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读书术
46893600000034

第34章 读书笔记的升华——书评(2)

2.艺术性的评论

艺术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原因。微观上讲,它是语词、韵律、文采、情节;宏观上讲,它是布局、格调、写作方式、风格。缺乏艺术性的作品处在“亚文学”状态,正如孔子所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艺术性,不仅使作品读来充满兴味和惊喜,令人不忍释卷,而且开拓了世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世上美和幸福的总量。一种“无文”的作品不仅是可憎的,而且必是贫乏和干瘪的。文学特有的东西,只有通过艺术性才能传递。

同一个意思,其文学性的表述和非文学性的表述,效果完全不同。如写景。富于技巧的文字传达给我们的绝非景物如何如何,而是通过一字一句的描述,渐渐把它的静谧、深邃或热烈狂喜带入我们心中。有时候,大师往往用简约甚至朴质无文的寥寥数字,便达到传神的效果。其妙处要在全篇捉摸,仿佛一章乐章中意味深长的一个“?”音。

●关于语言的韵律、色彩方面的评论

语言是有声有色的,这一点在阅读中能强烈感受到。语言不仅是字词,即选词炼字,而且是这些字词以何种方式组合。于是,就有了对语言的气韵、节奏、色彩方面持久不衰的关注。对这几方面的不同处理,构成作者的不同风格。

诗的语言。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诗人语言风格的种种评论。如李白“朴质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等等。自象征派诗人以来,独有一支讲究声韵、色彩的传统,号称“诗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读的”。现代派诗歌讲究内在的韵律,即在阅读中感到的,长句短句,各个音节间微妙的关系。

散文的语言。写景状物,贴切自然。若加以文采,必整体可观,堪称“美文”。别有一种“学者散文”。析理透辟,旁征博引,焕发思想,见解异彩,它的文字是雅而达的。分析文章,要从不同的类型人手。

小说的语言。小说博揽众采,它的语言风格往往是各大师特有的。如海明威“削去整个树林的枝枝桠桠”,用简单句,简单字汇,新闻记者般的平朴浅明,又牛仔般刚硬。而普鲁斯特则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分析时,要抓住作者语言特点。描摹情节、人物,以准确、生动、有趣为好。总之,要考虑作者如何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

●关于情节的评价

有的小说并不以情节见长,但无疑所有小说都是有情节的。对那些情节生动引人的小说,一方面要关注作者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一方面要考虑情节的意义,不能执著于趣味性带来的满足。很多富有思想性的大师作品反而有相当曲折的情节。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许多小说有侦破细节,如《卡拉马佐夫兄弟》有400多页类似于侦探推理作品,并且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情节的构造为主题服务,在小说整体当中,每一出情节必有意义,绝非浪费笔墨。它多半为描写人物服务,在情节中,在行动中,才能表现人物是大段的说辞取代不了的。有时候,情节就是意义,这种情况下人物在为情节服务,他们一般缺乏个性色彩。如先锋戏剧。

在作评论时,要抓住情节,以之评论人物或主题。如著名的获诺贝尔奖的小说《日瓦格医生》,有一个情节是大富商维克多拉着继女的手走在大街上,战争爆发了,人们四处奔逃,在慌乱中,维克多松开女儿的手,自己跑掉了,“一个真正的父亲是这样的吗”?由此,我们更加明白了维克多的性格:庸俗、没有理想、极端自私。而另一个情节,主人公日瓦格医生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因战争和内乱失散多年的爱人拉那,急忙下车去追她,却心脏病发作,死在了大街上。这时人们簇拥过来,只有拉那浑然不觉。正在走过大街的拐角,这一情节给全书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进一步突出了本书悲剧性的主题,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多舛。

●关于人物塑造的评论

同样,有的作品是以塑造人物为主的,但无疑所有流传下来的小说都成功地塑造了一到多个人物。有的名著中的人物广为人知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如提起林妹妹就想起敏感和多愁,这跟作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把人物写活是脱不了干系的。

文学即是入学。一方面,人物是作者写作的目的,除去以情节离奇,吸引人的畅销通俗读物,一个严肃的作者无疑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写好“人”。人物承载着作者的生活和社会理想,他的举止、性格、行动一经摹写变得鲜活,便永垂不朽,如堂·吉诃德,在我们心中,他比很多真人都像是曾经生活过的。另一方面,人物是作者写作的手段。作者必定是为某种理念写作。人物寄寓了作者的爱,种种人物和他们的活动是一个窗子,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安娜·卡列尼娜》成功塑造了生性自由的安娜,她面对现实生活的斗争既是女性的斗争,又是俄国人的斗争,具有自由思想的人的斗争,具有人文主义及人本主义精神的斗争。

