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071

第71章 岁月如歌(24)

鲜红的大学毕业证书拿在手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有别于传统,但我们同样是大学毕业生,而且是新时代里网络教育的弄潮儿。因为这里面记载了那一通通暖人心的回访电话,一则则解决重要问题的留言回复,一封封院长回复的电子邮件,还有那至今仍可以免费使用的大容量电子邮箱以及“虚拟集体”里的真实关怀……

这里同样有着辛勤的老师、亲切的同学,同样有图书馆、有答疑室、有休闲区、有竞技场……还有着一群为构建全新的教育体系而兢兢业业、不懈努力的教育精英们。只要你想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为你营造出一个近乎真实的虚拟校园。

2008年的8月,正值举国为奥运欢腾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在欢腾,我收到了足以改变我人生轨迹的那一纸庄严“通知”——《福建省国家公务员录用通知书》。我心中只有一句话:感谢网络教育,感谢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

(苏仁文网络教育学院2002级校友)忆往昔

◎李文芳

“闽水泱泱,长安葱葱,旗山莽苍苍;百年学府,弦歌传唱,难忘好时光……”校园广播里高频播放的校歌仍响在耳畔,百年校庆仿佛还在昨天。那一年,我们大四。

新区初颜

如果说2003级的学长学姐们是师大闽侯新校区的第一批拓荒者,那我们亦是新区成长的见证者。

犹记2004年9月25日,乘上在北站等候接新生的校车,历经“漫长”的车程,我和爸妈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下了车,孤零零的几幢宿舍楼,热情忙碌接待的学长学姐们……这就是我即将生活4年的地方。

当时的生活区只有A区和新建完工的由我们2004级入住的B区,食堂也只有百草园(“百草园”及其楼上的“三味书屋”书店,命名者的有心使得当时这荒郊野岭增添了点书卷气)和B区食堂两个。我们学院的新生住在B3(最开始时称13号楼),生活区的范围也就至此为止,B3后、围墙外,是广阔的绿油油的田地。于是乎,有宿舍命名“归田园居”!

至于教学区,当时只有A、B、C、D四个楼群(即后来的知明楼、笃行楼、立诚楼、致广楼)。而我们从生活区到教学区上课,需穿过一片田地,沿着唯一的崎岖泥土小道行进,遇上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沿途唯一能欣赏的风景,就是路边田中的一个水塘,偶尔有牛在田里游走,同学们笑称为“牛经大学”。

而那又是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除了A生活区唯一的教育超市和围墙外未拆迁的零星村民小摊,基本上买不到东西。唯一能通往“人间”的就是那亦可称为“天路”的978!多少人的生活因它而得到改善,多少人的青春因它而得到释放,又有多少人为了能赶上“晚点”而挤破了头!不得不提,978末班车为18:30,我们就此“与世隔绝”!

然而我们也因这“与世隔绝”的环境而生活得单纯,满怀好奇和憧憬,适应着新环境,摸索和规划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发展自己的学业,和旗山校区一起成长。渐渐地,田地变成了理工楼,B3后面又建起了C、D生活区,体育场、图书馆、美院和音乐学院楼群、行政楼、文经楼拔地而起,自行车、电瓶车、电动车渐渐多了起来。校内校外,一片繁华。

学有所获

在所有的课程当中,印象最深的恐怕要属微格教学课了。也许是因为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它第一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师范生”的角色,使我们对教学开始有了概念,使我们在实践中锻炼了专业本领。难忘轮到我和婕鹏第一次微格教学的前一晚,我们不断地改进着教案,我们顶着秋意渐浓的凉风,一起在C教学区的草坪上轮流演练,彼此提建议。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片段教学,第一次模拟教师讲课,谨慎、紧张而又兴奋!

2006那一年,学校在新校区第一次开设了第二学历。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同报了商务英语,开始了艰辛的历程。我们利用晚上、周末及暑假时间上课。我们还一同报考了剑桥BEC证书考试,一同参加校外培训班,每周六晚奔波于东街口与大学城之间……一路走来,幸有一群同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共同学习,才能坚持到最后,虽然艰辛,却很充实,很有收获!

