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015

第15章 师尊风范忆(14)

黄老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位无党派人士,但他一贯支持爱护进步学生。1935年7月,24岁的黄寿祺大学毕业。是年秋天,他回乡探亲,被留任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因为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作文能针砭时弊,激怒了县长张灿,被妄加罪名,遭受学校解聘。他常常鼓励表扬进步学生,总是在当局面前替学生说话,保护学生,被同事们号为“小钢炮”,甚至被怀疑是共产党员。其中有一位名叫叶挺荃的高材生,得到了黄老的倍加爱护。其实,叶是一位地下党员,后来为革命牺牲。黄老一生追求光明,积极上进,执著地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在70岁高龄的时候,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高兴地逢人便说:“虽然我已经70岁了,但我是党的新生婴儿。”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那些接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优秀的元素:坚韧、执著、崇尚真理。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是非曲直和真理谬误的要义,告诉后人该怎样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工作、扎扎实实科研。黄老对我的启迪和教诲,令我终身受益无穷。当我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我一直铭记着这些良师的教诲,牢记着他们对我的勉励和启迪。

黄老曾言:“秋田经雨禾添实,老树当风叶有声”,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听到黄老的声音,传承他的学问,弘扬他的精神,实现他的夙愿,光大他的理想。

(赵麟斌文学院1976级校友,现任闽江学院副院长、教授)先父黄寿祺与佟麟阁将军

◎黄高宪

先父黄寿祺(1912~1990)在高校任教长达50余年,他的弟子数以千计。在他弟子的心目中,其师是一位“文弱书生”,学生们没有想到,这位举止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曾经投笔从戎,身着戎装,加入抗日战争的行列。

1935年7月,先父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毕业后,在北平嵩云中学、燕冀中学等校任教。

1936年8月,在全国抗日爱国运动热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二十九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将军下令,通过考试选拔平津保各大学毕业生,以培养抗日干部。抗日的爱国激情在先父胸中激荡着。他想投笔从戎,但又担心自己身体瘦弱,能否适应紧张的军旅生活。就在这时,他最敬佩的老师——中国大学国学系系主任、著名的经学大师吴承仕(字检斋)教授热情地支持、鼓励他去投考。吴先生对他说:“二十九军的将领是很有抗日意识的,尤其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们。”吴先生是清末举人,后来成为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在吴先生的鼓励下,先父决心投考大学生训练班。发榜时,他兴奋不已。因为在被录取的500名大学毕业中,他以中国文学系甲等第3名被录取,前两名的年龄均比他大。主考官刘哲将他在三小时内所写的两篇文章刊登在北平《晨报》上,并加了总评语。评语中写道:“两艺文笔简练,末篇尤为警策,足征积学之士。”发榜后,宋哲元将军下令,被录取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到南苑参加4个月的军事训练。先父在《自传》中这样记述这段生活:

录取后要到南苑受军训4个月,我当时还顾虑体力吃不消。吴检斋先生又来鼓励我要去军训。说锻炼后身体才会好转。又说训练班主任是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他和佟将军认识,佟虽是行伍出身,但有爱国思想,为人甚慈祥,军中号为“佟菩萨”。他还说要为我介绍。我才决心去受军训。佟以我年最少,竟以高第录取,又承吴先生介绍,对我很照顾,告队长、班长等人要原谅我体弱,允许我唯力是视,不大受军训的严格管束。佟将军还在课余之暇叫我讲《周易》哲学的原理,并请我代作过一些应酬诗文。(《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祺·黄寿祺自传》)

1936年12月,军训即将结束时,佟将军委托先父代拟一篇《冀察政务委员会考取大学毕业生训练班同学录序》,这篇序文他一直珍藏着。1990年熊先煜、张承钧先生将此文辑入《抗日战争史丛书·佟麟阁将军》一书中。

1937年1月,先父从南苑训练班毕业,他向佟将军提出留在军部工作的请求,佟将军考虑到他身体太弱,于是派他到冀察绥靖主任公署工作。卢沟桥事变猝起,7月28日他在公署值班,佟将军在南苑指挥作战。当时南苑守军有二十九军卫队旅、骑兵第九师留守的一部、军事训练团等官兵5000余人,佟麟阁将军与赵登禹将军誓死坚守。日寇陆空联合进攻,战斗非常激烈,二十九军士气旺盛,将士英勇奋战,由拂晓至过午,双方伤亡惨重。下午2时许,忽报大红门又发现敌人,佟将军恐其截断北路,乃分兵亲往堵击,不幸腿部、头部先后中弹,壮烈殉国,时年45岁。

