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环境艺术纵横谈
46938000000014

第14章 传统篇(8)

池面处理

园中池面宜于有聚有分,聚分得体。聚则水面辽阔,有水乡弥漫之感,虽人工开凿,也宛若自然,给人以开阔明朗的印象。分则潆回怀抱,似断似续,和岸壑花木屋宇互相掩映,构成幽曲的景色。水池的形式和布置方式,要因地形、池面大小和周围环境,因地制宜地处理。大致是庭院和小园林多作简单形状的水池,周围点缀若干湖石、花木和藤萝,再在池中养鱼,植睡莲等。中型园林一般采取山池、花木和房屋综合处理的方式,但因面积不大,池面处理仍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在水池一角用桥梁、水口等划出一、二小面积的水湾,或叠石成水涧,造成水源深远的感觉,狭长的水池也是中、小园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在以假山为主题的园林中,往往用狭长如带的水池环绕于山下或伸入山谷,以衬托山势的峥嵘和深邃,使山水相得益彰。面积较大的园林,由于园内分为若干不同的景区,故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池岸处理

自然形成的池岸,平原地带多为平缓的土坡,至于山中的溪流深潭,则有岩壁、石矶或断岸散礁等。苏州各园土岸极少,多数叠石为岸,或间用石壁、石矶与整齐的驳岸,或临水建造水阁、水廊等,以便使池岸有多样的变化,不至于呆板单调。

叠石岸沿池布石是为了防止池岸崩塌和便于人们临池游赏,但处理时还必须与艺术效果统一。叠石岸无论用湖石或黄石,凡是比较成功的,一般都掌握了石材纹理和形状的特点,使之大小错落,纹理一致,凹凸相间,呈现出起伏的形状,并适当间以泥土,便于种植花木藤萝。叠石池岸不宜僵直,尤不能太高,否则岸高水低如凭栏观井,和凿池原意无异背道而驰。为了便于临近水面取水浇灌花木,叠石池岸常有自然式踏步下达水面。这种踏步也有利于造成池岸形象的变化。

石矶园林中池岸常有石矶,大致有两种形式:小型的仅以水平石块挑于水面上,大型的以崖壁与蹬道等作背景,叠石如临水平台,与崖壁形成横与竖的对比,并使崖壁自然地过渡到池面。

驳岸驳岸造型单调,不宜多用,因为无论用条石、乱石或虎皮石砌筑整齐的驳岸都与园景难于调和,但在某些部位,如房屋和平台的临水部位,往往需用石驳岸。

土岸为了防止泥土崩塌,土岸坡度不能太陡,所占面积自然较大,因而小规模的园林很少采用。如果园林面积较大,处理得当,土岸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叠山

我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西汉初期已有了叠石造山的方法。由于园林的面积及其他条件所局限,叠石造山的方式也很有出入。其中规模最小的多在住宅的客厅或书房的前后庭院内,布置少数石峰,或累石为山,或依墙构石壁,或沿小池点缀少数湖石。小型园林的面积虽比庭院稍大,但布局仍不太复杂,往往以水池为中心,以山石衬托水池、房屋和花木,或利用山坡、土阜建造园林,或以人工叠造假山为园中主景。中型园林大都有山有池,与房屋、花木组合为若干景区,而在主要景区内设山峦洞壑模拟真实的山林。有些则于临水一面构危崖峭壁,或叠成高低起伏的池岸,其下再建石矶、钓台,使山水结合更为紧密。体形高大的假山,为了扩大视野,往往在山上建造亭阁,以俯览园内或眺望园外的景物。山既可划分园景,又为增加园内宁静的气氛和降温、隔尘等提供有利条件。至于在园林布局上,通常在水池的一面叠山造林,而在另一面错置厅堂亭榭,无论从山林越过清澈的池水遥望高低错落的建筑,或自房屋欣赏对岸的山崖树木,都是重要的对景,而房屋与山林遥相掩映,又可收到良好的对比作用。在规模较大的大型园林,随着各景区和庭院的大小,叠造假山、石峰、石壁或仅置少数湖石;也有在较大景区内建假山数处,利用山势的连绵起伏互相呼应,将空间划分为几个部分,使园景有分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风景的曲折和深度。总之,从整体布局到小空间的处理,大则叠石造山,小则布置一、二湖石,都需要许多特有的手法。

