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011

第11章 师尊风范忆(10)

1952年秋,院系调整后,福州大学与几所兄弟校合并,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因为福州大学原属综合大学性质,多数学生因而转学厦门大学,我系有3位立志从教的同学自愿留在师院继续学习,直至毕业。幸运的是陆校长仍继任院长。在我们的毕业证书上,他的蓝色签名章赫然在目。彼时我被分配到师院附设的工农速成中学任教。两年后调回中文系时,才从两位系主任处得知,当年院系领导和速中曾有协议,让我在那里工作两年后再回系任助教,对这种类似于当今的挂职锻炼的安排,我一无所知。直至几年前,我才在与一些老领导的闲谈中获悉,这也是陆院长和张立副院长的意思。现在回想起来,短短的两年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一段经历。因为,第一,在中学教学中,我的语文基本素养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充实和提升。这对于当年好高骛远且有点偏科的我,委实是补了完整扎实的功课。第二,更重要的是,在与工农生朝夕相处、教学相长中,我深受他们朴实、勤奋、正直、忠诚的品质的熏染,体验到劳动人民的感情,对我在政治上的成长、思想品德的修炼大有助益。第三,所谓“速成”就是说要从小学文化程度经过三四年学习,基本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以便与大学学业相衔接(在当年,显然是出于培养工农知识分子的急需,具体做法自有时代局限,但也确实从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管理、教育和科技人才)。为了解决这个低起点和高标准的矛盾,面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我们探求深入浅出、严谨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重视个性化、致力于有明确针对性的手工业式的辅导。由此而锤炼成的习惯和技巧,对我此后几十年的执教和从政生涯影响深远,以至成为终生受用的财富。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我,每当回味起这一段经历,就倍加感念当年陆院长和院系领导对我的“因材施教”。

1956年,我如约回到中文系,速中也改为福州高级中学。整整30年后,我已奉调在福建省文化厅任职,福州高级中学邀我回校参加35周年校庆庆典。那是初秋的一个上午,8点钟我准时来到校园,走进休息室,迎面见到已先期抵达的陆校长(时任福建省科协主席)。还没等我自报家门,他就亲切地叫出我的名字,并拉我挨着身旁坐下寒暄。之后,他说,年前仔细读过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文学概论》,在用了一句精炼语言概括了全书特色后,接着就结构框架、概念阐释、例证引用一一作了言简意赅的评点,大都肯定,也有所批评,他的观点都切中肯綮。显然他对这本32万字的书看得相当认真而完整。我非常感动和惊诧,说陆老工作这么忙还花费时间看这本小书,真叫我惭愧。他说,你有所不知,我早年也教过文学理论呢!不管怎么说,陆校长对一个从未单独接触的学生跟踪关怀了30多年,就使我深感震撼与敬服。我也教过许多学生,但至今能叫出名字者已属寥寥,许多人也不时寄自己的新著给我,除了要写序言或评论之外,大都也只限于随意翻翻而已,比起陆校长来委实令人汗颜。陆校长是教育家,是陶行知的高足,我想,我所亲身体验和直接受益的这种“爱生如子”、“因材施教”,既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党员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应当也是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李联明文学院1950级校友,教授,曾任福建省文化厅厅长)师恩萦怀风范永存——缅怀恩师林仁穆教授◎刘在琳

林仁穆教授生于1910年6月11日,福州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在福建省工业研究所从事技术与研究工作。1951年调入我校(原福州大学,1953年国家院系调整,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

