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喝得兴起,走下龙床,进到舞池,与宫娥共舞。正当秦二世玩到兴头上,赵高叫人通知李斯,对李斯说,皇上现在正在空闲,请丞相赶紧求见。
在宫门外的李斯得此口信,十分高兴,赶紧将奏章递与殿门的锦衣卫士,要求进见秦二世。舞罢一曲的秦二世正拥着一绝色美女狂饮,闻听李斯求见,十分恼火:“丞相真败我雅兴,不见!”
锦衣卫士将奏章退与李斯,李斯仰天长叹:“老天啊,大秦江山危在旦夕!”随即闯宫求见。
秦二世闻听李斯闯宫求见,大怒。赵高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赶紧上前,附耳对秦二世,说:“大王,李斯来者不善,臣早就听说李丞相对皇上心怀不满,认为皇上勤政不如先帝,不懂治国之道,咒我大秦劫数已尽啊!”
秦二世十分震怒:“这个李斯,我与先帝待他不薄,他怎敢如此犯上,咒我江山!”
赵高趁机进谗言说:“刚才他还在宫门口大呼大秦危在旦夕,真是妖言惑众,有反叛之心!”
秦二世拍案而起:“果真如此,要这等丞相何用?”
赵高赶紧把宫门锦衣卫士唤进,问道:“刚才李丞相在外高呼什么?”
锦衣卫士伏地答道:“皇上不见丞相,李丞相十分着急,仰天叹道大秦江山危在旦夕。”秦二世闻言,立即传言:“来人,将犯上作乱的李斯抓起来,打入天牢!”锦衣卫士领旨出宫将李斯捉拿,押下天牢,后被斩杀。
赵高的上屋抽梯之计得逞后,不久即被秦二世封为丞相。
二十六、功成名就隐田园
孙武,原是齐国人,田姓。其祖父是齐国的大夫,在战争中立过大功。孙姓是齐景公为表彰他的战功而赐予的。后来,由于田氏家族与其他家族之间发生争斗,结下仇怨,孙武为了避难,来到了吴国。
孙武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特别喜欢听别人讲故事,故事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战争的。孙武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动乱的时候,战事频频,难得有太平盛世,所以,很多事情都与战争有关联。孙武听故事,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每次听故事都要寻根问底,得知究竟,然后还要细心品味,从故事中找出失败和胜利的原因。久而久之,他发觉故事里有许多精妙之处,在许多战例中,胜利和失败都有共同点。于是他将这些体会用刀子刻到木板上记录下来,然后,再根据故事中描述的情节,在兽皮上绘制成图,并做上标记。
孙武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为以后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奠定了基础。孙武来到吴国以后,一面带领人垦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一面继续潜心研究军事战争。在刀光剑影、危机四伏的政治斗争中,孙武能够在成就一番事业后,做到激流勇退,明哲保身,与他看透官场黑暗和不求功禄是分不开的。孙武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艰辛劳苦地苦心钻研军事,完全是因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欲罢不能,并非为了高官厚禄,耀祖光宗。孙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田园中,安静地度过一生。
公元前422年,楚国大臣伍子胥,迫于楚平王的追杀,逃亡到吴国,投奔了吴王僚,后来被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收为心腹。公子光因为属于他的王位被吴王僚所得,早已怨恨在心,一直预谋伺机夺回王位。伍子胥投奔吴王僚后,公子光发现伍子胥有过人的才智,大喜过望,但是,要想完成夺取王位这样的大事,仅有伍子胥是不够的,于是,公子光派伍子胥四处访贤,寻找人才。伍子胥受命后,不辞辛苦地到处奔波,几乎走遍了吴国的大城小镇。刺杀吴王僚的勇士专诸,就是伍子胥在吴国边境地区,一个叫做堂邑的小镇发现的。
孙武隐居在吴国,伍子胥对此已有耳闻,早就有去拜见的想法,又觉得像孙武这样的奇才大略之人,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结交的,草率前去拜访,未免有些唐突,反而坏事,所以一直在寻找适当的机会。现在,自己的地位巩固了,而且有一定的声望,于是伍子胥决定前去拜见孙武。
伍子胥和孙武见面后,以十分诚恳的态度和孙武交谈。伍子胥一向富于心计,所以在谈话中,尽量避开一些敏感的问题,只是以仰慕的口吻,向孙武讨教一些问题。伍子胥说:“我早已听到过先生大名,十分敬慕,先生的才华和出身的高贵,更是我所不及的。以先生的学问和过人的韬略,用来治国必然能使小国变大,弱国变强。而先生隐居在这荒野田园,实在是埋没了盖世奇才啊!”孙武听到伍子胥的赞誉后说:“您的说法真是过奖了,实在担当不起,想我一个山野农夫,能有什么奇才呢?不过是会开荒种田而已。”
通过这次交谈,伍子胥越发感到,要想使吴国强盛起来,父兄之仇得以雪恨,非孙武不能。在伍子胥的精诚感动下,孙武这位有着盖世奇才的军事家,终于走出山野田园,步入政坛,到吴国做了吴王的军师。
