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影响一生
46816600000018

第18章 做人是一门艺术,习惯是创想艺术的灵感(2)

谦虚一点,它可以使你有求必得。

——埃及阿克图国王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打猎的时候,会去请教猎人,而不是政治家。正如他有政治难题的时候,会去请教政治家,而不是猎人一样。

年轻时,罗斯福在一家牧场打工。一天,他跟一个小头目麦利在培德兰打猎,他们看见了一群野鸡,罗斯福便追着去打。“不要打!”麦利大声喊道。

罗斯福却没有理会。当他正盯着野鸡的时候,忽然从旁边的草丛里跳出来一只豹子。罗斯福顿时傻了眼,他想掏出手枪射击,但已经来不及了。要不是麦利及时开了枪,罗斯福可能就没命了。

麦利红着眼珠,责骂罗斯福是个十足的傻瓜,并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以后我叫你不要打的时候,你就要站着不动,不要动手,懂吗?”罗斯福安然地忍受着同伴的怒火,因为他知道麦利所说的是完全正确的。

此后,每次打猎,罗斯福都认真服从猎人的命令,他当上总统后也是如此。

“遇事一问,必长一智”,活到老,学到老,问到老。那么,所学到的东西便能在不断的积累中增值翻番!

养成谦虚做人的习惯,就会多一份清醒,少一份自我陶醉;把自己看低一点,就会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从而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见优点而不见缺点,常常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会把自己越看越高,越比越目中无人,以至昏昏然、飘飘然起来,最终走向歧途。

谦虚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因素。

史书记载:正考父首次被任命为士时,是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是弯着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身体像伏在地上,沿着墙边儿走路。正考父以自己的谦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约翰·保罗曾说过:“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谦虚,就是要把自己看低一点。况且自己本事不高,别人也很难把你看高。如果自己真的很有本事,再加上虚怀若谷,不是锦上添花、两全其美吗?

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弟子聚在一块聊天,一个出身富有的学生对其他同学夸耀他家在雅典城附近有一片很大很大的庄园。

苏格拉底在一旁不动声色地拿出了一张地图,对这个学生说:“麻烦你指给我看,亚细亚在哪里?”“这一大片都是。”学生说。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找出一小块地方来,但和亚细亚相比,实在是小多了。

“雅典在哪里?”学生指着一个小点说:“好像是在这儿”。

“现在,请你指一下你那块很大很大的土地。”学生满头大汗,因为他的田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都没有。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

”苏格拉底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是出色。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着名的哲学家,许多青年人都投身他的门下学习。每当人们称赞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他曾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他的智慧:“我们的智慧都好像一个圆,只不过我的圆比你们的稍微大些,正因为我的圆大些,我的圆外未知世界才更大,我才觉得我的知识是多么的贫乏。”

由此可见,一个智慧越大的人,他对知识的渴望就越大,他反而会觉得自己是无知的。反之,一个知识浅薄的人,一个越是夸夸其谈的人,他对自己的认识就越是肤浅,越是可笑。

谦虚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所说的谦虚并不是一味地谦让,而是要合理地礼让。

否则,这种谦虚就会变成懦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在外交上,恭谦有礼会显示出一个大国应有的风度,但一味忍让,外交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在工作中,彬彬有礼、谦让有度,才能得到他人的好感,但对那些庸俗者一味让步,只能让别人看轻;在生活中,谦虚大度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但如果你在任何机会面前都在谦虚,那样等于放弃机会。只有学会如何谦虚,人们才会知道如何进步。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养成谦虚的习惯,对人对事不可锋芒过露,才能修炼自己,提高自己。

1.少夸夸其谈,多洗耳恭听

“上帝给人一张嘴和两只耳朵,就是要让人少说话,多一些倾听。”只有谦虚地听别人说,才能发现别人话中的亮点,也才能完善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当自己对有些问题不明白时,更是要谦虚地多听听别人,而不能不懂装懂,贻笑大方。

