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076

第76章 校园剪影(5)

在当时位于邵武的协大校园内,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更被学生誉为“赖以调节心身、养足精神欲望、供给知识粮食者之场所”。每当华灯初上,协大学子络绎奔走于第一楼阶前道下,虽无轩车骏马,亦如流水游龙,仿若置身于山陆之道矣。当时的校刊称图书馆之拥挤,亦如成群失业工人涌入大工厂,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因此图书馆占座、抢座现象层出不穷,这一情况还惊动了时任该校教务长的郑作新博士,他在图书馆巡视时发现了占座现象,当即加以扶正,以维持秩序。当时的校刊还曾登出简讯,指出图书馆提倡“ladyfirst”(笔者注:女士优先),以免发生男女抢读参考书。争抢座位的这一火爆场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图书馆的受欢迎程度。后来许多协大毕业生在回忆自己在协大的求学经历时,都曾十分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图书馆的一幕幕。

协大图书馆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于它的热爱程度上,它的各方面的成就还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迁校成都的金陵大学图书馆主任Dr.Fenm赞曰:“协大图书馆与华西壩大学联合图书馆相比,当大5倍。”美国国务院特派访华教授葛德石博士在参观中国公私立学校各图书馆后,比较结果,亦谓“协大图书馆为战时中国最完备者之一”。国内外同行对于抗战时期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的评价是中肯的,也是客观的,图书馆将永远成为福建协和大学彪炳史册的标志之一。

(林林社会历史学院2003级,校图书馆馆员)记忆中的师大图书馆

◎蓝发子

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是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就不得不提图书馆,那个让人向往而又充满太多故事的地方。

初到大学,就耳闻师大图书馆的鼎鼎大名,心中窃喜:与书为友,何乐不为?记得有次,当我抱着书本,流连于图书馆各个角落,苦苦寻找一个空座位时,座无虚席,偌大的图书馆愣是被求知的学子塞得满满当当。一路顾盼,一路小心翼翼,既生怕漏看了座位,又担心踢到端坐在地板上静心阅读的同学。最后,索性也学着大家在地板上“正襟危坐”起来。这正是我心中理想的阅读状态,宁静而洒脱,放荡不羁而不失优雅。

后来听闻的一些事情,更觉得稀奇。记得网上传着一组照片,不知哪位有心人拍摄于某个清晨的图书馆门口。其中一张照片是这样的:图书馆大门紧闭,同学们在门口排起了长龙,保安严阵以待,紧张的神态让我倍感好奇。另一张照片:图书馆微微开启的门缝中,早去的同学们拿出攻占巴士底狱的气概奋力前冲,这下可害苦了守护图书馆的保安大哥们:脚被踩踏、身被门夹,在人群的推搡中,失去了招架之功。这样热闹的场面,在入学前真是闻所未闻。

日子平平淡淡地过,然而关于图书馆的一些趣闻依旧风生水起。

某日,某君上传了一张照片,一男子横卧图书馆书丛中间,酣然入眠。下注提示语:“人类已经阻止不了这位哥了。”于是乎,这名书生一时成了校内红人,引来无数粉丝。

图书馆内关于占座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为防“鸠占鹊巢”,聪明的读书人们便发明了各种证明“座位使用权”的方法,如上洗手间前记得拍照,拍摄时间可以证明这个位置确实是你的;如和桌友搞好关系,在你暂时不在的时刻替你守住阵地……这样的占座攻略数不胜数。

这正是一所大学刨去钢筋水泥琉璃瓦后应当存留的精气。

(蓝发子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校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系的创立

◎林元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应时而生。最初的计算机仅用于战争的计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也随之而发展,进而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

1975年,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有了新的科研方向:如何让数学联系实际,使学生了解并应用数学。那时,我与陈江河老师以及复旦大学毕业的苏远身老师共同致力于一个课题:计算“框架结构”,以期建筑的精确化。在此之前,建筑商往往采用近似计算,对材料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价值的课题。作为新生事物的计算机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为了达到上机要求,我们自学编程,力求使用计算机高速计算“框架结构”。

