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值金版-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
47211000000013

第13章 不让时运从身边溜走的机遇博弈

机遇与概率不仅仅是个人水平高低的问题。当很多人都在朝同一方向努力时,绝大多数都将成为努力的失败者,只有努力找到努力的不同方向,这种努力才有可能更多地成为机遇,否则就只能进行同水平的较量。每个人都巴望着能拥抱机遇,这没有错;错就错在行动者都太关注于自己的努力而忽略了另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机遇其实是讲概率的。

不要放弃独立的运气

每个人都有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也有一次找到自己真爱的机会。如果找到了但不去珍惜,那么你一定会后悔一辈子。珍惜自己的选择,好好把握自己遇到的机会和运气,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你太多的机会!

是让自己成为过往的受伤者,还是让过往照亮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可以选择。我们有足够的内心资源去改变,行为是内心的表面化,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改变我们的内心,我们看人并不是看他/她的问题,也不是性格,而是看其作为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内心平衡,这是最重要的信念,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对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不能妄言,尽自己的能力作到最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自己原本没有的东西。

对别人诚实是容易的,对自己诚实则很难,因为我们经常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同的年龄需求不同,但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如果愿意改变那就可以得到心得经验,生活会给人们很多机会,对于改变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必须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这样我们才能感觉到赐予我们的机会,如果我们忙碌到无法倾听内心的呼唤,我们就会淹没在噪音中。活着,就要保住内心的力量,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就会多一道桥梁。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我们无法看见和听到的东西,潜伏在表象下的能量会聚成宇宙。

在我们周围,万事依照规律运动。日月交替、草木枯荣是规律。世界有自身的规律,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能量来自宇宙,遵循自然的规律,我们便可以理解彼此,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这样的关系,那些来自内心深处的能量,我们的意识并不是很了解到。

一个非常简单的表现就是,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必须有朋友和社交生活,单独一人是无法存活的,我们生活在紧密联结的关系中。可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处理与人的亲密关系方面觉得苦恼呢?人会怕亲密关系,不愿把自己的心打开,是因为感到不安全。认为让别人了解了自己会导致被人利用和掌控。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爱,希望被别人喜欢,所以都会做一些事情讨好别人,这些都是保护自己的办法。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戴有自己所特定的面具,其实试问每个人的内心有谁不想拿掉这既可恨又可恶的面具做回自己呢?但这往往需要勇气,做回自己的勇气。改变是艰难的,因人而异,要明白自己,才可以明白其他人。我们不是因为生活需要而改变,而是因为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自己。

放下真的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命吗?放下过往不开心的经验,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放下才能得到自由,对自由有了渴望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应该是过往的受害者,还是让过往照亮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呢?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就像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回自己,在灵性面,我们毫无差异;再感性面,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所谓概率就是扔色子吗

概率论是“生活真正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对概率的某种估计,那我们就寸步难移,无所作为”。它起源于并不高尚的赌博,但它目前已发展为一个蔚为大观的庞大数学理论。在西方的语言中,概率一词是与探求事物的真实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生活中有其确定性的一面,如像瓜熟蒂落,日出日没,春夏秋冬,暑往寒来,次序井然,有固定规律可循。生活的另一面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偶然性,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遇,茫茫然而难寻其踪。概率论的目的就在于从偶然性中探求必然性,从无序中探求有序。

早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为了忘却饥饿,经常聚集在一起掷骰子,游戏发展到后来,到了公元前1200年,有了立方体的骰子,6个面刻上数字,和现代的赌博工具已经没有了区别。但概率论直到文艺复兴后才出现,第一个有意识地计算赌博胜算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卡尔达诺,他几乎每天赌博,并且坚信,一个人赌博不是为了钱,那么就没有什么能够弥补在赌博中耗去的时间。他计算了同时掷出两个骰子,出现哪个数字的可能最多,结果发现是“7”。

17世纪,法国贵族德·梅勒在骰子赌博中,有急事必须中途停止。双方各出30个金币的赌资要靠对胜负的预测进行分配,但不知用什么样的比例分配才算合理。于是,德·梅勒写信向当时法国最具声望的数学家帕斯卡请教,帕斯卡又和当时的另一位数学家费马长期通信交流。于是,一个新的数学分支———概率论产生了。概率论从赌博的游戏开始,最终服务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帕斯卡和费马在1654年针对德·梅勒的挑战而交换的信函,开创了数学历史和概率论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帕斯卡与费马的工作开辟了决策理论的先河,决策理论是在对未来会发生事情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方案的过程。尽管帕斯卡和费马都为发展概率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另一位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ThomasBayes)所做的工作,为将他俩的理论付诸实践奠定了基础。