2.闻过则喜,知错能改

谦虚一点,就容易听取他人意见,就能闻过则喜,知错就改。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有人主动帮助你;当你有缺点和不足时,就会有人指出来,从而让你飞得更高、更远。如果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看不起身边的人,最终只能成为孤家寡人。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中国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处世哲学,当年他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字时,下面还有一行款跋,即“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如今,在这个竞争激烈,稍不加快脚步就会落后的时代里,很多人也把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可是“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当初,也就是郑板桥为官之时,他将官场、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彻而又无以为释。但另一方面,郑板桥为人性情刚直,不阿谀奉承,不狡诈圆滑,面对着诸多不平之事,不管他怎样努力,怎样累,怎么烦,都不能够改变。为此,他开始在“糊涂”之中寻求遁世之术。也就是凡事不较真,不计较,襟怀坦荡无私,不和自己过不去,也不跟别人过不去,更不跟生活过不去,时时刻刻保持一颗轻松愉悦的心。为此,郑板桥的人生不可谓不洒脱、自在。

难得糊涂是一个人处世做人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不同,它是高明人生的平和心态的写照。在处世上难得糊涂一点儿,你便可以获得大自在。

大智若愚,藏巧于拙

糊涂常指不明事理的人或事,例如骂人是糊涂人,糊涂东西、糊涂虫,这是人的一种情态。难得糊涂是一种“悟”。一般顿悟者很少,而大多是经历多了,感受多了,才悟出来的。

其实,人们原本都是推崇精明的,从精明于世到“糊涂”一生是一种选择,这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放弃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有看得远、看得深,经过洗涤与磨炼之后,才能够使自己的灵性得到升华,才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糊涂也是难得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对日军在海上的作战部署了如指掌。但此时一个多事的记者知道这件事后,便作为独家新闻做了报道。

这样一登报,可以说是闯了大祸。但罗斯福却来了个“糊涂计”,对泄密事件既不派人调查,也不将那个记者逮捕下狱。这则新闻虽然被日军高层看到了,但是了解到美国对此事若无其事,便误认为是美国使用的“迷惑计”,也对这则报道不以为意。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罗斯福骗过了日本人,他们还继续使用原来的密码,并且不断地被美军破译。罗斯福对日军行动了如指掌,所以在中途岛战役中大获全胜。

很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也几乎都隐藏着一种绝妙的迟钝和糊涂。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博士曾说过,“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以此来证明“迟钝”恰恰能够摆脱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居家过日子,尤其是婆媳相处、夫妻磕碰、两辈代沟,难得糊涂是一种包容。

婆婆唠叨了,比如让你多穿衣服、多吃点儿饭,她是好心,那就让她说去,注意身体总比不注意强。只要自己的亲人原则上不错,尽可以包容一点儿。难得糊涂可以使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对于上班族来说,难得糊涂并不是在工作上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在处理与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时,不可得理不饶人,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这些都不必太在意,也影响不了你什么。一个月的奖金多少并不会使你们贫富差距加大,说不定你下个月又会比他高。要避小嫌而合作共大事,只有公司搞好了,大河有水小河满,得到的利益并不会比谁少。

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有限度”的糊涂对于引发个人的创造力、导致事业成功,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有益处。实际上,不少成功的人、和谐的家庭、和谐的人际的重要秘诀便是“难得糊涂”。

1.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难得糊涂并不是说对什么都放过,于己无关,而应在大事上把握好方向,决不能出差错,比如不贪污就是不贪污,一分钱也不收受;按政策办事就是按政策办,决不渎职。在小事上就不妨宽容一点儿,比如,单位发福利,尽可以少得一点儿,而让家庭有困难的多得一点儿。

2.有理让三分,无理不取闹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不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更好,一旦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如果理在你这一边,那也不要得理不让人,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还需要合作共事。如果你确实理亏了,那也不要无理取闹,而应勇于承认错误,这样不但不是失面子,反而给人讲理明礼的印象。

3.活出本色的自我

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与其遮蔽掩饰,不如丢掉面具,卸掉伪装,轻松自我才是人生真谛。能做到宠辱不惊、胸怀天下、大度能容固然好,做不到也莫强求。就当个凡夫俗子,难得糊涂,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饭,也不失为一种坦荡的快乐。

