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值金版-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
47211000000010

第10章 协和谬误,该放弃就放弃

我们为了获得利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后来发现我们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遇,慢慢地我们不再希望获利(因为根本就不能获利),这时候我们开始努力减少损失!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协和谬误”。在这种骑虎难下的境地,我们需要考虑远一点,也就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我们发现自己不能取胜的时候,必须及早后退。妥协放弃是一个重要谋略,一个不懂进退之道的人早晚要尝到失败的苦头。

骑虎难下的局面

博弈论专家经常将“骑虎难下”的博弈称之为协和谬误。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

开发一种新型商用飞机简直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想开发更新更好的飞机,实际上等于把公司作为赌注押上去。难怪政府会被牵涉进去,竭力要为本国企业谋求更大的市场。

该种飞机机身大、设计豪华并且速度快。但是,英法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而停止研制将使以前的投资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作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如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等),成本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最终被市场淘汰,英法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在这个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弃飞机的开发工作,会使损失减少,但他们没能做到。

后来,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是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人们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一项工作的成本越高,对它的后续投入就越多。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它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过于注意自己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

假设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总裁,正在进行一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据你所知,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止痛药。通过那家公司止痛药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可以预计,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将近90%的可能性损失500万,有将近10%的可能性盈利2500万。到目前为止,项目刚刚启动,还没花费什么钱。从现阶段到产品真正研制成功能够投放市场还需耗资50万。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现在放弃?

10%的可能性会盈利2500万,90%的可能会损失500万,而且该项目还没有任何投资。正常人会选择放弃。

让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道题:你同样是这家医药公司的总裁,对于这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你们已经投入了500万元,只要再投50万,产品就可以研制成功、正式上市了。成败的概率与上述案例相同,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放弃?

除了你已经投入500万之外,第二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既然已经懂得了沉没成本误区,我想你对以上的两道题应该会做出一致的决定。

但是把这两道题分别给老板们做,那些企业老总们绝大多数对第2题的回答是“坚持继续投资”。他们认为已经投了500万,再怎么样也要继续试试看,说不定运气好可以收回这个成本。殊不知,为了这已经沉没的500万,他们将有90%的可能非但收不回原有投资,还会再赔上500万啊。

所以在投资时应该注意:如果发现是一项错误的投资,就应该立刻悬崖勒马,尽早回头,切不可因为顾及沉没成本,错上加错。事实上,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导致最终损失更多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公司在明知项目前景暗淡的情况下,依然苦苦维持该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该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沉没成本)。

摩托罗拉的铱星项目就是沉没成本谬误的一个典型例子。摩托罗拉为这个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后来发现这个项目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乐观。可是,公司的决策者一直觉得已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那么多,不能半途而废,所以仍苦苦支撑。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个项目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最后摩托罗拉只能忍痛接受了这个事实,彻底结束了铱星项目,并为此损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及早退出是明智之举,然而当局者往往做不到,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这种骑虎难下的博弈经常出现在国家之间,也出现在企业或组织之间,当然个人之间也经常会碰到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介入越南就是一个骑虎难下的博弈。赌红了眼的赌徒输了钱还要继续赌下去以希望返本,也是骑虎难下的博弈,其实,赌徒进入赌场开始赌博时,他已经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赌场从概率上讲是肯定输的。

股票市场也经常出现“骑虎难下”的情况:你买进一只股票,股价下跌;于是你又在这个价位买进(股民称此为“摊平”),可是它又下跌……你再次购买的本意是减少损失,可是却越陷越深。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做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你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折旧)。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做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我们如果对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过分眷恋,就会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沉没成本”这一点,炒股的朋友更容易理解。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由浅至深被套的经历,其原因就在于最初的不甘心。如果在股票发生亏损时能够及时止损,就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越是犹豫不决,沉没成本越来越大,就更不容易做出壮士断腕之举。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作出决定,错误地分配了资源。

一旦我们遇到骑虎难下的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及早收手、及时止损,我们必须尽早退出游戏,否则损失将会越来越惨重!