贝叶斯定理教给我们一种逻辑分析方法,即为什么在众多可能性中只有某一种结果会发生,从概念上讲这是一种简单的步骤。我们首先基于所掌握的证据为每一种结果分配一个概率。当更多的证据出现时,我们对原有的概率进行调整以反映新的信息。贝叶斯定理为我们提供了不断更新原有假设的数学程序,以便产生一个后序信息分布图。换句话说,先验概率与新的信息相结合就产生了后序概率,从而改变了我们相对的概率机遇。每一条新信息都会影响你原来的概率假设,这就是贝叶斯推理。

现在让我们远离赌场,也远离理论,把上述的一切都融入股票市场的现实当中去,其基本的思路是相同的。不管投资者自己是否意识到了,几乎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概率的应用。在决定是否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这只股票有多大概率将在未来获得超过市场的回报水平?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的分析流派有着不同的答案。技术分析者看图说话,从股票的历史表现中分析股票的价格走势,并给出概率预测;基本面分析者则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公司的资料,用这些基本原则衡量公司的价值,给出基于内在价值的概率预测。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步,我们得出结论:这个公司的股票在未来有50%的机会获取超过大盘的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立刻买入,还需要进行以下的几步工作:

根据新信息对数字进行调整。在判断出公司股票超越市场的概率之后,我们还需要密切注视公司的一举一动,因为公司的内在价值会随着行业、公司内部的变化而变动。例如,公司的管理层是否出现了大的变化?公司的财务决策是否开始改变?有没有改变公司运营竞争环境的事件发生?如有,则概率将发生改变,也要相应地调整公司的内在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动态跟踪。

决定投资数量。在做了以上的功课之后,我们需要决定下多大的“赌注”。在我们的投资资产中,我们将为这笔投资投入多少?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当成功的概率非常高时,押大投入。

等待最佳机会。在判定出公司股票上涨的概率以及决定了买多少之后,最后就是决定什么时候买的问题了。当我们喜爱的公司正在以低于其内在价值出售时(内在价值已在你分析概率的过程中给出定值),这是我们出击的信号。这包括两点:第一,减少交易,正如巴菲特所说的“保险与投资很相似,如果你认为你每天都要投资,那你将会犯很多的错误。”第二,当机会来临时,果断大量买入。

很明显,上述过程将循环反复地进行。当条件改变时,概率也随之改变。有了新的概率就需要新的安全边际,由此你也要调整构成最佳时机的感觉。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磨练。

概率可以增大吗

机遇与概率其实就不仅仅是个人水平高低的问题。从习惯性的思维来理解,似乎努力的尽头就是成功,这完全是大错特错的误解。当很多人都在朝同一方向努力时,绝大多数都将成为努力的失败者,只有努力找到努力的不同方向,这种努力才有可能更多地成为机遇,否则就只能进行同水平的较量。每个人都巴望着能拥抱机遇,这没有错;错就错在行动者都太关注于自己的努力而忽略了另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机遇其实是讲概率的。

我们谁都知道抓住了机遇就能成功,而抱着侥幸心理则一定会导致失败,但是有谁认真想过,这种对成功和失败的认识全都是事后的总结,是于事无补时的赞美或叹息。每当事情来临时,一个崭新的问题又会出现,这会是一次机遇吗?

如果说成功了就是机遇、失败了就是侥幸,那么这样的认识还是没有进入事物的实质,事物的实质是机遇与侥幸反映的都是在当事者实际控制能力之下的本来面目,机遇和侥幸都是对事态变化的掌控能力,能有办法控制事物发展进程的时候就是机遇,缺少控制能力时则是侥幸。侥幸是一定会失败的,因为事物决不会朝侥幸者祈祷的方向去发展,事物的发展是由控制力的大小来决定的,所谓侥幸的成功不过只是成功者的谦辞,在谦辞的背后不知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这是一种共识,那么有所准备也就成为机遇的前置条件,但准备什么?何时准备?这才是机遇带给我们的真正问题。几乎所有的舞台艺术家在掌声过后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出同一个答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机遇不是在台上的表演,而是在台下的演练。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处于演练之中,这里的区别就在于是持之以恒的演练,还是投机取巧的演练。