做人的道理,刚柔并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会折断。

——中国清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

战国时,赵王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想把美玉占为己有,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说秦国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想将宝玉送给秦国,却担心秦国不履行诺言;想不给,又怕得罪秦国。同大臣们也商量不出一个结果来,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出使秦国,一时又找不到。这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可以担当出使秦国的任务。他见到赵王后,主动提出拿着宝玉出使秦国,并表示:秦国把城池割让给赵国,我就把玉留在秦国;秦若不给城,我一定把宝玉完整无缺地带回赵国。赵王点头同意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谒见了秦王,并献上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满心欢喜压根儿不提划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事。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并无诚意,便心生一计,将和氏璧骗回,然后以性命相逼,结果秦王阴谋没有得逞。随后,蔺相如又用计使人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自己留下并与秦王展开了开诚布公的谈判,结果秦王恼怒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心想,杀了他不但得不到宝玉,还把秦、赵的关系弄僵了。只得放他回去了。这样,既保住了“和氏璧”,也让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攻打。

自古以来,凡以弱胜强者,成大业者,多是刚柔并济,能屈能伸,以智慧来取胜的。养成能屈能伸的做人习惯,才能“以柔克刚,水滴石穿;柔韧有术,生存妙道。刚中有柔,圆通无碍;柔中有刚,绵里藏针。”

大丈夫能屈能伸

诸葛亮躬耕南阳,姜子牙渭水垂钓,可谓“屈”;而孔明一席“指点江山,三分天下”之豪言,姜太公一竿“无钩钓鱼,愿者上钩”之猖狂,可谓“伸”。

“屈”是遇到锋芒时的暂时避让,是以逸待劳,迷惑对方;是“该放手时则放手”,才不致“眼前无路想回头”。

“伸”是相机而动的“趋进”,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气概。在三国时代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司马懿就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

司马懿也是被曹操访问了他三次,才答应出山的,这与诸葛亮的三顾出山很相似!

刚加入曹营的“智囊团”时,初来乍到的司马懿不可能在里面有什么大的作为。他一开始做的是抄抄写写的一类官员。这对于在军事和政治上有卓越天才的司马懿来说,确实有点儿大材小用。但司马懿并没有在乎这些,他在这时一直都是“屈”着的。即使在整个曹操时期,司马懿都是“屈”着的。虽然他后来也做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终没有带兵作战的机会,他的作为也只是作为谋士提出过两个重要的粗略:一是在取下汉中后,劝曹操乘势进攻刘备立足未稳的西川;二是献计联合东吴共同对付得到汉中的刘备。

司马懿的两个计策,曹操只用了后者,而这个策略也让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将关羽命丧建业,说关羽是间接死于司马懿之手也说得过去。但司马懿的才能绝不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谋士。当孟达响应诸葛亮北伐时,身为荆州都督的司马懿干脆利索地粉碎了孟达的叛乱。而这一仗也让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魏都督曹真病逝后,司马懿继任成为魏都督,他终于有了和诸葛亮亲自交锋的机会。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司马懿采取了“屈”的战术,这就是坚守不战。因为这他也受到了诸葛亮的种种侮辱,但司马懿“不为所动”,仍旧“屈”着,直至诸葛亮死去。

此后,他开始“伸”了,带兵迅速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这一仗也让他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极点。但魏明帝一死,执政的曹爽想方设法打压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又“屈”了下去,甚至不惜在曹爽的使者面前“出洋相”。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从魏明帝病逝到着名的“高平陵事件”,正好是十年。期间,司马懿果断消灭了曹爽的势力,拉开了晋代的序幕。

“大丈夫能屈能伸”,多少历史风云人物正是懂得屈、伸之道,才在变幻莫测、朝不保夕的政治环境中保全了自己,从而为以后的大显身手创造了条件。

人生于世,没有永恒的强者,也没有永恒的弱者。人不能刚愎自用,也不能太过柔弱。只有刚柔相济,才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真正积极的人生,应该拥有刚柔相济的智慧:既有不惜一死的勇猛气概,更要有沉稳冷静的平和心态。只有养成能屈能伸的做人习惯,把能屈能伸作为立世之本,掌握了生存与发展的战术,才能无往而不胜。

1.该放手时就放手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强大,在我们的生活、事业处于困难、低潮或逆境、失败中时,便要运用屈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否则,必然遭到沉重的打击,甚至性命不保,何谈实现人生的理想呢?

2.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个人一生中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不会很多,所以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当这些机会来临时,一定要果断出手,并牢牢抓住,这样可以让你借此一举登上生命辉煌的顶峰。

能宽恕别人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将别人的错误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更好。

——英国作家勃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