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虚拟财富
46897700000034

第34章 富贵传承(2)

从以上的两个家庭的事例来看,“富不过三代”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富贵并非哪一个家族,哪一个人的“专利”。一方面,拥有财富的人,如果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增强自身的才干,那么总有一天,财富会离他而去。另一方面,它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没有从祖辈承继了丰厚的遗产,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财富,创造基业。

二、现实的目标

伟大的理想是空泛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人们往往以它做为精神的支柱和寄托。而每个得到财富的人,既会有精神上的支柱,又会紧紧地抓住现实的目标,唯有如此,成功才会垂临。

海因茨·尼克斯道夫于1952年7月在埃森市商业登记本上为他的公司“脉冲技术实验所”登记造册。这时的他不过是法兰克福大学自然科学系的学生,他攻读应用物理,已读完了9个学期,就要临近毕业考试了。他得为考试作一些准备工作,但这段时间里所需的费用还没着落,他是多么需要钱啊。但有谁能帮助他呢?指望家里吗?不,自从父亲被战争夺去生命后,养家糊口的任务就落到母亲的身上,她太不容易了,她要用自己的一双手支撑有七口之家的家庭。如果在以前的话,他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赚点钱,可如今不行了,他得应付即将到来的考试,怎样才能赚到一笔钱呢?

经过缜密的思考,尼克斯道夫认为,制定一个能够达到的现实目标,是最重要的。原来早在教师培训时,他就在空闲时间里研究过某布尼茨计算机的构造和运转方式,为了这一目标,他放弃了被人们引以自豪的,前途比较可行的教师职业。他不顾母亲和校方的反对,在1941年毅然转学来到了帕德博恩的赖斯曼高级文科中学就读。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还是当时他的家庭需要克服巨大的禺难,尼克斯道夫从没动摇过意志,放弃对既定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完成学业上,尼克斯道夫付出的劳动是十分巨大的。后来有人将尼克斯道夫的成功归之于他有过人的天赋,显然是失于偏颇的。不错,尼克斯道夫的数学成绩的确突出,自然科学他也十分擅长,但这是他兴趣爱好所在。因此,他花的力气比常人大得多,有谁会想到为了能掌握对数表,他曾把整个对数表都演算了一遍呢!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呢?尼克斯道夫说:对1931年的失业我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在1935年的情况,基本上还记得,我父亲还在失业,因此,我作为五个孩子中的老大,不能升学。因为不能升学,我哭了一场。这段痛苦的经历深深埋进了年轻的尼克斯道夫的心田,这大概也是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除此之外,在海因茨身上,逻辑思考,看清事情并集中攻破的能力较强。再就是出身和时代环境,以及他比较穷困的家境,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他的追求是没有休止符的。

尼克斯道夫十分自信,但也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和自己真正的能力。在中学毕业后,为能更接近自己的目标,放弃了他老师劝他攻读数学的建议,他决定研究物理,而且是应用物理,同时在学物理之外上企业管理班。

他在大学里得到了奖学金,但这笔钱只敷急需,不能支持太长时间。而他的母亲当时也不能给他任何支持。因此,尼克斯道夫只好自己找机会增加收入。假期他可以在家乡农民那里干活挣点钱,上学后再这么干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得另想办法,不久他就找到了办法。他那突出的经商意识和说服别人接受他主张在这里崭露头角。例如:他向当时的大学校长瓦尔特·哈尔斯教授自荐为课程表办理广告。尼克斯道夫雇了一些同学当小广告招募人,一下子就把过去的广告收入增加了一倍。另外,他还实现了他的另一个想法,收入也颇可观。那是12月初,他又得到了好多大学生帮助,到努斯中心购买和砍了许多圣诞树,然后把这些松树弄到法兰克福出售,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就这样,一面上学,一面挣钱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完成了九个学期的学业,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没钱了。因此,只好把时机尚不成熟的想法付诸实施,他要造一台计算机,一台崭新的,从未有过的机器,然后把它卖出,赚整整3000马克利润。3000马克,根据他的计算,正是他最后几个学期作学士和博士论文需要的一笔钱。

怎么去实现这一想法呢?看来还得费一番周折。他决定先找二份工读大学生工作。天公作美,他很快在美国制造办公室搞机械的雷明顿·兰德公司的德国子公司研制部找到了这份工作。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为这家公司制造效率较高的计算机的物理学家瓦尔特·施普里克博士充当助手。

