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鲍鹏山说老子
46453800000004

第4章 正言若反

老子的身份是周王朝的史官,他留下的五千字《道德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大智慧至今仍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史官为什么会写下一部哲学著作?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蜕变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有什么奥妙,又给后人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这是上阙。可以说对人类历史,他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概括。下阙就开始写到他对历史的看法,对现有的历史记录,以及现有的结论,他都表示了他自己的不同的观点,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一篇读罢头飞雪”,读这样的句子,你马上就能想到老子。前面讲过老子之所以称之为老子,有一个传说,他一生下来就是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传说。老子为什么一生下来就头发花白?因为他是史官,他也同样“一篇读罢头飞雪”,我们的历史太悠久了,而且我们的历史中苦难太多了。要读罢那么漫长的历史,要经受那么多苦难,要经受那么多煎熬,我们怎么能够不把我们的头发读白了呢?怎么能够不把我们一头青丝变成风霜呢?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这就可以看出来毛泽东在读史的时候,那样的一种精神。五帝三皇是我们文化传统里面非常神圣的人物,他们的事迹也是非常神圣的。但是五帝三皇真的像历史传说中,那么样的负有盛名吗?那么样的美好吗?“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人被骗啊!

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盗跖、庄蹻可都是历史中的大盗,是名声很坏的人物。三皇五帝是神圣之士,而盗跖庄蹻是犯上作乱之士,可是毛泽东说他们“流誉后”,在历史上反而能留下很多的美誉,很多的称赞。而且还有陈王,陈胜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揭竿而起,吹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歌未竟,东方白。

这当然是毛泽东很自信的话了,雄鸡歌未尽,东方已既白,新中国成立了。

我讲老子,为什么要把毛泽东的词放在前面?第一、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那也就是说,读史会使人少了一份热情而多了几分冷静;少诗意而多了几分理智;少了一份幻想而多了几分现实;少了一份天真而多了几分心机;少了一份童心而多了几分老滑,或者更直接地说,读史使人衰老,使人世故?老子作为史官,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第二、他在周王朝的档案馆里面,读着那样的历史的时候,他也会像毛泽东一样,读出怀疑、读出叛逆,读出对现有历史结论的否定。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上,讲到了道德家的前世今生,他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道家流派出于史官。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里面,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重视自己历史的一个民族。古代的帝王都有史官,而且还不是一个,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帝王说了什么话,颁布了什么政令,推行了什么政策,左史记下来。帝王做了什么事,发动了什么行为,这些右史记下来。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自己的历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帝王形成约束。如果没有史官,帝王可能胡作非为,有了史官,他就不大敢胡作非为,因为要被史官记录下去。我们文化很担心一个人死后遗臭万年,所以史官构成了对王权的约束。

中国古代史官文化是非常发达的,而老子恰恰是史官,史官记录的是什么?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我们的历史上,有那么多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史家所记的都是这些东西。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这几个词都是反义词,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都是反义词,所以道家也是一个特别讲究变化的学派。道家不拘泥、不僵化,道家看问题比较灵活,讲究辩证。为什么?因为在历史的漫长过程里边,老子发现了,变化是绝对的,成可以变成败,存可以成为亡,祸可以变成福。所以老子有一句名言,“祸福相依”。这个结论来源于历史给他的启发。

在读了这么多历史上的成败、存亡,祸福之后,读了那么多的种种变化、命运演变之后,最终老子发现,伟人也好,做事也好,应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秉”是拿着的意思,“执”就是手持的意思,“要”和“本”是关键的东西。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事物根本的东西。这个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清虚”和“卑弱”,守住自己的清虚,这不是一种张扬的力量,而是一种内在的、收敛的力量。我们现在讲到韬光养晦,韬光养晦也是道家的智慧。“卑弱以自持”,不要把自己弄得非常傲慢,因为老子知道任何一个事物,到它强盛的时候,它就开始转向了衰败。

庄子曾经引用过惠子的一句话: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庄子·天下》)

就是说世间万物,当它开始出生的时候,就一步一步开始走向死亡。太阳走到了最高处的时候,接下来就开始偏西下行了。所以保持生机、拒绝衰败,最好的办法不是强盛,恰恰是谦虚和卑弱。