有一种人,为了自己的兴趣或是一种信仰,在确定好一个目标后便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也许十年、数十年,也许终生都在不停地努力,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一定成功,因为成功还要依赖于种种相关的元素,尤其是那些明星式的目标留给成功者的位置更是寥若晨星,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的努力是白费心机,众多努力者也只能是失败者。

如何努力是个人的事,是否成功就是这里面所有人的事。另有一种人,把不断捕捉身边的有利因素当成努力的方向,这种努力也不简单,也同样是会有决大多数努力者最终要成为失败者,这也跟努力者的参与率是划等号的。许多投机取巧的人自以为耍点小聪明,随机应变一下就成功了,这是非常肤浅的认识,只要是存在着失败者的地方,任何的成功都会以失败为代价,成功率刚好等于失败率的反数。

投机取巧虽然带有赌博心理,但真正的赢家却不是靠运气取胜的。也同样会经过私底下的千锤百炼,也是要不断地苦思冥想从千变万化的事物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适用技巧来,也是要随时提防自己的同类并紧盯自己稍纵即逝的目标。上述两种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须艰苦努力,都须紧盯或捕捉自己的目标,都须不断提高对事物的把握能力,水平的高低正好等于机遇的大小。如此说来,机遇只不过是对努力的另类解释罢了,机遇就是全方位的、不间断的、超越同类的有效努力。

侥幸很容易成为失败的根源,那么侥幸的根源又会是什么呢?功课没做足、努力不到位,仓促应考、盲目上阵,这些都是侥幸的外在表现;对事物丧失了控制力才是侥幸的客观理由;而成功机率的限制是侥幸的根源。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两个人争取一个成功率时,侥幸占50%,机遇也占50%。当参与者比例增加五十倍达到一百人时,侥幸就上升到了99%,机遇则只剩下1%。事实上的主动侥幸是不存在的,任何事情只要逼到头上来或是机会出现了,谁都知道该行动时则行动,该出手时便出手,而决定成败的因素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甚至主要还不是自己的能动因素,对手水平的高低才是成败的关键。如果你强,对手比你更强,你不会成功;如果你弱,对手比你更弱,你不会失败。

机遇与概率其实就不仅仅是个人水平高低的问题。从习惯性的思维来理解,似乎努力的尽头就是成功,这完全是大错特错的误解。当很多人都在朝同一方向努力时,绝大多数都将成为努力的失败者,只有努力找到努力的不同方向,这种努力才有可能更多地成为机遇,否则就只能进行同水平的较量。

水平的较量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其一为弱弱之争,双方水平都不高,较量中都会给对方送去很多的机会,某一方胜出大多数情况是胜在气势上,靠虚张声势便可以把对手吓倒;这时候抓机会比不丢机会更有效。其二为强弱之争,当然这种较量争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弱者在强手面前是根本没有胜利机会的,一旦有个机会被抓住总可以震动一下强敌,杀杀他的威风,给自己涨点士气;弱者只需要在某一阶段、某一方面获胜,就是自己的胜利。其三是强强之争,这种较量技术只在其次,双方比拼的是心理素质,双方都有能力抓住任何一次机会,这时重要的不是如何去抓住机会而是如何才能不给对手留下任何机会,一次小小的失误就必定会导致满盘皆输。

机遇与侥幸只有在强者之间较量时才能清楚地表现出来,所谓运气也只能是在双方实力相当时才会出现的。对于有可能被机遇眷顾的人而言,人生所有的机遇都不可能是可以等来的,所有的机遇都一定会是创造出来的,同样的,任何闪失也都不可能是不经意间流露的,也一定是靠苦练都无法弥补的缺憾。

机遇同时也是与人生的诉求紧密结合的,一个人假如只是按照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么就可以把这种人当成是本无成功欲望的庸人,在前途命运这样的大方向上就既不可能存在机遇,也不用担心会被侥幸所误。机遇为什么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就是因为这些人比他们的同类竞争者有更高一筹的技能和更为集中而准确的控制力。