评论人物时,须知除非作者有意写没有性格、概念化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是真实而复杂的。首先要着眼于人物独有的性格,然后要分析他的来历、背景、行动、境遇。要知道这些人物绝非一两个形容词概括得了的,传统戏剧舞台上常用的两分法(好人、坏人)面对现实生活根本无用,因此要分析行动中的人。而人物一经作者创造,便不再属于作者,他的性格及独有的社会背景决定他在事件中的举动,是作者不能强迫的。若作者硬按自己的愿望强迫人物的行动,往往效果生硬。

书评的表现方法

书评写作中,也有具体的表现方法,要巧妙运用,否则就会影响评论质量。主要有:

1.分析与评论结合

分析,就是对作品本身的各种因素及关系加以解剖、说明,使读者对作品有透彻了解。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书评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使自己的主观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作品的实际情形,帮助读者准确了解作品的基本面貌,而不在于发表评论者的主观意见。因此,在阐述每个问题时,都要进行分析。没有对全面事实材料的严谨、细致深入的分析(包括鉴别、比较、探寻、阐发等等),就没有准确的判断,合理的引申和科学的结论。

评论,就是对作品的全部或局部的成败、优劣及其实质的意义发表明确的意见。评论是独立于作品以外的东西,主要是评论者的主观意见。而评论者的意见,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达到科学的综合。分析与评论结合得好,才能使读者了解评论对象的意义。

2.引述与议论结合

一篇书评,不论篇幅大小,材料多少,从表述的任务上看,要做两件事情:·是介绍作品内容,一是发表评论者意见。前者要用“叙”,后者要用“议”。而书评中的记叙性文字,不是作者脱离评论对象的记叙,而是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引述”。书评,离不开引述。它有两种形态:一是复述,即故事梗概(主要内容)或总体形象(有关材料)的勾勒;一是节录,即具体情节或细节原原本本地援引。

对作品的复述和节录,在评论文中是作为论据而存在的,它是写书评的基本功。评论家们称复述和节录作品是“艺术再创造”。好的复述和节录,可以使没有看过作品的读者对作品一目了然;可以使有些糊涂的读者,看了复述和节录后恍然大悟。因此,文艺评论写作,必须掌握复述和节录的技巧。

复述,不是用作品的原话,而是评论者的语言,它不受原作品语言的约束,但受原作品内容的约束。如吴文光《我的记忆和我的记录》当中:

在威斯曼的作品中,充满的基本上是现场非常日常生活化的细节过程。比如《中学校》里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及他的家长的一段谈话,《医院》里几个医生关于一个手术的讨论,这些谈话场面是一个没有被中断的完整过程。复述,一般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述要形象生动,议要少而精。述和议一定要完整、统一。

节录(包括行文中的摘引),是根据评论的中心,截取作品中最恰当、最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好的节录,可以典型说明问题,使读者无可更替。节录的关键,是要把节录部分或引文,与评论的中心和观点贯穿起来,构成一个统一整体,鲜明地说明一个问题。如郭文景《年代湮远的歌声》一文:

让我们试着通过第四乐章《自杀的女人》的歌词来感受音乐中那凄厉的美吧。

三朵百合花,百合花三朵。

生长在我没有十字架的坟头。

三朵百合花,它们镀金的衣衫被寒风吹散,漆黑的天空,倾盆大雨,它们这时得以盥洗,一如帝王的权杖那样端庄美丽。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像兀立的岩石,有力地直刺铅灰阴沉的天空……

这种对作品具体、个别情节或细节的节录,经常是与分析评论性文章结合在一起的。

3.典型引证

引证材料,对于说明观点极为重要,它有豁人耳目、启人心智的作用,能给人一种内容博大、立论坚实的印象。

引证,一定要典型,能证明评论对象。引证之后,须结合原作进行分析,展开论证。如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当中,在一段桓温的引文之后展开的议论:

桓温武人,情致如此!瘐子山著《枯树斌》,末尾引桓大司马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深感到桓温这话的凄美,把它敷演成一首四言的抒情小诗了。

4.形象的分析和透辟的说理

书评要讲究文学性与可读性,还要讲究准确和可信。在第一点要求下,需要我们使用形象生动,带有文学性的语言,如余华的评论文章《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堪称文采焕然。

在生命的最后12年里,布尔加科夫失去一切之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又使他得到了一切:他虚构了撒旦对莫斯科的访问,也虚构了自己,或者说他将自己的生活进行了重新的安排,他扩张了想像,缩小了现实。因此在最后的12年里,很难说布尔加科夫是贫困的?还是富有的?是软弱的?还是强大的?是走投无路?还是左右逢源?在第二点要求下,需我们说理透辟,论证有力,紧扣原作精神,如季红真评论邵迎建《传奇文学流言人生》的文章《开启通往主流文学史之门》一文中对邵的思路作了重重解剖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写道:

循着邵君的思路,我认为两部作品结尾时间形式的不同,不仅仅是艺术手法的问题,也反映了两位作者不同的人生观。鲁迅是相信进化论的,至少在他写作《狂人日记》的时候是这样,所以期望于未来的时间。而张爱玲对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所以选择了循环的框架。我们距张爱玲写作《金锁记》的时间又过了将近两个30年,不用费神细找,在我们周遭,曹匕巧和长安这样的女人也比比皆是。30年前的故事确实还没有完,完不了!

