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商周的陶瓷。它是我国考古学上的瓷器,主要指商代和两周时期制造的陶瓷。商代晚期和西周前期的陶瓷端庄厚重、精细华丽,装饰图案多为饕餮纹、夔龙纹和各种动物纹及几何形图案。
雷纹罍
商代陶器分为灰陶和红陶两大类,商代遗址出土的灰陶占全部出土陶器数量的90%以上。灰陶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烧陶技术的进步。刻纹白陶大约在晚商时期出现,它是一种胎色洁白、质地坚韧,器身遍布精美、细腻刻纹雕饰的陶器。
商代后期所出土的刻纹白陶是白陶发展的高峰。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墓葬中均有出土,而以殷墟最为密集。商代白陶的装饰主要是底纹和凸雕。纹饰主要分为动物纹和几何纹两类。动物纹由兽面饕餮、夔龙等怪诞动物形象作为装饰的主体;几何纹有云雷纹、曲折纹等。
原始青瓷浅盘高足豆,白陶制作费工费时,因此流行时间并不长,西周以后就渐渐消失。几何纹白陶瓿出土于河南安阳,造型端整大方,质地洁白、细腻,刚劲有力,装饰效果极为丰富。
在商代中期已出现胎质致密、器表带有黄绿色的原始瓷器。商代的原始奖品较常见的种类有尊、钵、罐、瓮、盘、豆等,纹饰采用的多是方格纹、锯齿纹、弦纹、云雷纹等几何形纹。
西周时期,原始瓷器出产的地区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都有西周原始瓷器出土。江苏省句容县出土的直腰青瓷罐是其代表作。罐收口低领,肩部有两个对称的耳,耳眩各有附加的竖条,腹部满饰由漩涡纹构成的图案带条。器物表面全施黄釉,整个器物装饰华美,造型端庄。
你们对白陶了解吗?
“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白陶”是指器胎的外表里面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是使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大约在1000度左右。商代晚期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我国制陶工艺发展史上的新成就。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说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
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器的特点是什么?
商代印纹硬陶的主要器形为瓮、罐、尊、钵、瓿、坛等,纹饰则多为叶脉纹、云雷纹、方格纹、曲折纹、绳纹等,西周时期又添加了菱形纹、波浪纹和夔纹等。春秋时印纹陶器上的纹饰特点是规整划一,线划距离的远近和粗细,都具有一定标准。纹样的结构也非常严谨,或垂直,或水平,或交叉。战国以后,陶器上的装饰又有所改变,印纹陶器随着彩绘陶和暗纹陶的兴起,开始走向底谷,到汉代以后便销声匿迹。
大开眼界
商代早期窑炉承袭前代窑炉形制,部分结构有所改进,火膛结构呈直壁平底的圆筒形、直径约1.4米。火膛一侧有火门,火膛上部为窑箅。窑箅由支柱支撑,厚约0.1米,上面密布直径10厘米的圆形箅孔。窖箅的上面即窑室。同夏代相比、火膛增高、箅孔加大,这对提高窑炉温度是有益的。商代中期的窑炉与商代前期基本相同,但是箅孔直径变大,有利于升高窑室内的温度。商代后期的陶窑仍然属于圆形馒头窑,火膛上面窑箅孔的数量减少,但是直径增大,火膛内的支柱减掉,这样火膛内可容纳更多的柴草,增强了火力,提高了窑室内陶器的烧成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