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毕淑敏女士曾在她的散文《青虫之爱》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女孩非常害怕各种小虫子,看到一条毛毛虫会不自觉吓出眼泪,甚至会被调皮男孩放在书本里的小虫吓得昏迷。后来,她结婚了做了妈妈,依然害怕这些虫子,直到有一天,当她抱着自己的女儿在公园散步,刚会说话的女儿突然对她说:“妈妈……头上……有……”一边说,一边从妈妈的头发上摘下了一条色彩斑斓的小虫子。
年轻的妈妈吓得魂飞破散,但是那一瞬间在女儿勉强她克制住了自己的恐惧,因为她不想让女儿也和她一样恐惧。这个年轻妈妈就是在童年的时候,因为长期被父母吓唬说那些小虫子很可怕一定要离得远一点,才在心里形成了长久的恐惧,所以她不想把这种恐惧延续到女儿身上。如果她今天在女儿面前表示害怕的话,女儿一定也会在心底认为这些东西是可怕的,因为连自己的妈妈都会害怕,将来她也一定会拥有那种难熬发恐惧。
女儿一直在用手指抚摩那条小虫,好奇地观察着,妈妈也伸出自己颤抖的手,把虫子捏在掌心,假装很开心地观察着。她感觉到了虫子的鳞片中正在渗透出的一丝丝湿润的滑液,头上的绒毛也在慢慢地摆动,但是女儿正注视着她,她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最后,她把虫子轻轻地放在地上,镇静地对女儿说:“这是一只虫子,有些虫子是有毒的,不能用手摸,但是大部分虫子都可以摸。”
这之后,年轻妈妈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害怕的东西,不仅仅是孩子,当然孩子害怕的东西会比大人更多一点,遇到一些特别单小的孩子,他们可能会什么都怕,怕打雷,怕去医院,怕小动物。孩子为什么会害怕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原因:
——孩子的亲身经历当一个原本是对小狗感到好奇的孩子突然被小狗咬伤的的时候,会心理留下了一个阴影,觉得小狗都是可怕的,它们都会伤害自己。等这个孩子长大后,他未必会记得自己曾经被小狗咬过的经历,他自己的力量也完全可以打败一只小狗,但是他还是会发觉自己莫名其妙地害怕看到小狗,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意见可笑甚至滑稽的事情,但是对他自己,那种不能控制的恐惧感却让他非常难受,更严重的也许会类推到惧怕所有和爪子或是和牙齿有关的东西。孩子若是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伤害,他就会恐惧这种伤害或他的东西。
——父母的不正确教育很多家长都做过这样的事,当孩子顽皮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些恐吓的方式来阻止孩子顽皮,于是孩子在父母的恐吓中知道了晚上会有专门抓调皮小孩的坏人会出现;知道了如果不听妈妈的话就会被天上的雷劈到;也知道了小孩子动物园的大灰狼专门吃小孩,在这样的恐吓中孩子开始害怕黑夜、害怕打雷、害怕看见像狼一样的动物。还有的时候,孩子对一些东西好奇,父母为了打发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总是极力渲染孩子所好奇的东西是多么的恐怖,于是让孩子再也不敢去接触这种东西,就让前面所说的那位年轻的妈妈一样,因为童年的时候父母告诉她虫子是很可怕的,于是在内心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
培养孩子的勇气
让孩子面对恐惧,并和孩子一起战胜恐惧的心理。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童年的时候身体很瘦弱,于是妈妈在院子里为他装了一个秋千,期望孩子能够在平时玩玩秋千锻炼身体。罗斯福第一次被妈妈抱上秋千时吓得浑身发抖,害怕得哭了出来,他紧紧地抓住绳索。
为了不让孩子害怕,妈妈亲自站上去做了示范,她在上面玩得很开心,然后她继续鼓励儿子来试试,儿子战战兢兢地站在上面晃动,妈妈轻轻地推着他,晃得并不高,“你做得好极了, 我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比你还害怕呢,你以后一定会比我荡得好。”在妈妈的鼓励上,罗斯福找回了信心,他越玩越好,渐渐地不再害怕了。
对于有恐惧的孩子,家长一边可以作出一个不害怕的榜样,一边也可以鼓励孩子,比如怕狗的孩子,家长可以示范怎么和小狗亲近,然后鼓励孩子慢慢地接近小狗,慢慢地消除恐惧。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不能太急,强迫孩子去接触他恐惧的事物只会让孩子更恐惧。
家长还需要注意,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地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很随便的指责、嘲笑,以免使他们形成遇事胆怯畏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