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管理学
4635600000006

第6章 管理与管理学(5)

4、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建立在现代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基础上的一系列数量分析、决策方法,如博弈论、投入产出论、线性与非线性规划等。这些方法具有这样的特点:

(1)模型化,指在假定的前提条件下,运用一定的数理逻辑分析,就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起一定的模型。

(2)客观性强。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除了假定前提条件和选择分析的数量分析方法之外,在建立模型和进行推导过程中,基本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经营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数量分析方法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现代管理理论体系中的管理科学学派就是以这些方法为主导的学派。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可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决策的准确性。

将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特别是作业管理工作的效率。数量分析方法在组织的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管理中运用的空间极其广阔,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方法在模型建立起来之后的分析推导不受人的主观偏好的影响,但是在对复杂的环境进行前提条件假定、数量分析方法的选择上仍然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出现长官意志的数量分析结果;其次,即使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管理的环境复杂多变,许多因素很难量化,以包含有限的变量模型来代替现实的管理环境,二者之间显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差异过大,就会影响数量分析结论的可信性;再次,这种方法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所以说,这种管理方法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对人的管理中运用起来就更为明显。在管理中这种方法也应当与其他的方法结合起来,不承认这种方法的价值和完全迷信这种方法都是不正确的。

5、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按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对员工德、智、体各方面全面施加影响,提高人的素质,进而促进管理的方法。

教育是管理活动中一项最根本的方法。教育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是以转变人的思想、价值观为特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虽然教育产生作用的过程较长,但是产生了作用之后,所维持的时间要比其他的方法持久得多。

(2)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授教者和受教者都在提高,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活动。因此,教育不是教训,不是灌输。教育要起作用,授教者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否则,教育方法是无效的,至少会是低效的。

(3)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管理的教育方法适合一切组织和一切管理活动,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其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过程中,要视教育对象及目的,要注意内容和方式的选择,真正收到教育的实效。管理的发展史表明,虽然教育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是缺少教育的管理也是不能的。因为人们在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中,除了谋求一定的物质利益、社会归属、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追求之外,还包括着自身的成长,自我的完善。这些方面的要求,是报酬、职位所不能满足的。对员工进行教育,就成为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教育是实施各种管理措施的先导。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就涉及与人的素质完善的各方面。①人生观及道德教育。要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要教育员工遵守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要树立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②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又要有积极为使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要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集体生活中发扬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热爱、关心集体。③民主、法制纪律教育。

一方面让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关心组织的管理工作,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另一方面,要让员工知法、守法,提高其法制观念和守纪律意识。④科学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员工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组织从事各种工作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根据组织成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要求,对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明教育方法具有基础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同时,教育方法又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责任、管理道德教育等都应成为新时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那种因为教育的长期性和间接性而忽视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五节)管理的要素

一、管理的要素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管理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中任何一项管理活动必须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环境。

1、管理目标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有明显的目的性。凡是随意的、无明确目的的活动,就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管理目标是管理目的的具体表现,它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和评价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为此,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把制定管理目标作为首要任务,管理系统要围绕管理目标建立与运行,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

2、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是管理活动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它可以表现为单个管理者,也可以表现为管理者及其所构成的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主体决定着管理的性质,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方向,决定着管理效率和效果。一切管理职能与管理行为,包括配置理者发挥主导作用或具体实施。要创一流的工作,就要有一流的管理者。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结构、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组织管理的成效,决定着事业的成败。

3、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也称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管理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组织,也包括构成组织的资源要素与职能活动。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不少人认为管理的对象仅仅是人,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有些偏颇。管理的对象应当是组织中所有的资源,只不过人力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的管理对象而已。

组织的资源要素是管理的直接对象。一般说,资源要素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人力资源。在一个社会组织中,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是管理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所有管理要素都是以人为中心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人员作管理对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从生产力角度看,人是作为劳动要素出现的。管理者通过合理运筹与组织,实现劳动者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最佳配置,提高劳动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者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通过科学的领导和有效的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管理人,是管理者最重的职能。

因为人是一种活的要素,具有创造性,具有很大的潜力。如果这种创造性得于发挥,潜力被挖掘出来,就能够产生极大的动力。另外,人是具有感情的要素,其工作效率、生产的积极性的发挥都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而感情因素是最难于定量化、模式化的因素。由此决定了人是一个组织中管理难度最大,也最能够体现和需要管理的艺术性的管理对象。所以说,人力资源是管理的首要对象。正因为如此,现代管理才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积极争取组织所缺乏的外部的人力资源。不过要指出的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主张是:组织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只是对人的劳动能力的运用。在现代的管理中,不断地提高成员的素质、积极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更为重要的任务。传统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的目标是人尽其才,今天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在人尽其才的基础上,还要使员工的才智、才能不断地增长。

