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
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好比龙出大海到陆地上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经典故事】
张巡使计
唐朝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做了“大燕皇帝”,不久被杀,他的儿子安庆绪掌握了大权,为了扩大地盘,安庆绪派大将尹子奇率一支13万人的大军向淮阳进犯,企图夺取淮阳。淮阳守将许远一看形势危急,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向当时担任河南节度副使的著名大将张巡送来一封十万火急的军情报告,请求火速支援。张巡得到报告二话没说,带领3000兵马从宁陵赶赴淮阳救援,与许远的人马汇合后,总共不足7000人,与尹子奇的13万人相比,显然处于劣势。
但是,张巡大智大勇,毫无惧色,他指挥全军士兵顽强抵抗,在半个多月里张巡率部下擒获叛军将领60名,杀敌2万余人,尹子奇损兵折将,只得暂时退兵。
不久尹子奇调整部署再次向淮阳发动大规模进攻,张巡进行了周密的战斗动员,宰牛犒赏三军将士,并亲自执掌令旗,率部冲锋陷阵,一鼓作气,再次大败叛军。
虽然连续取得了两次胜利,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叛将尹子奇所部13万人还有近10万,而张巡的7000兵马经过两次作战也消耗不少,叛军卷土重来怎么办?这次作战后,张巡开始考虑下一步退敌之计。
张巡召开了军事会议,分析形势,研究下一步作战方案。他对将领们说:“如今,叛军已是两次进攻被我军打退,虽然损兵折将,但元气未受大挫,我方守城将士虽然士气高昂,但毕竟相差悬殊,短期内援军恐怕难以到达,就这么消耗下去,总不是办法,各位有何良策,说来听听。”
听主帅这么一说,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的将领流露出畏惧情绪说:“眼下敌军粮草已经不多,若尹子奇与我军背水一战,做困兽之斗,发动强攻,我们恐怕难以抵挡,我看赶快再请援兵为好。”有的将领则说:“敌军粮草不济,正是我们攻击的好时候,我看不如派兵主动出城迎敌,火烧敌粮草补给地,这样或许可以解除危机。”“不行,敌军粮草早有重兵把守,况且,当前之敌已有数万,我们根本杀不出去。”出城迎敌之计很快遭到反对。这时,淮阳守将许远说:“这些日子,跟着节度使大人奋力厮杀,连连克敌,将士们群情激昂,倒是没有多想下一步如何,我们听大人的,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张巡见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一番也没有什么好计,于是说:“叛军固然粮草将尽,但据报又有新的补给,援军刚刚出发,需数月左右才能到达。叛军眼下如果发动进攻,虽然未必能攻下淮阳,但守城兵马必然又要遭受损失,依我之见,要想个根本的解决办法才好。”
“大家不必冲动,我有个退敌计策,或许可解当前之围。常言说,捉奸要捉双,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敌众我寡,硬拼不行,如果能把敌主帅尹子奇除掉,乱其指挥,动其军心,岂不事半
功倍?”
众人连称好计。许远说:“大人不愧智勇兼备,只是我们都不认识尹子奇,如何擒他?”