5.巧妙布局

一篇书评的构成是:标题、引论、本论、结论。

(1)标题

书评的标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只有一个正标题,二是正标题加副标题。其写法主要有:可以包含四个方面内容:评论形式,评论对象,评论课题或论点,运用的批评方法。如《论阿Q性格系统》,标题显示文章是论文形式,对象是小说《阿Q正传》,课题是阿Q性格,运用的批评是系统分析法。可以只显示其中部分内容,如《我观红高粱》。

(2)引论

就是开头,又叫引言、引题。比较长的批评引论称为绪论。引论虽千变万化,但都要受制于标题和中心论点。引论或说明选题的背景、理由、目的、意义,或引出论点,并阐释论点所包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论点进行必要限定。表达上多采用描述方式,语言明确清晰,使读者有一个明确印象。

(3)本论

本论,是书评的主体,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在本论写作中,作者要调动一切论证方法,采用一切表现技巧,对论点进行严密、科学的论证。本论一定要有理有据,层次井然,富有逻辑力量。同时,要写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采,使理论性与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4)结论

是书评的结尾部分。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本论的逻辑延伸,即对本论的论证结果进行科学概括总结。如引论部分未引出论点,也可以在此点明。另一种是,本论部分已作结论,结尾的存在仅仅作为本论的附加成分,对论证的有关问题进行必要说明或补充,或者对本文的写作发表给予帮助的人士表示谢意。也有的结论,兼容上述两种写法。

41.写下对一本书的感想——读后感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也叫心得体会,就是在你阅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针对其内容发表自己的感受、心得、思考、议论,评价等等。

写读后感,会培养和丰富你的分析和联想能力,提高你综合问题并把自己观点表达清楚的修养,同时,它也能反过来促进你的阅读和理解水平。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进一步深化。比起读书笔记来,它的形式和思路、内容更为灵活多样,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你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一句话、一个词,像写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使你所有的知识和学问在一篇读后感当中得到尽情的发挥。

写不好读后感的原因

开始尝试写读后感时,水平不高是正常的事情,同时,往往容易伴随这样那样的缺点。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种:

第一,对原文中心思想把握得不够准确,甚至没有弄清楚人家到底讲什么,为什么这样讲。

第二,无感而发。读后感是“有感而发”,若根本没有对原文产生特殊的兴趣,勉强拿起笔来写,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第三,不明白什么是读后感,简单地认为读后感就是把原文内容再讲一遍,或者稍微做些“添油加醋”。

第四,有感发不出,写读后感的方法和技巧不熟练,不知道从何下手。

第五,知识面太窄,缺乏生活体验,虽然上面几条不足都避免了,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很幼稚,缺乏见识。

写读后感的几种方法

读后感这种写作体裁的弹性很大,形式多样、可长可短,叙述与议论、分析与归纳、对比与联想、反问与解答,等等。

光读后感的题目的写法就很多,比如《读〈****〉有感》、《〈****〉给我的启示》、《谈〈****〉的语言特色》、《由〈****〉所想到的》、《〈****〉浅析》、《〈****〉告诉我》、《生活中的〈****〉》等。有时也常使用双标题,如《生活告诉我——〈****〉有感》、《不可多得的好书——〈****〉读后》等。

下面介绍几种写读后感的方法。

1.引述原文内容,加以联想发挥

在你读完一篇文章后,如果很有感触,你便可以在简述原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展开讨论、评说,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紧紧围绕原文的精神,不能“离题”、“跑题”。

对原文的叙述,你可以先议后叙,也可以先叙后议,或者夹叙夹议,只要便于发挥你的“感”、展开你的“思”就可以。

有时,你也可以只引用原文的某个段落,针对它的写作特点与思想内涵展开论述。

2.列举同类事物,作出综合结论

由原文中心内容切入,再举出一些事例、名人名言,归纳总结这些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示原文的思想意义。

这种方法,强调了原文的思想,丰富了读后感的内含量,加强了你的“感”的说服力。术

3.逐层分析原文,透彻了解内涵

在做原文结构提纲的基础上,丰富“枝叶”,深入分析原文精神内涵。你针对的可以是原文的思想方法,也可以是它的语言色彩,或者是它的结构特点。

此外,这种形式属于介绍性的读后感,如《〈****〉赏析》,目的不只是抒发自己的个人之“感”,而且也向其他读者推荐这篇好文章(或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