不要“皮洛斯的胜利”

希腊北部一个城邦的国王皮洛斯在公元前280年曾和罗马帝国的军队打过一场恶仗,虽然最终取胜,但同样损失惨重的他却哀叹:“再来这样一次胜利,我就被毁了。”这给西方世界留下一个成语“皮洛斯般的胜利”,意指代价惨重的胜利。

人们都追求胜利,但不是所有胜利都值得追求。所谓“皮洛斯的胜利”指的就是“得不偿失的胜利”。在投入一场战争之前,你必须计算成本与收益的比例。

《孙子兵法》的《作战》篇中,一开始并未探讨战略或战术问题,而是算账———一次军事行动(无论胜败)的成本:“日费千金”的人力、物力投入。

宋代的沈括也算过一笔细账:动用10万军队到远方作战,运送辎重的兵员要占1/3,而后勤补给人员至少需要30万,这样一支部队,最多只能行军16天。3个民夫供应1个士兵,这已经是最大极限了。如果用牲畜运粮,固然负载多而费用少,但牲畜很容易生病死亡,这样连牲畜和驮负的物资都要白白丢弃,所以比起人力运输,利弊各半。

所以,“因粮于敌”(从敌人那里获取给养)就非常重要。通过长途运输一份军粮,可能在路上要消耗好几份。孙子说:“食敌一钟,当我二十钟。”正是这个原因。

现代战争由于交通的便利,可以节省某些成本(如粮食的运输消耗),但是其他方面(如弹药的大量消耗)的花费比古代要昂贵多了,海湾战争中美军发射的一枚导弹动辄价值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这种高技术战争不是哪个国家都能承受的。

在古代兵法中,有“坚壁清野”,在现代军事史上,也有“焦土政策”,它们的共同点是尽可能减少对方从战争中获得补偿,也就是提高对方的战争成本。当然,实行这一战略,自己的损失也很大,不过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而且,这一行动也是在向对方表明立场:我要和你干到底,为此我宁愿做出任何牺牲,不要指望从我的屈服中获得什么好处。

战争如此,市场竞争如此,甚至我们日常行为也都面临一个成本—效率问题。理想状态当然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换取尽可能大的效用,但是现实中大多数选择并非理想。

我们常常谈到成本,但是究竟什么是成本?经济学家的定义是: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皮洛斯的胜利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成本观念,下面就是应用问题了。在作决策之前,必须经过“成本估算”:如果得大于失,就值得做;如果得失相抵、甚至得不偿失,就不要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在军事中,赢得战争(或避免战争)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增加对方的战争成本,使其难以坚持,或因为得不偿失而放弃发动战争的愿望。

“田忌赛马”就是一个通过让对手多付代价而获得胜利的例子。田忌的上、中、下三等赛马都比齐王的同等级赛马差,可是在著名军事家孙膑的帮助下,田忌以“下驷对上驷、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的策略,在平均劣势下赢得了对国王的赛马胜利。

为什么能获胜?关键在第一场———也就是输掉的那一场。齐王虽然胜了,但是却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上驷与下驷的实力差距被白白浪费掉了,因此他输掉了后面两场。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你支付的成本越大,局面就越不利。

“田忌赛马”的故事,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博弈问题。实际上,它是通过增加对方的成本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围棋上也有类似技巧,任何好的棋手都不希望把棋“走重”,因为这样不但效率低,而且包袱沉重,一块重棋在遭到攻击时是很难办的:苦苦求活吧,难免受到对手的百般盘剥;可干脆放弃又损失太大,所以这种棋往往被称为“愚形”。

拿出一张1元钞票,请大家给这张钞票开价;每次叫价以5分为单位;出价最高者得到这张1元钞票,但出价最高和次高者都要向拍卖人支付相当于出价数目的费用。你打算怎么玩这个游戏?

如果你没想得更远,就很容易上当。你可能这样想:不就是一元钱吗?只要我的出价低于面值,我就赚了,我所能出的最高价是95分,再往上就没有利润空间了,谁还会继续出价呢?

