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鸟类都有迁徙的特性。它们按照季节的变化,不辞辛苦,经过长途跋涉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我们经常会在秋季看到排成“一”字形或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向南飞去。可我们并不清楚它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迁飞的习性,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掌握方向的。
大雁属于季节性迁徙鸟类,外形略似家鹅,嘴宽而厚,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群居于水边。雁的故乡在西伯利亚一带。每年秋冬时节,大雁便成群结队地向南迁徙。它们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到遥远的他乡度过寒冬,然而温暖的处所终归不是久居之地,它们心念故土,于是第二年春天返回西伯利亚地区。
我们把像大雁这样因季节而迁飞的鸟类称为候鸟。而因季节差异而选择不同的栖息地的习性称为季节性迁飞。可以说,大雁南飞是鸟类世界里一道独有的景致。
不仅候鸟有迁飞的习性,许多昆虫也有迁飞的现象。如美洲的王蝶,英国大白蝶等等。美洲有一种君主蝶,它们外形美丽,色彩鲜艳,有百蝶之王的美誉。每年秋天,这种蝴蝶便成群地从北美出发,飞越3000多千米的距离到南方过冬。寒冷的季节,它们生活在墨西哥、古巴、巴哈马群岛等温暖的地带,第二年春天,集体迁飞到北方。它们在途中繁衍后代,老一代死亡,新一代被孵化出来,就这样历代相传地沿着祖辈的路线迁徙飞行。
为什么鸟类和昆虫会有这种迁飞的特性?它们每年又是怎样进行集体迁飞的呢?
科学家们推测,这其中可能包含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冬天北方寒冷,南方气候温暖,适宜生存,候鸟迁往南方可以躲避严寒;二是为了飞往南方寻找充足的食物源。这两种说法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但这些说法都曾经让人产生怀疑,比如,为什么很多鸟类不选择迁飞觅食呢?南部地区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为什么候鸟不长期生活在那里,反而要跋山涉水地飞回北方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科学家的分析和解答。
除了这些,还有些问题难以解答:候鸟如何能够一直在一条路线上来回迁徙呢?而且它们永远准确无误。它们在迁飞时怎样确定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难解但却很有趣的问题。
针对鸟类定向飞行的疑惑,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有人觉得是视觉,但视觉定向对于短距离飞行虽然适用,但对于长距离飞行就不起作用了;又有人认为鸟类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定向,如果是这样,那太阳因位置移动而产生的那部分时差,鸟类又是怎样调整的呢?因此,科学家认为:候鸟体内可能有一种能够精确计算太阳移位的生物钟存在,这个生物钟,能帮助它们对白天的时间进行校对。可是这种说法怎么解释鸟类在夜晚的飞行呢?因为在夜晚是没有太阳的。于是,就有人提出星星定向的推测。可是没有星星的夜晚,它们仍旧照飞不误,这样星星定向的推测也被排除了。接着科学家又逐一分析了各种可能,像地球的磁场、偏振光、气压、气味等是否与候鸟的定向有关呢?
现在,科学家已经初步确认,蝴蝶的季节迁飞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自然界多种鸟类和昆虫季节性迁飞的谜仍没有完全解开。
“逃避现实”的鸵鸟
一直以来,人们在形容一个人逃避现实时,总喜欢用鸵鸟来比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传说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不是想办法如何脱险,而是把头埋进沙子,坐以待毙。其实,这是人们对鸵鸟的一种误解,鸵鸟只是将脖子贴在地面上,更不是逃避现实,它把头贴近地面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
曾经有一个饲养鸵鸟多年的牧场工人说,鸵鸟从不把头埋在沙里,只是有时把脖子平贴在地面。其实,鸵鸟将脖子贴在地面是有一定作用的:一是能听到远处的声音,迅速避开危险;二是能够放松一下肌肉,可以缓解疲劳;三是进行伪装,鸵鸟的羽毛是暗褐色的,当羽毛卷曲起来时,很像岩石或灌木,这样就很难被敌手发现。
