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人生感悟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4708200000027

第27章 为人处世要谦逊坦荡(1)

你在乎客套吗

谁都知道,见了面,该打个招呼问声好,客套几句。所以,客套就是表示客气的套话,就是说客气话。

客套有没有必要呢?客套当然有必要。如果没有必要,那么人与人见了面不就形同陌路了吗?也许说几句”你好!吃过饭了吗?。劳驾“等客套话,说者本身没有什么意思,但对听者来说,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他在关心着我,还没有把我忘掉,我还存在他的心中。特别是当领导对下级主动地客套几句后,这不啻是对下级最大的奖励,他一定会一天都处于高兴和激动之中。客套就有这种能给对方带来愉悦的功效。客套,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使反目成仇者变为好友。

客套,需要讲究些方法,要看对象,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去客套。比如,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从厕所出来,他总不能随口来一句:“你好!吃过了吗?”问者无心,听者难答。这时候,不好说什么话就点点头,如果非说话不可,就干脆来一句:“你好!”或者什么都别说。对不太认识或不熟悉的人,可以:“你好!请问……劳驾!能不能……“要是把这些话用在天天见面的朋友身上,他肯定会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你:“这个人今天是咋啦!怎么突然和我生分起来了?”客套是少不了的。可偏偏就有那么一种人爱客套,让人觉得俗气,哕唆,虚伪,不真诚。爱客套的人非常注意礼节,总担心自己在哪一方面没有做好而得罪人。却又不知讲客套的方法,无论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都讲客套,结果弄得是吃力不讨好,尽得罪人。爱客套的人又非常罗嗦,由于总担心对方没有听清楚,因而不停地重复,让人觉得很烦。

客套就是这样,就好比是调味品,没有它,生活就没有了滋味,如果太多了那生活也就过不下去了。

刚柔相济方圆无碍

方与圆、刚与柔两者的含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圆为和谐、变通、灵活性,体现了柔韧、柔弱的一面,方则为个性、稳定、原则性,体现了刚直、剐强的一面。刚而能柔,这是用刚的方法;柔而能刚,这是用柔的方法。强而能弱,这是用强的方法;弱而能强,这是用弱的方法。在处理天下事时,有以刚取胜的,有以强取胜的;有以柔取胜的,也有以弱取胜的。做人亦同此理。

自然界中弱小者常靠柔韧的品性战胜强大。天下之物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雪压竹头低,地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飓风狂暴地侵袭小草,小草只摇晃了一下身子,依然保持了生命的绿色。

人也如此。年轻时,孔子曾去求教老子,老子不跟孔子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孔子看。深奥的哲理不必用语言交流但却可以体悟。两位哲人心领神会,张嘴而不说话的哲理:牙齿掉了,舌头还在。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硬的东西因其刚强而死亡,软的东西因其柔弱而存在。所以人到老年,刚硬的牙齿不在了,而柔弱舌头仍旧灵活自如。刚往往只是外表的强大,柔则常常是内在的优势。因此柔能克剐便成了一条辩证的法则。

刚直容易折断。曾有人这样说:方与严是待人的大弊病,圣人贤哲待人,只在于温柔敦厚。所以说广泛地爱护人民,这叫做和而不同。若只任凭他们凄凄凉凉,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间的一个障碍物。即使是身方正,独立不拘,也还是不能济世的人才。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士罢了。但是,只有柔又会怎样呢?倘若世界上只有柔,那就会成为可悲的柔弱,它就可任意扭曲,像一根在水里浸泡了许久的藤条一样。

刚与柔如

鸟的两只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刚就容易方,只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最好是方圆并用,刚柔并济,这才是全面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刚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圆,能强而不能弱,能弱而不能强,能进而不能退,能退而不能进,注定失败而此生永无翻身之日。刚柔相济,大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可以用来处世持身。聪明的拳击手常常以此取胜。中国的太极拳和日本的柔道也因此长盛不衰。晚清重臣曾国藩对此领略颇深,他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但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不要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得强矫。争名逐利,就得谦退。所以他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身而归,全身而终。

做人处世若能刚柔相济,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那就是方圆无碍了。方圆无碍,按现在的说法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战略,最高级的政策,也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方式、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

看开而不看破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往往因一些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挫折如升学失败、就业无着、恋爱危机而不敢面对和承受。他们自以为看开了一切,其实这不是看开,而是看破了,事实上还是没有看开。

