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用英语向亡友致了最后的告别辞:“1883年3月14日下午3时差一刻的时候,卡尔这位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对于马克思,革命是首要的事,他一生的最伟大目的,是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制度,进而促成近代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马克思因此而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凡专制的共和政府都把他驱逐出境。资产阶级害怕并谤毁他,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当做蜘蛛网踢开,不理睬他们。现在他死了,但他受到欧美千百万革命工人的衷心敬爱和诚挚哀悼!
”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革命的伟大导师、革命家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人类社会主义设计的科学巨匠马克思的英名,连同他的宏伟事业永垂不朽!”
马克思和燕妮于1836年秘密订婚。当年马克思18岁,燕妮22岁。燕妮家庭的显赫地位和美丽的容貌,使她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对象。但她独独看中了胸怀大志的马克思,可是她的父亲虽然在思想上比较开明,也很欣赏马克思的才华,但还是很难完全摆脱门第之见,燕妮的母亲则更是顽守贵族的传统观念。这件事虽然得到了马克思父母的同意,却没有向燕妮的父母谈起,因为害怕他们会拒绝。他们的婚约没有正式宣布和得到燕妮家人的承认,因而刚到柏林之初,燕妮一直不肯直接与马克思通信。马克思因难抑真情写了三本诗,分别题为《诗歌集》、《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先后献给了在远方的未婚妻作为真诚的爱的表白。燕妮读到这些诗时,常常感动得哭。她几十年采一直将它们珍藏着,直到她的生命的最后一息,从来没有给人看过,经过7年的漫长而忠诚的等待。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燕妮才最终走到了一起。
一多年以前,当他带着一把绿色小伞、一个笔记本,孤独地徘徊在西欧大地上时,他不会想到,死后他的思想会蔓延成一一场大火。
被曲解的哲人——德国哲学家尼采
(1844—1900)
尼采1844年10月25日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市附近的勒肯村,父亲是一位牧师。他未满5岁时,父亲死于脑软化症,不久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目睹亲人的接连死亡,这位天性敏感的孩子心灵过早地蒙上了悲观主义的阴影。1850年,他的固执的祖母带着全家人迁居瑙姆堡,尼采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
1865年,21岁的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仅一个学期后他就毅然放弃了神学,这对一个出身于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第二年,他随著名古典语言学教授李契尔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古典语言学。大学期间,他在一家旧书店偶然购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阅读后深为感动,一时间便成为叔本华哲学的狂热信徒,觉得这本书就像是特地为他写的一样。
1867年,尼采服兵役,不幸在1868年10月骑马摔伤,不得不中止了服兵役。他在取得部队的延长病假后继续在莱比锡大学学习。
1869年,瑞士巴塞尔大学任命尼采为古典语言学特别教授,次年,尼采成为瑞士公民,并被提升为正式教授,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在巴塞尔早期的岁月里,尼采与音乐大师瓦格纳之间带有矛盾心理的友谊发展到顶峰,他利用一切机会去拜访瓦格纳及其妻子科西玛。瓦格纳赞赏尼采是位卓越的传教士,但是瓦格纳愈来愈过分地利用基督教教义的准则,再加上他的沙文主义和反犹太主义,使尼采感到无法忍受。到了1878年,二人的友谊终于破裂。
1872年,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标志着他从古典学术的窠臼中获得解放。这是一部纯理论的作品,最初遭到无情的冷遇,接着又变成热烈争论的对象,因为有些人把它误认为是古典学术成就的传统著作。毫无疑问,“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想像丰富的洞察力,把一代人的学术成就远远抛落在后面”。这是英国古典主义者康福特1912年所说的话。直到今天,在美学历史方面,它仍然是一部经典著作。
