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莎士比亚的故事
46450800000025

第25章 叶落归根回故土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

——莎士比亚

(一)

在《暴风雨》的收场诗中,莎士比亚曾以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回归故土的念头。他写道:

现在我已把我的魔法尽行抛弃,

剩余微弱的力量都属于我自己。

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希望能够回归故里的想法已经流露出来。

1612年,48岁的莎士比亚离开伦敦,回到故乡斯特拉福镇,安享晚年。不过,对于莎士比亚为何此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曾为之奋斗20多年的戏剧事业,后人却有诸多猜测。因为这时的莎士比亚虽然年过半百,但却并非“江郎才尽”。

从整个创作历程来看,莎士比亚是个颇有创造才智的天才作家,而且后期创作的剧本也没有丝毫的迹象表明他已经到了才思日蹙的境地。相反,他依然善于找到灵感的新源泉,而且常常一挥而就。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为何过早地封笔了呢?

19世纪英国批评家爱德华·道顿认为,莎士比亚在48岁时已经名利双收,他无需再过得那么辛苦劳累了;他已经有条件回到幽静的斯特拉福镇颐养天年,享受一生努力创造的劳动果实了。

丹麦批评家格奥尔·格伯兰提斯也持同样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莎士比亚退隐不仅仅是身体上感到疲倦,还有一种心灵深处无法言表的失望。

对于这一点,英国作家立顿斯特·里奇进行了大量考证,发现晚期的莎士比亚对人世间的喧嚣与躁动感到十分厌倦。而莎士比亚感到最不满意的就是他的职业条件,他必须迎合观众们任性的趣味,他的剧本在剧场上演时总是会被歪曲或删改,同时将他作为作者最珍视的那些内容删掉。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毅然退出剧坛的原因,在于他后期的创作思想比较低调。此时的莎士比亚受自己和社会的各种影响,情绪比较低沉。他曾在《麦克白》中说道: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便要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

而在《暴风雨》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句子:

“人生来自无生,复归于寂灭;与永恒相比,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可见,后期的这些戏剧创作已经将莎士比亚的思想显露无疑。

另外,此时剧团中也出现了一批后起之秀。1609年,莎士比亚所在的“国王供奉”剧团聘来了两位新人——博蒙特与弗莱奇。这两个人的戏剧创作风格与莎士比亚完全不同。

当时的上层社会都喜欢色彩绚烂、供人消遣的戏剧,故而剧作家们就要创作出适合观众口味的戏剧来。而莎士比亚的戏剧过于沉重,追求高尚的东西也已过时,所以博蒙特和弗伦奇两人追求华美辞章的外表和形式便逐渐代替了莎士比亚那些富有哲理的、朴实的戏剧内容和语言。这些,也可能成为促使莎士比亚最终离开剧团、回到故乡的原因。

(二)

1612年,莎士比亚与弗伦奇合写了一部戏剧——《卡迪尼奥》,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堂吉诃德》。该戏在排练好后,便被邀请在宫廷大典中演出。后来,弗伦奇又得到机会与莎士比亚合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

1613年6月29日,“国王供奉”剧团在环球剧院开始首演《亨利八世》,戏名被改为《一切皆为事实》。然而,这一天也成为令莎士比亚与“国王供奉”剧团刻骨铭心的一天。

由于这出戏演的是宫廷之事,舞台布置得十分华美,甚至连舞台上都铺满了草席,仿佛要营造出一种豪华地毯的感觉。剧中的爵爷们都佩戴着乔治和嘉德勋章,连卫兵都穿上绣花的上衣。

当戏演到第一幕的最后一场,亨利国王驾临红衣主教府邸时,人们要鸣炮致敬,结果点火炮的火绳将剧场地面上的草席点燃了。但当时大家都专注于演出,根本没人在意火苗的出现。

没想到的是,火势迅速蔓延,剧院的回廊很快就在大火中纷纷倒塌。大火瞬间便吞没了剧院,观众吓得四处逃命,剧场里乱成一团……

不到一个小时,环球剧院就被烧毁了,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但是,这场大火却令剧团损失惨重,除了修建成本付诸东流、演员衣服和行头遭毁之外,莎士比亚的剧本手稿也在道具箱中化为灰烬。

