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47096900000028

第28章 黑色人生:是精致还是雷同?...(7)

计算机、网络并不是一切。它们完全有可能给中国、给全世界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必须严肃思考信息化社会在现代、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它对技术、文化、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信息化作为一种世界性大趋势,对各国的政治、科技、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革命性影响。然而,其危害也是巨大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信息时代与技术

信息时代最典型的特征便是"信息爆炸"。它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交换和使用大量的信息流。信息按照指数规律增长,呈现出爆炸的势头。人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报纸、计算机网络等途径上感觉到信息的冲击;邮箱里堆满的大量广告、宣传品、商品目录,也是信息爆炸的表现。

大量的信息迅速产生出来,其中有许多未经筛选,可靠性差,甚至是虚假的消息。许多信息已经随时间的推移而失效,却因各种原因难以清理而成为"信息垃圾",挤占信息存储空间,妨碍人们更有效地吸收有用信息,甚至造成污染与危害。

大量的信息汹涌而来,人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判断、综合,无序的信息使人难辨真伪、难以取舍。信息量的巨大,未能消除人们认识当中的不定性,反而使人无所适从。

电脑联网,使得人们能够容易地获取、使用他人计算机里的信息;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窃取他人、企业、机构、国家要害部门的个人、商业、军事、政治机密,造成信息失窃和对安全的威胁。

同时,利用信息网络从事高科技犯罪活动也屡见不鲜。如利用电脑联网贩卖色情,窃取银行的现金,进行经济诈骗,甚至传授组装炸弹的知识,以及使他人的系统失灵,使机构运转瘫痪。

而信息的地区贫富差距将加大。信息产业是高投入产业,贫穷国家由于资金缺乏,很难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托夫勒于《权力转移》一书中认为,在超级信息时代,世界将分裂成高速国家和低速国家。高速国家的高速经济产生财富与权力要比后者快得多,低速国家则进一步削弱了竞争优势。

信息时代与文化

信息时代会给文化带来哪些难题呢?

(1)电视权威的形成。在信息化社会中,电视权威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由媒介组织的政治家、思想家、信息专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社会群体构成,通过电视屏幕,或直接或间接、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大众的思想倾向、政治态度、艺术情趣和生活方式等。电视的覆盖面广、形象直观而生动,都使这种权威增加了份量。电视权威所带来的危险是:通过极少数人不断影响着大众,大众只得等待着别人替自己说话。人们可能完全取消自我,而接受电子传媒文化对自己的重新定型(文化强制)。这是一种与现代民主极不协调的局面。

(2)殖民文化的入侵。在西方国家,向第三世界输出影视作品、广告、艺术品、互联网络等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输出其文化观念、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其中就包含着直接的殖民意识。

电子文化强化了西方中心意识,它使世界一体化实则是欧美化了。人们常说的"按国际惯例办事",实际上指在国际交流、经济、信息等活动中都要按发达国家的"规则"行事。例如ASCⅡ码(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成为国际通行的信息标准;在Internet网上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言。

(3)保存民族文化成为难题。人们通常认为,文化的丰富性来自于地域文明的区别,即各民族的独特性。但随着信息化的扩张,这一命题受到了挑战。电子文化把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到世界最偏远的角落,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时尚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所熟知、所羡慕,并竞相模仿。而他们自己那古老的民间风俗、传统的生活习惯、纯朴的生活方式、社会理想等民族文化,被同化、瓦解了。文化的差异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球一体化"。

(4)高雅文化消失,大众文化泛滥。信息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此起彼伏的社会流行现象。流行现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创意的扩散过程,大众媒介则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媒介要面向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因此具有极强的大众特征。同时,高雅文化日益被冷落。

(5)人文科学陷入窘境。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一切都能数字化。各种知识不再是可供批判的体系,而是全部变成数字式的可操作性工具。一切不能数字化的知识,都不再受到重视。这样,无法精密化、电脑化的人文科学,其命运就不妙了。学者利奥塔指出:"现今的知识是以一种彻底"外在化"符号的方式,淡化道德灵魂的修养而奉行商品世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6)专家治国论盛行。由于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特征,工程技术专家(特别是电子信息方面的专家)成为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威。技术专家进入国家的权力中心,与各级国家机关及社会经济管理部门树立起了至上的榜样。

(7)信息歧视。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派"信息至上"的氛围中,"信息能力"成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信息就意味着权力与财富。掌握信息的人就具有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不掌握信息的人则受到歧视,被称作"信息盲",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

信息时代与社会心理

信息时代的社会心理有各种各样的误区:

(1)信息焦虑症。"信息焦虑症"指由信息泛滥所导致的对自身处理、了解、控制信息能力的忧虑。现代人每天被大量的、日新月异的信息所包围、淹没,过量的信息令人精神紧张、敏感、记忆力衰退、焦躁不安、不能忍受挫折、不能理性判断事务,更可能造成行为错乱,产生信息恐惧,丧失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意愿。

(2)"数字化"人。在发达国家中,已形成了于计算机环境里长大的"数字化的一代"。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年龄在l8-29岁之间;对各种形式的技术能迅速作出反应;逃避现实,尽可能避免人际交往;生活优裕,但对未来抱有悲观态度永远寻求着多样化、大量的新信息;价值观:念为浪漫主义和漠不关心、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约束和反约束之间的摇摆不定。

(3)个性的消失。信息技术要求实现标准化、一体化、规格化,人的个性和行为方式都受此影响,个人独特的面貌、性情、文风等都在隐退和模糊,变得无关紧要、整齐划一,带有冷冰冰的技术色彩。

(4)消费心理盛行。信息的变动性,使人们在心理上体验到了强烈的易逝性和瞬间性,而历史感随之消失。过去乃至未来都变得不再重要,只有今天才是唯一可以把握的实体。这便造成消费心理盛行,"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消费爱情、消费生命等观念都随之而形成。

(5)信任危机。储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较之印刷型文献、纸纪录信息而言,容易消失,毁坏和篡改。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与"信用"有关的活动(电子货币、支票、帐单、金融、报表、报价等)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因此,"信用危机"必将成为信息社会中需要认真考虑并解决的一个迫切性问题。随着信用危机的蔓延,又引发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6)人与人关系的疏离。对未来信息化社会的美好憧憬,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人们学习、工作、开会、购物等,都不必再相互直接打交道,只需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交流。网络成为未来社会的模式。其直接后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情感的淡漠。

(7)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侵犯。信息联网,使得人们无密可保,还经常受到各种信息垃圾的侵扰,个人的隐私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揭示出信息时代的巨大影,并不是要否定与阻止社会的信息化进程(那也不可能),而是提醒人们避免盲目乐观,避免信息化在各个层面上所造成的危害,以清醒的心态面对未来。有人说,"信息爆炸不亚于原子弹",确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