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凤教育学院1989级,教师)“你寻找,你就得到”——我在福建师大的考研经历
◎吴子林
人,是一个大浊流,应该是海,才容得下这个浊流,使他干净。我教你们作超人,这超人便是海。
——尼采
当生命之书在一页页地脱落,大概是为了避免堕入“存在的遗忘”,一些往事逐渐浮现脑际,其中,一直不能释怀的是我的学术之旅。如果说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是我学术之旅的“起点”,那么,福建师范大学则是我学术之旅的“转折点”。
1993年、1995年我的两次考研都栽在英语上,1996年我决定最后“拼杀”一次,而且只能是最后一次:按照当时县教育局的规定,在职的中学老师只能考研两次。我自己也相信“事不过三”的定数,心想这次考研若再不能“突出重围”,那就立马结婚生子吧,为这事,我姐姐已经一再催促了。是的,该咬咬牙,拼了!我的启蒙导师刘庆璋教授听说我的情况后,也替我着急:若我考研再失败,如何是好啊?正巧1996年刘先生与福建师范大学的李万钧先生联合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先生一得知此事,随即联系了学校人事处,说:“吴子林是个做学问的好苗子,我们得帮帮他,万一他英语成绩差些没能上线,就把他当做师院的老师录取吧,待他硕士毕业后回母校服务。总之,一定得让他攻读上研究生。”刘先生德高望重,见她如此恳切地帮助一个尚在农村中学教书的学生,人事处的领导便应允了。当从电话里得知先生的厚意,我的心情感动得无以复加,瞬间信心与斗志倍增,每次上完课,回到宿舍就关门苦读。
我至今仍然记得,1996年2月考研的第一天,阳光从未那般明媚,考了英语、政治之后,心情简直灿烂如花。第二天,亦然。第三天,亦然。考试之后,便是焦急的等待。当时,我身在偏僻的农村中学,信息闭塞不通,不像现在有手机、互联网联络。一天,我正准备去教室上课,中学传达室的老师远远看见我,直冲我喊:“子林老师,有您的电报!”我赶紧小跑过去,拆开一看,是漳州发过来的,电文写道:“英语55总分368定录取刘庆璋。”按照当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是50分,在职中学老师可减免5分即45分,也就是说,这一回我完全凭着自己的实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成绩出来后不久,我便到福州参加硕士研究生面试,见到了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许多以前就耳熟能详的名教授,真是激动万分啊!主持面试的是李万钧教授,看到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先生异常兴奋。他向我提了几个问题,了解我的专业阅读情况,看到先生满意的表情,我知道自己肯定被录取了。果然,回到中学不久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办好了人事档案的转调,8月便顺利入学。那心情用李白的诗句来形容最好不过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兴奋不已的心情还没有完全消退,1996年10月的某一天,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宿舍A楼的传达室通知有人找我。彼此见面,才知道来人是漳州师范学院人事处的江老师,他首先祝贺我考上了硕士研究生,然后告知我还有个手续得补上,即必须与漳州师范学院签订个协议,因为我是师院与福建师大联合培养的对象。这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当初要不是刘庆璋教授牵线搭桥,我哪有今天呢?我二话不说拿了协议仔细阅读,在我的印象里,条件有那么几条:一是每月发我工资(基本生活费)500元;二是给我一个单身宿舍和师院借书证;三是毕业后回师院工作,服务期未满10年不得变动单位云云。前两条我都没有意见,唯独对第三条持保留意见,因为据我所知当时工作年限一般是5年的。因此,我要求更改第3条后再签订合同。江老师个人不能做主,说回去后向领导汇报再联系我。大约过了半个月,江老师又来了,说学校领导不同意更改协议,必须照章执行。在这种情况下,我表示不能接受,便拒绝在协议书上签字。由于没能签订协议,漳州师院与福建师大的联合培养计划未能实行,我的硕士导师便由刘庆璋先生转为李万钧先生了,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在以后的通信里,刘先生从未流露过不快的心情,她告诉我说自己在兰州大学时就已带了不少研究生,只要我的学业有进步,她就由衷地感到高兴。
时间过得真快啊,3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3年里,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一大堆书,做了好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公开发表了3篇论文,成了研究生中的“书痴”,时任中文系副主任的马重奇教授见了我就说:“子林呀,你的确是个‘读书种子’!”硕士马上就要毕业了,得找工作了。我也开始构想自己的未来。到报社,还是出版社,或者是一所大学?找工作得填报毕业生就业表,研三下个学期伊始,大家都拿到了表格,唯独我没有。研究生班的班主任对我说:“子林啊,你当时是定向培养招入的,你必须回漳州师院工作,不能自己找单位!”我纳闷地说:“可是,我并没有与漳州师院签订工作协议,3年期间也没有拿它一分钱工资啊,而且我是凭自己的成绩考上来的!”好说歹说也没有用,班主任除了表示理解和同情,也无能为力。怎么办呢?我立马给漳州师院人事处写了封信,请求补发3年的工资,表示自己愿意回母校工作。一个月过去了,杳无音信。