但当时的福建省也只有福州大学拥有一台计算机,高额的上机费用让我们面临了极大的困难。无法接触计算机,又如何能够将其应用于计算数学呢?为了满足我们的求知欲,经商讨,我们与轻工业审计院达成协议,由轻工业审计院负责支付上机费用,作为回报,我们用计算机为他们计算一些重要数据作为参考。在无资金、无设备的情况下,那次的协议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然而使用计算机是一件艰难而烦琐的工作,尤其是对建筑的框架结构进行精确计算,这就要考验工作者的耐心和细心了。我当时负责撰写了有关计算的指令,陈老师与苏老师负责校对机纸带穿孔(当时的计算机只能识别穿孔纸带),工作虽然枯燥,但那时的磨砺却奠定了我们成功的基础,我们首次使用计算机成功地完成了合作的课题。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们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我们又有了新的课题:处理地质物探队的勘探数据。相比于上一个课题,这次的任务更加艰巨,浙大毕业的李清校老师也加入其中,为我们这热情高涨的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多次商讨,我们决定去杭州接触使用性能更好的计算机。杭州之行不仅使我们的研究得以顺利展开,也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洗礼,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计算机的发展潜力。通过此次探索,我们一致决定向学生们开课传授计算机相关知识,于是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1976级正式增加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编程专业。福建省建筑设计院购进的可使用高级语言的计算机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设备有限,我们只能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们分批观看学习,师大学子便开始真正接触计算机了。

当时,我们又都有了将计算机课程发展起来的想法,于是正式向学校提出购买小型计算机的申请。校方批准了申请,斥资5万美元购买进口小型计算机,师大第一个机房正式建立了。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与化学系和物理系合作的课题,对计算机的应用逐步趋于成熟。

随着师大计算数学教研室不断壮大发展,吴子文等老师纷纷加入,为教研室带来了很多知识和想法。数学系也对计算机的发展有了更长远的看法:增加计算机在实际的应用。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个人计算机与世人见面,福建省顺势成立了计算机协会。我有幸担任计算机协会理事,吴子文老师也参与协会的测试工作。计算机的发展日益规模化,师大数学系的1977级学生也正式开始了计算机数学与程序设计的课程学习,计算机课程在福建师范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意识到计算机的实用性和简便性,1986年,福建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大专班。壮大的教师队伍和极具前景的专业特点使日后的数计学院计算机系初见成型。之后,计算数学教研室转变为计算机科研室,吴子文老师担任了计算机科研室主任。1993年,我与杨长贵副教授申请将计算机专业升为本科专业,省教育厅却打算停办计算机大专班。面对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我们几经商讨,提出了本科生自愿主修数学、辅修计算机的建议。至此,计算机专业得以保留并在之后迅速发展起来。

1993年,福建师范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正式开办,成为师大众多专业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林元刚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难忘的生日

◎林其天

我在母校——坐落于长安山麓的福建师范大学求学的年代(1978~1982年),且不说电视机是稀罕货,就连看电影也还是一种难得享受的文化大餐。母校关爱学子,每月总能安排一两次露天放电影。周末时,早早在运动场上挂起银幕,还在几处显眼地方贴出海报,过往的学子们总会眼前一亮,于是,笑声伴随着渴望便迅速弥漫了整座校园。

不记得如何搬着宿舍的方凳坐在操场,不记得那场电影的名称和故事情节,甚至也不记得究竟是哪一年的哪一天了……只记得一卷胶片放完在换片的间隔时,突然觉得周边消失了黑暗,一种柔和似水的祥光正把我们笼罩在清新而圣洁的氛围中,仿佛看不见的神力在不经意间把我们这群芸芸众生超度出尘世人寰,托举在超凡脱俗的另一个境界。抬头望去,呵……一轮明月已升上中天,正在绽放皎洁的光华!今夜的月亮显得那么大、那么圆、那么亮,今夜的月色那么温馨和美好……陶醉在赏月中的我这时才记起,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原本是要回家过生日的呀!

那一次的周末,已经准备午饭后就回郊外老家过生日的。吃饭时看到了电影海报,饭桌上同学们又兴高采烈地聊着这场电影,居然把我那颗已经放飞家乡的心又悄悄地收拢回来,整个下午和大多伙伴们一样,手捧着书本,眼角却时不时随着身边的日光飘移,心里悄悄地期盼着夜幕早点降临,哪还顾得上惦记生日呢?