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吴国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吴王阖闾看到吴国现在兵多将广,人才济济,部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昂,百姓丰衣足食,国库储备丰厚,认为已经具备了伐楚的条件,于是便召集群臣,说了自己的想法,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伍子胥和其他大臣都认为,以现在吴国的军力、骑力的强盛,兴兵伐楚,必能一举成功,大获全胜。
群情激昂,摩拳擦掌,仿佛胜利在望。只有孙武沉思不语,静坐一旁。
阖闾见状问道:“将军以为如何呢?”孙武起身答道:“大王和诸位所谈,固然不错,以吴国现在的实力看,是可以伐楚,但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还要做到知己知彼。吴国虽然具备一定的实力,但还不足以攻必克,战必胜。楚国自从杀了奸臣费无忌以后,民心安定,又连年粮食丰收,储备也一定很充足。楚国的军队也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孙武精透地分析了吴楚双方的国情、民情、军情,最后说:“要想做到出师必胜,绝不能仅靠士气和勇猛,以及实战时的运气,必须在战术上有必胜把握。”
孙武以吴楚彼此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精辟透彻的分析,使阖闾和众臣都深感佩服。孙武说:“我以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设计使楚国的群臣之间发生矛盾,相互猜疑。坚固的堡垒,在内部容易攻破,进而使楚国发生内乱。另外,也可以派一部军队,到楚国的边境地区,打一些小的战役。这样做一是使楚国受到骚扰,同时也可以向其他诸侯显示吴国的力量。”
公元前406年,吴楚两国爆发了一场大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孙武非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孙武针对楚国的情况,以及吴国的实力,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在粮草的准备和调兵遣将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
楚国得知消息后,也作了充分的准备。楚王命沈尹戍全面分析了吴楚两国军队的情况,并预测开战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局面,在全面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拟定了克敌制胜的策略。
沈尹戍命手下大将囊瓦,率兵阵守汉水南面,主要控制战船,防止吴军偷袭。自己率精兵两万,绕道吴军的后方,烧毁吴军战船,然后乘乱袭击吴军。战斗开始后,囊瓦迅速过江从正面向吴军发起进攻,这样一来,吴军就处于左右受敌,背水一战的不利境地。
沈尹戍根据己方所处的地势,所采用的这种战术,可以说是制胜良策,如能实施,必能大败吴军。然而,孙武早已料定沈尹戍会这样做,就将计就计,等囊瓦发现已太晚了。在吴军的两面夹击下,楚军实在难以抵挡,死伤无数。楚军大败,吴军获得全胜。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孙武为吴国的兴旺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伐楚的战争中,更是功高盖世。战争结束后,吴王阖闾大宴君臣,论功行赏,封官晋爵。阖闾征求众臣意见,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众臣们推举,正合吴王心愿,所有受赏的奖臣中,孙武是赏赐最丰厚的。
然而,出乎吴王阖闾的预料,孙武对于吴王给自己的封赏坚决不受,而后又提出辞呈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对此,众人都大惑不解。功成名就,厚禄高官,不但能够耀祖光宗,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是许许多多人的毕生追求,孙武却将这些看得十分淡漠。那么,孙武所追求的是什么呢?在给吴王阖闾的辞呈中,他说道:“臣本是乡野之人,承蒙大王厚爱,深感荣幸。吴国的强盛,征战的业绩,我只是尽了一点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高官厚禄,实在不敢领受,这些战功、政绩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如今,我年事已高,要做的事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留在大王身边,恐怕误了大事。请求大王恩准,让我回归田园,过清静平淡的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孙武的为人和不贪功不争名的高贵品质,使阖闾十分敬佩。现在,江山坐定,万象升平,阖闾实在不愿孙武此时离开,于是,派伍子胥前去劝说挽留。怎奈孙武去意坚决,任凭伍子胥劝言说尽,终不能使孙武回心转意。孙武说:“你知道我对功名官禄看得很淡,当初是您的诚意和友情感动了我,才来协助大王成就业绩,如今这些都已经实现了,我又年老体衰,请替我在大王面前请罪,我将永远记住你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