佟将军牺牲后,宋哲元将军率部南撤,先父滞留于北平,从此以教书为业。

此后数十年间,先父十分怀念佟麟阁将军。1985年8月16日,他写了一首题为《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缅怀佟麟阁将军》的诗。他在诗前面的序文中写道:“……卢沟桥七七变起,日寇进攻团河,包围南苑,将军突围奋战,在大红门中敌弹,壮烈牺牲,全国军民无不哀悼。余是日适在城内绥署值班,遂未及难。今抗战胜利40周年,缅怀将军殉国前之情景,犹历历在目,爰赋小诗,以志景仰之私云尔。”诗云:

南苑从戎岁,将军实作师。

虚怀延代序,好学听吟诗。

众爱称菩萨,坚贞抗日夷。

大红门奋战,壮烈震当时。

同年9月7日,先父从《光明日报》上得知佟将军次子荣芳(现名佟兵)在北京工作的消息,立即给荣芳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50年前,我在南苑受军事训练,您父亲是我们大学生训练班的主任,我应该算是您父亲的学生。那时您父亲是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事训练团团长,因为他老人家最爱护知识分子,所以宋哲元又叫他兼我们大学生训练班的主任。他老人家对我还特别器重,怜我体质衰弱,常常叫大队长、小队长、班长各级干部特别照顾,并曾请我给他讲《周易》,代替他写毕业班同学录的序言。自大红门战役,您父亲壮烈殉国之后,我时时怀念他老人家。前一个月还写了一首怀念他老人家的诗。”信末写道:“今将前月所写怀念您父亲的诗寄给您看看,表示我对您父亲的敬佩心情。”

佟兵先生在复信中写道:“您的信把我的思绪引回到1937年。那时我12岁,上小学四年级。我母亲每隔两星期就要带我去南苑看望我父亲。您看到我母亲时可能我就在她身边。我记得,在你们大学生军训班毕业时,在我父亲的纪念册上,每个同学都签字留言,作为纪念,有六七册。您的留言和刘孝京大姐的留言还在我记忆之中。”此后黄先生经常同佟将军在大陆的亲属佟兵(荣芳)、佟亦非(凤鸣)、熊先煜等通信,互赠纪念佟将军的诗文。他十分关心生活在台湾的佟将军的大女儿和四女儿。

1979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正式追认佟将军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并为他修墓立碑。1987年7月7日,先父怀着无限景仰之情,撰写了《抗日革命烈士佟麟阁将军墓碑铭》。在碑文中,他以散文的形式记述了佟将军光辉的一生,碑文最后用韵语作铭。铭文写道:

将军能武又好文,会通哲理尊所闻。

宅心仁爱善治军,桓桓勇士气如云。

强敌压境志待伸,誓死抗战情孔真。

成仁取义冠群伦,乾坤正气萃一身。

武穆文山有继人,铭此丰碑式新民。

佟将军的墓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南面的一座山岗上。先父撰写的这篇墓碑铭,已被载入由熊先煜、张承钧主编,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审定的《佟麟阁将军》(1990年12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一书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编辑同志审定完《佟麟阁将军》全部文稿的这一天——1990年7月28日,也就是佟将军为国殉难53周年的纪念日,就在这一天,先父因病抢救无效,溘然辞世,享年79岁。他在大学的教坛上辛勤耕耘超过了半个世纪,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为大学系主任、教授、福建师大副校长,并以精研经学,特别是《易》学而蜚声海内外。

先父以充满激情的诗句缅怀佟麟阁将军,使人们更加怀念这位抗日名将军。佟将军与先父,一位是将军,一位是教授,他们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他们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具有光辉历史的祖国和渴望和平幸福的人民!我相信,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将永远怀念他们!

