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007

第7章 师尊风范忆(6)

是“科学的春天”为恩师带来了第二次学术生命。“十年动乱”结束后,曾是恩师同学的两位美国教授来到中国,来看看当年的同学是否仍健在,他们终于找到了恩师,并邀请恩师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的有关海平面研究项目。当时已经古稀之年的恩师被国际地质对比委员会选为第61项计划海平面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恩师带领着许多中国精英参与了历时12年的3个国际重大海平面研究项目(第四纪海平面变动、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和未来海平面上升及影响预测),当时的恩师精神奕奕,忙忙碌碌,在科学的殿堂中往返穿梭。曾邀请著名的美国Bloom教授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做有关海平面研究的学术报告,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召开国际海平面学术会议,曾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60周年纪念会上被授予荣誉奖章,曾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曾赴日本东京参加学术会议而被国际地质对比委员会选为第200项计划国际8个顾问之一,曾荣获国际第四纪研究会世界10个终身荣誉会员之一。恩师先后被列入美国传记研究所、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所编辑的《世界名人录》,以及《中国当代名人录》、《福建当代名人录》,等等。

恩师对弟子们呵护备至,不但关心我们的学业进展,也关心我们的个人生活。恩师因为多年留学国外,掌握的英语更胜过中文,平时记事、讲义都用英语。恩师曾教导我们如何学习英语,如何制作学习卡片,如何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摘要,曾嘱咐我们要用“全球的眼光”进行科学研究,要我们“先成名后成家”。恩师弹得一手好钢琴,曾用钢琴伴奏教我们学唱英文歌,恩师经常于周末带我们到福州五四路澡堂泡温泉。恩师对我的勉励和鼓舞,更是点点滴滴在心头。

2003年3月20日,恩师在福州溘然长逝,享年98岁。当时身在德国的我,因未能送恩师最后一程而引为永久的痛。恩师的一生充满传奇,恩师的一生光明磊落,恩师热爱祖国,虽一生起伏跌宕而无怨无悔。恩师的逝世,使地学界永远痛失一位良师益友,恩师留给弟子的则是无限追忆。恩师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精神,永远激励着弟子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攀登。(杨建明地理科学学院1982级硕士研究生,旅游学院副研究员)怀念母校生物学系的两位院士主任——记郑作新、唐仲璋先生◎林宇光

我从1944~1969年,经历了协大和师院两个时期的生物系并在系里学习、工作20多年。这里有培养我的恩师,有我的同事,也有我教过的许多学生。总之,不论魁岐的协和大学,或是仓山的师范学院,我对生物系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回想起来都会令我心驰神往。据我个人记忆,协大和师范学院的生物系,在郑作新院士和唐仲璋院士前后两位系主任的主持下,继承并发扬协和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办成了当时国内一流的生物系。现在我着重介绍二位系主任的办学功绩及其学术贡献。