在这样的观念下,我们看到中国最大的数不是十,而是九。十就完满了。但是在道家看来,一旦完满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我们在《周易》里边看到,最大的是九,而不是十。这种思想就是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这种思想的来源,是出自于对于历史的领悟。

身为周王朝的史官,老子从历史的兴亡、成败、祸福中,读出了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并形成了他的辩证思维与哲学思想。而同时,也读出了对历史的反思,对那个时代、社会的否定与政治的反叛。

老子这样的史官,在历史中,他看到的是什么呢?在洛阳周王朝的档案馆里面,他看到的是什么?当然是王朝的大事记,但同时也是中国的“相砍书”,今天你砍我一刀,明天我砍你一刀,是你死我活的兴与亡,是起此彼伏的盛与衰,是阴谋与权变,是杀戮与残忍,是眼泪与狞笑,是尔虞和我诈。老子就在这样的历史里边,他读出了怀疑,读出了骗局,从而他就读出了反叛。

毛泽东在那首词里边讲到了“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很多人糊里糊涂,尽信书,但是这些骗不了老子,老子从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悲观的东西,是负面的东西。他在读史的时候,他从怀疑那些神圣的知识,到否定既成的历史结论,到否定人类漫长时期里面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一下子就从一个史官,变成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这样的一个蜕变,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从反叛开始。

我们可以这样给老子做一个判断,老子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叛徒,是那个时代政治的叛徒。甚至我们可以讲,他是那个社会的叛徒,他为什么出关而去啊?他五千言的著作就是他对他那个时代,政治、文化、历史的全面反抗与否定。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道德经》全文五千来言,在这五千来字里面,竟然有235个“不”字,有100个“无”字,有21个“莫”字,另外还有4个“弗”字,注意这都是否定词。实际上还有更多其他的否定词,我没有统计。重要的是在五千多字里面,就有这么多的否定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老子的思维方式是否定性的。老子对现有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否定的。

我们如果把老子和孔子做一个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是试图给我们人类建立一种信仰。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就是试图给我们建立信仰,一会儿讲人应该仁,应该义;一会儿讲应该友,应该智等等,他就希望能够给我们建立一种信仰,然后让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那么老子是干什么的呢?老子是极力在破坏这种信仰。孔子给了我们一大堆肯定的东西,老子给我们的却几乎都是否定的东西。孔子一生极力要塑造一个世界。而老子,当他认识到这个世界一点都不可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世界打碎了,给我们一地的碎片。

问题是这样一个破坏者,却几乎和孔子一样伟大,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他的这种反叛,是一种创造性的反叛。我们从他打碎的世界的碎片里面,我们不仅仅看到碎片。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废墟,他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本相。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我们自己智力的盲点、道德的弱点,还有文化的缺点。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不足,这太重要了。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建立在对自身认识进步的基础之上。这个对自身的认识,包括对自身所创造的文化传统的认识。而且老子打碎的这些碎片,还可以重新捏合造成新的世界的图像。所以有人说,老子所使用的语言,他的这种思维的方式和一般的人不一样。

老子的思维方式与所使用的语言,都迥异于常人。常人的语言,我们称之为逻辑语言,而老子表述自己思想的都是一种反逻辑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会是一种语言游戏吗?它有什么样的奥妙,又蕴含着什么哲学思想呢?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由语言构建的,用合乎逻辑的语法编织的世界,所以,要改变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使用“正言若反”的吊诡语言,一方面彻底摧毁原有的世界秩序,一方面重建自己的知觉世界。老子在这方面,是真正的大师。

什么叫逻辑的语言呢?简单地说,逻辑语言是这样两种形式:第一、A是A;第二、A非非A,两个非,否定之否定那就变正了。这样的逻辑方式我们可以接受。但是老子的“正言若反”,是一种“反的逻辑”,给我们一个完全相反的逻辑方式,所以读老子的著作,如果你不能够了解这一点,你很难读懂老子。老子的反逻辑命题公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A是非A。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老子讲“大巧若拙”,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大巧就是拙。拙就是不巧啊,但是老子说,巧就是拙,那就是巧就是不巧,A就是非A。

