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123

第123章 同学少年(6)

不过让我疑惑的是,在我接到的每一个电话中,我没有听到我想要听到的“爱”。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总觉得妈妈爱自己爱得不够,于是我学会了“厚脸皮”、学会了撒娇、学会了耍宝,为的就是妈妈的注意、妈妈的高兴。记得我在和妈妈通电话时对她说了句“好妈妈,不要想我哦”,舍友竟然把嘴里的水喷了出来,还蹦出一句“你好恶心啊!正常人哪里会讲这种话”。什么嘛,这可是我爱的表现!但是在那一个个“贬低自己的孩子”的为孩子找教员的电话中,我听出了焦急、听出了关心、听出了“爱”,其实傻的人一直是我,是我不懂地去体会妈妈的爱,而追求那所谓的浪漫。但是啊,但是撒娇和耍宝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其实我以前真不是这样的,相信我,我以前真的很“淑女”的!

在勤工中心的两年让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领悟了很多,它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每每想起,我就会想起我当初的脸皮还真是厚,虽然现在也一样!

(刘金娇地理科学学院2009级)植榕

◎陈森淼

那一天中午,独自一人在师大南区漫步。走到一处草地,不经意间发现一株大榕树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居然镌刻着两个深红色的汉字——植榕,字是刻在石头朝里的一面,若不注意,还真是不会注意到。真巧,这么隐蔽的字眼在这么美好的下午居然让我瞧见了,心中泛起些许的不平静,有如发现新大陆般一阵欣喜。

师大旗山种植着很多的榕树。最为枝繁叶茂的要属从西路出发到达A区食堂的这段绿荫大道了,沿道整排的榕树撑起的绿伞几乎把道路上空给覆盖住了,阳光直射进来,只见些许斑驳零星的亮点在恍惚间停驻。穿过斑驳的榕荫,记忆倒回盛夏里烈日炎炎的军训时光,那时的我们都是训练得汗流浃背。但每到休息时间,我们便一个个争先恐后直奔过去,躲进榕树底下,享受着榕树给我们带来的阵阵阴凉。

百年师大,百年历史,闻说仓山老校区的榕树古老又高大,遒劲挺拔。从大一到大二,我去过仓山老校区就那么四五次吧,可每次去都给了我异样的感觉。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同零点装机协会成员携手去老校区帮忙义务维修电脑的那一回。那天,我们很早就抵达了仓山校区,感觉像穿进一座小山坡,我被眼前的绿意深深地震住了。碧草菁菁,绿树成排,处处绿意盎然,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难道这就是承载师大众多学子记忆的长安山吗?这儿的大榕树着实比旗山校区的大得多了!置身山间,呼吸着草木的气息,清晨的仓山校区,宁静、清新、肃穆、幽深!那时的我真想多多停留片刻,继续沐浴这百年的古朴清逸。当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的时候,团队成员们准备开展活动了,奈何,怕一天时间修不完那堆旧电脑,我也只能不得不匆匆跟着来到老校区的软件学院专用教室……还好那天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刚好是夜幕降临时分。暮色苍茫,华灯初上。我抬头仰望天穹,灰青的天幕里挂着的那轮月儿的轮廓逐渐明晰。微风轻拂过,我瞬间发现最美的是,月光倾泻下,榕树摇曳婆娑的身影,婀娜多姿,演绎着古典浪漫的情怀。我想这里的老榕树见证了多少学子的成长,记录了多少学子的青年时光。千年的月光,百年的师大,永不逝去的是那一股青劲。蓦然忆起南宋陆游的一句诗:“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欣赏盛榕之下那醉吹横笛的姿态,那老而弥坚的精、气、神。在晚风的拂动下,榕树枝叶愈发飞扬。

“榕树啊榕树,你是在为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而欢舞一支吗?”我心中暗自窃喜。

午后的阳光洒下来,“植榕”石头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旁边的榕树上,将我的思绪引向更深处。虽说榕树外表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我最喜欢观赏的却是榕树的根部和躯干,只有硕大粗广无比的躯干才支撑得起其树冠的遮天蔽日。我俯身下来,侧耳聆听,仿佛感受到了那深埋于泥土里的榕根已经快要拱裂大地的沉思,我听见了来自厚厚的土地里的强音,“任何雄风都无法撼动它百年的积淀”,难道你还没有被它顽固的生命力所征服吗?