郑作新教授1926年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毕业,1927~193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30年学成返校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兼教务长。他主持生物系(1930~1947)十多年,坚持教学、科研、行政一身挑。他成立协大生物学会,定期出版生物学报,刊登师生科研论文和学会的学术信息。老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全系师生在生物学会和老师的带领下,每学年至少一次上鼓山或到沿海川石岛等地开展野外实习,考察动植物生态环境,并采集各类动植物标本。每位学生都要学会动物剥制及植物腊叶标本制作等技术。提倡教师组织不同专业兴趣小组,各班同学可按各自兴趣自由参加,甚至可以自由参加跨院系的学术团体活动。当时协和大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而且专业小组十分活跃。我自1946~1947参加作新师的鸟类野外观察小组活动,每日晨起日出前集中,郑师亲自带领绕走校内外园林约一小时,边走边指导所见各种鸟类。他要求每位同学各自笔记所见的鸟类,包括学名和俗名,留鸟和候鸟,雌雄鸟的区别,各种鸟的鸣声以及它们活动场所等等。通过近一年的观察,我们基本认识了校园内外数十种常见的留鸟和候鸟,加强了我对自然界鸟类的热爱。作新师珍惜时光,分秒必争。他身兼数职,晨昏忙劳,废寝忘食,不计寒暑和假日。晨起观察校内鸟类,早餐后到教务处办理校系事务,午后往理学院研究室埋头研究,晚上阅读资料、撰写文稿,数十年如一日,为校系师生树立优良的治学榜样。他曾开设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分类学和胚胎学等课程。记得我1944年入学到教务处注册时,首次见到恩师办公室的左边放有鸟类标本和资料,右边是他的办公桌。他见我来报到注册,停手放下鸟类标本,急忙审阅我的入学考试资料后,笑着说:你报考第一志愿是化学,第二志愿是生物,但是你的生物考试成绩是80多分,而化学的成绩只60多分,依我看你还是念生物专业较妥,而且尚可获得助学金的补助。我说报考时原无一定的主意,二者均可,教务长的建议好,我就改念生物专业。第一次注册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这是决定我终生献身生物科学专业的起点。开学后我第一次听老师讲授普通生物学的概论,虽然只有2小时的一节课,他走上大课堂的讲台,面带笑容,目光四射,炯炯有神。讲课内容已记不清,但他的语言生动,深入浅出而有幽默感。特别介绍生物与人类关系时,他提高音调说道:地球就是有了生物,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可爱。生物保证人类有适宜的生活环境,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有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有了生物,大地才有青山绿水,才有鸟语花香……我听后深感自己有幸选读生物,更加热爱生物学专业。老师讲授动物胚胎学,来到教室讲课之前,经常用5~10分钟提出前节课的某个问题,随意指名某位同学作答。若是答得不对或是不全,他又唤另位同学作答或作补充,直到他认为满意,才开始讲授新课内容。因此我们每次上胚胎学课,都会自觉的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应对老师的提问。每当半期考或期末考试时,我们复习胚胎学都不觉生疏。

1945年5月,协大师生大放鞭炮,列队热烈欢送郑作新教授赴美讲学,轰动邵武县城关。这是当时中美两国文化司商定互派几位教授作交流讲学。我国选派北平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燕京大学校长梅贻琦、上海和西北大学各选一位教授,另给福建协和大学一位教授名额,由协和教授会投票推选郑作新教授,共5位知名学者教授代表我国赴美交流讲学。老师这次赴美主要在美国东部十多所大学做学术交流外,还到各地博物馆查阅被外国采集收藏的中国鸟类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和有关的研究文献。他作为美国客座教授进行讲课和做学术报告,得到美国有关院校和团体的欢迎和重视。抗日战争胜利,老师接师母来信,告知协大已从邵武迁回福州魁岐,一家大小平安。他喜极急欲返国,婉辞母校和美方盛情聘请留美任职。当年协和大学被誉为我国南方一所研究型的一流大学,有秀丽的校园和先进的图书仪器设备,有知名的学者师资队伍,有高水平的丰硕科研成果,更已培养大批优秀的各类人才,诸如陈心陶、郑作新、唐仲璋、林孔湘、李来荣等著名专家学者。

