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46447100000052

第52章 要学会避虚就实

谎招里掺进几分真情,就容易使人轻信,骗局里夹带几分实在,就容易使人上当。某些商人正是利用人们这种心理特征,采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手法,使对手摸不清底细,产生判断和行为错误。

有一无业人员,承包副食公司的一个门店,因为好吃懒做,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一次,他来到北方某县,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经营干鲜水果的商店老板。他自称是某市副食公司副经理,并有介绍信、工作证、名片等等。他要水果商店老板给他组织几万斤当地特产大红干枣,经双方协商,以每斤1.5元成交,并签订了购销合同。

由于价格合理,又是大买主,商店老板不敢怠慢,很快便收集上来1000多公斤上好干枣,托运到这个无业人员指定的地点。

没多久,贷款如数汇了过来。随后,商店老板又收到了要求再组织10000公斤的电报,商店老板觉得这么大数,心里没把握,但已经有一次交往,觉得对方挺讲信誉,又有固定单位,于是就决定再派人组织货源。

为了保险起见,组织货源之前,他又给无业人员拍了电报,称资金不足,要对方先付一部分订金,对方没打折扣就把定金汇了过来。商店老板认为这次是万无一失了,便大胆组织货源,立即出动人马,四处收集,很快10000公斤货又托运到对方指定地点。

然而,这一次不像上次了,过了两个多月,仍不见对方回音。水果店老板觉得情况不妙,找到某市副食品公司。结果,副食品公司的人说,这个人还欠他们的承包金,已经失踪了很长时间了。这位水果店老板急得冷汗直流,但谁又能帮他把货款追回来呢?

又例如:

在一个小镇的旧杂货市场,某天来了一个穿着讲究的南方客,自称是古董商。经人介绍,他同一个小摊老板结识,他对小摊老板说,这次来主要想买一种汉代的古铜镜。

按南方客所说的样式和规格,这种镜子在当地只能卖500元左右。南方客说,他将出3000元左右收购,有多少要多少。为了使小摊主相信他的诚意,临走时,还给小摊主留下800元“定金”。

这种东西,在当地民间也不算少,但按南方客的要求去找也并非易事。小摊老板到处打听,几天也没找到一个。

突然一天逢集,两个农民模样的人,提着一包破铜钱烂铜镜在小摊老板案边卖。小摊老板随手一翻腾,翻出了两枚南方客所说的铜镜。他急于要买,“农民”则执意要高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2600元买下了这两枚镜子。虽然被宰了一刀,出了高价,但小摊老板认为一脱手还能赚2000多元,暗自庆幸。

然而,这两枚镜子在小摊老板那里放了几个月,却不见南方客来取货。一打听,小摊老板方知中了这位南方客的连环计:先以800元定金让小摊老板相信他的“诚意”,紧接着雇两人装成卖铜镜者把自己的两枚烂铜镜高价卖给了小摊老板。

两则案例都是行骗人给受骗者一定实惠,让受骗者得到一些实利,而行骗者则借此虚幌一枪,后面的“大利”对于受骗者来说只是虚设的。行骗人这种虚实相乱的伎俩往往使一些受害者难以觉察。

有的行骗人则又采用先虚后实的战术。在生意场上,买主利用出高价或卖主用报低价这种假出价格的方法,排除交易中的其他对手,并稳住谈判对方,一旦其他对手不再问津,而剩下甲乙两方最后成交时,假出价格一方,如做为买主,则大幅度降价;如作为卖主,则大幅度提价。这时,另一方虽然因价格变动而不愿成交,但因为其他买主或卖主早已被排除,也不得不忍痛答应,只好受损失。

香港某公司想出售一部旧机器,登出了广告,价格10万美元。几位有兴趣的买主来看货,其中有一位买主愿出9万美元高价,并当场交了定金。卖主想不到这部机器竟能卖到这么好的价钱,就不再考虑其他买主,只等交易正式成交。

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却丝毫不见动静。之后,买方来人,说当时出价太高,同伙不同意。同时,他还提到他们作了调查,实际这部旧机器不值那么多钱,仅值5万美元。

卖主非常生气,但由于已排除了其他买主,不愿作广告而一切重新开始。同时他们自己也怀疑,这部旧机器可能真不值那么多钱。

于是经过双方讨价还价,结果以6万美元成交。而当初有人曾出7万美元,卖主却没有卖。

可以看出,那位买主当初出9万美元,实际上他根本没打算以9万美元成交。目的不过是施烟幕弹,放出风声,吓走其他竞争对手,以使自己成为唯一的交易对象。而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才托出底盘,搞得对手猝不及防,进退维谷。

要防止这类骗局,在谈判时,如作为卖主可要求对方先预付大笔定金,或提出成交截止日期,或要求当场签订购买合同等条件。假出价的买主,一看他的诡计有可能被识破,也会托辞不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