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们在课堂实验上,跟毫无疑心的本科生们玩这个游戏,很是赚了一点钱,至少足够在教工俱乐部吃一两次午饭。圈套是这样:开始你参加竞价是为了获得利润,可是后来就变成了避免损失。假定目前的最高叫价是60美分,你叫价55美分,排在第二位。出价最高者铁定赚进40美分,而你却铁定要丢掉55美分。如果你追加竞价,叫出65美分,你就可以和他掉换位置。哪怕领先的叫价达到3.60美元而你的叫价3.55美元排在第二位,这一思路仍然适用。如果你不肯追加10美分,“胜者”就会亏掉2.60美元,而你则要亏掉3.55美元。

这是协和博弈的又一个例子。一旦你处于一个斜坡上并且开始向下滑,你就很难回头。最好不要迈出第一步,除非你知道自己会去到哪里。

假如不幸,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还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个游戏或博弈有一个均衡,即从1美元起拍,且没有人再追加叫价。不过,假如起拍价低于1美元又如何?这样的层层加价可是没完没了,唯一的上限就是你钱包里的数目。至少在你掏空钱包之后竞争不得不停止。这正是我们需要用到这个法则———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地方。

假定伊莱和约翰是两个学生,现在参加1美元拍卖。每人各揣着2.50美元,而且都知道对方兜里有多少钱。为了简化叙述,我们改以10美分为叫价单位。

从结尾倒推回来,如果伊莱叫了2.50美元,他将赢得这张1美元钞票(同时却亏了1.50美元)。如果他叫了2.40美元,那么约翰只有叫2.50美元才能取胜。因为多花1美元去赢1美元并不划算,如果约翰现在的价位是1.50美元或1.50美元以下,伊莱只要叫2.40美元就能取胜。

如果伊莱叫2.30美元,上述论证照样行得通。约翰不可能指望叫2.40美元就可以取胜,因为伊莱一定会叫2.50美元进行反击。要想击败2.30美元的叫价,约翰必须一直叫到2.50美元。因此,2.30美元的叫价足以击败1.50美元或1.50美元以下的叫价。同样,我们可以证明2.20美元、2.10美元一直到1.60美元的叫价可以取胜。如果伊莱叫了1.60美元,约翰应该预见到伊莱不会放弃,非等到价位升到2.50美元不可。伊莱固然已经铁定损失1美元60美分,不过,再花90美分赢得那张1美元钞票还是合算的。

第一个叫1.60美元的人胜出,因为这一叫价建立了一个承诺,即他一定会坚持到2.50美元。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应该将1.60美元和2.50美元的叫价等同起来,视为制胜的叫价。要想击败1.50美元的叫价,只要追叫1.60美元就够了,但任何低于这一数目的叫价都无济于事。这意味着1.50美元可以击败60美分或60美分以下的叫价。其实只要70美分就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一旦有人叫70美分,对他而言,一路坚持到1.60美元而确保取胜是合算的。有了这个承诺,叫价60美分或60美分以下的对手就会觉得继续跟进得不偿失。

我们可以预计,约翰或伊莱一定会有人叫到70美分,然后拍卖就会结束。虽然数目可以改变,结果却并非取决于只有两个叫价者。哪怕预算不同,倒后推理仍然可以得出答案。不过,关键一点是谁都知道别人的预算是多少。如果不知道别人的预算,可以猜到的结果是,均衡只存在于混合策略之中。

当然,还有一个更简单也更有好处的解决方案:联合起来。如果叫价者事先达成一致,选出一名代表叫10美分,谁也不再追加叫价,全班同学就可以分享90美分的利润。

你当然可以把这个例子当成耶鲁本科生都是傻瓜的证明。不过,超级大国之间的核装备升级过程难道与此有什么分别吗?双方都付出了亿万美元的代价,为的是博取区区“1美元”的胜利。联合起来,意味着和平共处,这是一个更有好处的解决方案。

回到你自己身上,有没有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只为不甘心得不到那一点小小的利益?我们不要皮洛斯的胜利,这种胜利约等于失败。

该放手时就放手

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人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手便伸不出来。紧握的拳头伸不出洞口……

当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但就是逃不掉。并没有任何人捉着猴子不放,相反地它被自己的执著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伸出来。可是,鲜有猴子能放下。

该放手的时候不肯放手,并不是只有猴子这样。

一天早上,妈妈正在厨房清洗早餐的碗碟。她有一个4岁的小孩子,自得其乐地在沙发上玩耍。突然,妈妈听到孩子的啼哭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妈妈赶紧冲到客厅看孩子。