这一工作大大缩短了尼克斯道夫接近现实目标的距离。他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如饥似渴地投入这一新任务。的确,施普里克不会找到更好的助手!由于两个人都出生于帕德博恩,对家乡的感情使两个人关系更加亲密了,两人合作的条件真是得天独厚。这位物理学家,一个极其和蔼,完全献身于科学的人,热心地向他和助手讲解了电子学和电脑的秘密,使尼克斯道夫受益匪浅。许多年以后这位企业家承认:“要不是遇到了施普里克,我的成功是不可设想的。”

舅。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双方顺利合作了几个月以后,施普里克对形势作了这样的描述:“我突然不能同雷明顿的人再融洽相处了。”

对其他方面有人推测,纽约公司总部早已在推行其他计划,因此让它的德国子公司的项目停下来,无论怎么说,施普里克必须提前停止研制它的计算机。

尼克斯道夫认定这一情况对他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提供了机会。他坚信按照他导师的计划是可以研制出计算机的,他试图说服他的老师和他一起创办公司。这时只有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雷明顿机,计算机公司制造电脑,其他任何地方还都没有小型电子计算时代还未真正开始,客观形势十分有利。但这一次,无论是尼克斯道夫的顽强精神,还有他的说服力,对他都无济于事。施普里克这个已是43岁的男人,况且又是四个孩子的父亲,认为这件事风险太大了。他已决定接受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子公司向他提供的终身职位。看来,合作是不可能的了,但心眼里愿意尽其所能帮助自己的学生,他把自己的计数环专给这个大学生,允许他利用当时自己已发明的一切东西,除外,他甚至还答应给予一切可能的支持,他说:尼克斯道夫以后就迫切需要这些援助。

有了施普里克的大力援助,尼克斯道夫信心更足了。他单枪匹马去实现他的计划,并决心冒一番风险。由于手头缺金,他必须先找到一家客户去解决这一问题。这件事不那易,他骑着他的NSU牌轻型摩托遍访了许多公司,他往往过看门人这一关,即使能进到这家公司,但人们对他的计划着头脑,因为这时尼克斯道夫拿不出一台现成的机器,他有过是他的想法和结构图而已。苦心人,天不负,耐心和毅力得到了报偿。尼克斯道夫来到埃森市的莱茵一威斯特伐利亚时,公司穿孔卡片部负责人,一位名叫吕金的人接待了这个人。这人有个癖好,偏爱各种先进技术。在他静静地倾听了站在他面前这个青年人以极其热情又特有的鼓动人心的慷慨陈词后,吕金意识到,这家公司的外勤岗位多,计算材料特别费钱,如果在这方面使用尼克斯道夫要造的那样一种电子计算机,会使工作大为方便,费用大为节省。最后,吕金许下诺言:“我要设法使您能为我们造您的计算机。”

话虽如此,说时容易做时难。关键是这位大学生拿不出一台现成的机器,怎么让人相信尼克斯道夫能制造出这样一台机器呢?吕金不得不以理服人。经过多次劝说,怎奈吕金的上司古特曼,根本不愿过问此事,幸亏施普里克曾为基尔州火灾保险公司制造过一台计算机,吕金和机械师瓦赫到了那里实地了解情况后,向古特曼具体反映了该机的工作情况,古特曼才表示赞同。

这时,要造一台所谓电子乘法计算机大约要花3万马克。

1952年,这可是一笔巨款。鉴于在战后最初几年的重建耗掉了大笔款项,莱茵一威斯特伐利亚电厂董事会不愿在财政上承担不必要的义务。节约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再说,尼克斯道夫的项目经费中根本还不包括机械的卡片穿孔机的改造费用,这笔钱公司还得另外负担。

董事会后来还是表示赞同。但为了防止意外,他们要求瓦尔特·施普里克为他的学生做财政担保,施普里克相信他的学生一定会取得成功,为他担保。这样,海因茨·尼克斯道夫终于克服了最初的障碍,创办了属于他自己的“脉冲技术实验所”。这时,他的经营资本不过是:一个见解,几本书,一辆轻骑,一个文件包,一把废弃的烙铁和一把钳子。

33年过去后,这家早已迁到他的家乡帕德博恩,改名尼克斯道夫计算机股份公司的企业,已成长为德国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而他的家乡东威斯特法伦的帕德博恩市也由以前落后于其他《城市一跃而成为了一个在全球叱咤风云、迅猛发展的帝国的中心。

尼克斯道夫在30多年的企业生涯中,作为一个新手,他燕如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几乎被看来不可能的成绩,又是如何在诗算机工业早有根基的大公司夹缝间获得成功的呢?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海因茨·尼克斯道夫聪颖过人,精通业务。但他从来不是个科学家或工程师,他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否则为什么他在威斯伐里亚电厂获得成功后就放弃了物理学的学习呢?