火灾发生时,莎士比亚并不在剧场。当博比奇派人跑来告诉他剧院着火的消息后,莎士比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慌忙跑到环球剧院,结果眼前的一切让他瞬间陷入绝望之中……

想到自己与博比奇等人为修建剧院所花费的心血,想到自己创作的多部剧本在这里上演时座无虚席的盛况,莎士比亚满眼荒凉。此情此景,莎士比亚的脑海中只想到了两个字:幻灭。

环球剧院的大火令莎士比亚最终真正抛开了喧闹的伦敦和繁忙的剧团生活。因此在1613年之后,他将剧团中的股份转给别人,并处理了他在伦敦的一切财产和财务方面的事情,此后悄然退隐,回到故乡斯特拉福镇。

然而,回到故土的莎士比亚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天伦之乐。此时,他的膝下只有一个外孙女伊丽莎白,这不能不说是莎士比亚人生的一大遗憾。

最令他痛心的是,他的两个兄弟也先后离他而去。先是他的大弟弟吉尔伯特于1612年2月3日下葬,紧接着是1613年2月4日他的小弟弟理查德也去世了。而且,他们都没有留下任何后代。这样,莎士比亚就成为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一生都为家族中没有男性后嗣而感到苦恼。

尽管《莎士比亚传》(1709年)的作者罗伊在书中说莎士比亚的晚年是在“富足、清静和与朋友聊天”中度过的,但其实他的暮年生活并非平安无事。虽然摆脱了繁忙的戏剧工作,可生活上的琐事还在不断纠缠着他。

莎士比亚的一生都十分看重名誉,可他的大女儿苏珊娜却偏偏被人诽谤为一个行为不检点的女人,这是令莎士比亚无法容忍的。

散布谣言的人是一个名叫约翰·莱恩的无赖,他逢人便信口说苏珊娜与当地的一个小商人有苟且之事,这严重地伤害了莎士比亚与苏珊娜的自尊。在父亲的鼓励之下,苏珊娜于1613年7月15日向当地的一个教会法庭提出诉讼,控告约翰·莱恩对她的无端诋毁。

最后,宗教法庭以玷污良家妇女名声的罪名将约翰·莱恩开除教籍,苏珊娜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了名誉,捍卫了自己与家族的尊严。这或许应该归功于她的父亲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

“你的恫吓并不可怕,因为我的诚实为我防御得非常坚强。”

作为一名有声望的绅士,回到故乡的莎士比亚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当地的重要活动中去。1614年夏天,斯特拉福镇遭受了严重的火灾,50多家民房被烧毁。所幸的是,莎士比亚的“新居”作为当地最好的房子而幸免遇难。

面对火灾带来的严重损失,市政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帮助受灾的百姓重建家园。莎士比亚也热心地四处奔波,筹集钱款,尽其所能地帮助乡亲们。

这一年,莎士比亚还凭借自己的威望帮助调解了一起与圈地有关的争执。当时,斯特拉福镇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康勃家族企图将镇上的一块公地据为己有,遭到斯特拉福镇居民的反对,双方因此而发生争讼。

莎士比亚知道这件事后,从中做了不少调解工作。最后,政府下令禁止圈地,市民们取得了胜利。

(三)

晚年一直陪伴在莎士比亚身边的是他的妻子哈瑟威,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外孙女。然而大女儿苏珊娜受损一事平息没多久,小女儿朱迪丝又出了状况。

1616年2月,朱迪丝突然宣布要结婚,她的未婚夫是一个酒店的老板,名叫托马斯·奎尼。当时朱迪丝31岁,而新郎奎尼只有27岁。

2月10日,朱迪丝与奎尼在教堂举行了婚礼。不过,莎士比亚对小女儿的婚姻却十分不满,因为托马斯·奎尼是个浪荡子,他愿意与朱迪丝结婚,可能只考虑到莎士比亚家境的殷实,根本不是真心爱朱迪丝。

果然不久,莎士比亚的判断应验了。婚礼刚刚过去一个月,一桩丑事就出现了:托马斯·奎尼因为行为放荡,诱奸了一个名叫玛格丽特·惠勒的女子,并让她怀了身孕,但生产时母子两人双双死去。为此,托马斯也被推上法庭,还被判了刑。

