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一日一谋
46799800000004

第4章 反应篇(2)

再次,真正的“钓言”高手在努力获悉对方真实想法时还懂得隐蔽好自己。因为,你在观察别人时,别人同时也在观察你,一定要避免“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因为和周瑜是同学,遂自告奋勇去吴国刺探军情,结果却反被周瑜利用,害得曹操误杀两员大将。蒋干之所以中计,就在于他只顾钓周瑜之言,而没想过自己同时也是别人的“诱钓”对象。

在竞争激烈、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当然不会再发生因没有弄懂领导意图而脑袋搬家的事情,但要想发展自己,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展示,从而得到上司的赏识和提拔,还真得要仔细倾听领导的“弦外之音”。因为深谙“见人且说三分话”的领导们,已经习惯了“话到嘴边留半句”。所以,做下属的只有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凡事设身处地地为领导着想,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

大部分领导都不喜欢直言不讳、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自己的下级,也不喜欢完美无瑕的意见,更不喜欢妄自尊大、居功自傲的下级。杨修因三番五次地识破曹操意图,在曹操面前妄自尊大而被杀害。而霍士之所以能成为威尔逊时期的副总统并长期得到威尔逊的信任,就在于他能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思想灌入威尔逊的大脑,使总统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这些计划,加以完善并付诸实施。如果杨修能换种方式,采用霍士的方式将自己的意见不着痕迹地转变成曹操的意见,而不是恣意妄为地和曹操逞才斗能,相信他不但会善终,还能有机会助曹植一臂之力,使陈思王有机会施展一下自己的政治抱负。杨修妄自尊大,高傲自负不但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使得他所扶持的曹植才志难抒。造成这种悲剧的正是杨修自己,确切地说正是因为他没能掌握“钓言之道”。

所以,鬼谷子才说言谈中运用“钓言”的技巧得当,符合对方心理,就一定能探得对方真实的想法。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了,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智解之三】

以静制动 以静待哗

鬼谷子言:“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他这里强调的,实际上就是“以静制动”、“以静待哗”。因为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所谓以静制动,是指在静中做好一切应敌准备,以自己的安定、镇静来应付对手的浮躁不安,乘势借力,化引对方,待对方失去重心后以“全力”发之。苏轼也曾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而美军“绿盔部队”所有战士都明白三个不成文的规则:第一,永远镇定;第二,永远清楚自己的方位;第三,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方位,也要显得镇定。

在突发事件面前不惊慌失措,在重大变故面前能处变不惊、镇定、持重,正是古往今来众多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成功的品格。拿破仑曾有一句名言:“除非是报告非常好的消息,否则,就不要来吵醒我。”

能静者需要做到“三要”:要心定、心细、心静。“心定”即把一切统统放下,听任事态发展。“心细”指遇事要谨慎周密,细心观察。“心静”,则指思想集中,全神贯注,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能专心致志排除一切杂念。遇刚则柔,遇软则硬,及时了解对方的虚实变化,恰当而合理地处理对方的攻击,虽受大力攻击或突然袭击,仍能平衡稳定、毫不动摇。

轻举妄动就会丧失主动权。遇事惊慌是最容易坏事的,因为心越慌,神志就会更加不清醒。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静静地观察,要不动声色。

以静制动并不是不想办法对付,而是在心里静静地盘算。因为张扬、冲动,容易露出痕迹,容易让对手窥探虚实,这样只会让自己吃亏。所以聪明的做法是先观察事件的发展趋势,待情况明了时才作回应与反击。比如知道老板要降自己的职位时,如果立即惊叫,只会让早就觊觎你职位的人提前下手。这时还不如装作不知,立即找新工作,等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后才宣布另谋高就,便可化被动为主动,全面胜出了。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天,一个农民牵着一匹马到外地去,中午他准备到一个小饭店吃饭,于是就把马拴在饭店附近的一棵树上。正好这时来了一个绅士,他也将马拴到农民拴马的那棵树上。农民说:“我的马还没有被驯服,会踢死你的马的。”绅士不听,还是将自己的马和农民的马拴在了一起。然后二人都进饭店吃饭去了,不一会儿就听到可怕的马的嘶叫声,绅士的马被踢死了。于是,绅士就拉着农民去见法官。要求农民赔自己的马。在法庭上,农民对法官提的任何问题都闭口不答。法官说:“他是个哑巴,我不能作判决。”绅士忙说:“他刚才还和我说话了呢。”法官问绅士农民说了什么,绅士就把农民刚才说的话重复了一遍。法官听后对绅士说:“原来是你没有理,农民已经事先警告你了,可你不听,农民没有责任赔偿你的损失。”这位农民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动声色,让绅士自己说出农民对他的警告,这样远远比自己说出更令法官信服,并得到法官的支持。

“动”和“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对矛盾,从“动”的表象中找到“静”的本质。静心好像一湖平静清澈的湖水,不以石击之难见波澜。高明的棋手若能使自己保持心态平衡,则对手的任何举动都会了然于胸;用不变量、不动点、不变规律等“静点”作为突破口,表面上保持“静”的态势,暗中观察对手的行动,及时调整部署,做好准备。当自方处于劣势时不气馁,居上风更需沉着,不被对手所迷惑,也不被对手暂时得胜所激怒,冷静审视对手的进攻、防守规律特点,找出薄弱突破口,甚至卖个破绽,使敌方信以为真。正所谓:引则动,动有隙,隙可击,得机便强力出击,以静制动,使对方措手不及,如此必胜无疑。

【智解之四】

见微知著 先声夺人

天下雨了再去支帐篷,生病了再去采药,口渴了才去挖井,临打仗才去练兵,这样的走一步算一步,或临阵磨枪都只能是于事无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于相似社会环境中的事物,虽然表面上大相径庭、各具特色,但实质上却是大致相同的。聪明人会从并非关涉主题、不经意流露的细微之处推知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物,从而抢占先机、周密安排、争取时间、设置计谋、提高效率、先发制人。

没有统观全局的战略眼光,就难以把握事态的细微变化。见微知著的自觉意识的形成,首要在于综观全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细微之处预知事件的发展趋势。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对方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先动手可以争取主动,否则在对方进攻后才还手,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在对方有意布局陷害你时先发制人不仅可以揭露对手阴谋,破坏对方计划,使对方陷于被动局面,还显得自己光明磊落,并可以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西汉文帝时,齐国丞相袁盎为人识大体、慷慨仗义,在朝中声誉很好,受宠宦官赵谈常常想加害于他。但袁盎却总是不与之发生正面冲突。有一次,皇帝与赵谈同乘一辆马车去东宫,袁盎跪在车前说:“臣听说能够与皇帝同乘一辆车的人都是英雄豪杰。现在汉朝虽然没有多少英雄,但也不至于让陛下您与被阉割过的人同乘一辆车吧。”皇帝听了心里明白,微微一笑,立即把赵谈赶下车去。从此赵谈更是怀恨在心,屡屡在皇帝面前说袁盎坏话,但皇帝却总以为是赵谈因为这件事报复袁盎,遂不予理睬。袁盎采用这种先战之术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