生日总是要过的,有祖宗传下的习俗,有母亲慈爱的嘱咐,有一份亲情的承载,还有一种自我的感知与祈盼……这会儿,被我轻易遗忘而又偶然捡起的生日,又该到哪里去过?还能过得成吗?

电影散场后,缺少夜生活的城市已然进入沉寂的睡乡,我随着人群向宿舍走去,认定今年的过生日也只能寄托在睡梦之中了,不过看了一场难得的电影,又赏了一回美好的月色,也算没有遗憾。没想到,路过坡顶的教工食堂时,大门虽然是紧闭的,门缝中却还透出几缕灯光,于是我心里怦然一动,不管不顾地就上前敲门。

开门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阿姨,她上下打量我一眼,便露出满脸惊讶的神色。那时,教工食堂是专门供应老师们就餐的地方,平日里哪怕敞开大门,学子们也是望而却步的呀!那一刻,我顾不了想这些,只是真切地把她当做希望女神,向她说明缘由,羞怯地向她求助。

“你这个孩子呀!过生日是大事啊,怎么能忘记呢?你妈要是知道了,该心痛的呀!”阿姨边说着边示意我进门。

我还想再说些什么,阿姨却已扎起围裙,让我坐在餐桌前,慈祥地对我说:“就让我替你妈给你过一回吧,我这就给你煮两粒‘太平蛋’,不过这里没有线面呀,要不按北方的风俗给你包一碗饺子怎么样?”

我还能说些什么?除了连声道谢,便只有一个劲地点头。

我也想给阿姨打个下手,她却不依,就让我在桌前坐着,她一边忙碌,还一边和我拉家常,问我的家庭、我的学业、我的生活……听来都那么温和、亲切,充满着关怀,彰显着母爱。那一刻,灯光与火光交相辉映,在阿姨身上镶嵌出一层灿烂的光环。于是,她的身影披光戴彩,渐渐地在我眼前升华,越来越高大,越来越伟岸……

啊——平凡而伟大的母性!

30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没能遗忘这位阿姨。虽然我不知道她的姓名,不知道她的身世,也不知道她后来的景况,但她那如月光般慈爱的面容,她那如春风般温馨的话语,她那在我心目中如山岳般伟岸灿烂的形象,时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演绎在我的梦乡,潜移默化地引导我怎样做事,怎样待人,怎样也为世间献出一点爱……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过生日早已是世代相传的常规习俗吧?尽管有的家人小聚,有的大摆宴席,有的收获几句祝愿,有的接纳满室鲜花……不过,能够让人刻骨铭心乃至于终生难忘的生日,又有几回呢?

这就是我,在母校度过的一次难忘的生日。

(林其天文学院1978级校友,黎明大学党委书记)毕业照怀想

◎郭东健

2010年元旦,我和大学同学(福建师大艺术系1978级美术专业)相聚在福建省画院,这是相隔几年来的又一次集体聚会,大家又都平添了几分岁月痕迹。席间,有同学拿出30年前的大学毕业照,一下子引发出了大家些许的感慨和话题。

当年拍照时的情景细节大多已淡忘,只记得是在系里唯一一个沙地小操场排了三排今天看来不能再简陋的长条椅。四周小草青青,左后侧紧挨的有一个钉在粗树干上的篮球框,右后侧不远处似有一个砖木结构的公共厕所,场景的年代特征十分明显。

浏览照片,以谢投八为代表的年长老师,有的已先后离我们远去,然而恩师们的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仍深深影响着我们。大学4年的朝夕相处,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言传身教,大凡所见所闻所学无不关乎教会我们如何从艺与做人,这些都已成为我享用终身的治学规范和行为准则。

浏览照片,岁月流逝,无情地带走了大家的青春容颜,年少的同学渐渐开始变老。与所有人一样,大家毕业后的走向多种多样,除了部分同学改行或从商或从政或从事其他职业外,大多则还是从事着与美术相关的职业。与现实相比,这种能以专业兴趣为生为业似乎还是值得庆幸的。

浏览照片,30年前人们思维单一、社会质朴以及物质匮乏可见一斑。70人的合影竟会是清一色地素色衬衣着身,唯一与众不同有点个性者,也只是套上一件圆领老头衫,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