这件事让莎士比亚非常气愤,甚至觉得颜面全无。从此后,朱迪丝也彻底失去了父亲的欢心,这一点在莎士比亚的遗嘱中便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1616年1月,即逝世前的两个月,莎士比亚便拟好了遗嘱。然而因为朱迪丝的婚姻,莎士比亚对遗嘱又进行了重大修改。

为家务事所烦恼,也让莎士比亚的身体日渐衰弱。1616年3月,莎士比亚以愉悦的心情在家中接待了老朋友德雷顿和本·琼生。这也是莎士比亚生前最后一次与伦敦的朋友们会晤。

不过,本·琼生却给莎士比亚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们的朋友、年仅37岁的波蒙突然去世了。这件事引起了莎士比亚对人生易逝的感慨,不由得便多喝了几杯,不料竟因此而患上了热病。

大女婿霍尔是个医生,因此对岳丈精心治疗,但莎士比亚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这令莎士比亚仿佛预感到了死神的迫近,他开始认真考虑起自己的遗嘱问题。

3月25日,莎士比亚用颤抖的手在自己修改好的遗嘱上签了名。这份遗嘱的内容十分详细,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做事的细心周到,从亲属到朋友,甚至同事,他都作了详细的安排,很少有疏漏的人。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莎士比亚的这份遗嘱都给他的传记作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遗嘱中,莎士比亚写明: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留给大女儿苏珊娜,留给小女儿朱迪丝300英镑和一只银质镀金的高脚酒杯,留给他的妹妹琼恩20英镑和全部衣物以及亨利街房子的永久居住权,留给当年伦敦剧团的3位伙伴每人26先令8便士。

此外,他还给斯特拉福镇的好友及当地的穷苦人都留下了多少不一的遗赠。但对他的妻子哈瑟威,他却只留下一张“次好的床”。

对于给妻子留下的这份“财产”,后来有许多不同的猜测,而最常见的解释就是:

首先,当时英国的法律有明文规定,妻子有权获得丈夫三分之一的遗产,因此不用再在遗嘱上注明。

其次,按照当时英国的风俗,“最好的床”是用来招待贵客的,而“次好的床”才是夫妇使用的。因此,它正是表明夫妻深情的遗物。

(四)

1616年4月23日,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溘然长世。在遗嘱中,他写道:

“我希望并坚定地相信,我的灵魂将成为永恒生命的一部分。”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话:他的艺术与世长存。

莎士比亚去世的这天,正好是他的52岁生日。这一切仿佛是一个巧合,上帝将这个天才赐给人间整整52年,一天都不允许他多停留。

4月25日,莎士比亚的遗骸被安葬在斯特拉福镇的圣三一教堂。一张半身的纪念像镌在墙上,墓碑上的碑文是这样写的:

好朋友,看在耶稣的份上,

不要挖掘这里的墓葬。

容此碑石者老天保佑,

移我骸骨者必受诅咒。

7年之后,他的妻子安·哈瑟威被埋葬在他身旁。后来,他的大女儿苏珊娜及其丈夫霍尔也葬在他的坟墓附近。

在莎士比亚去世7年后,1627年,当年与他在舞台上一起演戏的同伴海明与康德尔编辑出版了他的戏剧集——《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历史剧和悲剧。根据准确的、真正的文本刊印》。

由于当时的剧团都不肯印行它们演出的剧本,因此,莎士比亚创作的这些剧本在他生前只有一半印行过。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的的努力,《驯悍记》、《皆大欢喜》、《第十二夜》、《麦克白》等36个剧本将无缘与后人相见,那将是多么巨大的遗憾和损失啊!

这部作品集被称为第一对开本。根据当时的风尚,“第一对开本”的卷首应有献辞和称颂作者的诗作。在众多的颂诗当中,最为著名的是本·琼生所创作的题名为《题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遗著,纪念吾敬爱的作者》的诗篇。这首诗对莎士比亚的整个创作人生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并对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化中所占据的地位做出了预言家式的预言。

这首诗写道:

你是坟墓以外的一个纪念碑,你仍然活着,只要你的书还在,只要我会读书,就会说出赞词。

自豪吧,我的不列颠,你拿得出一个人,欧洲所有的剧坛都会向他致敬。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