这个地方我讲得可能比较抽象,下面我们来举老子的一些例子来看看。比如说老子讲到这样一句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在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他有一种快感。所以他虽然只有五千言,他的文字非常节省,他好像不愿意多写一个字,但是写到这一类话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有一点放纵自己。“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后面还有“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这一类的词在老子的著作里很多,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什么叫“大白若辱”呢?“白”是洁白的、纯洁的,比如说一个人的名声是纯洁的。在我们看来,既然你的名声是纯洁的,正常的逻辑A是A,你是纯洁的。可是老子正相反,他说“大白若辱”。辱就是污点,真正纯洁的名声,看起来是有污点的,这就是他的话。“大方无隅”,真正大的地方是没有拐角的。这个话倒是可以理解,我们这个桌子现在是这么大,我们能看到他的四个角,但是假如他大到一定的程度,大到无穷大的时候,你当然看不到它的四个角了。

“大器晚成”这个词我们常用,真正的大器往往是晚成的。韩非子曾经在他的著作里面专门写过两篇文章,一篇叫《解老》,一篇叫《喻老》,他把他对老子的阐释写成了这两篇文章。他用了一个故事来说明“大器晚成”,他说楚庄王做了国君以后,三年之久,“无令发,无政为也”。既不发布政令,也没有什么政策,什么事情都没干,三年糊里糊涂就过来了。那么他手下的大臣就不满意了,你既然做了国君,天下有这么多的事情,你怎么什么都不做呢?所以有一个大臣,就去跟他说了一段谜语来劝诫他,他说有一个鸟,飞到了南方,停在南方的山坡上,三年不飞也不鸣。我们注意楚国在南方,这个鸟是暗指楚庄王。楚庄王肯定明白了,这大臣就说他三年一点事情都没做。楚庄王也同样用哑谜的形式来回答他,他说三年不振动翅膀,那是因为我要长好翅膀。三年不飞,我要一飞冲天,三年不鸣,我要一鸣惊人。你放心,我听明白你的话了,你等着吧。

半年以后,楚庄王开始自己听政。把原先的不良政策废除了,又制定了很多好的政策。把一些奸臣杀掉了,同时又提拔了很多贤德能干的人。并且在诸侯国地方,也树立了楚国的声威,做了春秋时期的霸主。韩非子在讲了这个故事以后,就讲到了这叫“大器晚成”。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韩非子·喻老》)

这个故事倒还好理解,但是下面就不好理解了。“大音希声”是一个很不好理解的东西。

听之不闻名曰希(《道德经·第十四章》)

怎么很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声音呢?大音就是声音很大,可是老子说真正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真正的音乐是不能够用耳朵去听的。所以我们看,老子这样一种反逻辑表达的方式,当你进入了他的世界以后,当你试图理解他的表达方式以后,你会发现,他确实给我们揭示出了一种更为深刻的东西。“大音希声”,真正触动我们心灵的音乐,我们可能不是用耳朵去听的,是要用心灵去感受的。难道他不是有这个意思吗?

在东晋有一个大诗人陶渊明,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陶渊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喝酒,他喝完酒以后最喜欢做的是什么呢?是弹琴。可是他弹的琴很奇怪,跟别人的琴不一样,弹“无弦琴”,也就是说他的琴只有一个琴架子,上面没有琴弦,没有琴弦怎么弹呢?他喝醉了酒以后,就在这个空琴架子上拨弄。在无弦琴上,能弹出声音来吗?一般的听众听不见,但是陶渊明不是弹给你听的,他是弹给自己听的。当他的手,在无型的琴弦之上浮动的时候,他的心灵里就听到了那样的一种最为美妙的音乐。这就是“大音希声”。

