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46530100000002

第2章 政治篇(2)

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赢政又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从而便利了各地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他开凿灵渠,在各地广修水利,使农业和水上运输得到发展。为了加强秦王朝的边防,他在北疆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驱逐匈奴,并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万里长城。在南疆他派兵发卒50万进攻越人,将秦朝的势力伸展到南海之滨。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大宴群臣,博士淳于越企图说服秦始皇遵复古法,恢复西周以来的分封制。秦始皇将此事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认为古代天下动乱,四海分裂,根源在于各种儒门学说和私学,除《秦记》之外的史书一律烧毁;除秦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等书外,都要将书交到所在的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毁。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不在烧毁之列;若要学习法令的,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建议,下令焚书,一时间,大量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以方士卢生、侯生诽谤皇帝、妖言惑众为理由,牵连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这两件事是中国文明史上一大浩劫,史称“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严重摧残了古代文明,而且也开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最恶劣的先河。

公元前211年,东郡某地落下一块陨石,有人就在上面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赢政竞愤而将陨石周围人家全部杀死,并用火焚烧这块陨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归途中患病,7月病重,在病中他勉强支撑写下玺书。玺书写好后还没有来得及交给使者传送,秦始皇就死在沙丘平台,时年50岁。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篡改遗令,由其次子胡亥袭位,然而由于胡亥能力不足,不久便爆发了农民起义。4年后,秦二世被杀,秦朝灭亡。

但是,秦始皇完成的统一大业并没有被摧毁。随之建立起来的汉朝,承袭了秦始皇建立的体制。此后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之久的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作为专制主义的统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刑法苛暴,滥用民力,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灾难。但是作为中国统一大业的开创者,秦始皇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使中国屹立于古代东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强征天下民夫孟姜女千里寻夫,得悉其夫已劳累而死,悲恸欲绝,竟哭倒了长城,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人们在其投海之处修建了孟姜女庙(在今河北秦皇岛),据说庙东南四公里处两块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盂姜女的坟与碑,而庙后巨石上的小坑.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迹,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三个大字。庙内段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长”两字按汉字不同读音才能读出有几种不同的意义。

18多,他背负着义父遇刺的阴影.纾始了这个世界的征程;32多.他终结了安东尼与埃及艳后的爱情神话:36岁,他成为——古罗马“第一公民”

——古罗马第一代皇帝屋大维

(公元前63一公元前14)

屋大维,出身于骑士家庭。他祖父曾当过地方官吏,父亲是元老院元老。也有人说屋大维的祖父是一位货币兑换商。到屋大维父亲时,他们家已经很富裕也很有声望了。屋大维是恺撒的侄孙,恺撒收养他为义子,指定他为继承人,并决定将四分之三的遗产传给他。

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后,罗马的执政官是安东尼,他是恺撒的心腹大将,自命为恺撒的继承人。当18岁的屋大维从国外赶回罗马时,安东尼以蔑视的态度对他说:“年轻人,除了恺撒的名字以外,你还想要得到什么呢?钱,我已经没有了。难道你还要恺撒的政权吗?”屋大维转身离开,他心里明白,他将和安东尼进行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了。

夺取政权最需要的是军队。屋大维在罗马广场拍卖自己的财产,用钱招募恺撒原来的部下,他很快就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公元前43年7月,当安东尼出兵在外时,屋大维率兵进入罗马,威逼元老院任命他为执政官。元老院的人正想利用屋大维控制安东尼,于是屋大维就和安东尼势均力敌了。当时雷必达是恺撒的骑兵长官,很多拥护恺撒的人都归依了他。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三人都有不小的实力,但谁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独裁政权,为了互相牵制和利用,三人于公元前43年结成了“后三头”的政治联盟,共同执政。公元前42年,“后三头”联盟消灭了他们的共同敌人——元老院贵族后,三巨头内部展开了争斗。公元前36年雷必达被屋大维剥夺了军权。三巨头变成屋大维和安东尼两巨头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42年,安东尼出征罗马东部行省总督,到了埃及。埃及女王是美貌与勇气俱全的女子,她曾和屋大维的义父恺撒结婚,恺撒死后她自己独自治理她的王国。安东尼也迷上了美貌的女王,他们相爱了,并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安东尼居然把东方行省的地区赠送给了埃及女王及其子女。安东尼这种破坏罗马领土完整的行为激起了罗马人强烈的不满。屋大维抓住机会煽动这种不满情绪。最后,罗马元老院和人民大会宣布剥夺安东尼的权力,并且决定讨伐他和埃及女王。