他是一个企业家,他勤奋,如饥似渴求得的技术知识,对他来说是辨识,利用技术的发展,并在可能时也对之施加影响的必要前提。他在这方面成就大于他人,这有许多原因,但主要的是尼克斯道夫能够以准确无误的鉴别力看清放在他面前的机会,并制定现实的目标。他能从千头万绪中立即找到最简单的共同点,从而专注于真正具有实质性的事物。这一能力帮助了他,而他终于走向辉煌的彼岸。

三、知识英雄

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所消耗的主要是知识和劳动者的智力。知识的创新和衰退速度加快,要求个人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新的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要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知识,培养新的技能。知识更新的速度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变得更快,不学习就会不适应强烈的挑战的说法,可能会使一些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对我们的看法嗤之以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以对社会现实生活有一个基本的评判和看法。

首先,对不学无术或知识浅薄同样可以获取财富的分析判断。现在中国确实存在许多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手中握有巨额财富的现象。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这种现象都普通存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必须清楚中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经济环境。中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这使得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以消耗资源和体力为主,使得经济中有许多机会,可能不通过智力,可以通过体力就可以获取财富。而这使一些知识水平较低的劳动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勤劳和带有偶然性的市场机会而致富。但是,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发展的余地非常有限,即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的完善和他们财富的增加,他们遇到了知识水平贫困的制约。例如,前几年,一般知识水平的劳动者可以通过集贸市场、摆地摊致富,而现在不仅其他劳动者因行业拥挤难以进入,而且就本行业内的劳动者也受到资本集中引起的竞争力增大的压力。此时,需要他们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来协调本企业(包括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湖南曾有一个个体户开设五星级宾馆,后自感管理难以跟上,自动退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多数人只能掌握一个知识体系内的一个主体系或更低的次亚体系。

联想集团的成功的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在当今时代,不论是企业集团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合理知识结构。

1997年,联想公司总裁柳传志提出了著名的“贸工技”道。认为联想发展成功在于沿用“贸、工、技”这样一个序列。柳传志认为,学会做贸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

不把贸易做通了,再好的科研产品你也不知道怎样卖,不把制造业搞精良了,好的科研产品的一些特点也会被制造业的粗糙掩盖了。搞科研的人最怕做贸易,主要是这段苦他没吃过,一定要干下去,一定要对市场有个理解。会做贸易以后,看问题才会有穿透力。”

早在1987、1988年,柳传志已经学会了做贸易,联想代理的ASTPC,一个月能销好几百台。打通了销售渠道以后,柳传志要自己生产。“因为我们是计算所的人,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做。但当时是计划经济,联想很小,国家不可能给我们生产批文,我们怎么说都没有用,因为潜在的能力没有人相信。我们决定到海外试试,海外没有计划管着你。就这样,我们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

1988年,柳传志和几个热血汉子来到香港,手里只攥了30万元港币,因此,他们到香港也只能和在国内一样,先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接着联想选择了板卡业务,然后打回国内,为联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柳把这一模式称之为“瞎子背瘸子”。

当时,柳传志心目中的知识,更多的还是管理企业的知识他看家的知识便是“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建班子的主要内容是:“一把手是有战斗力的班子核心,第一把手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应该如何进行自身修养?第一把手庭该如何选择班子的其他成员,其他成员不合标准怎么办?班子的成员如何进行考核?没有一个意志统一的、有战斗力的班子,什么定战略,带队伍都做不出来。宗派是形成团结班子的绝症,要杜绝一切可能产生宗派的因素。”

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确定长远目标;2.决定大致分几个阶段;3.当前的目标是什么;4.选什么道路到达;5.行进中要不。

要调整方向。

带队伍的主要内容是:兵会打仗吗?兵有积极性吗?要让他们学会炸碉堡。事业部体制、舰队模式是不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规章制度定得是不是合理?另外包括激励方式、培训等一些传统的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急剧变化,柳传志发现他原来认为很有眼光的战略不灵了,如果不及时改变打法,他一手带起来的企业就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