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大学时期彼此没有利害纠葛,往往能坦诚相见,所以比较“知心”,友情也比较长久,所以很多人的“老朋友”都是大学同学。反而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老朋友”比较少,这是因为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很多是事业上的朋友、利益上的朋友,这种朋友较难“知心”,要成为“老朋友”不容易。但这话也有“不对”之处,道理在于,求学时期因为彼此没有利害上的考验,固然双方可“交心”,但却缺乏免疫力,因此一踏入社会,面对利害——有的友情反而更强固,有的却脆弱得应声崩碎。
这个故事中吴先生和许先生的“友情”就是属于后面的那种,许先生显然经不起利益的考验。
其实人们也没有必要对许先生进行指责,虽然他的选择违反了朋友间的道义,但却符合了求生存的要素——自私。
人们常把朋友之间的关系用“情义无价”予以涵盖。但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有了情义才有了朋友,而是因为有了朋友才有了情义。在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高境界的朋友“的确不是为了利用他们,因为他自己的能力已绰绰有余了;也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因为他在富有美德的行动之中已经得到了尽善尽美的欢乐。他需要朋友,只是为了行善,即,他可以为朋友做好事,在朋友快活时自己也感到欣慰,并再次用善行帮助他们”。阿奎那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朋友之间应该达到“情义无价”的那种境界,于是他将一种理想的“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的思想来指导天下人的交友观。
这毕竟是理想,离开现实世界太远。在现实世界,情义是有价的。价在何处?在于彼此对对方的实绩评估。实绩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方说有人问身边的人某某人值不值得交朋友,周边的朋友所能提供的参照意见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品德,二是实绩。品德是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的东西,只有实绩才是人与人处世交友中实实在在的可触可摸的价值体现。
现在很多人强调交友要交得“友有所值”,所谓“值”,实际上就是衡量对方的付出以做交友取舍的标准。可你也应该想到,你讲究“友有所值”,别人就不考虑“友有所值”?
由“友有所值”引伸到朋友的情义。可知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交情,因此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情义。在彼此结成朋友之前,情义根本是不存在的。只有交情深了,才构成了以友谊为基础、人情为桥梁的情感。这种友谊和情感的交融就是朋友的情义。
情义的产生是对友情回报的一种承诺。比如一个人不断地接受其朋友实绩性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为朋友做些什么,总觉得自己欠了人家的情,天天在找机会要报答对方。既然朋友之间的情义和此之前的付出是有直接关联的,那么,就不能说这种情义没有前提条件,既然朋友的情义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么,朋友之间的“情义无价”之说就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谬误56.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可能是伤你最深的人
人们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人们也唱,朋友多了路好走,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是现实的,某些朋友在利益面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当你对他没有戒意时,他可能就是那个拿着屠刀,向你心里深深刺去的那个人。
经济活动的扩大,社会交往的增多,个人活动的辐射,使“朋友”在当代不能走俏。俗语:“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朋友”不仅是“路”,还是信息,还是声势,还是捧月众星,还是成交鹊桥,还是躲难的法宝。当然同时是一种头痛,一剂泻药。
“朋友”在中国传统中是两弯相映的明月组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先,可惜当今正在为一个“利”字浸泡。看得透彻的人说:“钱是大家赚的。”意思是朋友互掏钱包当然也是正常之道。
如今的少数朋友确实像一些按摩情感的骗子强盗!
君不见,朋友间搭伙开店,集资办厂,有些不就是亏则扯皮拉筋,赚则打斗红眼吗?
一个众人争当掘金客的时代,一个个体意识代替集体意识,存在意识代替理想意识,金钱意识代替事业意识的年月,梁山泊之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之遗风能不搁浅?下面例子中的顾医生就让“朋友”弄得惨透了。
有一年,顾医生在桂林进修,碰到一个叫江小丽的女人心脏病发作。救死扶伤为顾医生的信条,他马上组织抢救。从这以后,两人自然结成朋友。江小丽戴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常说要报救命之恩,说自己所在的深圳公司给她分了4个股份,每股2500元,三个月后可获利2万元,并表示让两股给顾医生以示谢恩。此等朋友、此等友情,顾医生不由不信,立即将5000元交给她。
可是到了年底,公司股份没有分红。江又对顾医生说:“上次股红没分,是公司正用股红做一笔大生意,三个月每股回报3万元。因为是老朋友,亲戚我都没给,再让两股给你,每股3000元。”话说得热乎乎的,顾医生又把父亲多年积攒的6000元交给了江,江说她这个朋友“爽”。不久,又把顾医生介绍给自己的儿子小李。
小李对顾医生说:“你是我妈的朋友,我就算你的干儿子,我一定要在经济上帮你。”接着又说:“我和北京一个朋友在内蒙办了三个山羊养殖厂,做羊皮出口生意,年纯利几十万元,冲你是妈妈的朋友,把一个3万元的股份给你吧,半年能赚10万元。”
顾医生心想友情难却,况且利大,扯债拉债借了3万元交给了小李。
她天天盼分红还债盈利,不料,半年过后,得到的消息是双方的生意都亏了,顾医生只觉得五雷轰顶。
莫非江某是骗子?不像,因为她的儿子小李又来了,晃一晃50元一扎的现金,拿出一张4万元的欠条,说马上要去买一只价值连城的古瓶,买回来再倒手可卖150万,还他顾医生后还有多的。
人家举债设法还钱嘛,顾医生再次为朋友之情感动,跟着小李去取那价值连城的古瓶。
谁知将古瓶取到手后小李说有事要先走,他走后顾医生又给自行车撞了一下,古瓶应声粉碎。
再见到小李时,小李拿着菜刀要顾医生赔偿古瓶,顾医生因此投资分文未得还给小李开了欠债20万元的欠条。
这件事发生后,顾医生病倒在床上,好在病后他向公安局报了案。
公安局说这叫“杀熟”,一种当前极其普遍的宰朋友手段。
“杀熟?”顾医生闻所未闻,他不懂朋友之道何以变得这样险恶。
他本能地喃喃一声:“既如此,人干嘛还交朋友?!”