造山与土石的关系

园林中的假山不外土石构成,土与石的结合是否得当,不但影响造山的风格,而且和材料、人工具有极密切的关系。叠石造山,无论石多或土多,都必须与山的自然形象相接近,这是它的基本原则。分为如下四类:土山、土多石少的山、石多土少的山、石山。

1.造山与环境的关系

叠石造山先根据需要,配合环境,决定山的位置、形状与大小高低。小型园林因面积有限,多以山为房屋的主要对景,同时栽植花木,以增加生气和弥补没有水池的缺点。花木大多少而精,大小高低宜有层次,山的形状须为这些需要提供条件。山的体量须与空间相称。中型与大型园林的山,决定于全部布局以山为主体或以池为主体,据此来斟酌山的规模和形体。

2.山的组合和轮廓

明末到清中叶的假山组合单元,主要为绝壁及峰、峦、谷、涧、洞、路、桥、平台、瀑布等。山无论大小,必须轮廓明显,高低起伏,而最高点不应位于中央,以免呆板。就个体假山而言,如园林中有几座山,其组合方式不应生硬连接,也不宜在环池三面造山,使空间过于局促。

3.陪衬手法

山的衬托手法,首先是利用本身的组合单元,如绝壁、峰、峦、谷、涧、洞、路、桥、平台、瀑布等烘托主峰,而这些单元的位置和形体高低、大小又须互相衬托,以产生虚实对比与层次、深度,并增加山形的变化与立体感。山上植树应考虑树的位置、疏密、姿态、成长速度等,才能发挥较好的陪衬作用。

4.叠石的基本条件

了解山的真实形象和石的形状、纹理与色调,是叠石的重要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进行创作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用湖石营造黄石的山,或以黄石叠成湖石的形状,或将湖石与黄石混用于一处,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建筑

建筑在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暗淡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由于使用性质的不同,建筑处理也有所不同。厅堂多位于园内适中地点,周围绕以墙垣廊屋,前后构成庭院,是园林建筑的主体。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大都开敞流通。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槅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而且白墙既可作为衬托花木的背景,同时花木随着日照位置和阳光强弱投影于白墙上,可造成无数活动景面。园林建筑还可以作为造景的手段,不论是对景、借景或景物的变换与联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筑用于对景,方式多种多样,如拙政园远香堂北面正对雪香云蔚亭,东面正对绣绮亭,反之,从雪香云蔚亭南望可畅览远香堂与倚玉轩一带。这种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景物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处理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优秀手法。建筑用于借景的有远借、邻借、俯借、应地而借等方式。建筑的门窗、廊柱之间,也可作为取景框,其中不乏构图的佳例。山上设亭阁,体形宜小巧玲珑,加上树木陪衬,形象自然生动。同时,又因其位于园中制高点上,无论俯瞰园景或眺望园外景色,都是重要的观赏点。临水建筑为取得与水面调和,建筑造型多平缓开朗,配以白墙、漏窗及大树一、二株,能使池中产生生动的倒影。建筑与水面配合的方式,可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凌跨水上;一种为紧邻水边;另一种与水面之间有平台过渡。建筑在园林中与花木的配合也极为密切。不仅花木配置可以构成庭院小景,而且花木形态、位置对建筑的构图也起很大的作用。

院落

院落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由于当地园林面积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许多幽静的环境,或在连续的建筑之间插入不同景色的过渡空间,增加园景的变化,因而以院落来划分空间与景区,成为常用的手法。按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

庭院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房屋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平面。院内常设花台、树木、峰石,在白墙的衬托下,成为主要建筑的前景。

2.小院

小院多布置在房屋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较小,构图形式灵活多样。它的作用可使个体建筑或连续的房屋走廊获得通风、采光和美化,也可减少走廊的单调,同时并可作为次要部位的对景或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