谆谆师者

我于1953年9月进入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当时,林仁穆教授已是系主任。第二学年,我们年级修习的分析化学课程就是系主任林仁穆教授亲自任主讲教师。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讲授系统,语言生动,富有启发性;对分析化学实验则要求一丝不苟,实验数据必须唯真唯实。因而,我对分析化学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课余时间我不时带着问题到他办公室或他家里,向他求教。老师每次都循循善诱地为我释疑解惑,还不时鼓励、称赞我学习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第四学年,我们要做“学年作业”(类似毕业论文)时,刚好我们化学系进口了一台极谱仪,林仁穆教授就建议我以“极谱分析法”作为学年作业课题,并指导我检索有关文献,还手把手地教我使用这台极谱仪。老师还为我选了一个研究课题“食盐含碘量的极谱测定”,利用这台极谱仪开展试验研究。于是,我常常课余时间泡在极谱仪实验室里,开展课题试验。我为老师如此信任我,让我使用这么贵重的仪器,感到责任很重,所以试验时倍加细心爱护。大学毕业前,当我把完成的《极谱分析法》学年作业初稿(约5万字)送给老师审阅时,他在百忙中拔冗阅批了全文,对我花大力气,写出有一定分量,既有理论原理阐述,又结合课题实践完成的学年作业,给予很高的评价。

1957年我毕业留校任教,分配在分析化学教研组,十分荣幸地成了林仁穆教授的助教。教研组明确指定林仁穆教授作为我的导师,导师便为我制订了一套助教培养计划。第一学年,他安排我全程参加听课、辅导、批改作业、带分析化学实验等,还要求我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读完两本当时堪称经典的分析化学专著,写出读书笔记,还要做完《分析化学习题集》一书的所有习题。导师亲自抽空审阅我的读书笔记和习题作业,并安排时间和我研讨。“严师出高徒”,在导师严格要求、悉心培养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第二学年,导师便安排我试教一两个章节,帮助我尽快过好教学关。这样,我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导师还要求我在完成助教工作的同时,继续深入开展“食盐含碘量的极谱测定”课题试验,同时又让我参加他所指导的“溶液膨胀系数测定”课题研究,进一步培养提高我的科研能力。我还记得,1959年化学系又从英国进口了一台紫外分光光度计,这在当时是我系最精密的贵重仪器。导师又亲自带领我进行从开箱到仪器安装的全过程,并以他所精通的电子线路原理,帮助我弄懂说明书中的详细线路和操作规程,细心地指导我掌握仪器使用方法,并设计一些试验,让我进一步熟悉仪器的功能与操作规范,以及有关理论知识。导师的用意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我在掌握分析化学课程全程教学的同时,再学习掌握仪器分析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在高年级开设仪器分析课程打好基础。在导师的精心培养下,我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在较短时间内为高年级开出仪器分析课程。

师恩萦怀

1962年我被学校破格晋升为讲师,这完全是导师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结果。他毫无保留地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饮水思源,如今回忆起来,往事历历在目,导师深厚的恩情,让我永远铭记在心头。

林仁穆教授是老知识分子。他热爱党,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靠拢党组织,他多次和我谈起他要争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心愿,希望我能从思想上多帮助他。化学系党组织也分配我负责跟他联系。从此,我和导师林仁穆教授在一起的机会就更多了,除了业务上的求教讨论外,也经常交流思想,促膝谈心。不久,我非常高兴地作为林仁穆教授的入党介绍人,实现了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夙愿。我和导师之间深厚的师徒情、同志谊,在全校传为佳话。

林仁穆教授作为我的导师和长辈,不仅对我的业务成长竭力栽培,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无微不至地关怀我,更令我深深感动。记得,我刚毕业留校工作那段时间身体不是很好,他得知后,十分关心我的健康,嘱咐我到学校附近的乳羊场订一份羊奶。他还把自己家里的一盏酒精灯拿来,又到药店买了一瓶酒精,给我加热羊乳。还有一次,我感冒发烧病倒了,导师还从家里带来师母养的母鸡所生的鸡蛋,给我增加营养,这在暂时困难时期,真是难能可贵!导师如慈父般的关怀,令我终身难忘!