原来,孩子的手插进了放在茶几上的花樽里。花樽是上窄下阔的一款,所以,他的手伸了进去,但抽不出来。母亲用了不同的办法,想把卡着了的手拿出来,但都没有用。

妈妈开始焦急,她稍为用力一点,小孩子就痛得叫苦连天。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妈妈只好用了下下之策,就是把花樽打碎。可是她稍有犹豫,因为这个花樽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不过,为了儿子的手能够拔出夹,这是唯一的办法。结果,她忍痛将花樽打破了。

虽然损失不菲,但儿子平平安安,妈妈也就不太计较了。她叫儿子将手伸给她看看有没有损伤。虽然孩子完全没有任何皮外伤,但他的拳头仍是紧握住的无法张开。是不是抽筋呢?妈妈再次惊惶失措。

原来,小孩子的手不是抽筋。他的拳头张不开,是因为他紧握着一个硬币。他是为了捡这一枚硬币,所以才让手卡在花樽的口内。小孩子的手抽不出来,其实,不是因为花樽口太窄,而是因为他不肯放手。

小孩子不懂事,那么我们呢?有没有过这样愚蠢的时刻?

生活中鱼和熊掌都能兼得的时候很少,每一次放手是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报。紧握双手,肯定是什么也没有,打开双手,至少还有希望。

人往往会不惜一切求取成功。可是,有些放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会优雅地放弃,从经验中成长。就像松开一个握紧的拳头,我们会感到自在而有活力。

人正因为看不开、放不下才会有许多痛苦。当自己有了舍弃的智慧时,就会豁然开朗,生命会马上向你展现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致。倘若蝌蚪总是炫耀自己的尾巴而舍不得放弃,那它将始终长不成自由跳跃的青蛙。不要忘记,现在放手是为了更好地握住明天。

但是现实生活中,陷入协和谬误困境却不肯放手的投资项目比比皆是。很多时候投资过半,行情却急转直下。到底是继续投资还是决然退出,总是令投资决策者左右为难。实际上,一个具有理性的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总是要涉及“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然而现实中往往由于决策者思维的错位,将这两种成本相混淆,反而做出了不利的选择。

在中国的航空工业历史上,也发生过“协和谬误”的例子: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2000年8月决定今后民用飞机不再发展干线飞机,而转向发展支线飞机。这一决策立时引起广泛争议。

该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于1992年签订合同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1997年项目全面展开,1999年双方合作制造的首架飞机成功试飞,2000年第二架飞机再次成功试飞。

就在此时,MD90项目下马了。在各种支持或反对的声浪中,讨论的角度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基于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二是基于项目的经济因素考虑。在这里不想就前一角度展开讨论,只有航空专家才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单从经济角度看,干线项目上马、下马之争可以说为“沉没成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许多人反对干线飞机项目下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该项目已经投入数十亿元巨资,上万人倾力奉献,耗时六载,在终尝胜果之际下马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种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丝毫不构成该项目应该上马的理由,因为不管该项目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上下马的决策而言,其实都是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事实上,干线项目下马完全是“前景堪忧”使然。从销路看,原打算生产150架飞机,到1992年首次签约时定为40架,后又于1994年降至20架,并约定由中方认购。但民航只同意购买5架,其余15架没有着落。可想而知,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该项目会有怎样的未来收益?

然而就是这个已经沉没了的成本,却还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难以割舍。他们把它当作“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实际上这些人不明白:沉没成本永远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才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之所以会对决策产生这样微妙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机会成本不是现实的成本,是隐性的,而沉没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有一种“割肉”的痛楚。成本沉没在水里着实令人感到可惜,然而伤心懊悔不是于事无补吗?还不如适时放弃,抓紧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出来。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问在座的听众:“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

“我也不知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

“不会有什么。”大家回答。

“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那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

“胳膊会有点酸痛。”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

“那胳膊肯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胆说道。

“很好。在我手拿杯子期间,不论时间长短,杯子的重量会发生变化吗?”

“没有。”

“那么拿杯子的胳膊为什么会酸痛呢?肌肉为什么可能痉挛呢?”教授顿了顿又问道:“我不想让胳膊发酸、肌肉痉挛,那该怎么做?”

