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的雨量主要是东从太平洋,南从印度洋和南海上来的夏季风带来的,所以我国年雨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大致淮河,汉水以南的南方地区年雨量都在1000毫米以上,东南沿海还普遍在2000毫米左右。大陆上雨量最多的地方,是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中墨脱以南的巴昔卡,这里面迎潮湿的印度洋西南季风,1931~1960年30年平均年雨量高达4495.0毫米。但我国年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北部基隆港以南的火烧寮,这里面向从东海上来的潮湿东北季风,平均年雨量高达6489.0毫米,1912年甚至下了8409.0毫米之多!
不过,巴昔卡的雨季在夏天,火烧寮的雨季却在冬天。巴昔卡7、8月份的雨量都超过800毫米,当然是大陆上气象站中雨量最多的了(北京最多雨的7月份平均雨量也才243.5毫米,上海最多雨的6月份平均雨量只有178毫米)。不过,火烧寮年雨量虽多,分布却较为均匀,因此月雨量的冠军让给了年雨量和巴昔卡相仿、但夏雨更加集中的台湾阿里山气象站了。阿里山7月份平均雨量高达1044.0毫米,约占年雨量的四分之一。
我国年雨量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陆的吐鲁番、塔里木和柴达木等盆地。这里大部分地区年雨量都在20毫米以下。例如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若羌年雨量15.6毫米,吐鲁番盆地中的吐鲁番16.0毫米,柴达木盆地中的冷湖15.4毫米,新疆东部伊吾盆地中的淖毛湖气象站本世纪六十年代平均雨量只有12.5毫米。我国年雨量最少的气象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只有5.9毫米!不过干旱地区雨量变化很大,平均年雨量随资料年代而有显著不同。例如若羌附近的且末,五十年代平均年雨量只有9.2毫米,六十年代竟多至24.7毫米,1968年多到54.9毫米,而1960年又只有3.6毫米。而且沙漠中一年的雨量往往主要是一场或几场大雨所下的,例如,吐鲁番1958年8月14日一场雨下了36.0毫米,相当于两年多的雨量!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雨量在50毫米以上称为暴雨。这样,我国30个省市都出现过暴雨,不过日雨量2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就只有在东南部各省才有,日雨量超过400毫米的特大暴雨就很少了,东北只有丹东地区曾经有过。大陆上罕见的最大两场暴雨发生在1963年8月上旬太行山东坡和1975年8月上旬豫西山区东部这两处,最大日雨量竟高达1000毫米左右。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内丘县獐犭么公社1963年8月4日日雨量950毫米,比平均年雨量多了一半;1975年8月受第3号台风影响,河南方城县郭林7日日雨量达到了1054.76毫米,其中泌阳县林庄从8月7日14时到8日2时的12小时中就下了954.4毫米!这场大暴雨刷新了大陆上从1小时到3天的最大雨量记录。
但是我国暴雨最大的地方,还是在雨量最多的台湾省。根据50年中71次台风暴雨统计,日雨量出现500毫米以上的就有32次59个测站,例如,阿里山1104毫米,百新1248毫米,新寮1967年10月17日出现了日雨量1672米的全国记录,已经相当接近于非洲印度洋中留尼旺岛1870毫米的世界记录了。
“三大火炉”烧死人
重庆、武汉、南京一向是我国著名的夏季炎热中心,向来有长江流域“三大火炉”之称。它们的炎热程度仅次于新疆的吐鲁番。每年到7月盛夏时节,烈日当空,四野里没有一点风,温度总在30℃以上,最热时重庆达44℃,武汉达42.2℃,南京达43℃。到了夜晚,虽日落西山,炎暑仍然不消,不象上海,虽然白天很热,但晚上却有凉风消暑。这些地方即使有一点风,也是热呼呼的,叫人感觉很不舒服。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些地方那么热呢?造成重庆和武汉夏季特别热的主要原因是地势的影响。这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流域的河谷盆地里,四周山地环抱,中间是不大的平原,地势相当闭塞。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风,由于来到这些盆地的路途上,遇到许多山地、丘陵阻拦,所含水蒸气有相当大的部分变成雨降下去了,到达盆地时,水蒸气已经不多,加上它是从山地向盆地吹,由高处往低处吹,气流下沉不但不能凝成雨,反而变得愈来愈干,温度也愈来愈高,盆地内云少天晴,日射特别强烈。
另外一个原因是盆地中风速很小,(重庆7月份平均风速是每秒1.1米,武汉是每秒2.2米。)不利于透风,盆地内热气发散困难,更增加了暑威。
除了重庆和武汉之外,九江的夏季也特别热,原因同上述两地相似。
至于南京夏季特别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盛夏7月梅雨期已过,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同时又长时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就是太平洋高气压的尖端)控制下,高空有下沉气流,加上地处长江河谷,周围有丘陵环绕,地面热量不易散失,因此气候炎热。
怪异的气候反差
陕西省的西安和汉中,离得不远,只隔着一条秦岭,而气候却大不相同。
西安,冬天冷,夏天热,多风沙,雨水少,雨期也比较短,有北国风光之称。汉中,隆冬难看到冰雪,盛夏比西安还凉快,一年到头很少刮风,从春末到秋季常常阴雨连绵,副热带出产的甘蔗、茶、橘和柑,样样都有。这儿很象四川,是江南景象。
这是什么道理呢?