鸵鸟虽是鸟但却不会飞。这是因为,鸟类飞行时耗费的体能很大,因此能飞行的鸟儿一般身体比较轻盈,而且翅膀也很有力。为了适应荒漠平原的生活,鸵鸟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飞行能力。虽然不能飞翔,但鸵鸟奔跑的时速却是最高的,大约是72千米/小时,堪称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鸟。鸵鸟的腿粗壮有力,一般长13米左右。鸵鸟只有两个向前伸的脚趾,脚趾下面有很厚的肉垫,这种带肉垫的脚趾是其他鸟类所没有的。这样的结构,使鸵鸟在热带沙漠里尽情奔跑,却不会被热沙烫伤。
鸵鸟浑身是宝。鸵鸟肉是宴会上的一道名菜,它的肉脂肪含量低而且热量也很低,但却很有营养。鸵鸟肉与牛肉味道相似,非常鲜嫩,西方人很喜欢吃;鸵鸟的羽毛也是一宝,它可以放到高档服饰上,是最好的装饰材料。鸵鸟长到9个月后,每年可从它身上取两次毛。毛的售价在西方市场上一路狂升,而且人们认为其质地比孔雀毛还好;同时由于鸵鸟皮高雅、坚韧的特性,鸵鸟皮的价格也不菲,甚至有超过其羽毛之势;鸵鸟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在现存鸟类蛋中,鸵鸟蛋是最大的,因此,极具收藏价值。现在甚至有科学家利用鸵鸟蛋来研究人类问题。人类的祖先曾用蛋壳作盛水的容器。现在这些蛋壳被人们发现了,科学家们根据蛋壳中的碳同位素的衰减率来推算当时人类所处的年代。
在沙漠这样的特殊环境中,鸵鸟能够顽强地生活下来是很不容易的,它不但要躲避天敌还要防御自然灾难,像沙暴、移动沙丘等。因此鸵鸟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就迅速将脖子平贴在地面上,好像埋进沙子里一样。鸵鸟这么做,实际上是自我保护。
鸵鸟并非胆小而逃避现实的鸟。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解了鸵鸟,其实大自然的奥秘正在于此,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才能越来越接近真实。
“森林医生”啄木鸟
啄木鸟是人类的朋友,更是树木的好朋友,人们称啄木鸟为“森林医生”。啄木鸟是最称职的医生,它每天忙忙碌碌,乐敲敲,曲敲敲,让那些害虫无处可藏。很多时候,人们还在梦里时,啄木鸟早就起来了,“笃、笃、笃……”地不停地开始啄起来。
啄木鸟主要以一些害虫为食物。啄木鸟能把藏在树干中的害虫掏出来吃掉,这些害虫有时能把树活活地咬死。啄木鸟的长嘴就像医生的听诊器一样,它用这个又硬又尖的长嘴敲击树干时,发出各种声音。这些声音能准确地反映出害虫躲藏的位置。知道了害虫在哪以后,啄木鸟就用嘴先啄开树皮,它的利嘴像凿子一样在树上凿个洞,然后插进害虫的巢内。啄木鸟还有神奇的舌头,啄木鸟的舌头又长又细,有14厘米长。啄木鸟的舌根上有两根能伸缩的筋,舌尖上还长着许多肉倒刺,而且它的舌尖能分泌黏液,因此,它总是可以准确无误地钩出隐藏得很深的害虫,甚至是幼虫和虫卵。一般的鸟儿都是站在树枝上,而啄木鸟却是紧抓在树干上。原来,啄木鸟的四趾是对称分布的,有两个向前,两个向后,趾尖上的钩爪非常锐利,使它能牢牢地抓住树干。它的尾巴是支撑身子的支柱,羽轴硬而且有弹性。这样,啄木鸟不仅能抓住树干,还能够沿着树干快速移动。
现在,全世界发现的啄木鸟大约有180种,有红头啄木鸟、橡树啄木鸟、大斑啄木鸟、黑啄木鸟、黑背二趾啄木鸟、绯红背啄木鸟等等。除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这两地,啄木鸟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世界,其中南美洲和东南亚的数量最多。每天,1只啄木鸟大约能除掉1000多只害虫。据估计,在上千亩的树林里,只要有4只啄木鸟,就差不多能控制害虫的蔓延。
每到繁殖季节,雄啄木鸟常敲击空树干或发出短促的、尖锐的叫声来吸引雌啄木鸟。一对啄木鸟在树上凿三个以上的树洞当做自己的巢穴。有一个巢洞是专门用来产蛋育儿的,平时,雌鸟和雄鸟各占据一个巢洞,每年更换一次巢洞。每年5月啄木鸟产大约5枚蛋,经过10天的孵化后,再哺育一个多月,小啄木鸟就长大了。
美国科学家菲力普·梅依利用特制的电影摄影机惊奇地发现,啄木鸟找虫吃的时候,速度极快,几乎是空气中的音速的14倍。头部摇动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可能都高于子弹出膛的速度。那么这样看来,啄木鸟在啄木时,头部受到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几乎是其重力的1000倍。如此快的速度,树干当然会很容易被凿穿。但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强烈而长久的震动下,啄木鸟为什么不会得脑震荡呢?