顾医生的教训是惨痛的,还好是没有倾家荡产。想想前些年记忆犹新的传销活动,害得多少亲朋好友倾家荡产,走投无路啊。
因此,我们告诫大家:不要绝对地相信朋友。
有时,帮你租门面的朋友也许在当过手钱的房东,帮你资金的朋友也许要收你的高利贷,帮你介绍生意的朋友也许要狠狠杀你一笔回扣,帮你装电话的朋友至少要带走你一条红塔山、二瓶洋河酒。
朋友之情是个软绵绵的玩意,有弹性,有回旋之利,因此有人热衷将它做屠刀的刀把。
软情用硬刀杀,杀着杀着,杀者不料,软情走向硬化!
友情隐藏着商情,友道蜕变为畏途,友谊掺杂了利害。
谬误57.有事有人,无事无人——交友要有人情味
生活中有一些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他的情。
某君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高中三年的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突然向我寻求帮助。考虑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她。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了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绝交时,她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身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天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段交情。
共事时间长也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但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可以建立难忘的友情。
有时候,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
毋庸置疑,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交不到真心朋友的。
谬误58.亲不亲,故乡人——窝里斗,害死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这两句话道出了老乡之间的深情。但很多时候,两个老乡同处一室,还是会发生“窝里斗”。这就需要老乡之间的友情交往多一点诚心,少一点私念。
中国人历来重籍贯,直至今日,中国人的档案材料中,一直都有“籍贯”一栏。人类文化的历史表明: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当然也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了。于是同乡之间,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叫“乡谊”。如果都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者,则同乡之间,也必然会互相照应的。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可以说是街坊、邻里,还有亲属,扩大一点,就是“乡里”,再扩大一些,同一县,甚至同一省,都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感情自然非比寻常。
可见,我们很多时候,总是把老乡放在第一位,以为老乡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不过,现在也常听人说“老乡见老乡,背后放一枪”。
因为他是你老乡,所以你对他不加防备,他为个人利益害你时,你还蒙在鼓里;因为他是你老乡,你的一切内幕他都一清二楚,他为个人利益要捅你,一捅就捅到你的心窝里,这就叫“窝里斗”。
小飞和小刚是老乡,他们同在一个私营公司工作,由于是老乡,彼此互相帮助,工作干得都很不错,老板对他们也很赏识。可是不久,两人同时被老板炒了鱿鱼。什么原因呢?
由于小飞与小刚都是好强之人,老板想提拔一个人当经理助理,他们俩是最佳人选,可经理助理只有一个,这就说明一个人要落选,而他们俩又都想得到这个位置,所以两人成了“窝里斗”,在工作中相互拆台,最终使公司蒙受了几十万元的损失,老板一气之下,把他们俩都开掉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窝里斗”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同乡之间相互帮助是很聪明的做法,但是除了彼此“帮助”之外,一定要避免老乡之间发生冲突,避免“窝里斗”。既要防止“窝里斗”,就要了解“窝里斗”的特点。
“窝里斗”作为“传统节目”,有其独具的特色,一般说来有以下几条:
一曰“阴”,即“不公开”。在公开的场合,大家都是感情不错的老乡,背地里则不尽然,做小动作、打小报告,“当面说好话,背后使绊子”;“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当面握手,背后踢脚”;“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二曰“软”,即“不硬来”。因为是内部斗争,硬来有敌我之嫌,所以只能“阴”。“阴”则“柔”,“柔”则“软”,“软工夫”往往比“硬工夫”更厉害。其常规办法是“踢皮球”、“打太极拳”、“磨蹭纠缠”等,或者“皮里阳秋”地说“风凉话”。
三曰“小”,比如“小动作”、“小报告”、“小纠纷”,似乎只有“小”字才能体现“窝里斗”的能耐。
四曰“粘”,即“没完没了”。“外部战争”一是一,二是二。一仗打完,要么胜利,要么失败,要么讲和,终归有个了结。然而“窝里斗”则不然,粘粘乎乎,拉拉扯扯,永无休止,这就实在可怕。因为如果不“阴”,便可“当面还手”;不“软”,便可“毅然动手”;不“小”,便可“大打出手”;不“粘”,则可“及时住手”。现在可好,还手找不到对象,动手下不了决心,打又打不得,收又收不了,岂不只有默默忍受其折磨?所以,这种斗法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把人变成“两面派”,二是把人逼成“精神病”。
如此看来,老乡在一起属于“窝”的一种,要避免其“斗”就要看这中间个人的意识了,既要避免“成堆”出事,又要避免“树倒猢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