想不开、看不开的意念,就像眼前有一片小小的树叶,遮住了所有的阳光。这样的黑暗是自己造成的。人应该知道的是:为何而生,为何而死;人应该决定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如果到了必须决定如何而死时,则不能不作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的考虑。所以不要萌发出家或轻生的念头,因为这意味着投降,是彻底的失败,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移开眼睛前面的屏障,看阳光普照大地。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药剂,能够治愈任何创伤。

轻生是看破红尘的表现,贪生怕死同样是看不开的表现。有许多人太眷恋人生,认为自己功未成名未就,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没有享尽,一死了之,太可惜了。这样的人仍然是没有看开。

真正看开的人,生死祸福等闲视之。有道是万物皆有生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一个人的生是遵循着自然界运动法则而产生的,而一个人的死亡也是生命历程的自然终极,它是世界万物转化的结果,生好像是浮游在天地之间一样,死则恰似休息于宇宙怀抱之中,这一切实际上是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生也罢,死也罢,都是非常正常的。生有何欢,死又何惧,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庄子生命垂危时,他的弟子们商量准备如何为他进行厚葬。庄子知道了以后,幽默地对他的弟子们说:“我死了以后,就把蓝天当作自己的棺椁,把光辉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当作自己的殉葬品,把天上的星星当作珍贵的珍珠。把天下万物当作自己的殉葬品,这些还不够吗?何必还要搞什么厚葬呢?”他的弟子们哭笑不得,解释说:“老师呀,即使是那样的话,我们还是担心乌鸦把您给吃了呀!”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如果能这般把生看得开,把死悟得透,也就不会为生命的即将终竭丽哭泣,相反还会活出生命的本真。生命诚然是宝贵的,然而它又是短暂的,死而不能复生,因此活着就应当顺应自然,面对现实,笑对生活。笑对生活是乐生重生,遵循生命的规律,追求高目标,却又看得透、想得开,活得既有意思、有价值,又比较轻松愉快。

真正看开的人都不太执著于权势的追逐、金钱的获得、名利的获取,而是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保持人原有的那种质朴、纯真的自然之性。是那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恬适、超然的心态。

人虽在客观世界面前不能随心所欲,但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古人常说顺境十之一二,逆境则十之八九。逆境对任何人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对待的态度。提倡看开而不看破,就是不要斤斤计较于一时一事的成败和得失,更不要刻意去追求名和利,而是要反思过去,立足现实,规划未来,以便自己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拥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与看开不同,看破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对自己丧失信心,对人生无求无望,清欲寡欢,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这样的人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是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的。因此,唯有看开人生中的坎坷与顺逆,方能窥见人生中的哲理与玄奥。

协调而不讨好

现实社会不是生活的真空,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权力的较量,利益的纷争,性格差异的摩擦,你即使一点不去争,也有人与你争。甚至还有那么一种得寸进尺,想骑在别人脖子上的人,你退一尺,他就进一丈,你给他吞一个指头,他就要吞到你的手肘。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花费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一个人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一种是讨好,一种是协调。

协调是着眼于自我调整,主观适应客观,个人适应集体,不断地使自己与周边的环境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而讨好与协调不是一般方式方法上的区别,首先是它的着力点错位,不是强调主观,调整自我来适应客观,而是迁就和迎合他人的需要,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宽容或姑息。

讨好者的目的与动机并不是对称的,它不是通过调节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而是为了谋求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需求,去讨好那些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人特别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人都有一个弱点,喜欢听恭维话。对人说一些赞誉之辞,如果能言者由衷,恰如其分,适合其人,相当有分寸,而不流于谄媚,将是一种得人欢心的处事方法,听者自然十分高兴,这未免不是好事。如果不问对象,夸大其词,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仅效果不佳,有时还会被别人称为马屁精,落个坏名声,而且,花费的代价大,成本高。因为他不能做到同时去讨好所有的人,为了不得罪人,他必须不断地讨好,这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活得很累;更主要的是毁了自己的前程。

习惯于讨好的人,是不讲究做人原则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人前讲人话,在人后讲胡话,为个人私利所左右,为讨好他人而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大凡有正义感的人,对两面三刀的家伙是非常反感的。