那我们还可以引伸一下,比如说“大辩不言”。老子讲真正善辩的人往往不说话,话说得多了,有时候会漏馅、会出丑的,所以沉默寡言,守住自己的内心,什么都不要说,这叫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话说得越多,有时候离真理越远。所以不如沉默寡言,守住自己的内心,什么都不说,这叫“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一点后来也被佛教中的禅宗所吸收,禅宗就特别讲究“不言之教”,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有一个故事,梁武帝特别喜欢佛教,他请一个高僧来给他讲《金刚经》。不光他去听,他让他手下的大臣都去听,讲台摆好了,梁武帝带着他的一帮大臣们,都坐在那个地方,静等高僧。给他讲《金刚经》的高僧来了,走到台子上,拿了一个小木板,往桌子上一拍,转身就下去了。梁武帝觉得有一点奇怪,这怎么回事啊?他还没有问,旁边一个和尚就问梁武帝,说你听明白了吗?梁武帝就更糊涂了,说他还没讲,我明白什么。这个和尚告诉梁武帝说,大师已经讲经结束了。这就叫“不言之教”。

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大士便于座上,挥案一下,便下座。武帝愕然。志公问:‘陛下还会么?’帝云:‘不会。’志公云:‘大士讲经竟。’”雪窦颂云:不向双林寄此身,却于梁土惹埃尘。当时不得志公老,也是栖栖去国人。(《碧岩录》第67则)

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你不能表达的东西,“言不尽意”。我今天讲了,一定会有很多没有讲出来的东西。我强调了这一点,往往忽视了别的东西。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老子的这种思想是完全正确的。然后,像“大象无形”,这也是一样的道理。

老子的言说,总是用一种“正言若反”的反逻辑表达方式。那么他会不会是故弄玄虚,跟我们玩语言游戏呢?他这种独特表达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老子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原先合乎于逻辑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为一般人所认可的观念,未必是正确的,可能包含着很多的错误。常识里边就包含了很多错误,老子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就要打破这样的逻辑。这是他要做的破,他还要立,他要立什么呢?当他用这样一种反逻辑的方式,来表达一种观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这些看起来很荒谬的表述里面,确实包含着非常深刻的东西。他让我们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事物肯定的背后,往往有否定,而否定的背后往往有肯定,辩证法就在这个地方产生。

我们说老子的思想、道家的思想是在先秦的思想家里边,最包含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学派。你看他这里面所讲的“大成若缺”,一个完全成功的东西,好像是有缺憾的。“大盈若冲”,一个最为饱满的东西,看起来是有欠缺的。“大巧若拙”,这话讲得多好啊。我们在生活中确实看到了,有时候一点笨拙那是真正的聪明。

金庸小说里边写的郭靖,是不是有一点笨拙啊?但是这样的人有大智慧。前几年我们的电视剧里面有一个许三多的形象,是不是也看起来很笨啊?但是这种人能成大事。美国有一个电影叫《阿甘正传》,阿甘甚至是一个弱智,但是他做事情,做一件成一件,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做出了成就。而那么多健康的人,那么多智力健全的人,那么多聪明人,却往往很“聪明”地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只有阿甘这么一个很笨的人,有一点弱智的人,却偏偏做成了那么多的大事,不仅让自己一生有所成就,而且能够帮助别人。这不就是大巧若拙吗?

我们说老子的看起来很违背逻辑的语言里面,实际上包含着很多人生的哲理。我们读这样的句子,首先我们很吃惊,他是不是胡说八道?但是当我们再进去以后,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包含着太多深刻的洞见,对宇宙、对人生、对人性,有太多别人没有看出的东西,太多正常的语言不能够表达的东西。

老子以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成语,比如说大辩不言、大奸似忠、大智若愚,这不是老子讲的,但可以说是跟老子学的。我们用老子的语言方式,在老子的启发下,非常惊奇地发现,我们都有了哲学头脑。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辨正思维。比如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由于自认为A是A,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最终却变成A是非A的结果。

老子的这种“正言若反”的思维和表述方式,促成了辨正思维的产生,由此,我们可以进入世界很多奥妙的地方,我们发现我们也能讲出很多有哲理的话,比如大奸似忠,讲得多好啊!它真的揭示了世界上很普遍的现象。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说明,老子的这种正言若反,这种辩证思维主要是产生于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极大的怀疑。我们刚才讲到了一句话,“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但是骗不了老子,他透过历史重重的迷雾,透过了文化上的重重包装,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当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的时候,也就是辩证思想产生之时了。那么老子他还看出了哪些东西的背面呢?还有哪些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观念、人类价值观的背面他看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