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法,其主要作用是镇痛、防御和调整,它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穴位的特异性为实际依据。例如,“肚腹三里求”对于针刺患者很熟悉,它是指凡腹部疾病,如腹痛、泄泻、胃脘痛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患者常有面色萎黄、消瘦、乏力等症状,治疗上采用健脾和胃,针灸取穴离不开“足三里”。微量元素研究发现,泄泻患者头发中铁、铜含量偏低,胃脘痛患者头发中锌、铁和铜均明显降低。经针灸等治疗后,微量元素含量有所回升。穴位的选取是针灸的关键。例如一旦晚上睡觉体位不当,早起颈部不能动弹,俗称“落枕”,针灸当取手上的“落枕”穴。取不同的穴位治不同的病,即临床上所说的穴位特异性。曾将尸体上的穴位(以针刺点为中心,半径为0.5厘米的穴区)和非穴位组织,经称重、灰化后作微量元素测定,发现穴位组织中铁、铜含量高于邻近非穴位组织。前苏联学者曾对穴位进行电导测定,发现其电导率明显高出周围非穴位区。穴位敷贴是针灸的发展。例如慢支患者炎症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微量元素检测其头发的锌含量明显降低;由于缺锌会使免疫功能下降,故认为锌的不足可能是支气管炎症感染的诱因。当选用含锌丰富的冬病夏治膏,于伏天作穴部敷贴,收效颇佳。可能是大伏皮肤毛细孔开放,药物易被吸收,并通过对腧穴经络的刺激效应,调整机体免疫能力,进而达到治病目的。
气功是中医学中一项重要医疗措施,它通过姿势调节、呼吸锻炼、身心松弛、意会运用等改善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有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作用。曾检测了气功师及长期练功者头发中26种元素含量,发现:功龄6~10年者发中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而练功20年以上者,情况相反,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其中男性尤甚;从年龄看,30~49岁的练功者,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其他年龄组;一些著名气功师的发样,不论男女,头发的钴含量均高于一般练功者且均有检出。另报道练功者在发功时,血清锌升高;长期练功者头发的锌明显高于正常人。其机理尚待深究。
微观宏观
微量元素研究深入的关键之一,可能是将微观探究与宏观考察相结合。例如以刺激坐骨神经记录动物丘脑束旁核放电反应,作为疼痛指标,用腹腔注射中药胡桃提取液,观察药物对痛反应的影响。结果,胡桃提取液有明显镇痛作用;同时检测到药物富含锌、铜、锰、铁、锂等微量元素。人们推测,这两者可能有密切联系。已知蛇毒可治顽痛而不成瘾,从蛇毒的微元量素检测中知它含高浓度的锌、镁,又知它的有机有效成分为一神经毒素大分子蛋白NT;分别试验发现,只有锌与NT共存时,镇痛效果最好。曾考察了微量元素锰含量相近、药效却截然不同的补肾药淫羊藿和清热药大青叶在动物身上的吸收和利用。结果,用大青叶的家兔血锰浓度低,消退快;而用淫羊藿的却相反,血锰浓度既高,消退更慢,24小时仍保持相当水平。这些事实反映微量元素发挥作用的物种与药的活性及疗效途径之间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
食疗是医生手中的一张主牌。著名的白求恩大夫曾经强调,优秀的医生应同时是一名优秀的厨师,因为对病人最好的药物乃是对症的营养品。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念,同时民间还流传着“以脏补脏”的古方,例如肺病患者,猪肺补之;心脏病发作多吃猪心;肾虚、不育、不孕者,用各种动物的生殖器作为补品,并由此引生出许多著名方剂如龟龄集、三鞭(鹿鞭、虎鞭、狗鞭)汤等。在自然选择中,动物的各种脏器与人的相应器官有相似的化学元素(包括微量元素)组成,因而有很强的亲和力,营养成分易于吸收。例如,肾阳虚患者血中锌、锰浓度明显偏低,而补肾药仙茅、巴戟天、抆羊藿富含锌、锰;阴虚患者锌/铜比升高,而滋阴药物中枸杞、当归正好此比值不高。将它们分别给对症的动物(如大鼠或兔)灌胃后,与肾脏功能有关的垂体和皋丸重量明显增加。这样,微量元素可作为对症用药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量元素的负相关原则,作为其优选的依据。例如,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多食昆布、海藻,正是富碘中药;证属血虚的缺铁性贫血,进食当归肫肉,此著名药膳中的主药含铁量为诸方之最。这样,宏观上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药肴,微观上则以微量元素的补充为原则。
