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超值金版-求医不如求己大全集
47235100000033

第33章 常见情绪障碍与自我调适

第一节 焦虑

焦虑已是当今文明社会的一大公害,预计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焦虑。

一、什么是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焦虑:在你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以前,在你第一次和某一位重要人物会面之前,在你的老板大发脾气的时候,在你知道孩子得了某种疾病的时候,你可能都会感到焦虑不安。焦虑并不是坏事,适当的焦虑,对个体的生存保持警觉性,激发人的积极性,对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有好处。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

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虑,以至于达到焦虑症,这种情绪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妨碍你去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

焦虑不仅可以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也可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焦虑时,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搓手顿足、心绪不宁,甚至有灾难临头之感。工作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杂念万千,做事犹豫不决。焦虑会影响睡眠,引起失眠、多梦或恶梦频繁。白天头昏脑胀,感觉过敏,怕噪音、强光及冷热,容易激动,常会有不理智的激情发作。生理方面,出现唇焦舌燥、口渴、多汗、心悸、血压升高及发热感,同时大小便次数增多。

严重时,有三种焦虑发作形式:

濒死感:发作时胸闷,气不够用,心中难受,有快断气之恐惧,有人会在急诊室大呼:“医生护士,快拿氧气来!”但决不会因此死人。

惊恐发作:莫明其妙地出现恐惧感,如怕黑暗、怕带毛的动物、怕锋利的刀剪、怕床下有小偷……甚至素来胆大的人也会有恐惧,但指不出害怕的对象。

精神崩溃感:此时心乱如麻,六神无主,有精神失控感,担心自己会“疯”而恐惧焦虑,但这决不会是精神病发作。

以上三种发作形式均短暂,只历时数小时,焦虑缓解后,一切如常、风平浪静。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可以引起诸多疾病,如焦虑性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糖尿病、神经性皮炎等心身疾病。急性焦虑发作时,往往易引起脑血管破裂或心肌梗塞而死亡,故应对焦虑及时处理治疗。

二、引起焦虑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面临如此众多的焦虑,我们必须从自然界、社会、人的心理及认识活动以及人格特征来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

在工作、生活健康方面均追求完美化:稍不如意,就十分遗憾,心烦意乱,长吁短叹,老担心出问题,惶惶不可终日。须知,世间只有相对完美,决无绝对完美,世界及个体就是在不断纠正不足,追求真善美中前进。应该“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决不作追名逐利的奴隶,为自己设置太多精神枷锁,过得太累,把生命之弦拉得太紧。

没有迎接人生苦难的思想准备,总希望一帆风顺平安一世:其实不然,正如宇宙的自然规律一样,人生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矛盾,绝无世外桃源。人一降临人间,就会面临生老病死苦的磨难。没有迎接苦难思想准备的人,一遇矛盾,就会惊惶失措,怨天尤人,大有活不下去之感。其实,“吃得苦中苦,才能甜上甜”,要学会解决矛盾并善于适应困境。

意外的天灾人祸:会引起紧张、焦虑和失落感,或绝望,甚至认为一切都完了,等待破产、毁灭或死亡。假如碰到意外不幸时,建议你正视现实,不低头,不信邪,昂起头,挣扎着前进,灾难是会有尽头的,忍耐下去,一定会走出暂时的困境。有时往往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绝处逢生”的局面。有时乍看起来是件祸事,过后说不定又是一件好事。人生就是这样包含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好与坏,幸福与不幸的辩证关系。

神经质人格:这类人的心理素质不佳,对任何刺激均敏感,一触即发,对刺激做出不相应的过强反应。承受挫折的能力太低,自我防御本能过强,甚至无病呻吟,杞人忧天。他们眼中的世界,无处不是陷阱,无处不充满危险。整日提心吊胆,脸红筋胀,疑神疑鬼,如此心态,怎么不焦虑。

三、焦虑的解除办法

1.自我松弛法

在生理上,焦虑是与肌肉紧张相关联的。如果你使自己的肌肉得以放松,那么躯体的放松也会令精神有所放松,焦虑则无处立足了。

2.肌肉放松法

共分以下四步。

第一步,要使肌肉放松,先须让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先是躯干:头部下缩,双眼微合,双肩上耸,如缩头乌龟状,感到很紧张后,放松头及双肩,然后将头慢慢作逆时针转动八圈,再按顺时针转八圈。你做完这些动作以后,须静静地躺在床上。

第二步,也是先紧张后放松。这次是腿:将右脚绷直抬高,脚尖绷紧直到不能坚持,然后完全放松地让脚落在床上。接着抬起左脚进行与右脚相同的练习。切记要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绷紧的那条腿上,想像从足尖到髋部都非常紧张,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肌肉放松。

第三步,同上,这次是手臂:右手上举,握紧拳头,绷紧手臂肌肉,同时集中注意力想像手臂非常紧张,当感觉很累的时候,让手完全放松地落在床上。然后左手也做同样的练习。

第四步,眼睛的放松:在左臂放下后,双眼仍保持微合,想像头顶的天花板上有个圆圈,直径大约四米。想像着视线按顺时针方向绕圆圈转八圈,然后按逆时针方向转八圈,要慢慢地转动。完成以后,再想像一个边长大约为四米的正方形,同样顺着它的边做一遍。