公元前31年9月,罗马讨伐军的舰队和安东尼、埃及女王的舰队在希腊西北部的海面会战。双方势均力敌,战斗不分胜负。但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埃及女王突然率领埃及舰队撤出战场,逃往埃及。安东尼见女王乘船离开,他也弃军而逃。他的部队失去了主帅,很快被屋大维单独消灭了。第二年夏天,屋大维进军埃及都城。安东尼在败局已定的时候,提出要同屋大维单独决斗,屋大维的回答是:“没有必要,你想死的话,办法多得很。”安东尼无可奈何,只好伏剑自杀。埃及女王也在王宫里让毒蛇把自己咬死。

当屋大维回到罗马时,他已经成为同恺撒一样的伟大人物。他的帝国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内的北非一带),西起比利牛斯半岛,东到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半岛,形成了古代史上一个最庞大的帝国,地中海都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虽然在平息内乱中,屋大维表现得极为冷酷,但在政权建立以后,他却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一次和解姿态。公元前27年,为了安抚元老们,他宣布辞去一切职务,恢复共和;但在事实上,他保留了自己作为西班牙、高卢和叙利亚行省总督的职务。由于罗马军队大部分驻扎在这三个行省里,因此罗马世界的实际权力依然在他手中。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屋大维成为一个真正的独裁者,当时他才36岁。

自公元前30年以后,罗马进入了和平与辉煌的时代,其结果是出现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又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曾经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诗人,如维吉尔、李维和奥维德。

公元14年,他去世时,罗马已完成了由共和制向专制政体的过渡。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有能力的、仁慈的独裁者的榜样。他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他的和解政策成功地抚平了内战所造成的创伤。

奥古斯都的统治给罗马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罗马盛世”,罗马文化随之传人罗马人所征服的地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就形象地描述出罗马帝国当时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景象。

奥古斯都是“神圣”、“至尊”的意思。后来成为西方帝王的一种头衔。屋大维从未使用过“皇帝”这一称谓,因此在名叉上,罗马是共和国,他只是“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然而在实际上,元老院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他是一个真正的独裁者。

从凄苦雨的早年生活.到时刻处于权力旋涡之中的晚年,她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女王。她开辟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只因为——她嫁给了自己的国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是16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位著名女王。她统治英国长达45年之久,在巩固专制政权、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海上霸权、增强国家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在个人生活上,她为维护英国的独立终身未嫁,人称“处女女王”。

伊丽莎白生于1533年9月7日,其父是国王亨利八世。她出生的第二年被父亲指定为王位继承人,但不久她的父亲以叛国罪处决了她的母亲安妮,她也失去了王位继承权。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按遗嘱规定,由太子爱德华继位;若爱德华无嗣,则由同父异母的玛丽公主继位;如果玛丽也无嗣,方由伊丽莎白继位。谁料这一遗嘱后来竞成事实。

1553年,当伊丽莎白的弟弟爱德华八世去世,她异母姐姐玛丽继位后,伊丽莎白的处境变得危险起来。玛丽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在她统治期间,英国新教徒遭到迫害,约有300人被处以死刑,再加上她同西班牙狂热天主教徒、国王腓力二世不得人心的联姻,引起了新教徒的强烈反对。

在反叛朝廷的动乱和宗教裁判所的镇压的紧张气氛中,伊丽莎白的生命大有朝不保夕之势。尽管她按照姐姐的要求表面上遵(1533—1603)从官方的天主教宗教仪式,但是她不可避免地成为旨在推翻政府和恢复新教的各种图谋的主要人物和明显的受益人。1554年1月发生怀亚特叛乱后,出于对信奉新教的异母妹妹的嫉妒,玛丽将伊丽莎白逮捕并关进伦敦塔。由于找不出叛逆罪的确凿证据,两个月后,她被转往伍德斯托克监禁。尽管后来获得释放,但她始终没有摆脱涉嫌检查。