风范永存

林仁穆教授担任系主任期间,为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的建设呕心沥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全系师生员工的崇敬和爱戴。1961年林仁穆教授患胃癌病倒了,住在协和医院。他一边治疗,一边仍十分关心系里的工作。我每次到医院探望,他总问起我的工作和身体。1962年9月6日,林仁穆教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为失去一位我所崇敬的恩师而万分悲痛。在全校为林仁穆教授举行的追悼大会上,作为他的弟子和亲密助手,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追思和缅怀了恩师的高尚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待人宽厚真诚等高贵品质。

最后,要提及一件事情以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十年动乱”中,林仁穆教授的墓地受到损坏,亲属准备移葬于文林山公墓,苦于墓地难求,亲属希望我能帮忙解决。我就给福州市我认识的一位领导写信,恳求解决恩师墓地问题。这位领导作了批示,让市民政局给予支持。我为具体落实此事,跑了多次文林山陵园,终于获得解决。陵园工作人员以为林先生是我的亲人,我告知他是我的恩师时,他们都对林老师而肃然起敬。我为恩师能得到安息的归宿,感到无限的欣慰。

(刘在琳化学与化工学院1953级校友,

曾任福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仁穆风范”

◎陈恒青

在我就读二、三年级时,我们化学系主任林仁穆教授亲自为我们年级讲授了分析化学和工业分析两门课。他身体力行地传承、弘扬了“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老校的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风范。

微笑教学陶人醉

大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教学活动,而课堂教学艺术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同教学名师的风范,自然是特色鲜明、异彩纷呈。在20世纪50年代,系主任林仁穆教授的微笑教学艺术,堪称独树一帜。林主任凭借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阅历,凝练成独具“仁穆风范”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他以其独特的微笑,创设了一种积极活跃、恰到好处的教学氛围。他总是在微笑中传授科学真谛,在微笑中智点思辨迷津,在微笑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微笑中启迪学生求新欲望,在微笑中树立学生人生自信。当年的莘莘学子都喜欢聆听林主任讲授的分析化学和工业分析两门课,纷纷感到那是赏心悦目的享受,令人陶醉。

严谨治学察秋毫

这是“仁穆风范”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化学研究工作者熟知:分析化学养成的科学测试技术,是洞察化学领域事物内在矛盾、揭示化学变化内在规律的“显微”技术。为此,林仁穆教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严格要求学生努力掌握分析测试技术,如分析天平的校准与称量、被测物质的取样、定性分析的离子系统检测、容量分析的等当点判定、重量分析的系列操作等,他都要求必须按照严密的实验规范和准确的操作技术进行。林先生告诫我们,任何粗枝大叶都会导致实验的严重误差,都难以达到两个平行样品的偏差必须小于千分之二这个特定的严格标准。还有,像定性分析中的未知物分析,是当时一项十分精湛的实验技术,林先生总是强调,你稍不留神,就会“漏检”离子,乃至前功尽弃。

言传身教带门生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时,我系刚毕业留校任教的刘在琳老师,担任我们班分析化学实验任课老师兼班主任。刘老师正是林仁穆主任亲自培养的得意门生,这在当年的师院中,有口皆碑。在林主任严格要求、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下,刘老师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其导师林仁穆主任的嫡传。我以为林主任亲自培养得意门生的超凡之处,就在于师徒亲密无间,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可贵合力。刘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千方百计地传承、弘扬了“仁穆风范”,成就斐然。1962年我校教师提定职称时,全校1957年毕业留校任助教、被破格晋升为讲师者,屈指可数,刘在琳老师赫然在列。刘老师也在后续的发展进步中,不断超越自我,先后担任过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福建省人事局副局长、福建省纪委常委、福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重要职务,为党和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仲裁分析话前沿

林仁穆教授对分析测试仪器的学术地位,具有独特的真知灼见。他在课堂教学和其他场合曾多次提起仲裁分析这个专门话题,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在化学领域要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切实保有该时期先进水平的分析测试仪器,并注意更新换代,以保证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信息更加畅通,有利于我们能及时、准确地追踪各学科的学术前沿;而且一定要做好仲裁分析,即把科研成果送到国内知名的科学测试机构,凭借其更先进、更精准的科学测试仪器,做出仲裁分析,获得同行专家的权威认定。而这一点,对于当时实验室设施不甚精良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