后来有科学家对啄木鸟的头部进行解剖,他们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有一套防震装置,能够保护啄木鸟。啄木鸟的头颅虽然很坚硬,但骨质却很疏松,而且里面充满气体,像海绵一样。在它的颅壳内外脑膜与脑髓间有一狭窄的空隙,这个空隙能够使震波的传导变弱。从头部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出它的脑组织是很细密的,而且啄木鸟头部两侧还有防震的肌肉系统。啄木鸟啄树的时候,头部保持直线运动。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啄木鸟啄树时不得脑震荡了。后来科学家从中获得启示,制成了防震头盔。
现在有科学家提出,并不是所有的啄木鸟都吃害虫,有些啄木鸟不喜欢吃害虫,倒喜欢吃树木的果实;有些啄木鸟则喜欢在树干上啄一些小洞,它啄洞并不是为了捉害虫,而是要吸食树的汁液,这严重损害了树的健康。这样看来,啄木鸟也是有善恶之分的。
鸳鸯是“忠贞不渝”的吗
一直以来,鸳鸯都是人们眼中最忠贞不渝的痴情者,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爱情的象征。唐诗有“得成此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宋词有“双鸳池沼水溶溶”。民国时期鸳鸯还曾成为言情小说的代称,古往今来,鸳鸯早已成为真挚爱情的代表。
其实,鸳鸯是一种小型野鸭。它们一般在树洞里栖息。它们最喜欢在水中玩耍、戏水,到陆地上寻找食物。
中国一直是鸳鸯的主要产地,每年到3月底4月初,鸳鸯会向北飞到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繁殖。过5~6个月,它们又向南飞到华东、华南等地过冬。也有少数鸳鸯并不来回迁徙,像云南、贵州等省的鸳鸯。
一般时候,鸳鸯都将巢筑在天然树洞中,在洞中进行孵化,孵化期大约有一个月。当幼雏刚孵化出来时,它全身的绒羽呈黄褐色和乳黄色,幼雏的大小很像雏鸡。而且小鸳鸯长得很快,出生后不久就能随母亲出去觅食。到了深秋,小鸳鸯就能和妈妈一起长途跋涉到南方过冬。
鸳鸯属杂食动物,小鱼、小虾和昆虫等动物和稻谷、野果、草籽等植物都可以作为它们的食物。
人们之所以喜欢鸳鸯,也许是因为它们的美丽。尤其是雄鸳鸯。雄鸳鸯头上的羽冠呈红色或蓝绿色,眉纹有白色,身体上从喉部到颈部、胸部,颜色则由金黄变成紫色,再变成蓝色,两侧黑白交错,鲜红的嘴、鲜黄的脚、两片橙黄色的翅膀还带有黑边,翅膀向上一弯,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堪称一绝。相比之下雌鸳鸯则显得朴实无华。它们身上的羽毛是深褐色的。
中国最著名的鸳鸯繁殖地是吉林长白山麓的头道白河,它被称为鸳鸯河。白天鸳鸯在水中嬉戏,晚上就在树丛下过夜。黎明时分,鸳鸯就在岸边的芦苇和灌木丛中玩耍,形影相随,不时发出欢叫声。鸳鸯特别敏感,周围一有动静,它们就立刻逃走。
鸳鸯是“忠贞不渝”的吗?后来,有人提出这样的提问。经过多年的考察,有人发现,鸳鸯其实并不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彼此“忠贞不渝”,但是在交配期间,雌雄鸳鸯确实是非常恩爱的。不过,在交配以后,雄鸳鸯就会抛弃雌鸳鸯,不再露面。雌鸳鸯从此只好独自抱窝和抚育后代。鸳鸯并不是忠贞不渝的。成对的鸳鸯也会被拆散,而且雄鸳鸯还会喜新厌旧,它拆散别的鸳鸯,不久又会抛弃抢来的雌鸳鸯。
被雄鸳鸯抛弃后,雌鸳鸯独自“装修”自己的巢穴,并在巢中产卵、孵化。一个月后小鸳鸯就会破壳而出,刚出生两个小时的小鸳鸯就能下地了。第二天,它们就能走进水中,在妈妈的带领下,在河湖中漫游。
科学使文学的浪漫还原。似乎对于爱情的幻想很残酷,但事实终归是事实,许多事物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
让人惊奇的几维鸟
几维鸟是新西兰特有的动物,是新西兰的国鸟。几维鸟虽然是鸟类,却长得不像鸟。它们是鸟类中最离群索居的一种。几维鸟的外形奇特,和母鸡差不多大小,但产下的蛋却非常大,远远大于鸡蛋,对此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几维鸟又被称为无翼鸟。这是因为几维鸟的翅膀很小,几乎没有。遇到危险时,它会借助其健壮有力的腿逃跑。几维鸟有一张长嘴,它的嘴用途很大,在休息时,这张嘴可以当做第三条腿来支持身体的平衡。它的鼻孔长在嘴前,不同于其他的鸟类。它在鸣叫时发出“几维、几维……”的声音,所以人们都叫它几维鸟。
几维鸟的生活习性有点像猫头鹰,它们白天休息,夜里出来觅食。几维鸟多以蠕虫、蚯蚓、蜥蜴、老鼠和贝类等为食,而且它的食量非常大,一次能吃进几十条蚯蚓。几维鸟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能从海水里捉鱼吃,甚至能从树洞里拖出兔子。而且几维鸟不怕人,它常会闯进屋子里,怎么也赶不走,你若不注意,它就把屋里的叉、匙等小物件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