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不过细想也对。当初人家找你签约,你“挑三拣四”的,现在你来求人了,谁理你呀?再说了,你一个小硕士,有什么呀,谁会为你得罪兄弟院校,网开一面,让你去找工作呢?看到我的窘境,福建师大一位老师给我支招了:“子林啊,你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考博士,你考上了博士,档案随调,没有人控制得了你!”啊,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于是,我赶紧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先生的博士生,为了确保考博成功,与此同时还报考了四川某大学的博士生。
后来又经过更为曲折的历程。先是四川赶考的辛酸经历,三言两语无法言尽。后虽以优异的成绩上了北师大的线,但童先生手中的两个统招指标已经用完了,无法录取我。正当我像霜打的叶子,整天耷拉着脑袋之时,又柳暗花明,北师大方面有定向培养或自筹经费的招生指标,童先生由我自己选择,并让我尽快告诉他。这消息不胫而走。福建师大中文系的领导找到了我,表示愿意送我到北师大委培。美国的大哥得知消息,当即决定汇款4000美元,全力支持我自费攻读博士学位。我随即到邮局汇了3万元到北师大研究生院招生办,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寄来了博士录取通知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起,我那颗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落地了,我知道,我的人生出现了拐点,全新的命运又开始了!
3年后,我,当年的“赶考者”,顺利完成了博士研究生的学业,分配到了我国最高的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若干年后,我,一个痴迷学术研究的“苦行僧”,成了漳州师范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之一;若干年后,听我讲述了以上的“赶考记”,不少朋友都为它的“戏剧性”惊叹不已,连呼:“奇迹!奇迹!!奇迹!!!”我则了悟出每一个个体的生存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想起了《圣经·马太福音》中所云——“你寻找,你就得到。”
(吴子林文学院1996级硕士研究生校友,
《文学评论》编辑部副编审)美好的回忆
◎张晓凤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你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的时候,你的年纪就越来越大了。”时光飞逝对现在的我来说是一种毫不夸张的说法,蓦然回首,我跨入福建师范大学的大门已经整整11年(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3年+留校工作4年)了。我曾打电话问好多同学同一个问题:“要是现在再次给你选择的机会,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几乎都是想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好好珍惜!”是的,那时的回忆太美好了。
2000年高考后填报志愿,家里一位算有文化的长辈说女孩子读师大再好不过了,“老师”这个职位稳定而且假期多,这位长辈最后还冠冕堂皇地加了个理由:“现在各家各户都争着抢着找当老师的媳妇了。”朴实的父母当下就在提前批帮我填了“福建师范大学”。
可爱的舍友们
记得报到那天,学生会的学姐们帮我拿行李到化学系宿舍楼(当时叫13号楼),据说化学系的学生是一直住这儿的,后来得知我高中的好几位化学老师当年住的也是这座楼。虽然是座很古老的楼,但是我现在回想起我当年住的213宿舍还是很整洁很温馨甚至很得意的感觉,因为我们宿舍每周卫生评比都是全系第1名。当然,美好的回忆远不止这些,还有我们宿舍情同手足的姐妹们。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活比现在大学生活要稍微单调点,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只有一部电话。但是大家一起谈论理想,一起憧憬,到哪个单位工作,当然,也会一起谈论想找怎样的夫君,以后要怎么教育小孩等等女生特感兴趣的问题。想想那时候多幸福啊,宿舍一帮姐妹们经常集体逛学生街,经常一起去唱歌,一起在食堂站了很久就为了看《流星花园》里的F4,当然也和别的学校男生开展联谊活动等等。上完晚自习就回宿舍大家一起吃麻辣烫或者吸田螺,好滋润啊!现在这些舍友们大多已经结婚,孩子都上幼儿园了,但我想在每个人心中一定都珍藏着这份美好的回忆。