师大,您就像是一株参天大树,一株站在闽江之畔、海西之滨的大榕树,平静、雍容,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我没有经历过您从艰苦的岩缝中破芽而出的那一刻,也从未亲身看到您从缝穴里长出的最初的嫩枝,但我知道您必是饱经风霜、历尽沧桑,沉着地、缓慢地向上、向上、再向上,每生长一寸都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您以百年的耐心,为生命的年轮增添了一圈又一圈厚重的圆。乾坤朗朗,日月堂堂,新百年里,有着师大现代人的勤奋努力,巍巍旗山将为我母校作证,滔滔闽水将为我师大壮行,师大在新世纪必将迈开气壮山河的新步伐,展开青云直上的新画卷。洋溢着生命的榕树,请允许我深深地鞠上一躬,为你顽强的生命渴求,为你虚怀若谷的胸襟,为你坚忍不拔的意志,为你“垂一方之美荫,来万里之清风”、“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的高贵品质,为你这一支绵延不绝的绿色生命进行曲!

植榕?百年师大不仅是在培植一株株榕树,更是在培植来自五湖四海的每一位莘莘学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有幸能够在师大这株跨越世纪的参天大树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此乃三生有幸哉!

(陈森淼软件学院2010级)风雨同舟民族情风华正茂少年志——忆我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姚禾君

光阴荏苒,恍如白驹过隙。仿佛还是昨天,刚刚告别三年的高中生活,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我拉着沉甸甸的行李,初次离家,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福建师范大学。转眼之间,我已经在师大学习和生活到了第三个年头。也许会有人对此感到疑惑,为什么还在念大学二年级的我已经在师大生活了近三年?说到这里,我就想谈起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当忆起它,我脑海中的一幕幕画面就如同缱绻的胶片,缓缓播放;我心里的一个个片段就立刻笼上了温暖的色调,慢慢浮现。是的,它就是我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同时也是师大在福建省内少数民族预科班18载办学的最后一届预科班,更会是我的大学生涯中一段最特殊、最难忘的时光。

或许有人会问:何为少数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预科班是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我们进入普通本专科学习之前的预备期,是为了让我们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进入高等院校本、专科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说实话,入读预科班之前,我时常有些忐忑:同学们会不会有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呢?同学间会不会有语言交流困难呢?

可是进了少数民族预科班之后,一切的疑惑和不安都被同学们共同创造的温暖氛围融化了。班里的同学均来自福建省内各地,大多数同学都是老乡,同腔同调的乡音和聊不完的共同话题无疑成了大家沟通的纽带。同时,由于少数民族预科班主要由畲族和回族的同学构成,大家同样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一些相同姓氏的同学往往同宗同源,这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加深了我们的感情。我们彼此似乎已不仅仅是同学关系,而已升华为一种浓浓的民族情、同胞情、手足情。我们同甘苦、共进退,每一位同学都为这个特殊的集体的优秀感到自豪和骄傲,每一位同学都尽自己所能为这个班级的进步和发展添砖加瓦,维系着我们的正是同舟共济、团结向上的精神。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每天早上8点准时点名,大家都来到教室,以晨读和背诵英语课文开始一天的生活,此外还主动地坚持每天晚上到教室进行晚自习。因为我们有相对固定的教室,因此一到晚自习的时间,大家都来教室聚精会神地自习,或是研究那些对我们来说有些难懂的高数题目,或是做作业、默诵课文和单词。或许是还带着点儿高中时的激情和冲劲,又或许是为了在预科毕业时能够选到心仪的专业,许多同学常常会坚持到晚上10点才离开教室,也有的同学风雨无阻,即使教室里只有三四个人也坚持去自习。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岁月里,虽然辛苦、虽然会感受到压力,但是,那些伴我们一同走过的人让那段岁月变得多彩而幸福。

来到大学,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也意味着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靠自己去奋斗、去生活。记得曾有人说,高中时的我们是被老师、父母“抱着的”。而在这里,没有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有了老师的时时叮嘱,我们开始学着自力更生,自我管理、监督。对于我而言,这是我第一次住校。记得刚住进宿舍的第一天夜里,半夜梦醒竟然不知身在何处,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已经在向往已久的大学宿舍里了!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在与同学和舍友的朝夕相处之中,洗衣服、大扫除等各种活儿,我都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时逐渐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在学习上也学会了自学、自律。可以说,在预科一年的学习里,除了学习知识,我还学会了如何生活——这宝贵的一课。