公管人,不得不提猫头山!这应该是师大唯公管特有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四实习以外的又一次锻炼机会。在那里,担任班级辅导员的我们初步体验了班主任的角色,积累了班级管理经验。在那里,我们“猫友”之间,生活上互帮互助,工作上相互支招,“业余”之时共同娱乐,危难之时共渡难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直到下山后仍时常小聚,毕业晚宴上相拥而泣。

还有那一年,感谢本科评估!说实话,迎评的那段时间是十分艰苦的。各项管理格外严格。就片段教学、说课进行集训,轮流上台,个个过关,毫不含糊。也正因本科评估这一契机,我们的师范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也对我们后来的就业应试起了不可否认的帮助作用。

师恩难忘

高校之中,藏龙卧虎。老师们学识渊博,业务精湛,仁德敬业。一些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杨林香老师,特有的亲和力,温柔甜美的嗓音,独特的教学艺术,对教学资源善于挖掘,使枯燥、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深入浅出,深受大家喜爱,一部《柳堡的故事》使《九九艳阳天》在女生宿舍风靡传唱好一阵。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陈道远老师,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到位的讲解,每一课的同步随堂练习和当堂讲评,为我们的哲学专业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外院英语公共课的张亚梅老师,和蔼可亲,关爱学生,对待教学认真负责,从不忽悠学生,从不敷衍课堂。听说读写每一环节的教学,她都精心安排。每一篇课文的语言点,她都一一讲解,清晰、详细。作文批改细致,讲评扎实到位。

……

只言片语,诉不完对大学生活的回忆,道不尽对大学生活的怀念。如今的我们,已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书写我们新的人生篇章。母校之情,永远难忘!

(李文芳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校友)师大给我的一段如歌时光

◎蔡欣欣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人生的长河,时而水流湍急,蜿蜒迂回,时而风平浪静,豁然开朗。那生命激起的浪花,有的惊鸿一现,倏忽不见,有的却定格成为记忆中永恒不变的印记,而在母校师大的学习生活就是这一个个永恒不变的印记。

师大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驿站。2004年的金秋季节,带着家人的殷切嘱托和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我来到了这所百年老校。初来乍到,短暂的新鲜劲儿过后,军训很快就开始了,每天清晨5点多钟我们就被教官的哨声催醒,然后列队进入大操场,开始了一天的艰苦训练。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在教学区B区的黄沙地上练习的情景,有时我们正在踢着正步,冷不防就有一阵风卷起尘土迎面横扫过来。一天下来,洁白的衬衫被染成了黄色,拿镜子一照,才发现,头发上、眉毛上全沾满了灰尘,红扑扑的脸上刚刚被汗水冲刷过,虽然是脏了些,但模样倒也挺可爱的。军训很快就结束了,但作为大学的第一堂课,它对我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不仅锻炼了我的体魄,磨炼了我的意志,更使我懂得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为4年的大学生活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大学4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每一位老师我都终身铭感。仍然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位辅导员彭思彬老师在新生入学仪式上说过的话:“大学4年是你人生中最后的豁免期。”虽然彭老师只带了我们一年,但彭老师的教导和宽容让不懂事的我备感温暖。还记得在参加法学院“三下乡”活动的时候,在院团委书记李溢明老师鼓励下,我写的社会实践报告还被全国共青团网站发表,令我备受鼓舞。从那以后,我慢慢发现原来自己写的文章也可以被发表。大三以后,我担任了年级主要的学生干部,辅导员吴美敏老师像姐姐一样照顾着我,她为我们一群同学做的土豆泥的味道,至今久久难忘。在法学院的7年,学院老师们为我树立了一面面旗帜:是黄晓辉书记严谨的治学作风让我们明白严于律己的重要性;是黄张华副书记无私的关怀和对学生深深的爱让我们不再惧怕错误和失败,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是张弘老师不辞辛劳的奔波工作,让我们解除后顾之忧专心学业。

更让我激动的是,2008年,我获得了学院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可以留在师大法学院继续学习。在研究生阶段中,我遇到了让我成长蜕变的恩师林旭霞教授。在林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参加了第12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了银奖,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鼓励。在3年的求学过程中,我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林老师的教导,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均得到林老师的帮助。

回顾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

2012是母校的105周年华诞,届时,我一定再去看望您——我最最亲爱的大学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