“很简单呀,您应该把杯子放下。”一名听众回答。

“正是。”教授说道,“其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就像我手里的杯子。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了。”

教授这番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如果你手中的成本正在逐渐增加,你越来越感到吃力的话,你应该及时放弃。否则,你的身心将被拖垮。放弃很难受,但是不放弃更痛苦。所以,该放手时就及早放手,去握住真正属于你的。

弃卒保车,小舍大得

丹尼斯是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为了搜集狼的资料,他走遍了大半个地球,见证了许多狼的故事。他在非洲草原就曾目睹了一个狼和鬣狗交战的场面,始终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季节,在非洲草原,许多动物因为缺少水和食物而死去了。生活在这里的鬣狗和狼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狼群外出捕猎都统一由狼王指挥,而鬣狗却一窝蜂地往前冲,鬣狗仗着数量众多,常常从猎豹和狮子的嘴里抢夺食物。由于狼和鬣狗都属犬科动物,所以能够相处在同一片区域,甚至共同捕猎。可是在食物短缺的季节里,狼和鬣狗也会发生冲突。这次,为了争夺被狮子吃剩的一头野牛的残骸,一群狼和一群鬣狗死伤惨重,但由于鬣狗数量比狼多得多,很多狼也被鬣狗咬死了,最后,只剩下一只狼王与5只鬣狗对峙。

虽然,狼王与鬣狗力量相差悬殊,何况狼王还在混乱中被咬伤了一条后腿。那条拖拉在地上的后腿,是狼王无法摆脱的负担。面对步步紧逼的鬣狗,狼王突然回头一口咬断了自己的伤腿,然后向离自己最近的那只鬣狗猛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断了它的喉咙。其他4只鬣狗被狼王的举动吓呆了,都站在原地不敢向前。更加吃惊的莫过于躲在草丛里扛着摄影机的丹尼斯。终于,4只鬣狗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摇地离开了怒目而视的狼王。狼王得救了。

当危险来临时,狼王能毅然咬断后腿,让自己毫无牵累地应付强敌。这就是兵法上的“舍卒保车”。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要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凡事须从大局着想,为整体利益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兵家、商家、职场人士无不知晓其中的道理。在事业,人生的困难时期,若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得,不知舍,试图处处得利,必会处处被动,整体失利,最终受其大害。在关键时刻,进行适当的妥协是智者所为,因为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曹操平定汉中,直逼刘备刚刚占领的西川。刘备急请诸葛亮商议对策。孔明说,曹操分兵屯合肥,惧孙权也。我们如果把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肥,牵动其势,曹操必退兵回救其南方,如此,西川可安。后来的情势果然如军师孔明所言,吴国兴兵,曹操只得放弃攻蜀而回师援合肥。刘备得以喘息,安定了西川根据地,并由此立国建业。

《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就是荆襄之地的争夺。江夏、长沙、桂阳三郡是荆州之拱卫。刘备一世枭雄,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乱了方寸,无退兵之策,不是不智,而是舍不得将三郡割给孙吴。可见贪欲乱智,虽英雄刘备亦难幸免。

孔明的精明之处在于看清楚了大局。刘备集团欲三分天下,必须联吴抗曹。荆襄之地是当时中国的腹地,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点。孔明借荆州之后,一直以此为诱饵,假许还吴,其实是以此为王牌,牵动东吴踏上自己的战车,共同抗曹。

舍子取势,弃子得势,这是棋局博弈常用的技法。孔明诱使孙吴围魏救赵,自然骗不过孙权集团。只是刘备集团占有荆州之际,就一直以“借”为名,答应日后要还孙吴,如今主动把荆州的拱卫三郡还孙吴,孙吴得三郡而复望荆州,能不出兵击曹吗?

纵观历史,舍卒保车,这种策略的影子随处可见,凡成就大事者无不懂得选择和放弃。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只有果断放弃眼前的某些利益。舍卒保车,不仅是为了保住性命,而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明成祖永乐年间,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势力强大。镇守贵州的都督马烨采取各种手段,企图刺激当地的少数民族造反,以便抓住口实,彻底废除土司制度,代之以中央选派的“流官”。其中采取的最极端做法是把前任土司头目的妻子奢香脱光衣服鞭打。这一下,当地少数民族果然愤怒异常,打算起兵反叛。但被现任土司头目坚决制止了。他亲自进京上访,状告马烨。永乐帝自然对此事洞若观火,他明白马烨完全是为了明王朝利益,又清楚此时正是提出交换条件的好时机。于是召宣受辱遭打的奢香进京,永乐帝问奢香说:“马烨辱打你是错误的,我现在为你除掉他,你准备怎样报答我?”奢香叩头说:“我保证世世代代不犯上作乱。”永乐帝微微一笑,说:“不犯上作乱是你们的本分,怎么能说是报答呢?”奢香万般无奈,答应为明王朝从贵州东北部开一条通往四川的山路,以供驿使往来。奢香答应的这一条件无疑是永乐帝极其欢迎的。官府有路可通,铁鞭可及少数民族地区,那他们自然不敢再造反。永乐帝也实践诺言,随即召回马烨,将其斩首。这马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王朝的利益,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又成了最后被杀的罪状。事后永乐皇帝也说过:“我也知道马烨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是我如果顾惜他,就没办法安定贵州这块地方了。”话说到这份上,即使被杀的马烨在场也不会再有什么话说的。