“这个好说,我们先叫士兵用蒿草杆削成箭向敌阵射,中箭的叛军一定以为我们已经没有箭可射了,如此重要的军情必然要向尹子奇报告。我们派人紧盯中箭之人,只要他向谁报告,谁就是尹子奇。”
不久,尹子奇又发兵攻打,张巡依计行事,他叫士兵向冲在前头的一敌校尉射出用蒿草杆做的箭,校尉自然未被射死,拔出箭一看竟是蒿杆所制,大喜过望,急忙向尹子奇报告:“恭喜主帅,张巡已经弹尽箭绝,你看,他们现在用蒿草杆做箭了。”尹子奇一看,非常高兴,即刻命令攻击。
正得意忘形时,忽然一支利箭直射而来,尹子奇躲闪不及,箭头射入左眼,鲜血直流满面。同时张巡指挥几千精兵杀将过来,尹子奇一看不好,急忙逃走,险些被生擒。叛军一看,主帅受伤,落荒而逃,顿时乱作一团,哄散而去。
张巡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采用“擒贼擒王”之计,伤其主帅,乱其阵脚,使其前功尽弃,再次打退叛军。
直捣黄龙
刘秀与王莽交战时,刘秀就以此计智胜王莽军。王莽的数十万大军,包围了昆阳,刘秀奉命突围出城,到各地召集援兵。
当刘秀率援兵返回昆阳的时候。王莽数十万大军已经把昆阳包围得水泄不通。刘秀与庞大的莽军比起来,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果盲目地使用这么点兵力去攻击强大的敌军阵地,等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刘秀想出这样一个作战方案,把作战目标选定为王莽军的统帅部——中营。具体做法是从援军中抽调精壮将士组成敢死队,首先冲进敌营,援军主力紧随其后,全力以赴地捣毁敌人的统帅部,使敌人指挥失灵,陷入混乱,同时通知守城部队配合出击,造成内外夹攻的有利形势。刘秀慎重地从援军中挑选了三千名勇猛强壮的士兵组成敢死队,由自己直接指挥。援军主力的作战准备工作,也安排得妥妥当当。
攻击敌人的时刻到来了。刘秀率领着敢死队从昆阳城东迂回到城西,渡过昆水,来到靠近敌军中营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向敌营发起了猛攻。莽军统帅王邑、王寻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给弄蒙了,一时弄不清这支军队的来意,命令各营不许擅自行动,而两人只率领一万人马前来迎战。这一下正中刘秀下怀,他把战刀一挥,三千敢死队就像狂风一样向敌人扑去,刀劈枪挑,勇不可挡。莽军派出的迎战部队本来就不太多,再加上士气不高,哪里能抵挡住刘秀敢死队的冲击,很快就乱了阵脚。其余各部因统帅有成命在前,都不敢擅自来救,眼睁睁看着义军援军把自己的中营打得稀里哗啦。在混战中,王寻被杀,王邑逃跑,莽军其他部队也因失掉统帅而出现了混乱。
坚守在昆阳的守军,看到自己的援军旗开得胜,备受鼓舞。他们立即大开城门,呐喊着冲杀出来,配合援军夹攻敌人。这时,老天也来助战,下起了大暴雨,莽军个个被淋得像落汤鸡,更加无心恋战,四散奔逃。
雪夜偷袭
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给了唐朝的统治一个沉重而持久的打击。最高统治阶层的软弱使
得很多地方节度使纷纷独立,各自建立起自己的小王国。唐宪宗在位时的淮西(今属河南省)节度使吴少诚、吴少阳兄弟也企图背叛朝廷,雄踞自立。但直到814年,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才公开造了皇帝的反。他以蔡州(今河南汝阳县南)为据点,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朝廷多次试图制服叛军,但都失败了。最后,在李愬亲自请求下,朝廷命他做了紧靠吴元济统辖区的唐、随、邓州的节度使,并把平息叛乱的任务交给了他。
起初,李愬一直按兵不动,并禁止士兵入淮西境内。好让吴元济以为朝廷派来的对手是个懦弱的人,放松警惕。而同时,李愬却在暗中做各种战前准备工作。他研究地形,派遣密探,操练士兵,还特别友好地对待被抓获的叛军士兵,就是对那些被擒获的、官职较高的叛军官员,他也给予赦免,甚至把他们收为自己的部下。通过这些措施,他吸收了一些对吴元济防区极为熟悉的士兵。从他们口中,他得知,吴元济的主力部队不在蔡州,而在洄曲。蔡州几乎没有防守。
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李愬想:自己的前任们都没能损伤吴元济的实力,因而他必定狂傲无比。况且郓州(今山东菏泽地区东北)节度使李师道、恒州(今河北石家庄等地区)节度使王承宗都是他的朋党,两人目前还未公开反叛朝廷。如果同吴元济打一场持久战,势必存在李、王两人与叛军联合的危险,这对朝廷将祸患无穷。为此,只有一个办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消灭吴元济,就是说:擒贼先擒王。
在公元817年11月27日冬夜里,李愬开始雪夜行军,最后奇袭蔡州取得了成功。
【后记】
唐朝诗人杜甫在《前出塞》中已写到:“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两军对垒,指挥员要全局在胸,善于乘胜扩大战果,捉拿敌军的首领,迫使敌军因丧失指挥而自行溃散。
擒贼要擒王,道理看似简单,其实运用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擒王,不仅是指捉拿对方的首领,而且是指消灭对方的主力。一般来说,擒其首领必然动其军心,瓦解整体;而灭其主力,首领自然也就成了光杆司令,无所作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擒贼擒王——这一计谋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战争中都将永远闪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