(2)财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是任何社会组织,尤其是从事经济活动组织的极为重要的资源,是管理对象的关键性因素。要保证职能活动正常进行,经济、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对资金进行科学管理。掌握资金运动规律,合理用财,广泛聚财,增收节支,提高效益,是管理者重要的经常性管理职能。

财力资源既是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体现,又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特殊资源。虽然资金、资本等财力资源是在利用物质资源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财力资源的分配和合理的使用,反过来对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资源价值形式的运动引导着物质或者说实物的运动。这种现象对管理的作用就是:对组织的财力资源的运用效率决定着组织的其他资源的运用效率。所以,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从财力资源运用的角度来考察其管理的水平、成效,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管理财力资源,目标就是要实现财尽其力,通过聚财、用财而不断地生财。

(3)物力资源。物力资源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物力指包括生产资料及其所有物质资料的总称。物力管理,一般指生产资料的管理,即对材料、能源、土地、矿物等劳动对象、工具、仪器等劳动工具的管理。加强物力的管理,充分发挥物资设备的作用,是社会组织开展职能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基础条件与可靠保证。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对组织的物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是: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的实际情况,对各种物力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和最佳的利用,开源节流、物尽其用。

要注意的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组织的物力资源不仅包括组织的有形资产,还应当包括无形资产。而且在这些无形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人力资源紧密地结合着的。所以,物力资源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今天已经紧密地结合起来。

做好物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物质财富的投入产出率。随着物质财富的匮乏,可持续发展的普及,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都不能够长期靠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提高投入产出率是管理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4)信息资源。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已成为极为重要的管理对象。在管理活动中,信息是搞好计划和决策的依据,是进行控制和监督的工具,是管理层次和环节互相联络、进行交往、组织活动的手段,同时又是一种能带来效益的资源。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并科学地管理好信息。

信息是物质属性和关系的表征。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通过各自的信息来显示其固有特征的。在一个社会组织中,信息就更是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今天,没有信息的组织不仅不可能生存,就是缺乏足够信息的组织,也肯定会被淘汰。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必要的外部信息,在组织内部实行信息共享已经是决定一个组织的竞争力的关键。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计划、决策、控制等职能的完成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前提;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传递到被管理者一方中去;被管理者执行决策的情况也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为管理者知晓。组织中的信息资源指的是各种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根据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网络,保证管理所需要的各种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在组织内建立起合适的信息共享网络,为平等、互动、交流的新型管理提供条件。

(5)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在组织资源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科技资源既可能独立存在,也可能附着于人和物上,这给科技资源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6)时间。时间体现了事物本身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一切工作都必须有时间来实现,管理者必须重视对时间的管理,树立清晰的时间成本效益观念,科学地运筹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

4、管理机制与方法

管理机制与方法是管理主体用于客观对象过程中的一些运作原理与实施方法、手段。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管理者在管理中存在何种管理关系,采取何种管理行为,达到何种管理效果,归根结底是由管理机制决定的。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推行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管理方法是管理机制的实现形式,是实施管理的途径与手段,是管理者管理行为的工作方式。在管理实践中,要不断促进管理方法的建设和完善,加强管理方法的科学依据,更好地体现管理机制的功能作用。

5、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是指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管理与所处的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管理行为依一定的环境而存在。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与影响作用。管理者必须要抓好环境管理,深刻地认识环境,准确地分析环境,主动地适应环境,谋求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第六节)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为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负担起的基本职责以及要完成的任务。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实施的功能或程序,即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所体现出的具体作用及实施程序或过程。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具体包括:管理者的基本职责,执行这些职责的程序或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管理现象:工厂的厂长管理着生产经营活动;学校的校长管理着学校的教学活动。尽管这些组织的目标不同,管理的要求也不同,但若去掉管理的具体形式做法,就可以看到有些基本工作都是由管理者在做的,而且都共同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工作就是所谓的管理职能。管理职能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管理过程中的要素或基本步骤或手段。管理有多少职能?不同管理学派的认识差别很大。最早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建立管理学一般原理的法国学者法约尔认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