我们说要善于协调,并不是要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是要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着张三说李四,碰到李四又说张三。其实,这种人是可鄙的。但一个人如果能在坚持大原则的情况下适当对一些无关大局的事做一点让步也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做到大家都喜欢你,那么在你的世界就是以你为中心的,你并没失去什么,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你生活的环境气氛融洽,自个儿心中也快乐得多。

善于协调的人,一般人际关系都是十分融洽,办起事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提高效率。因此,要谋求生存和成功,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讨好不是良策,协调才是好办法。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痴迷“既可以用来描述一些不很正常的人,如痴呆、傻子,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正常人对感情、信仰、事业的忠诚、全身心地投入。后者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凡是构成人生主要内容的,几乎都成为某个人痴迷的对象:如情痴、书痴、戏迷、歌迷、球迷、棋迷、影迷、电视迷等,也有对人的痴迷,如追星族。

作为一个现代人完全有自己的自由,尽可以选择自己的爱好。爱好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工作就是最大爱好,有所谓工作狂,有开会迷,有写作狂,有整人整出瘾来的,也有废寝忘食地做学问的。

这种太投入太痴迷好不好呢?有好的一面。有助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干自己的事情,并且有可能获得成功。伊索寓言中龟兔赛跑的故事其实就是一场专心与耐力的比赛,它证明谁投入得多。坚持得持久一些,谁就能获得桂冠。懂得坚持投入的人,它的心血不会白费,出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康庄大道。所以不要轻视樵夫手上的斧子,只要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再粗的大树,也会被一斧一斧地砍断。

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太痴迷、太投入,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能钻得进去也能跳得出来,正如王国维所说既能”人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不入乎其内,不钻进去,你做不好任何事情。不出乎其外,你的视野就会受到限制,既看不清对方的真实情况,也不容易给自己以客观的评价,尤其有毛病有缺陷也不自知,还自我感觉良好呢。这是一种自恋的人。

比如,一个人写文章刚刚脱稿的那一刹那,常常自以为是写出了绝代佳作,内心激动得不能自已,自恋自赏没完没了,其实他的文章写得并不怎么样。痴迷,遮住了自己的双眼,缺乏自知之明。再比如一个情痴,钟情于一女子,以为天下再也没有美貌超过她的了,并且非她不娶,谁知对方又提出了分手,结果失恋了,茶不思,饭不想,痛不欲生。冲不出爱情的罗网,不知天涯处处有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必须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山顶上,方能有大视野、大境界。

既能进得去又能跳出来,往往都是出类拔萃之人。孟子认为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同为走兽,麒麟为贵;同为飞鸟,凤凰为俊;同为山丘,泰山为高;同为水流,河海为大;同为生民,孔子为圣。这就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的精义。出类拔萃就是追求卓越。这也就是我们主张“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目的所在。若要谈生存智慧,这也许是最具隐喻性的生存智慧;若要谈价值观,这也许是最具指导意义的价值观。

满意而不得意

“满意”和“得意”这两个词都表示人们对外事外物一种愉悦的肯定态度,但是两者有程度上的区别,如同一杯水,只要还是在杯子里,多满都可以,一旦流出来,结果就不同了,很可能招来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因此,得意多少有点贬义色彩,含有讥讽之意。人们常说某某春风得意,自鸣得意,洋洋得意,得意忘形,皆属此类。

可是在现实中还真有些人分不清该是满意还是得意。电视剧《过把瘾》中有一个意大利人,娶了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做太太。席间,他对客人说“我很得意”,站在一旁的新娘子连忙纠正道:“是满意。”这位老外不得不为自己打圆场说道:“你们中国话非常难,弄不好就是不满意了。”像这位老外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我们并不在意,老外毕竟是老外嘛。可有时我们自己竟然也搞不清到底是满意还是得意。例如,在某次联谊会上,有位大学中文系教授走到一位浑身上下都是名牌的男士面前,很有礼貌地问到:“先生台甫?”男士不解其意,看着教授发愣。教授只好改口:“大号?”对方回答:“鄙人在某某公司。”教授又进一步追问:“先生怎么称呼?”这位男士回答:“我是经理。”这位男士也许对自己的官阶满意,连自己姓啥名谁竟然忘记了,这样的错误最起码要比那位老外高级得多,真是得意得可以。

人们为什么会得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