年轻向上的心
记得在大二时,我在竞选的讲台上说过一句话:只要你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还你一个惊喜。初衷和曾经美好的诺言,我一直都没有忘记。在最繁忙最紧张的课余时间,没有耽误学习,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工作,最终也赢得了师生的好评,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和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在此,我非常感谢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的领导、老师和同学。现在依然记得那些紧张忙碌的身影,虽然有点苦累,但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风雨飘摇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勇敢地度过了那段最难忘的时光,收获了最明媚的阳光。
敬爱的引路人
刚刚到师大时,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很新鲜,也很恐慌,有点措手不及的感觉。想家,固然是正常的。但我们不敢颓废,仍然沿袭着高中时的生活方式,成天就是学习。而这一切,我的辅导员老师是知道的。每个星期天的晚上,有空的话,他都要召开班会找我们谈心,了解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给我们讲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如何去适应大学的生活,大学毕业后的设想,以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等等。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大学生活,也适应了大学里的生活。我曾经对他说过:“我想一直都这么拼命地拿好成绩,这样毕业后就可以找个好工作。”他很不赞同我的想法,对我说:“成绩代表不了什么,重要是你自己想要什么,好成绩不等于好工作,还是要多参加一些活动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到现在:不要读死书。
怀念大学时代,有青春,有激情,有活力,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大学时代是值得珍惜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大学生活。真的很羡慕现在还在大学的学生们,希望他们好好珍惜在大学的每一天。
(张晓凤化学与化工学院2000级,教师)过去的那几年那些事
◎郑朝静
百年华诞的庆典、讲座、论坛都还历历在目,转眼间105周年校庆就到眼前。来师大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仔细想想,真有时光飞逝、岁月匆匆的感觉。
2006年夏天,从一个大学校园里毕业了,又来到另一个大学校园。拎着简单的行李站在师大校门口时,心里想着,这里就将是我工作的地方,接下来的大半人生就属于这里了。或许因为骨子里就是个很淡然的人,所以即便是初来乍到,也不觉得陌生。每天简单地熟悉着一切,然后按照规定参加各种上岗培训,认识一些新的同事。
8月下旬,各项工作就接踵而至了。从招生办拿到了新生名单,晚上没事时就一个个名字看下来,不会读的字便查字典,心里希望的是,第一次看到学生时,别叫错了他们的名字。看着那些名字时,还会猜想着这会是怎样的一些学生呢。期待了半个多月,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报到那天200多人从各地赶来,还是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从早到晚地迎接着,一边要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一边要做好绿色通道,一边要解决宿舍里的设备疏漏……那时才知道,原来我以为已经做好的心理准备是多么不够啊!一天下来,晚饭都来不及吃,甚至都没想好第一次要和学生们说些什么,就匆匆忙忙地走上那个讲台开始第一次集中。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走进教室门口的那一刻,竟然觉得腿好重好重,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和呼吸,面对真实的场景,还是会紧张。那么多学生那么热切地望着我,突然感觉到命运的奇妙,是什么把我和他们连在了一起,也感觉到压力的突如其来。
这些想法也就一闪而过,因为有太多事情要做,时间不允许自己去思考工作之外的事。开始深深地体会什么是被形势推着走的感觉。匆匆地就过了入学教育周,然后就开始军训,军训是很累也很没有头绪的一段时间,我和学生们都在努力适应着,艰难但还得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