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导游
《兰竹图》纸本,水墨,纵178厘米,横102厘米,藏扬州市博物馆。《兰竹图》乃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燮作。
展开清代画家郑燮的《兰竹图》轴,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春雨初霁,春风骀荡,数修竹显得格外的潇洒出尘,叶梢上凝滴的颗颗露珠,像珍珠般闪闪烁烁,眩人眼目,峭拔的湖石,青莹如洗,光可鉴人。石凹背阴处,一丝幽兰柔叶长条,轻轻地吐露出清芬嫩蕊,充满了沁人心脾的抒情气氛。右上方题诗一首,其中说道:“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确实是已经十分浓郁。此图纸本,画面纯用水墨构成,不着一点颜色,然而所赋予观赏者的印象,却是满幅洋溢着葱绿的氛围,体现了水墨兰竹画所特有的审美功能。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擅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他曾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笔下的墨竹,往往挺劲、坚韧,具有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仿佛就是他人品的写照。在艺术手法上,他用墨干淡并兼,笔意瘦劲,画面布局疏密相间,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还以书法笔意入画,如他画兰叶,就“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
我是擂主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画竹的?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挑战擂主
“扬州八怪”指的是哪八位?他们为什么被称为“怪”?
“扬州八怪”一般所指的八位画家是: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高翔、高凤翰、罗聘。他们在生活作风、艺术观点、绘画风格上都有相通之处,因此形成了一个流派——扬州画派,习惯上称之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在研究、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不受成法的约束,自由驰骋笔墨,抒发胸怀,以清高绝俗、清新淋漓的画风出现在清代画坛上,被当时主张复古的正统画派视之为“怪”。
幸运擂台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江苏兴化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是清代扬州画派的杰出人物,扬州8大怪之一,以画竹著称。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颇具风格,200多年来,一直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