老师一贯主张学术自由,鼓励百家争鸣。他是一位爱国的学者,支持爱国学生运动,反对镇压、迫害院校学生等血腥事件。1946~1947学年期间,正是国内院校学生反饥饿、反迫害、反贪污、反内战等民主爱国运动的高潮。当时协大学生是福州院校学生运动的主力军,特别是1947年5月31日晚上,协大学生响应全国学联号召,6月2日(“六二”)举行全国总罢课的学生运动,有11位同学被福州反动军警逮捕,其中就有生物系学生3位。因此当时教会和福州反动政府对恩师不满,他愤而离校,就职南京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老师从南京调到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继续从事鸟类学的研究。如同协大时期一样,他早、中、晚三单元时间埋头在研究室工作,星期日亦不例外。恩师严谨治学,胸藏万卷经书,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著的《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中国鸟类区系纲要》以及《中国动物志·鸟纲》(14卷)等均是世界水平的专著。他留下专著20多部,专业书30多册,科研论文140多篇,科普作品260多本,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中科院动物所期间,大力提倡爱鸟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而获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终身荣誉奖。1955年国家农业纲要提出消灭四害,全国掀起全民灭雀运动。老师认为麻雀益害问题不能片面看,秋收时期糟蹋粮食有害,但全年大部分季节,特别繁殖时期,麻雀则是捕食大量害虫,益大于害。我们只能防除雀害,不能消灭麻雀。为此,他和他的同事自1957~1958年,在河北昌黎果区和北京郊区进行一年的研究,剖检800多只麻雀,详细分析麻雀全年食物数据,证明麻雀是消灭农业害虫能手。他们用科学数据上陈中央领导,提出不能消灭麻雀的意见。结果毛主席收回灭麻雀令,以消灭臭虫取代麻雀。因此,人称老师为“麻雀平反”,是一位坚持真理的科学家。恩师1998年6月27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福州解放后,1950年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改名福州大学,校址从魁岐迁到福州长安山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陶淑女中的校园内。福州大学生物系单独设在仓山原福建省研究院的校园里,任命唐仲璋教授为生物系系主任。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福建师范学院。直到“十年动乱”后期的1970年,福建师院奉令解散。唐仲璋教授主持福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近20年(1950~1970)。他进一步发扬前协和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充分发挥合并后强大师资优势,鼓励每位老师除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外,尚要积极开展各自专长的科研工作,并做出卓越的成果贡献。他尊重科学知识,爱惜专业人才。当年的生物系,除唐师创立的寄生动物研究室外,他大力支持丁汉波教授建立的实验动物研究室、周贞英教授领导的藻类植物研究室、王岳教授主持的微生物(抗菌素)研究室和陈德智教授创立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研究室。此外,他还支持林成耀教授创办以蔬菜为主的农园,以及系办的生物标本厂等等。当时一个不大的师院生物系,在唐师的带领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景象。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生物系每年都要上山或到海边进行野外实习,例如到平潭沿海,到福清灵石寺,或到闽侯白沙上街、雪峰等地采集动植物标本,考察各类生物的生态环境。恩师十分注重培养生物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科研工作能力,要求学生至少有一学期以上的时间,在导师领导下开展毕业论文的科研工作。写的毕业论文,可择优在学报上刊登。唐老大力支持办好学院的学报,自1954~1962年期间,生物系刊出两期《福建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两册《福建师范学院学报:生物学专号》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寄生虫学专号》,刊登生物系师生的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论文近百篇。最后一卷福建师院学报《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专号》原定1966年秋出版,恰遇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已印好的近20篇论文,来不及装订而不能出版。此外,唐老还鼓励师生开展文体活动,生物系教职工排球队在全院排球比赛中曾获亚军(仅次于体卫队)。生物系男女学生能歌善舞,20世纪50年代,每逢周日夜晚,各系爱跳国际舞的师生(包括院领导),多云集生物系礼堂大厅歌舞至午夜。据我所知,当时生物系的教授十分出色,培养学生出类拔萃,科研成果丰硕。丁汉波教授领导研究的杂交番鸭、王岳教授指导研究的抗菌素和唐老领导研究的人畜寄生虫学等等闻名国内。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党政领导组织的代表团曾于1955年来到我校生物系取经,和生物系领导及有关专家教授等座谈和相互交流办学经验。上述简介不过点滴记忆,实难概括当年生物系的全貌。

唐仲璋教授1905年12月10日出生于福州,祖籍福建闽侯。1932年经半工半读8年后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士。1936~1940年曾两次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虫学系研究员。1945年任福建省研究院研究员。1949年于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获硕士学位。1941~1970年间历任福建协和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教授、生物系系主任、副院长。1972~1993任厦门大学教授、副校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