1558年11月17日,玛丽去世,由于没留子嗣,她临终前极不情愿地确认伊丽莎白为王位继承人。伊丽莎白在钟声、焰火、爱国游行以及其他的群众庆祝活动中登上了王位。

这位新女王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政府的财政状况,最麻烦的是英格兰的宗教分裂。

伊丽莎白先处理了宗教问题。她上台不久便宣布新教为国教,这使温和的新教徒满意,但清教徒希望更彻底的改革。尽管有清教徒和天主教徒的反对,但伊丽莎白坚守了诺言。

宗教状况由于她的表妹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到来而变得更复杂了。玛丽被逐出苏格兰,避难于英格兰,但不久她发现自己成为了伊丽莎白的阶一FNI。伊丽莎白的举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玛丽是天主教徒,而且还有很强的呼声要求她接替伊丽莎白成为英格兰的国王,这就意味着万一发生成功的起义或暗杀,英格兰就会出现一个支持天主教的女王。在玛丽在押的19年中,事实上有过几起反对伊丽莎白的阴谋,并有迹象表明与玛丽有关。1587年,玛丽被处死。伊丽莎白勉强签署了处死令。

宗教冲突给伊丽莎白带来了危险。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开除了她的教籍,声言要把她废黜。1580年教皇格列高利八世宣布暗杀她无罪。但这种情况反而有利于伊丽莎白。新教徒害怕天主教在英格兰复辟,她便把自己包装为反对复辟的堡垒,从而在英格兰广大新教徒中赢得了支持。

当伊丽莎白小心谨慎地使不同信仰的人们相安无事后,她的婚姻问题一下子成为全国民众关心的大事。女王的婚姻之所以关系重大,不仅由于有继承王位的问题,而且还在于国家外交的错综复杂。国际上,英格兰孤立无援,兵力又很弱,急切需要较强的盟国,而通过有利的联姻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一些高贵的人士热心上门示婚: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他希望恢复天主教西班牙同英格兰之间的邦交;还有奥地利的查理大公、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安茹公爵亨利(后为法国国王)、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女王显示了她少有的外交家天赋,她巧妙地使一个求婚者与另一个求婚者互斗,而把联姻的协商拖几个月甚至几年,在此刻似乎马上要点头应允,而在另一刻又变了卦,发誓要独身到底。因此,各国宫廷中一向水平很高的阴谋和渴望,在伊丽莎白的左右下经常上升到白热化程度。然而,童年的经历和英格兰地位的状况使伊丽莎白认识到了权力对自己的重要。宫廷之内争权夺利的上演使她懂得了最危险的往往来自最信任的。最后,她设法使所有对她婚姻抱有期待的人都明白:她要永葆童贞,她已经嫁给英格兰了。

伊丽莎白对外交政策的处理是精明的。早在1560年,她便签定了爱丁堡协议,和平解决了与苏格兰的纷争。她还结束了与法国的战争,使两国关系有了改善。但英格兰又与西班牙出现了冲突,伊丽莎白极力避免战争。16世纪的西班牙充满着好战的天主教主义,战争因而可能不可避免。荷兰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起义起了推动作用,荷兰起义者大多数是新教徒,当西班牙试图镇压起义时,伊丽莎自给荷兰以支持。伊丽莎白本人不希望战争,但大多数英国人、她的大臣和议会都比她更好战。当80年代与西班牙开战时,英国百姓成了伊丽莎白的坚强后盾。

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一百多艘舰船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当时英国在国力上还比不上西班牙,迎战“无敌舰队”的英国海军正规舰队在吨位和数量上也居于劣势。但是,在面临西班牙侵略的紧要关头,英国不同阶层和不同教派,特别是急于打破海上垄断以便向外扩张的商人,都坚决支持伊丽莎白。55岁的伊丽莎白也亲往军队集结地,像一个亚马逊族女皇那样巡视了她的部队,并发表演说,表示要与他们共存亡。

在海战中,西班牙帆船式战舰笨重不灵活,水兵缺乏训练,且指挥无能。而英国舰船却细长灵活,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英国水兵也训练有素,指挥得当,加上风暴对英军有利,结果无敌舰队被击败,剩下的七零八落的战舰仓皇逃回了西班牙。这一战役的胜利,对英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新教的命运,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此,英国在军事上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地位,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

1603年,女王在萨里里士满去世,享年70岁,在去世前她选定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玛丽之子)继承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