影响气候的条件很多,有纬度、距海远近,海拔、地形、山障和季风等。西安和汉中的纬度、距海远近,海拔都差不多。两地气候之所以相差很大,问题在于后三个条件。特别是“秦岭一山之隔”这个条件。
横亘〔gèn〕陕西南部的秦岭,既高且宽,北坡又陡(南坡斜缓)。它的宽度在100公里以上,海拔1000~3000米,最高的山峰太白山海拔3666米。从西安向北看,一片平野,向南望,高山突起,峰插云霄。秦岭是一条天然的巨大气候屏障。
西安位在秦岭北坡山脚下,附近是渭河平原,向北慢慢升高通向黄土高原,形势开广。每年从西北内陆吹来的冬季风,风大,又冷又干,顺着黄土高原的南坡,直袭渭河平原,所以西安最冷的时候(绝对低温),冷到-14℃以下,往往滴水成冰。汉中恰恰相反,它位于秦岭南麓,在秦岭和大巴山中间的汉水河谷里,几乎受不到冬季冷风的影响。西安秋冬多风沙,汉中四季风都比较小,也主要是由于秦岭屏障的作用。
汉中北有高大的秦岭,向东南有像走廊一样的汉水河谷通往长江中下游平原。每年夏季,从东南海洋上吹来的温暖湿润气团,顺汉江峡谷西上,直达陕南,再向前碰到秦岭,被阻上升,结云降雨,所以汉中的年降水量超过了800毫米,这里属于湿润区。夏季风爬过秦岭以后,一方面水蒸气减少了,另方面爬过山后沿着陡坡向下吹拂,温度越来越增高,下雨的机会减少了,因此,西安的年降水量还不到600毫米,比汉中差得多,这里属半湿润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汉中比西安偏南些,受太阳的光热要多一些,它又处在群山环抱,热气容易积聚的汉中盆地里,照理说,汉中的夏天要比西安热一点,但拿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来说,西安在27℃以上,汉中只有26℃左右。这是什么缘故呢?
