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谋略宝库3
46825100000015

第15章 纵横有术(1)

苏秦佩六国相印

在中国历史上,苏秦佩六国相印的故事十分著名。这倒不是因为人们艳羡他的权力,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他何以能够取得如此多的国相之位感到迷惑不解。

苏秦起初到秦国游说秦王连横,由于时机不成熟,秦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结果弄得钱也花完了,衣服也破了,回到家里,妻子看见他那副落魄的样子,连织布机都没有停下来,嫂子也不为他做饭。后来,苏秦经过“头悬梁。锥刺股”的一番苦学和细心的揣摩,终于掌握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转而联合六国,南北合纵,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苏秦首先游说的国家是燕国,接着来到了赵国,我们先看看他对赵王所做的“国际形势”的分析,对他的成功也许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惧怕的是秦国,但燕国与秦国相隔最远,中间又隔着赵国等国家,本来可以不涉及所谓的合纵和连横,但苏秦自有妙计,一番游说,使得燕王乖乖地听从调遣,其卓越的能力实在令人赞叹。

苏秦为了实行合纵的策略来到了燕国,对燕文侯说:“燕国的东边有朝鲜和辽东,北边有楼烦和林胡,西边有九原和云中,南边有易水和呼沱河。土地方圆二千余里,拥兵几十万,战车有七百辆,战马有六千多匹。粮食够十年支用。南边有竭石和雁门的丰饶物产,北边有枣和栗子等丰富的物产。人民虽然不从事田地耕作,而枣和栗子足以让人裹腹,这真是所谓天府之国啊!

“国家多年以来安乐无事,看不到军败将亡这样忧心的事,这些有利的条件,没有哪个国家比燕国更强的了。大王知道这燕国平安的原因吗?燕国之所以不受敌寇和战争的侵扰。是因为在南方有赵国作为屏障。秦国与赵国曾发生五次战争。秦国两胜,赵国三胜,但秦、赵两国都疲惫不堪。而大王却保全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就是燕国不受侵扰的根本原因。况且秦国如攻打燕国,必须经过云中和九原,在这数千里的道路上,遍地都是燕国的士兵,即使得到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要考虑到是否能够守住。秦国十分明白,它是无法损害燕国的。然而,现在如果赵国进攻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的功夫就可以进驻东垣。再渡过呼沱河,涉过易水,用不到四五天就可以进攻燕国的国都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须得在千里之外作战;赵国如果要进攻燕国,在百里之内作战就可以了。不忧虑百里之内的祸患,却重视千里之外的邦交,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计谋了。因此希望大王能够与赵国相亲,天下诸侯连为一体。那么,国家就不会有祸患了。”

燕王说:“我的国家太小,西边靠着强大的秦国,南边接近齐国和赵国。齐、赵也是两个强国。现在有幸得到您的教诲,号召我们联合起来,使燕国获得安宁,请允许我让全国人民听从您的号召。”于是赠送给苏秦车马金帛。送他回到赵国。

苏秦在对燕国的游说中抓住了两点:一是燕国根本没有必要像别的国家那样惧怕秦国的进攻;二是燕国必须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否则,赵国灭亡了,燕国不能独存;与赵国搞不好关系,赵国一怒也可灭亡燕国。秦国后来实行了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其实苏秦下面的游说中已经含有这种思想了,只是因具体的历史情况不同其策略正好相反罢了。

苏秦从燕国来到赵国进行合纵活动,他对赵王说:“天下之人,从卿相、大臣,直到平民百姓,没有一个不赞扬大王的正义行为,很久以来都希望能够在大王面前亲聆教诲,以尽忠心。但是,奉阳君嫉贤妒能。大王不能亲理此事,所以外来宾客和游说之士,无法在大王面前效忠。如今奉阳君已死,大王今后就能够与宾客和游说之士亲近了,所以我才能向大王献上我的愚忠。

“为大王着想,不如让人民过安定闲适的生活,不要多事烦扰。使人民得以安定的根本,首先在于选择友好的邻邦。选择好了邻邦,人民就能安定;选择的邻邦不合适,人民就一辈子不得安定。还是请允许我谈谈赵国的外患:齐国和秦国是赵国的两个最大的敌人,这是人民不得安宁的原因所在。如果依靠秦国进攻齐国,您的人民就得不到安宁;依靠齐国进攻秦国,您的人民也得不到安宁。有的人为了谋算别国,进攻别的国家,常常想方设法地寻找借口,断绝与别国的交往,希望大王千万谨慎,有话不要轻易说出来。

“请大王摒退左右的人,让我说明合纵、连横的利弊。您如果能真正听从我的话,那么燕国一定会送上出产毛毡、裘皮和好马的土地,齐国一定会送上产鱼、产盐的海边土地,楚国也一定会献上出产橘柚的云梦之地,还有韩国、魏国都可以把国内封地奉送给您,这样一来,大王的宗族和亲戚都可以得到封侯。从别国割取土地,从别的国家得到财物,这是从前王霸之主不惜损兵折将而追求的东西;给亲族以封侯,就是商汤、周武也要用争战和拼杀才能争取到。如今大王毫不费力,这两种好处就唾手可得,这是我替大王祝愿的事情。”

