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033

第33章 师道传承(12)

1988年10月,李老师到联邦德国波恩大学从事一年的访学研究。在结束之际,尽管德国方面的大学发出邀请,希望他留在德国继续深造,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尽管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以各种借口留在国外,但他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按时回国。有人觉得他傻,有人觉得他迂,但在他看来,回到祖国、报效祖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是祖国培养了你,是人民培养了你,是学校送你出去的,你要感恩啊!”正是抱着这种感恩的思想,他每个月从留学经费中节省出四五百德国马克用于购买书籍、复印材料,在回国时带回了100多公斤德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复印件。正是抱着这种感恩的思想,他在国外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充实丰富着自己。他当时查阅了由前苏联、东德联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中收集的未经后人编辑整理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始文本,发现俄文版编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编辑加工存在诸多重大错误,包括结构、书名等,这些错误又为中译本所沿袭。回国后,他发表了《关于马克思1844年巴黎手稿文本的研究》(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一文,在国内第一次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最新文献,对马克思这部很有影响的手稿进行了深入地文本分析,提出了有创新性的见解。1994年该论文获得福建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如今,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分析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大热点,李老师则被称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文本流派”的代表人物。

注重文本分析与李老师一贯认真、细致、严谨的研究风格密不可分。在我刚开始硕士生课程学习时,李老师推荐了许多书目要求阅读并做读书笔记,在每次上课的时候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最为深刻的是,有一次讲授《〈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这本著作,我认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自以为准备充分了。然而上课时当读到“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这段话时,李老师先是问到:“这里有疑问吗?”“没有。”老师继续发问:“‘以太’是什么意思?”我顿时语塞,但又有一些不解:“这个概念很重要吗?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我明白啊。”而在老师看来,“大致”、“大概”这样的含糊理解是不能满足学习和科研需要的。尤其对于经典著作,必须把书中的每一句话理解透彻,才不会导致对前人思想的错解、曲解。从这件事以后,我明白了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要达到知根知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才真正算得上是在做研究!

2002~2008年,李老师担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为了百年师大更加辉煌,李老师不辞辛劳、殚精竭虑。2007年,因为工作过于劳累,李老师视网膜脱落住院治疗。至今难以忘记当推开病房的一刹那,看到的不再是声如洪钟精神抖擞的校长,而是一个虚弱地躺在病榻上,眼睛缠着白色绷带,说话柔弱的病人,在场的每个人都落泪了。然而本科评估在即,做完手术后,他立马就戴着黑眼罩出现在校园中。2008年,李老师视网膜再次脱落并动了第二次手术。有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卖命,而他说:“我是因为对我们的学校太有感情了,在我们学校学习、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是我们福建师大培养了我,我也几乎把一辈子都献给福建师大。当然,这不是卖命的问题,这是一种事业,是应该的,应该要这么做。”

李老师把对学校的爱化作推动工作发展的原动力。在他担任校长期间,福建师范大学不仅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的综合排名跻身全国省属高校前10名。李老师把对学校的爱化为培养学生成材的浓浓心血。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仍然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至今难以忘怀这样一件事:一个冬日的午后,我非常诧异地收到了老师亲自送来的一份礼物——热脚板。我确实非常需要它,因为成天在宿舍里看书,缺少运动,双脚不可避免地冰冷,尤其在寒冷的冬天,朝西的房间是根本晒不到阳光的。但老师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原来我所住的宿舍楼恰好是老师一家三口曾经住过的,他深深理解用功读书的“代价”,也许正如他当年吧。在送来温暖的同时,李老师一如既往地“冰冷”:“跟一些人相比,你是用功的;但与更用功的人相比,你还需要努力。”这样的“冰火二重天”既激励着我又鞭策着我,一直到现在。

2009年9月,李老师获得第二届“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而李老师的导师、我国著名《资本论》研究专家陈征教授也曾获得第一届“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这看似一种巧合,实则是学术思想的传承创新、学科发展的整体延续。当被问到获奖感想时,李老师的回答是:“我想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老师、学校对我的培养。”正是因为对老师和学校的无限热爱,李老师付出加倍的努力,在学术研究上收获累累硕果。在1979~1981年攻读研究生期间,李老师有幸聆听了陈征老师讲授的《资本论》课程,陈征老师鼓励他按照《资本论》章节顺序研究《资本论》的辩证法。这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要求研究者既要掌握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又要具备深邃的哲学理论功底,当时在国内外还没有人做过。1982年上半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李老师受陈征老师之邀,为来自全国高校的《资本论》教师进修班学员和本校1981级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讲授“《资本论》方法论”课程,开设这样一门全新课程当时在全国尚属首例。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经过多少遍修改,不知道克服了多少道难关,1986年《〈资本论〉辩证法探索》上册一书出版,1987年该书获得福建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优秀专著奖”。2006年该书由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再版,尽管易名为《〈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但书中的内容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而并未加以改动。而从1982年开始至今,即使在社会上《资本论》方法的“过时论”之风甚嚣尘上的时候,“《资本论》方法论”课程在福建师大经济学研究生中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资本论〉辩证法探索》已成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材。