为了长远利益进行的妥协,是一种心机,一种眼光,一种谋略。纵观天下,凡成就大事的人无不懂得选择和放弃。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只有果断放弃眼前的某些利益。舍卒保车,不仅是为了保住性命,而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会面临如此残忍的舍弃。协和谬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提示是:在小利和大利面前,我们应该舍得放弃其中较小的一部分,保全较大的一部分,做一个能够权衡利弊的人。在面对困境时,我们也应该能做到牺牲局部,保全大局,这样才能够化险为夷。

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下棋时有弃车保帅之说,如果只因为心疼车的勇猛,不忍舍弃,那么一定有杀身之祸。虽丢弃了一个车,但保证了不失败,再发强攻,就仍有取胜的机会。人生就是这样,不以小利为代价,何来大成功?要懂得舍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一颗豁达的心胸为人处世,不计小失,这样往往就能收获大得。

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

协和谬误,看似给了人们半途而废的理由,有人担心它的滥觞会左右一些本该坚持的目标。的确有这个可能,所以人们应该理智对待,可以比较沉没成本、机会成本与未来收益的关系。看清楚了,必定会坦然地走出协和谬误。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它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你买了一杯汽水花了5元钱,但是你发现这杯汽水非常难喝,现在就要考虑扔掉,但是你的5元钱是不会收回来了,这个钱就可以称之为沉没成本。这里不多说了,来看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机会成本指当人面临抉择时,他必须做出一定的选择,他所失去的就是他所得到的东西的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以上面的例子作为计算例子:

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其他家禽,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假设养猪可以获得A元,养鸡可以获得B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是B元,同样的,养鸡的机会成本则为A元。

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那么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享受电视剧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至于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结合,让我们还是以看电影为例:

比如说你花了20元去看一场电影,15分钟之后,你觉得这是一部你所无法忍受的粗制滥造的影片。那么你是继续看下去,一直到2个小时之后影片结束呢?还是立即离开电影院去图书馆查资料?如果你心疼那20元门票,而坚持把电影看完,那么你除了付出了20元沉没成本(电影院当然不会因你认为影片质量太差而退钱给你)之外,你还付出了2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成本,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在经济学上叫做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因为你做一件事情而失去做另一件事的机会。通常情况下,沉没成本是显性的,机会成本是隐性的,所以人们在上面的情况中往往看到了沉没成本而忽视了机会成本,可是在经济学中,虽然沉没成本往往是巨大的明显的,但是由于它是无法收回的,所以一个理性人不应该让沉没成本影响到自己的决策,而机会成本虽然是隐性的,但是必须加以考虑。

当一个人失恋之后该怎么办呢?一般来说得先难受一段时间才能慢慢地好过来。在这里,这个人为了其失败的爱情所付出的那些努力就是沉没成本,不论有多大都是无法再回收的,而他在失恋后花费在回忆后悔上面的时间精力就是他的机会成本。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失恋后最明智的选择是让自己迅速地从失恋中走出来,而不是在那里后悔自责和痛苦的回忆。巨大的沉没成本虽然收不回来了,但是我们可以减少机会成本的损失。

当我们面临艰难的选择时,考虑该不该放弃时,可以分析一下我们目前的“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我们在权衡取舍中,理性选择倾向于机会成本低的东西,而放弃机会成本高的东西。如事业上有较高成就的妇女会选择少生育或不生育,因为生育儿女会占去或影响她成就事业。妇女生育儿女的机会成本就是成就事业或牺牲较高的报酬,成就越高的妇女生育的机会成本就越大。

