃的要素,组织中所有的关系都可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自然就应成为管理的中心;就第二方面而言,管理的人本性主要源于人的尊严和人性的满足,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思想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应用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管理的人本性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注意抓住管理的中心和重点,并把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心理需要作为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管理的上述七个特性是相互关联的,是管理性质的七个不同方面的反映。

(第三节)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管理的基本原理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大量管理经验的升华,是对管理活动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是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和效益原理。

(一)系统原理

在管理系统中,各种管理的功能是不同的。管理的系统原理就是根据管理的功能,把管理系统分成级别(层次),把相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者分配到相应的级别中去,各有其位,各显其能。管理能级构成了管理系统中的“场”和“势”,使管理能够有规律地运动,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成效。现代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系统,使管理的各项要素能动态地进入相应的能级中去。

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管理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组织及其环境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现代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是否运用系统论,是现代管理与初级管理的重要区别。因此,也有人把系统管理看成是组织管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现代管理各基本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以及系统与其他各系统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联系,因此,为了达到现代管理的优化目标,就必须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系统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开放性与适应性等特性。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运用系统理论研究管理问题,就必须对管理的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在系统组成上,分析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要素是什么?可以分为怎样的一些系统?②在系统结构上,分析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如何?组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③在系统功能上,弄清系统及其要素具有什么功能?④在系统演变上,弄清维持完善与发展系统的源泉和因素是什么?⑤在系统联系上,研究此系统同其他系统在纵横各方面如何联系?⑥在系统的历史上,弄清系统是如何产生的?它经历了哪些阶段?它发展的前景如何?

每一具体系统都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服从于共同的目标,从而构成一个共同整体。比如,一个工厂往往由生产、研发、采购、销售等子系统构成,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生产目标;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系统又是分层的,每个系统都有子系统,同时,每个系统又是一个更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在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不同的子系统所处的层次不同,这就形成了系统的层次性。通过多层也系统的分工协作,使整体目标得以实现,整体交通得以提高。比如,工厂里有不同车间,车间里又有班,班里又有组,这就是系统的层次性;每一个系统又都是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必须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信息。并且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每一个系统都必须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这是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般来说,系统越开放,其适应性就越强;适应性越强,系统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管理的系统原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树立整体观念,积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把整体优化作为管理活动根本的出发点;树立开放观念,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形成良性循环,保持持续发展;树立动态平衡观念,及时跟随环境的变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断进行调整,寻求动态平衡。

(二)人本原理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对所属的组织、人员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是一种人的行为,它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以及三者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管理的人本原理是指管理应以“人”为中心,认识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

管理的人本原理要求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摒弃传统管理中把人作为机器附属物的错误思想,树立“贵人贱物”的理念。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有机复合体,是管理系统内最活跃的因素。在管理三要素中,管理者起着主导作用,表现为对被管理者的领导、组织、布置和协调以及对管理环境的掌握和适应,使被管理者能按他们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工作,被管理者工作绩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素质;被管理者作为特定的对象,其作用表现为对管理者制定目标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实施,实施的优劣,有赖于被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创造性劳动态度,以及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假如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作为管理的主体,那么管理环境则是管理的客体,管理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大如国际政治经济,小到企业内部结构的变化,都会对管理产生影响。

充分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强调员工参与管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同时应充分重视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重视建立和谐的组织内部之间关系和良好的组织公共关系。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对环境的动态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次要协调好管理主、客体的关系,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是指管理工作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组织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任务和承担的相应责任。它首先要求对组织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即规定谁“做什么”。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再确定每个人的职位与任务,这就是职责,即规定每个人工作的数量、质量、速度、效益等要求,做到职责界限清楚、职责内容具体、职责落实到人。

责任原理要求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坚持责、权、力、利相一致的原则。责,就是职责,这是责任原理的核心,职责明确,才能对组织中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做出正确的考评;权,是指权力,明确了每个人的职责,就必须给予其相应的权力;力,是指能力,给予职责要以人的能力为基础,能力大小不同,所能承担的职责也不同。一般来说,赋予的职责可以略高于其能力,使工作具有压力和挑战性,就会迫使人们自觉学习、不断上进;利,是指利益,完成了职责,创造了业绩,就应给予相应的利益作为报酬。当然,对于没有完成职责的,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做到奖罚分明、公正及时。

(四)反馈原理

所谓反馈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传送出去,再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反馈原理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利用反馈作用,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有效地实现管理的目标。

在现代管理中,由于涉及的因素复杂且变化多样,因此反馈系统的存在非常重要。管理工作必须遵守反馈原则,重视信息的收集,重视调查研究,以在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中,保证管理活动科学地、有根据地进行。

(五)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是指现代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有效地实施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就是必须注意现代管理的动态性,在发展中做好管理工作。

动态管理要求管理者明确,管理的对象和目标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及时对管理目标做出调整,并保证在系统内外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能随时对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实施动态管理的核心是在管理中保持足够的弹性。

(六)效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