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读书术
46893600000022

第22章 吃透一本书的技巧(2)

细读

细读是精读的关键阶段,精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收获。细读一定不要贪多求快,必须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然后通过思索把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实质内容“抓”出来。细读时,要注意两方面工作:圈点画线,边注眉批。

1.圈点画线

画线既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以加强阅读效果,也能为日后温习提供记忆线索,因为温习时,未必有时间再读全文,但只需瞥一个画线部分就可记起内容的概略。很多人读书时圈点画线,却不知道为什么画线,在什么情形下画线。画线必须配合前文,联系自己提出的问题,从文句中找答案。跟随着作者在行文中对事理的陈述,随时留意与答案有关的字句,并在出现的地方作一个记号(但不要画线),等一段文字看完了,确定哪一句话最能代表答案时,再画线将它标记清楚。画线使你重新阅读一遍文字,从而加强记忆。

画线在精而不在多。很多阅读者读第一句话就开始画线,结果满页全是各色线。这样做只是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已经读过了。这种画线不但没有效果,反而遮盖了要点。

谈到画线技巧,还需注意两点:第一,重要而必须精读的书,尽量自己购买,属于自己的书才可圈点画线。借来的书不能随便画线,最好用笔记本来代替。如果读的是期刊上的论文,最好复印下来,然后在影印本上圈点画线。第二,画线用笔要选择。一般画线多用红笔,旨在与印刷的黑字相区别以引起注意。笔样不宜太粗以免浸盖文字。很多学生喜欢用彩色粗笔在文字上涂抹,以代替画线,此法损及文字的清晰度,甚至再读时有伤视力,不宜采用。

2.边注眉批

细读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在书页边缘写边注、作眉批。边注眉批切忌抄书,文字也不宜多。边注眉批为的是引起思考,可把原来标题的叙述句,改成简略的问句。比如,某节的标题是“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先不要立即读下去,因为一读下去就容易被作者所牵引,使自己变得被动。这时候最好在标题旁边空白处,把原标题转化为数个问题,如:何谓社会变迁?为何变迁?何谓婚姻问题?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有何关系?写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自觉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期待此书作者的答案。这样做等于是阅读者跟作者:对话,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有了问题和个人的看法,即开始以寻找答案的心态阅读。阅读之后可能有几种情况发生:一是作者的见解与你的看法相似,这时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感觉,并提高阅读的兴趣与信心;二是作者的见解远远超越你的见解,欣赏赞佩之余,你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启发;三是作者的见解平淡无奇,或内容陈述有错误,这时你就可给他一定的批评。

3.解答疑难

阅读时,对阅读内容难免有怀疑的地方。对这些疑点加以标示与处理,也是精读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阅读时遇到疑点,首先应把问题标记出来,此后,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解决。

①查阅书末索引。看看在同书的其他章节内是否有详细解释。书末的索引有名词与人名索引等多种。上述两种索引分别将同一名词或同一人名在本书内出现的地方(页码)都列在一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发现问题处的一个页码,那就确定本书内找不到另外的解释。

②与他人一起探讨。譬如,阅读的时候是在老师讲解之前,则须对怀疑的地方特别注意,也许经讲授之后,疑问自然消失,如果不能消除怀疑,就需要与他人一同探讨。

③利用参考资料寻找答案。比如到图书馆,查阅同类性质或性质相近的其他专著。此外,还可以借助词典、百科全书之类的资料,去寻找答案。

除借助外部资料进行思考外,阅读者还可以联系自己头脑中的资料进行联想思考。

一些阅读者在读书时,总是一口气读下去,从不停歇。但当他们合上书时,书里的一切,无论是事物、形象,还是思路、脉络,似乎一下子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好的阅读者则不然,他们在阅读时能充分地展开联想,将阅读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在读书时经常会停顿,一会儿把目光从书上挪开,一会儿又把目光重新挪回到书上。看似他们经常“走神”,其实他们正在展开“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联想。由于丰富的联想,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加工自然也要深刻得多。这同时也促使他们进一步乃至大大地提高阅读效果。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读纸面上的内容,更要充分启动思维,展开多方位的联想,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复述

复述是对阅读物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阅读者须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过的内容准确叙述出来。复述具有调节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阅读者将分散零碎的资料整理成系统的知识。

在一节读完之后,必须合上书本自问自答,进行一个完整的复述。可以借助本节中的关键词、重要的图表及公式等列出一个简单的复述提纲。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复述应该达到如下标准。

●能清楚地了解本节的主题是什么。

●能看出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来分析讨论这个主题。

●能认识到每个层面中有哪些重要观念(要点所在)。

●能对本节的讨论作出概括的结论。

总结

1.小结一章

一章通常就是一个大主题。阅读的单元是节,但各节读完之后,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阅读一章完毕,必须小结。小结时,可以采用摘录笔记,摘录一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比如,可摘录问题的论证和结论,也可摘录主要问题、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图表、实验程序和方法等。

小结一章有两个价值。第一,小结是对一章的主体脉络的再次温习,可以帮助阅读者记忆这一章的内容。第二,再次回忆这一章的内容时,小结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线索。

2.总结全书

阅读一本书就是循环执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过程,但一本书阅读完毕,还须再做一个工作:总结全书,惟有此,才能实现书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所谓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阅读者在读书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注解和补充参考材料、笔记等放在一起,就会明显感到书更厚了。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既是不断发问的过程,也是对材料不断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华罗庚曾说:“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一本书的某一章节,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应该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隘,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呢?”

所谓由厚到薄的过程,就是把握书的要点,掌握精神实质的过程。厚厚的一本书,读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点和中心内容,精神实质和重点仅用不多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你就会感到书变薄了。华罗庚说:“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肢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做‘综合’的工作”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地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可以借助各种笔记,如提要笔记、心得笔记,总结全书,以实现由厚到薄的转化。

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精读策略的应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