因此,人们在决策时考虑机会成本,决策会更理性更明智。沉没成本是理性决策中忽略的因素,一个理性的人在决策中会忽视沉没成本。如某国有企业评估原始价值为8000万元(多年投资形成),因机制不行每年亏损800万元,国企改制中某股份公司500万元将该企业并购后,扭亏为盈,且每年上缴税收80万元。于是大家哗然,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了。这种议论缺乏理性,因为议论者考虑了沉没成本。

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就要学习忽略沉没成本,多考虑机会成本,选择机会成本较低的东西,这才是理智的选择和舍弃。

有一个孩子,他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就是那五颜六色的气球,每次外出玩耍,他手里总是拿着各色各样的气球。

有一天,他母亲带他出去玩,在公园里他母亲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口琴,吹出了一首首动听的乐曲。他想要母亲的口琴,但又舍不得放弃手中的气球。左右为难之际,母亲突然停止了吹奏,笑着看着他。就在这一瞬间,他做出了选择,松开手毫不犹豫地放飞了气球,然后向母亲索要口琴。

在这一天,那个孩子学会了吹口琴,而且他还得到了一个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启示,那就是:当人生需要做出选择时,该放弃的就必须放弃。后来,那个孩子考上了音乐学院,虽然别人认为他是如鱼得水,但他却发现自己对音乐并不是那么钟爱,他毅然选择了放弃,转入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经济学。1950年,他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并得到去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机会,在这所大学里,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良师益友———曾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亚瑟·博恩斯教授。从此,他放弃了一切该放弃的东西,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对经济学的研究上,并很快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任命他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就是艾伦·格林斯潘。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类似小格林斯潘那样,手中抓满气球的事。比如金钱、权力以及已有的成绩与地位。这些既得的利益与成果,虽然能让我们兴奋,但同时也很容易消磨我们的斗志与勇气,阻碍我们去追求更远大的人生目标。因为当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我们面前时,面对已经取得的利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放弃。

人生苦短,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与放弃的过程。一个人如果要想有所成就,那就必须有勇气放弃,放弃所有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去抓住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愿意用一生精力去研究的东西。只有这样,生命才可能求得它的最大值。

一个老头骑着自行车,车子后座放着一块玻璃,但是在路上不小心被颠坏了。这老头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停下车子看看怎么回事,然后再唉声叹气一番,而是直接调转车头又回去买了一块!大多数人都赞叹老头那超然的心态,可是一到自己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既然我们认同这种做法为什么就不去遵循这一经济学道理呢?

因为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我们的机会成本!

不为洒掉的牛奶哭泣

“如果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繁星。”这是泰戈尔的著名诗句。

“别为洒掉的牛奶哭泣”,这句英国古代的谚语你也一定听过,等同于我们所说的“覆水难收”。

在莎士比亚的众多传世名言中,你是否还记得这一句?“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他们会很高兴地想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不要为昨天难过,说起来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你可以看到,各个不同国度的人们,对这一话题的论述惊人地相似。这简单的一句话,蕴含着人类伟大的智慧和经验。

一个生活在追悔中的人,只在乎痛苦的、不幸的过去,而忽视了充满希望、健康的今天和明天。要知道,人不能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人常常陷入莫名其妙的忧虑之中,不断地为自己已经造成的错误内疚自责。那些原本毫无必要的思想包袱,我们都曾经背过。那些你背得滚瓜烂熟的名言警句,在关键时刻总是想不起来。你可曾理解“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戴尔·卡耐基讲述过一个发生在他朋友的老师身上的故事:

“当时我不过是个只有十来岁的小孩,当然,那时候我已经为许许多多的事情发愁了。我在犯了错误之后,时常会为这些错误自怨自艾。

但是有一天早上,我们要上实验课了,所有的同学都又来到了科学实验室。我们的老师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把一瓶牛奶放在桌沿上,我们坐在椅子上,望着那瓶很可能掉下去打碎的奶瓶,心里猜想这跟上生理卫生课究竟有何关系。突然,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站了起来,一掌把牛奶瓶打碎在水槽里,就在我们惊诧之际,他大声喊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然后,他把我们所有人都叫到水槽跟前,让我们好好瞧一瞧那瓶漏掉的牛奶。‘好好琢磨琢磨吧,’他对我们说,‘我的目的是要你们一辈子都记住这一课,你们知道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你们亲眼看到它已经漏光了。不管你们如何着急,如何抱怨,却没有办法弄回来一滴。但是,我们只要先用自己的脑袋想一想,预先做一点防范,牛奶瓶本可以不被打碎的。不过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忘掉,抛开这件事,努力做好下一件事。