如果我们从结果上看,有时一个人的成功仅仅只是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说了最为关键的一句话或是做了最为关键的一件“小”事情,但这一句话恐怕就代表了他一辈子的思考和总结,是他用一生探索出来的;这一件事情可能就包含了他全部的奋斗历程和所有的演练积淀。如果一个人通过终生的努力和毫不松懈的行事态度才达其所愿,这种成功还能算得上是机遇吗?假如非要与机遇挂钩的话,那么成功是必然的,与机遇无关。但何时成功是偶然的,可以与机遇沾上一点边呢?机遇的真谛就是永远领先于同类竞争者,什么时候落后了什么时候就是侥幸。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侥幸的实质就在于自己加入了并不十分擅长的竞争队伍之中,并且没有及时察觉到自己的不足和对手的强大,在不能准确分辨的迷雾中遗憾地与侥幸相伴一生。盲目而自作多情的努力几乎与结果无关,失败是必然的。当然,只有那些想成功的人才会存在失败,只有针对那些想抓机遇的人侥幸才有思考的意义,否则,机遇与侥幸就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能够最终成为机遇的努力,无非就是去认识历史趋势然后在历史趋势中寻找自己。人是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成功的,但历史潮流又绝非庸人们可以真正辩识的,当决大多数人已经醒悟过来并纷纷去追赶一个潮流时,这就已经不再是历史潮流而只能是潮流荡涤后留下来的泡沫。

如何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是最困难的,如果认识到了这种趋势则只需顺势而为便可以长期行动于机遇的怀抱之中;成功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当然,最大的机遇仍不属于身处趋势之中的人,属于那只最早看出方向并率先扇动翅膀的亚马逊“蝴蝶”。

余下来的,要么是人生的看客或看客的人生;要么是侥幸的伴侣或努力中的侥幸。每个人都巴望着能拥抱机遇,这没有错;错就错在行动者都太关注于自己的努力而忽略了另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机遇其实是讲概率的。

做最好的准备,抱最坏的打算

最好的准备,是说要努力争取每一次机会,做有准备的人,因为“上天只偏爱有准备的人”;做最坏的打算,是说要平常心对待争取来的机会,把成功看成意外的收获,即使结果是令人沮丧的,也不要因此丧失对原来生活的信心。

成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金钱上的成功,二是权势上的成功,第三是人格的成功,前面二者皆是虚幻的,台湾企业家都很有自信,认为能赚大钱都是凭自己的能力及努力得到的,其实能够赚钱,有三分之二是要靠大环境的,三分之一才是靠自己,钱就像水一样,如果不下雨,台湾会有水吗?权势更是虚幻,现在政局变动快速,有人前一天还是院长、部长,睡一觉起来就不是了,像是一场泡影,一生工于计算,但却从来没有算到自己的遭遇。

因此人格的成长才是个人真正的资产,个人的存在对社会有贡献,对世界有好的影响,才是一个人的成功。一般人都汲汲营营于前面二者,很少去重视第三者,如果一般人开始重视第三者,对于一时的起落、得失都不会放在心上。

经济的变化就如季节的变化,自有一定的调整规律。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想要过更好的物质生活,开惯了宾士、凯迪拉克,要他回去骑摩托车,是宁死也不愿过以前的苦日子。其实,人们应该想一想,从骑脚踏车、摩托车到开轿车,最后开名车,这期间只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以前可以那样过活,现在为何不可以?

从贫贱到富贵,是人心感到最快乐的,但是从富贵降到贫贱,人心就往往无法适应。

花无百日红,天天晴天,草木都要枯死,经济的变化就如季节的变化,自有一定的调整规律,人们应该学习调整自己面对它。

现在很多人对未来惶惑不安,我认为,把握当下很重要,再怎么担忧未来也没有用,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人们应该肯定、接受事实。什么是事实?无常、变化就是事实,不只环境的变化是无常的,就连我们自身也是无常的,例如健康;面对、接受无常,就能对内外的变化有所准备。

因此我常说,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无常是生命的变数,无法加以控制,只有做好心理准备才能在心理上有较好的适应,承受任何的打击。所以,面对变局,首先就是不要自乱阵脚,坚持走自己应走的路。收入少一点就少花一点,房子换小一点,车子不要开了,调整一下就能适应,只要观念稍微调整一下,日子一样可以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