“大王如果能够联合秦国,那么秦国必然会消弱韩国、魏国;大王如果能够联合齐国,那么齐国必然会削弱楚国、魏国;魏国被削弱就会割让河外之地,韩国被削弱就会献出宜阳之地。宜阳献出后,上郡的道路就会被阻断;河外之地割让后,就造成道路不通;楚国被削弱后,赵国就会失去援助。因此,对这三项决策,大王的选择不可不十分慎重。

“如果秦国沿轵道而下,南阳就会受震动,再进而攻打韩国,威胁周室,赵国自身就会受到挟制。秦国再占据卫国、夺取淇水,齐国就会臣服秦国。秦国的欲望既然已经施行于山东六国,必然会出兵进攻赵国。秦兵渡过黄河,跨过漳水,占据番吾,就可以打到赵国的都城邯郸了。这是我替大王忧虑的。”

“如今,山东各国没有比赵国更强的了。赵国土地方圆二千余里,有数十万的军队,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西有常山、黄河、漳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国本来就是弱国,不足为惧。在各诸侯国中,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国。然而,秦国为什么不发兵攻打赵国呢?是因为它怕韩国、魏国从后面攻打它。因此,韩国和魏国是赵国南面的屏障。秦国要进攻韩国、魏国就不同了,这两个国家没有名山大川作为屏障,秦国完全可以一点点地吞食,一直能逼近韩、魏两国的都城下面。如果韩、魏无力对付秦国,必然臣服秦国;而韩、魏臣服了秦国,秦国就扫除了进攻赵国的两个障碍,这样祸患就会直接降临到赵国的头上了。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

“我听说古代的尧开始创业的时候,地盘不足三百亩;舜没有尺寸之地,而后来都占有了天下;禹聚集的人群不到数百,而后来成为诸侯之王;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到三千人,战车不足三百辆,而后来都成为天子。这实在是因为实行了正确的策略的缘故。所以,圣明的君主能判断敌国的强弱,也能估量自己将士的多少和才能。这样不等两军在战场上对阵,就对双方胜败、存亡的可能有了大致的了解,岂能被众人的胡言乱语所蒙蔽而糊里糊涂地决策呢?

“我曾认真地研究过天下各国的地图,发现山东六个诸侯国的土地之和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起来,集中兵力,一致向西进攻秦国,秦国必定被攻破。如今各国竟被秦国各个击破,打得七零八落,甘愿向西去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攻破别人与被人攻破。征服别人与被别人征服,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

“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让诸侯国割让土地来与秦国讲和。与秦国讲和,那些人就会有高大的房屋、豪华的宫室;耳听笙瑟,口尝美味佳肴;前有舞乐,后有宫女,再加上美人迷人的姿态。一旦秦国为患,他们没有人能为君主分忧。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整天以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分割土地。对此,希望大王深思熟虑而且审慎地注意。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遇事不疑惑,不听信谗言,堵塞流言蜚语,反对结党营私。为使您地位尊贵,土地扩展,兵力强盛,我才在您面前陈述这些。我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五国的力量,共同对抗秦国,让各诸侯国的将相一起到洹水举行会盟,互相交换人质,杀白马,结盟誓,共订盟约,共同约定:如果秦国攻打楚国,齐国、魏国各派精兵援助楚国,韩国断绝秦国的后路,赵国渡过黄河、漳水,燕国把守常山之北;如果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那么楚国就断绝他的后路,齐国派精兵进行援助,赵国渡过黄河、漳水,燕国把守云中;如果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就切断其后路,韩国防守成皋,魏国堵住午道,赵国渡过黄河、漳水,燕国派精兵进行援助;如果秦国进攻燕国,赵国就防守常山,楚国就驻军武关,齐国渡过渤海,韩国、魏国派精兵进行援助;如果秦国进攻赵国,那么韩国就驻军宜阳,楚国驻军武关,魏国驻军河外,齐国渡过渤海,燕国派出军队进行支援。合纵诸侯中有首先违背盟约,其余五国共同讨伐它。如果六国实行合纵联盟对抗秦国,秦国就一定不敢出兵函谷关进攻山东六国了。这样霸业就成功了。”

赵王说:“我年纪轻,执政时间短,没有听过治理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贵宾有心保卫天下,安定诸侯,我愿意让全国听您的吩咐。”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给他一百辆装饰华贵的车子,千镒黄金,白璧百双,锦绣一千捆,请他去用以联合诸侯。

如果我们细心揣摩了苏秦上述这段话,就不能不承认苏秦是一位成熟而深刻的国际关系专家。应该说,苏秦将当时各国的形势、政治、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可能性都做了令人信服的分析,把合纵与连横的利弊分析得一清二楚,所以,苏秦的话是极其具有说服力的。依照当时的情况而论,六国恐怕只有按照苏秦的话去做,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出路。这样看来,苏秦佩六国相印也就不奇怪了。