事过多年,虽然我连自己学过的拉丁文和几何学都忘掉了,可是这次小小的表演却始终不能让我忘怀。事实上,这件事在实际生活中带给我的教益,比我在高中阶段却让我学到很多。这件事教会我,如果有可能,就不要打翻牛奶瓶;万一牛奶瓶打掉,全都流光了的时候,要学会忘记,把这整个事情给彻底忘掉。”

所以,卡耐基这么说:“为什么要浪费我们的眼泪呢?当然啦,犯错误和疏忽大意,原因的确在我们,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人的一生中,谁敢说他从没犯过错误?就连拿破仑,这个不可一世的伟人,也在他所有重要的战役中输掉了三分之一。兴许我们的平均纪录并不比拿破仑更差,可又有谁知道呢?更重要的是,即使动用国王所有的兵马也不可能挽回过去。所以需要我们牢记的就是:千万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马克今年40岁了,想起5年前自己经历的那场灾难,对他而言始终是一个警钟。马克从大学毕业事业就很顺利,在一个跨国企业干了4年之后,接近而立之年的他,想自己创一番事业,于是开始创业,开始的时候公司搞得红红火火,但是因为一次失误的投资,让他几近破产,那时候他心灰意冷,夜夜买醉,借酒浇愁,他的妻子试着去劝他,全然无用,他总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对妻子的劝告不仅不感激,还对妻子大发脾气,那时候,几乎没有人能让他想通,从那次失误的投资中走出来,从头开始。

那时的他可以说是每天都在为昨天而流泪,可是换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妻子因为无法再忍受他的自暴自弃和对自己的冷眼相对,决定离开他一段时间,搬回了娘家。

“可能是妻子的离开,让我忽然觉得自己真的不像个人样了,那时候喝醉回家,冷冷清清的,原来妻子总是会很照顾我,那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对不起她。”马克后来跟朋友说起的时候,还是一脸愧疚的样子。“后来,我开始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了,想再从头开始,正好自己也有个刚从海外回来的同学,要在国内创业,他先是把我骂了一顿,真是把我彻底骂醒了,他也给了我一个从头开始的机会。”经过几年的打拼,他又走上了事业的顶峰,而且也与妻子重归于好了。看到现在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马克,已经看不出他曾经的潦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得令人羡慕的对象。

如果马克继续自暴自弃,走不出昨天的失败,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永远的失败,包括事业也包括家庭。

没有完美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总会有得有失有功有过,在所难免,你没法选择。痛苦和快乐同样如此,关键是你在面对得失的心态。别把得失看得太严重了,它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可你看重得失的瞬间,其实是在摧残你自己如虹的生命。

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奖的设立者诺贝尔曾在一次试验中,不慎引发了一场大火,他最亲爱的弟弟在大火中不幸遇难。诺贝尔的内心充满了自责,他觉得无法面对母亲、面对家人,曾想就此放弃研究。所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心里平静下来。他想,如果自己就此放弃事业,实在是愧对死去的弟弟。于是他重新走进了实验室,总结了上次试验失败的经验,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不要为无谓的事情哭泣,更不要为已经没有意义的事情浪费宝贵的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太阳明天都会照常升起。没有什么事情是大不了的,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让现在的宝贵时光蹉跎。你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所以,不要为昨天难过,不要为失去的伤心。

过去的已然过去,即使曾错过什么,悔之亦无益。耽误的只是自己的生命,糟蹋的只是自己的心情。

当一件事情无可挽回的时候,就别再为它伤脑筋了。错误在人生中无可避免,随处可遇。有些错误可以改正,可以挽救,但另一些是不可挽回的。面对那些改变不了的事实,你可以做的是改变心情。让我们的人生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它可以帮你重建人生的信心。人生苦短,我们都没有太多的岁月可以蹉跎。叹息永远没有用,直面人生,奋斗不已,你才会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