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龙山陶瓷文化吧。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瓷文化。1982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而且陶器已开始用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
陶鬶
龙山文化泛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据碳十四法测定,河南地区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前2300年。这一时期正处于父系氏族公社制。沿海地区的龙山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又薄又有光泽的黑陶,所以曾经被称为黑陶文化。
早期龙山陶瓷中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用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也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此时的制作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出现了少量方格纹。
蛋壳陶
陶鬶主要流行在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中,于大汶口文化中最先出现,其造型来自于动物长颈的启发,造型常像昂首而立的鸟兽。陶鬶在龙山文化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不仅样式增多,工艺也更加精致,装饰的手法趋于繁多。这种器型在后来西传至陕西地区的远古文化中,北传至北方草原地区的夏家店文化,南传至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远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夏商两朝将之引入到青铜器制作中,进而发明制造出富有贵族气息的爵来,使爵渐渐成为当时青铜器中较为盛行的一种样式。它在我国器物造型史上有很大的特色和影响。山东省潍坊市姚家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陶鬶,高44厘米,口径11.7厘米,以夹砂黄陶制成,长流似鸟喙,使注水更加便利,下接三个大大的袋足,有利于增加容量快速加热,足上饰凸弦纹两圈,器口直冲天空,富有气势,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是远古时期最为美观的素陶器型。
你们知道景阳冈龙山文化陶器吗?
景阳冈龙山文化陶器中以灰陶为主,黑陶较少,红褐陶占有一定比例。除陶器外,出土文物还有瓮、鼎、鬲、盆等。特别是在1996年春季发掘的一条灰沟中,发现一刻文陶片,属一小型泥质磨光黑陶罐的肩部,残存部分呈三角形,从刻画形式看,是在陶器成型之后,烧制之前刻上的,系龙山时代人们所为。
你们知道丁堆龙山文化吗?
从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较多,而且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红陶相对较少,胎质疏松,烧制火候低。灰陶采取轮制法,器表光滑,并饰有绳纹、弦纹等;红陶是手工制作,器表较粗糙,素面。但无论是灰陶还是红陶,器物都是平底,未发现圈足、袋足器。因其主要特征具有龙山文化性质,所以可认为是早期龙山文化。
大开眼界
2005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部边缘地带,考古工作者新发现一处比殷墟还早600多年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此次考古共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城墙140余米,房基、陶窑各一处,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两处,出土有石斧、蚌镰、骨簪等器物及大量的陶鼎、陶罐、陶鬲、陶碗等器物的碎片。特别是在房基中发现的两处用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其中一处面积约10平方米,从外形看很像是一只虎,专家们认为它应与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或祭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