1876年10月,尼采提出请求并获准一年病假。1877年他与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和加斯特住在一起。1878年,他的格言式作品《太有人性的人》问世。1879年6月14日,由于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他辞去了教授职务,在六年内每年享有退休金3000瑞士法郎。
1879年,尼采的视力降到了最低点,看不到三步之外的东西,他感到自己的衰老已经开始了。靠着学校的奖学金,每年夏天住在瑞士干爽的高山地区,冬天则在温暖宜人的意大利度过,间或回到瑙姆堡。他是一个孤独的漫游者,却也是一个创造力喷薄而出的诗人哲学家。他住过瑞士的寄宿公寓,漫无边际的里维埃拉和意大利,只与少数几个人保持接触。他与朋友保尔·李的友谊后来终于破裂,原因是两人同时(即使没有承认)爱上了萨乐美(作家,后来成为东方学家安德烈亚的妻子),以及妹妹伊丽莎白出于忌妒而进行的干预。尼采离开了莱比锡,避开了所有熟人,他渴望能在工作的激情中摆脱这件事的阴影。1882年在尼斯他开始创作文学和哲学杰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正像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此书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多大注意。
在1886年出版的《善恶之彼岸》以及1887年的《道德体系论》中,他试图用直率的散文形式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但也没有得到读者的青睐。1888年是尼采最后光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的作品丰富多彩。他发表了《瓦格纳的境况》,撰写了他的哲学思想概要《偶像朦胧》、《反对基督》、《尼采对瓦格纳》,以及《你们看这个人》等著作。后者是他对自己的作品和价值的反思。
1889年1月,尼采由于完全失去了精神控制,摔倒在意大利都灵市的大街上。事情发生后,尼采立即发出古怪而意味深长的短简,把朋友奥韦尔贝克请来意大利陪他回巴塞尔。尼采的最后11年完全陷入精神昏迷之中,先在巴塞尔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后在瑙姆堡由他的母亲照料。1897年他母亲去世后,转到魏玛由他的妹妹照料,最终于1900年8月25日逝世。
尼采逝世以后,其妹妹伊丽莎白在编辑整理他尚未发表的《权力意志》一书手稿时,从自己反犹太人的种族主义立场出发,作了大量篡改和曲解,试图把尼采装扮成一个反犹主义者。此书出版后,即为德国的纳粹分子所利用。希特勒本人就常到魏玛去参观尼采博物馆,并特地让记者拍摄他出神地瞻仰尼采胸像的镜头,人肆宣扬他对尼采的崇拜;他还把《尼采全集》作为贺礼赠送给墨索里尼。一时间尼采俨然成了第三帝国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先驱”。战后,学术界终于澄清了因纳粹的滥用而造成的对尼采的误解,还他以历史的本来面目。
尼采的确是个天才,其叛逆的性格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其哲学理论更是影响深远。在他去世时,时人曾有一个挽联:你的名字在后人心中是神圣的。尼采曾经写道,有些人是死后才出生的。这对尼采本人来说确实如此。
尼采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经历。那年,他爱上了一位来自芬兰(一说荷兰)的年轻姑娘洛·沃恩·索洛梅,这位姑娘热情、温柔、文雅,似乎是一个理想的伴侣。尼采向她求婚,没想到却遭拒绝,这恐怕是他的锋芒毕露的哲学家个性与病弱之躯吓住了姑娘。尼采却误解了姑娘拒绝的原因,以为姑娘不愿意结婚是因为怕会妨碍她寻找职业,于是仍执著地追求着,但她再次拒绝了他。不久,尼采听说这位小姐接受了另一位男人一位并不是哲学家的男人的求婚。
失恋给尼采带来了不小的痛苦,痛苦之余他倒是不乏幽默,竞能以尼采式的调侃说:“毕竞,我既不能创造世界,也不能创造洛·沃恩·索洛梅。如果我能这样做,那么二者都将会变得更完美。”
他一生脚跨诸多领域,扮演了时代先锋的角色。他积极卷入一些事件之中。即使被久嘲笑为”英格兰最聪明的傻瓜”,也义无反顾。
站在时代前列的智者
——英国哲学家罗素
伯特兰·罗素于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国一个古老而显赫的贵族家庭,祖父在维多利亚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罗素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是在祖母一手照管和教育下长大成人的。祖母曾在他12岁生日时赠送给他一本《圣经》,书的扉页上题有“勿随众人作恶”,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道德上的座右铭。
18岁那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怀特海指导下攻读数学。四年级时他的兴趣转向哲学,在其导师麦克塔格的影响下,一度成为新黑格尔主义者。大学毕业的第二年,罗素获得了三一学院研究员的职位,曾前往柏林考察。1895年罗素随同英国哲学家摩尔反叛了新黑格尔主义,转向新实在论,提出了外在关系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