在大把大把的课余时间里,我们也享受到了在高中时梦寐以求的快乐和自由。我们或是徜徉在图书馆内广泛涉猎,或是在节假日造访山川、逛逛市井。当草长莺飞、山花烂漫的时候,我们曾到福州森林公园进行踏青烧烤,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在阳光明媚、江水如蓝的时候,我们也曾跟随教授《中国文化概论》的林国平老师,去往福州长乐的金刚腿、显应宫等地进行文化考察,学会亲身体验,用心去看、去听。在那远离城市尘嚣的碧水蓝天里,我们也对特别的“惜字炉”文化感到好奇,为瑰丽的地宫感到震撼。我们也会三五成群、风风火火地在元宵节去五一广场看花灯,在圣诞节前的平安夜去市区里看人工降雪。每次出行都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也确实成为了大学生涯中不可多得的经历。每当想到这些快乐,除了幸福,更多的是感叹那时我们身上的那股好像什么都不怕的、年少的冲劲。

但是,当我们的预科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亦得知我们是最后一届少数民族预科班了,在为自己赶上了这班末班车感到幸运的同时,也为无法迎接下一届的预科学弟学妹感到惋惜。在最后几月的时间里,为办好纪念少数民族预科班办学十八周年的晚会,为少数民族预科的办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自己的预科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同学们尽心尽力地策划、彩排着节目,虽然有些难过感伤,但为了预科班这个集体而一起努力,大家的心似乎更加贴近了。当晚会上教我们计算机课程的郑之老师一曲蓝调风格的《再见》响起时,无数双眼眶瞬间就湿润了。预科的故事,历历在目!

现在的我已经大学二年级了,生活中充满了预科时的记忆。偶尔走过那幢当时常去的教学楼,或是路过那间熟悉的自习教室301,或是站在我们当时的宿舍楼下,或是去那间我们一起包过饺子的食堂吃饭,还会想起预科时的我们。虽然如今我们已经分散,岁月或许会改变我们的模样,而我们的青春也终将逝去,但在预科这段特别的大学生涯中种下的理想、在少数民族预科班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中学到的一切,那种维系着我们的、浓得化不开的情谊,将带领我在大学生涯乃至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畏风雨,永远像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一样,坚定地怀揣着那些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

(姚禾君海外教育学院2010级)以青春的名义——记一位特立独行的学长◎刘舒阳

在电影《情书》中,主角总喜欢在每一本书的借书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而我的一位学长也是这样,在他所借过的每一本书的借书卡上龙飞凤舞地写上5个大字:非学院主义者。在我们还不知道王小波是何人的时候,他已深深推崇王小波的非学院主义。故此,我们都称他为非学长。

非学长认为学习不能只建筑在书本之上。于是大学四年,他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三个范畴:比赛、旅行、打工。即使他五音不全,他还是坚持参加十佳歌手赛;他四体不勤,却总是积极参加校运会。他的旅行经过,每每能在校摄影展上得以展现。他不去那些美丽的城市、漂亮的乡村,却喜欢到偏僻遥远的地方。他的照片里有一望无际的荒凉戈壁,有萧瑟颓然的雪山,有飞舞的藏袍下满脸尘土却喜笑颜开的孩子们……他的视角与众不同,却也因此形成了容易辨认的风格。非学长在食堂收过餐盘,在香格里拉站过大堂,也在麦当劳送过餐。他的足迹不仅在校园之内。非学长说:“趁着年轻,一定要有多远走多远。”

非学长高我们一个年级。当我们还在为大学英语四六级发愁的时候,他潇洒地以560的高分通过六级,却还在纠结分数不合心意想要重考刷分。而当他再次复习六级的时候,又因为各种比赛而分心发挥失常。这次,他倒不懊恼,挥挥衣袖,摇曳着他那身租来的汉服款款地走向朗诵比赛的舞台。

非学长的大学,也并不总是那么光鲜亮丽。在快乐和奖状的包围之中,他也曾打过架,也曾醉过酒,也曾被教导员活生生训斥了三个钟头。但他回顾这4年,自豪地宣称:“当我回首大学的时候,我不会因为没有受到处分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