大家都知道,天再热,下雨时总是凉快些。俗话说得好,“三伏热似火,一雨便成秋”。下雨的时候,地面的一部分热量被雨水吸收,引起气温的降低。更重要的是水分蒸发时要吸热,带走了很多的热量,这是下雨凉爽的主要原因。夏季,西安经常赤日当空,万里无云,汉中却常常阴云密布,雨下个不停,有时可断断续续地持续半个月左右。这是汉中比西安凉快些的基本原因。
总的说来,西安和汉中之所以相距很近而气候差别很大,是地形、秦岭屏障和气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边秦岭的气候屏障作用,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我国的岭南一般是指南岭山脉以南的地方,大致包括广东和广西两省区;但从广义上说,南岭山脉向东延伸到福建西境的武夷山脉,那么福建和台湾两省也可包括在内。这四个省区的气候对全国来说是最温暖的。这里几乎没有冬季,夏季达五六个月以上,至于海南岛,则长达八个月以上。实际上这里的冬季还是非常温暖的,如广州和南宁,1月份平均温度为13℃多,福州为10℃,台北约为15℃。根据气候学上的标准,假如每五天的平均温度在10℃以下才能称为冬天,那么只有福州在一年之中才有五天算是冬天。所以在冬季除了少数的日子有些地方需穿薄棉衣外,一般只须夹衣就够了。这里常常在一天之中,从早上晚上,都是一样的热,假如你在夏季到广州的话,你会感到经常汗流浃背呢!在这时,只有在下了一场雨之后,才会感到凉快些。难怪宋朝的文学家苏东坡曾说这里的气候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有时在一天之内,晴雨变化不常,因此又有“一日备四时气候”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我国岭南地方有“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特点呢?这主要是由于地理纬度和地形条件决定的。从纬度来说,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回归线正穿过台湾、广东和广西三个省区的中部,如果按照地理纬度来划分,这条线以南是热带的范围,这条线以北属亚热带。假如以1月份10℃的等温线来划分,这条等温线大约经过福州以北向西南经广东的韶关和广西的柳州、百色等地,线以南是全年无冬的地区。所以从地理纬度来说,我国的岭南地方正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大部分地方都是无冬的地区。
再从地形条件来说,南岭山脉西起广西和广东两省区北部的五岭,东延为福建西部边境的武夷山脉,它的高度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左右,它对于冬季北方南下的寒冷气流有屏障作用,虽然有时北方强大的寒潮也可以到达岭南,因而使广州和南宁等地1月的日平均温度可降至4℃以下,但这样的次数在一年中是并不多的。再则这里的地势北高南低(福建则是西高东低),有利于接受从海洋方面吹来的暖湿气流,使这里的气候更显得温暖湿润,所以地形条件也是形成这里气候暖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以上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岭南地方成为全国气候最温暖的地区。实际上这里的气候并不是以四季来分,而是分为三季:即凉季,11月~2月,这时东北季风盛行,气候最是凉爽;暖季,3月~6月,这时海上的暖湿气流开始进入,气温增高,降水较多;暑季,6月~10月,常有台风吹袭,天气最热,降水最多,这个时期气温的日变化也最大,一天里面,温度升降可达6~8℃。因此“一雨便成秋”确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说法。
由于我国的岭南一带全年高温多雨,这就给热带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贵州“天无三日晴”
贵州省是全国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阴雨天最多的地区之一,一年中阴天日数在200天以上,象北部的遵义,一年有9个月是阴天,换句话说,平均4天里就有3大是阴天;又如中部的贵阳,平均每年有238个阴天,1月份阴天多达23天,阴天最少的9月份也有14天之多。贵州大部分地区,一年中下雨的日子在150天以上,贵阳平均每年有188个雨天,也就是说,一年中一半以上的日子有雨。5月份的下雨天平均多达20天,12月份最少,但仍有13天之多。1944年1月7日至2月3日,连续下了28天雨。所以说贵州省“天无三日晴”并不过分。
为什么贵州省阴雨天特别多呢?
冬季,来自北方大陆的冷空气,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已经大大削弱,爬上地面崎岖的贵州高原后,气流移动十分缓慢,当它和原来停留在贵州的暖空气接触后,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长期相峙在那里,就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春季,南方的暖空气已渐渐加强,频频而来,北方的冷空气也不甘示弱。冷暖空气相互冲突,因而忽晴、忽阴、忽雨,天气变化多端。
夏季,北方冷空气已大规模北撤。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在贵州高原上。贵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面高低起伏,暖湿空气受到地形的抬升和扰动,容易形成云和雨。有时从四川来的冷空气,跟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更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或产生较大的雷、暴雨。
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暖湿空气还来不及撤退。冷暖空气不断交锋,也常常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总之,贵州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空气受到抬升、扰动、阻塞、摩擦,冷暖空气接触机会特别多,是形成贵州多阴雨天的主要原因。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非常适宜于林木的生长,树木种类有2000种以上,著名的林产有生漆、栓皮栎等。
四川盆地多夜雨
四川盆地多夜雨,所以有“巴山夜雨”的谚语。根据气象观测统计,四川盆地里的北碚〔bèi〕(在重庆北面),平均一年中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数的61%,春季尤多,夜雨占70%;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平均一年中夜雨占67%,春季夜雨占69%。我国其他地区,夜雨率没有四川盆地那样大,象南京,一年中夜雨平均只占38%,湖南衡阳一年中夜雨只占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