问题是苏秦的合纵有理,但不久张仪的破纵连横也成功了。世事无常,此一时,彼一时也;而我们对苏秦挂相印的分析,所要看到的是,任何成功都不是侥幸和偶然的。

迷魂阵

死人可以说活,活人可以说死,是对说客本领的赞扬,更是对说客不顾事实、不顾原则的批评与讽刺。细细地看看下面这一场游说和辩论,我们就会体会到什么是游说的“艺术”,什么是游说的迷魂阵。

秦国在长平向赵国的军队发起进攻,赵王由于轻信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换了老成持重的大将廉颇,让赵奢的儿子赵括出任赵军主帅,结果使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秦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鉴于自己的军队也受到了重创,再加上魏国前来救助赵国,于是撤军。

不久,秦国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池。赵王一时没有做出决定。楼缓刚刚从秦国回到赵国来。赵王就与楼缓商量这件事,楼缓推辞说:“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事。”赵王说:“虽然如此,您还是不妨说说看。”楼缓说:“大王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吧?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生病死了,妻妾当中为此自杀的有十六人。他的母亲听了以后,一声没有哭。奶妈说:‘哪有自己的儿子死了,母亲却不痛哭的呢?’他母亲说:‘孔子是个贤人,被赶出鲁国,我的儿子没有跟随他去,说明他不是一个贤者。如今我儿子死了,为他而死的女人就有十六个,这说明他生前对于长者不够尊重,而对女人过于宠爱。他死了,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从母亲的角度而言,她是个贤者;从女人的角度而言,她就难免被认为是个妒妇。所以,同样一句话,说的人不同,其心理也就不一样了。如今,我刚刚从秦国回来,如果我说不把六城送给秦国,好像就不是在为大王考虑:如果我说把六城送给秦国,就怕大王要认为我是在为秦国考虑了。所以,不便答对。如果让我为大王考虑的话,不如把六城给了秦国。”赵王说:“好。”

虞卿听说后,进来面见赵王,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了他。虞卿说:“这不过是他的遮掩之辞罢了。”赵王问:“您为什么这样说呢?”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是因为军队疲劳了才退兵呢,还是他还有足够的力量进攻,却因为爱怜大王而不再进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我国,是不遗余力的,必然是由于军队疲劳了才退兵的。”虞卿说:“秦国用尽力量攻打我们,却无法战胜赵国,实际上是因为疲劳而归。大王将他不能攻占的土地自白送给他们,这是帮助秦国攻击自己啊!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大王就没有办法自救了。”

赵王听了虞卿的话,觉得有道理,就告诉了楼缓。楼缓说:“虞卿能够完全知道秦国的力量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吗?假如他真的知道,这六城不过是弹丸之地,却舍不得给,使得秦国再来进攻,大王能不割让赵国的腹地去讲和吗?”赵王说:“真的听了您的话,把六城割让给了秦国,您能肯定明年秦国不再进攻我国吗?”楼缓回答说:“这不是我敢承担的责任。从前,韩、魏、赵三国都与秦国交好,互相亲善。如今,秦国放过了韩、魏两国,单单进攻赵国,这就说明大王对秦国不如韩、魏两国对秦国亲善。现在,如果我要您打开关隘,与韩、魏两国相亲善,但等到明年,要还是没有取得秦国的欢心,必然是由于赵国不如韩、魏两国对秦国友好。这样一来,我怎么敢保证秦国不再来进攻赵国呢?”

赵王又把楼缓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对赵王说:“楼缓先说不与秦国讲和,秦国明年还要来进攻赵国,只有割地给秦国讲和;现在又说,割让六城给秦国,他也不能保证秦国以后不来进攻赵国。既然如此,割让土地又有什么用呢?秦国虽然善于作战,但他无法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取得六座城池。赵国虽然不善于守卫,也不至于很快就失去六城。秦国的军队疲劳而归,必然会罢兵休战。如果我们割让六城给其他诸侯国,联合他们去攻打秦国,这样虽然失去了一些土地,却可以从秦国得到一些补偿。我们为什么要无故地割地给秦国,削弱自己,壮大秦国呢?如今楼缓说,‘秦国所以来进攻赵国,必定是由于大王侍奉秦国不如韩、魏两国更殷勤’,要大王不断地割让城池给秦国,这实际上是要坐等赵国的土地被秦国割干净啊!秦国是虎狼之国,其求地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大王您的土地却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土地去满足无限的欲望,最后的结果就是赵国彻底灭亡。所以说楼缓的话是遮掩之辞,大王一定不要把六城割让给秦国。”赵王说:“好的!”

楼缓听说后,又去见赵王,说:“不是这样的。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两国结仇,其他诸侯国都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可以依附强国而进攻弱国。今天,赵国的军队被秦军围困,其他诸侯国都认为战胜者必定是秦国。所以不如马上割地求和,以使其他诸侯国感到疑惑,使秦国不再进攻赵国。不然的话,其他诸侯国将借着秦国的怒气和赵国被打败的机会来瓜分赵国。要灭亡赵国,哪里只是秦国的企图呢?希望大王赶快做出决断,不能再犹豫不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