(黄高宪文学院1977级校友,闽江学院教授)丁汉波教授百年诞辰感言

◎陆永智

今年是丁汉波教授百年诞辰和师母陈淑楣老师99岁大寿。当被告知丁老生前在我访问美国后一直念着我,一片真情实意深深地把我这个在纽约市近郊过着悠闲日子的老头的心给打动了。回首往事,扣人心弦。时光虽流逝,但丁汉波老师和蔼、淳朴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56年当我从古田一中考入师院生物系的时候并不知道丁老师也是古田人。有一天偶然在马厂街附近看见丁老师和他的母亲在一起。老太太说一口地道的古田话,我便主动前去搭讪,他们则热情地和我这位小老乡交谈起来。从那以后,每当我在系里遇见丁老师,总觉得他对我特别亲切。丁老师通常说福州话,而我那时福州话说不好,他就有意穿插几句古田话告诉我他知道的古田一些习俗、地名,例如县城东门头等,显得非常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教授的架子。

在大学里学生们总是期望聆听教授亲自授课。丁老师科研忙,但为了培养下一代,只给我们班级讲授部分脊椎动物学。他在讲课时引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充实教材,让同学们都感到很新鲜和荣幸。当时生物系比较有名气,尽管是师范院校,但前身是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和设备都很强。去美国留学过的教授除了丁汉波教授,还有林成耀、唐仲璋和周贞英教授。生物标本室的标本可以与莫斯科大学交流。学术气氛浓厚,学习环境十分优美,常有校外学者来系交流学术。在那古树苍天、鸟语花香、铁桥跨越荷花池的公园般的校园里,随时可以看见手捧课本的学生在辨认花果虫草。图书馆总是座无虚席,用书本提早占位更是司空见惯。然而随后饱经沧桑,疮痍满目。先是损兵折将(如原系主任林成耀被打成“右派”,丁老师的得力助手刘俊仁身亡),之后设备缺失,成箱仪器设备和标本让白蚂蚁蛀食。生物科学连续遭到人为的折腾,办农场,下工厂,建山区分校等等,一直到“十年动乱”后学校复办初期,仍然“左”字当头,竟然提出生物科学要“往农靠”。难能可贵的是,丁汉波教授坚持其研究方向,能在那样折腾的环境中继续出成果,出人才。记得那时每当遇见丁老师时,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生物化学发展这么快,要抓紧时间钻研业务,更新知识。

1982年我通过校、省和国家英语考试后被选派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两年。回国后,似乎感觉生物系还不如其他系需要我,这也难怪。在我回国两年后,系里某位主要领导曾经私下里很坦诚地对我说,有机会还是到外面去发展。我刚回国时,高分子研究室的领导还登门动员我转系。但生物系几位老师如丁汉波、林成耀、刘团举等都希望我留在本系工作。特别是丁汉波教授,当他得知我在指导余宝笙教授的研究生时,让我也为他的研究生讲授专门为生物化学研究生开设的有关课程,对我十分信任。198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学教授来系讲学时,丁老师居然选我当翻译。尽管我在美国学习过两年,但英语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更主要担心自己和发育生物学专业相差太远,而无法胜任,况且他们研究室也有人出国学习过,所以最初我未予接受。丁老师便把我请到他家里继续动员,加上师母淑楣老师在旁不断鼓励和促进,实在不好意思再推辞,便答应只翻译一场。幸好那是首场一般性演讲,涉及专业不多,才算完成了丁老师的托付。

在高级职称评审时,丁教授是校级领导兼评审委员,我是被评审的对象之一。虽然丁老师是我的熟人,然而我未曾请他关照,他也没有向我透露内情。多年后我方得知丁老师在我职称评审时对我的关怀。

前辈已仙逝,但他们留下的学术成果和清誉都是永存的。值此丁汉波教授百年诞辰之际,我深切缅怀恩师,铭记老师的教导,学习老师的高尚品德和坚忍不拔的求学精神,并用以教育和激励子孙后代。同时今年是丁师母淑楣老师99岁特大喜庆,我谨在太平洋彼岸率领全家遥贺她老人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据悉今年还是福建师大建校105周年。本人曾经30年身临其境目睹变迁,作为一名在海外的校友,我衷心地祈愿母校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界昭示出严谨的教育规范和恪守学术清誉的校风。

(陆永智生命科学学院1956级校友,旅美学者)缅怀恩师丁汉波教授

◎吴仲庆

1978年10月到1981年12月,我作为“十年动乱”后第一届研究生,走进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在丁汉波教授门下求学。当时丁先生招收两名研究生,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在他的耐心教育和精心培养下,我的头脑得到科学的洗礼,学到许多科研和教学的本领,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步入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