中药通常的服用剂型是摆在你面前的一碗苦苦的酱色汤,用学术语言是配伍后合煎的汤剂。将各单味药组合成一个复方,叫做配伍。各配伍药物在其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包括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这更需要医家病者从微观和宏观诸方面认真审忖。以凉性名药“大承气汤”为例,它由大黄、厚朴、枳壳、芒硝四味组成,从微量元素锌的溶出率看,合煎的“大承气汤”锌浓度低于任一单味药的锌值。发现炎症小鼠血清锌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但用“大承气汤”治疗后,血清锌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很难用直接补充锌来解释,宏观表象与微观数据的矛盾提示,此复方有刺激机体使锌活化的功能。即煎汁与机体进一步反应,使原来失活的锌又补充到血液中。
“地道药材”以其货真质优、疗效卓著而备受称道。从古至今,它既是地理概念,更是质量概念。例如,内蒙古甘草、吉林人参、贵州天麻、甘肃黄芪,它们之所以享誉世界,与产地的土质、水质分不开。春秋时齐国名相晏婴曾就柑橘易地栽种变质与楚王辩论过这个问题。为了与市场的假冒伪劣品作斗争,地道药材问题又有了新的意义。地道药材之所以能形成,除优良品种遗传基因为内在要素外,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优良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是其重要外因。古人云:“则质同而效异”,地道药材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同一品种中药产地不同药效悬殊?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在探索地道药材的物质基础这一千古之谜。近10多年来,经过广泛调研,认识到地道药材微量元素特征谱的显著性,提出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其含量的稳定可能是地道药材的奥秘所在。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球环境中,不同生物的种属对各种化学元素有不同的选择性和富集能力,称为药物对微量元素的主动吸收。人参、西洋参、三七同属参科,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不同,其药用部位根中所含无机微量元素种类和量都有明显差异。然而,地道药材是产生于某些特定环境中一类中药,如四川江油附子、河南怀庆地黄、吉林抚松人参、贵州吴茱萸等名贵地道药材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它们都有的特定的微量元素分布和含量,构成特征谱。
微量元素对中药栽培有很大影响。我国学者王兴文等连续4年跟踪研究引种栽培阳春砂仁、爪哇白豆蔻时发现,当土壤中有效态锌、锰供给不足时,导致叶片叶脉间失绿,诊断为生理性病害。经喷施0.05%硫酸锌及硫酸锰后,叶片复绿,且叶中锌、锰量亦复正常。袁允桂等学者根据天麻对铷、锂、锰等微量元素有特殊的富集作用,针对性地补给;结果表明,新种出的天麻所含的这些元素比原种天麻量明显提高。稀土元素是包括镧系15种元素外加钪、钇等17种元素的总称,其功效类似于植物的营养元素。目前国内已在多种大田作物上应用喷施稀土这一新技术,获得良好增产效果。在探讨作物对稀土的吸收时,提出了根际化学设想,也就是在根部0.5厘米半径区内,微量元素的分布有其特殊性,决定了植物的吸收。稀土的人参喷施研究亦有很大进展,例如在人参的不同生长期即开花、青果、红果、生长后期喷施微肥,对营养元素磷的吸收和转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近10%;并且这种促进作用由青果到生长期达到最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施加微量元素肥料改善土质,从而提高作物及中药材质地有重要意义。
利用药用植物对某些微量元素有选择性吸收和富集的生物学特性,在富含这些元素的土壤中通过追施微肥或植物根外喷施某种特需微量元素,定向栽培富集该元素的中药材,以应治疗因缺乏特定微量元素引起的疾病或提供营养型特殊的药物,业已取得显著成绩。例如,陕西省紫阳县位于秦岭南部,地处大巴山麓秦岭之南的汉水流域,是高硒地区,土壤平均含硒0.49×10-6,有的地区高达(16~26)×10-6。栽种的紫阳茶叶含硒平均为0.74×10-6,为富硒珍品;药理试验表明,该茶具有良好抗氧化作用,为抗肿瘤、抗衰老的理想天然药用植物。又如,许多药学家认为,野生人参与栽培人参的差别关键在于前者积累相当量的有机锗化合物。我国学者张慧芳等人在栽培人参土壤中喷施数种不同浓度的锗液,不但提高了人参的含锗量,而且提高了人参的抗病抗寒能力,从而使栽培人参品位大为推进。此外,还对香菇、金针菇、灵芝菌体含锗进行了研究,并将人工制成的有机锗添加于栽培媒体,得到有相当增产效果的优质含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