正是因为对老师和学校的无限热爱,李老师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学学科建设,促进学科水平不断提升。他和陈征教授等主编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资本论〉选读》、《政治经济学》等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他们共同撰写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运用和发展》获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他们共同负责的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推进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教改成果,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励。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继1993年获批政治经济学博士点后,2003年获批经济思想史博士点,2006年获批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经济学院同时还拥有教育部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1998)、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1999)、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等。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宋涛教授赞誉福建师大为我国“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这样的学术评价对一个地方高校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既凝聚了老一辈经济学家陈征教授艰难创业的心血,也饱含着李老师等新一代经济学家继往开来的努力。作为学科带头人,李老师始终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出台许多举措鼓励年轻人“走出去”,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其中就包括出国访学进修。我于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赴日本琉球大学从事访学研究。回国后,我遵从学院安排给教师和博士生作了一场学术报告——日本农协的历史经验与理论思考。那是一个周三的午后,当我准备开始汇报时,一抬头发现李老师匆匆地步入会场、安静地坐了下来。在我两个多小时的汇报中,他一直认真地听,不时地点点头。那一幕我至今难以忘记,因为作为校长,他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处理,但他还抽空来参加这个汇报会。在我的影响下,我带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也选择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课题,如今她正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且获得日本筑波大学的资助,赴日本实地调研日本的农协发展。

洛克说过:“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有太多人在精神上是贫困的。李老师以自己崇高的师德,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精神富足、灵魂健康的人。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我由衷地祝福老师、感谢老师!

(黄瑾经济学院1989级,教授)情·扎根师大——我的学生张金栋◎张文泉

已至耄耋之年,偶捧一壶清茶,于淡淡清香中回忆起在师大工作的难忘岁月……

师生谊,心中驻

1973年,冥冥之中步入师大。

由于在上海复旦大学有过7年的教学经历,也曾是中国第一个核物理数学研究小组成员,还曾发表了多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来到师大我就开始了数学分析的课程教学。在师大任教多年,与师大的学生共度了许多难忘的岁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特别是与我同进师大的1973级学生张金栋。

张金栋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73年来到师大数学系就学,正好是我的学生。张金栋学习刻苦、善于钻研、尊敬老师,因此我甚是欣赏。张金栋同学也说我上课不带书与讲稿,教学严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十分喜欢我的课堂。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彼此的欣赏,在两年的教与学期间,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6年,张金栋毕业时还曾与其他7位同学一起送我一个闹钟和一张写有充满感情的感谢信,我甚是感动,同时也无比地欣慰。

我们是师生,亦是好友!

2007年,张金栋来到师大任职,经常通过电话与我联系,每年的除夕夜也会致电向我拜年,有时还会请我到他的办公室叙旧,共同探讨如何将师大办得更好,特别是怎样促进数计学院更上一层楼。若是有其他同事在场,张金栋也常会向别人介绍我是他的老师,甚至还会讲述我上课时那些生动的教态。那时,已是我校党委书记的他对于我这个老师表现得十分谦逊。我退休后参加了门球活动,当我去福州市参加全省门球比赛时,他会到门球会场为我送行,并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心身体。同事们都说我这个老师当得既光荣又幸福!

在师大的30年,迎来一批又一批如张金栋这般的好学生,作为一位老师,最大的骄傲就是培养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学生。而在师大,我以师大这片肥沃的土壤浇灌祖国的花朵,收获的是自豪,是深厚的师生情,也是一种感动!

门球情,永追求

离开师大的讲台,在师大这片创造无限可能的土地上,我于偶然走进门球世界……

总感觉门球好比数学,如何把一场门球赛打得精彩,其思路与研究数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开始只是端着饭碗,在场外看着别人在场上精彩,总是喜欢给别人指点一下:“我觉得你应该这样打……”后来还是经不起诱惑自己亲自上场,没想到很快就上手,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门球爱好者。1992年,我开始担任师大与省高校门球队的教练,并获得了“福建省优秀门球教练”的称号,时任师大校长的李建平亲自为我颁发了省门球协会的奖状与奖金。

师大一直都十分支持校老体协以及门球协会开展门球活动,并于2007年建立了全省高校第一个雨盖门球场;2010年又批建了全省高校第一个人造草皮门球场,现在师大门球活动开展得非常红火。

从讲台到门球场,在师大,我拥有了不平凡的经历。这所百年学府,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在师大的30多年,是充实的,是丰富的,是让我珍惜的一段无法磨灭的岁月。或许我是有福之人,能有幸来到师大这个温馨的家,让我完成一个教师的梦想,也使我拥有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在晚年细细地品味过往的那些美好,阳光午后,一切安好!

在师大建校105周年之际,衷心地祝愿我们美丽的师大越走越辉煌!亲爱的师大,生日快乐!

(张文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非名校的学生也能实现大理想——访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化学与化工学院

1月27日,大年初五,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来到我校旗山校区,参加1977级化学系校友会。作为我校化学系毕业的本科生,姚建年于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他还是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即化学行业协会最高掌门人。对很多出身非名校的学生来说,姚建年的成功故事具有激励性、鼓动性,他的成功证明了非名校毕业的本科生也能在科研领域取得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