完成以上步骤后,你什么也不要想,只是静静地躺着,体会运动过后的那种松弛、宁静的感觉。这种放松的方法是很有效的,但需在安静场合进行,要应急是不管用的。

一时放松方法:这是一种应急的方法。

一旦你感到焦虑,可按以下三步去做:

第一步,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迅速吐出。这个过程能使肌肉很快地放松。

第二步,不断暗示自己“放松、放松”。

第三步,把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事物上停留几分钟。

完成这三步之后,可返回引起焦虑的问题,如果仍然感到焦虑,再重复这三个放松步骤,直到焦虑缓解。这个方法十分简单,无论是在假想情景还是实际情景中,都可以多次重复练习。

3.认知重构法

认知重构法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疗法,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态度。焦虑症患者不敢直面人生,把世界想像得过分危险可怕。因此,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改变生活的态度。焦虑症患者惯常的态度可能是这样的:

时光飞逝如电,我离死亡越来越近。

命运决定一切,我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利。

世上人心险恶,我注定是孤立无援的。

……

这些态度都过分消极悲观,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焦虑症便无法根治。你应将原有的消极态度变为积极态度。例如:

时光飞逝如电,我要珍惜现在的一分一秒。

命运无法知晓,我有权自由选择我的生活。

世上人心不易沟通,只要心诚定会得到帮助。

……

你把这些改变后的积极态度记下来,作为座右铭,经常读一读,进行自我强化。

第二步,挖掘病因。采用前述自我精神分析法挖掘焦虑的病因。认识到病因后,你必须正视它,然后努力用言语表达出来。这个小小的技巧实际上是使焦虑症的潜意识冲动上升到意识的层次上,然后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第三步,矫正行为。采用模仿、强化、幽默、自我建设性暗示等方法对焦虑进行行为矫正。

模仿的主要对象是你生活中的强者。你如果很容易焦虑,那么和一个幽默、潇洒的人在一起,无形中你会受他言行的感染。你还可以模仿强者的为人处世方式,甚至可以向他们取经,了解他们战胜焦虑的诀窍。其实,世上人人都有焦虑的体验,只是有人战胜了焦虑,有人却成了焦虑的奴隶。

强化则是对你的积极性行为进行自我鼓励,或寻求他人的鼓励。自我强化主要应从自我建设性暗示入手。过去焦虑时,你不正确的行为反应使焦虑得到了强化。例如:我太痛苦了,我要死了。

这个工作我一定会失败的,毫无希望。

现在你应采用建设性暗示有效地抑制焦虑。

我现在确实很痛苦,但解决困难都得有这么一个过程,应努力调整自己,战胜困难。

这个工作可能失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何况并非没有一丝成功的希望。

……

原来的不良自我暗示往往是无意识的,而现在的良性暗示则是有意识的,富有建设性的。这样的建设性暗示还有许多,你应将它们写出来、记住并不时提醒自己。它们能非常有效地提醒你采用有效措施,减弱焦虑。

(1)冥想

于宁静处坐或站,闭眼,肌肉和意念放松,集中想像力于一束鲜花、一处自然美景或回忆愉快的往事。渐导致心旷神怡焦虑消除。

(2)气功

太极拳,瑜珈功,皆可在练功过程中入静,也可以消除焦虑。

(3)药物

常用的对抗焦虑的药物是各类定安剂,但只有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才是安全有效的。

第二节 紧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加强,人们普遍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心理压力加大,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影响了工作和学习。因此,了解一下精神紧张产生的根源,学会合理调适精神紧张水平,这对于我们在竞争的社会中,尽快适应改革的环境,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还是大有益处的。

一、什么是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强的三种。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高考时年年都有考生晕场,就是由于临考前一段时间过多地考虑了考试成绩好坏对自己终生的影响,过重的精神负担必然造成这样的动机:“我一定要考好,不然这一辈子就完了”,这种强动机势必造成过度精神紧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活动,结果反而考不出好成绩,甚至晕场。

过度精神紧张还容易造成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我封闭。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系列心因性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可导致性格变态,少数人还会自杀。

有人曾说:在世界民族中,日本是一个喜欢自杀的民族,这与其社会竞争过烈,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精神紧张之中是不无关系的。

美国有一项研究抽查了三个大学的962名学生,其中307名(31郾9%)有过自杀的念头,42名(4郾3%)企图自杀过,分析其原因是他们面对竞争的巨大心理压力,经常遭受挫折,长期精神紧张,因而萌生自杀念头。

在我国据北京、天津、杭州等地的调查,有16%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精神方面的疾病占比重最大,这与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理想与现实反差大,因而常产生挫折感、孤独感、自卑感有很大关系。

二、怎样解除紧张情绪

过度精神紧张给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威胁是明显的、严重的,那么应怎样做才能解除人的过度精神紧张而达到心理平衡呢?

提出合理的期望水平: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一个人都应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地分析自已的优势与不足,据此提出适合自己的合理期望,不要事事想成,也不要每一件事都要求完美。你的一生可能不很伟大,但却活得有价值。各行各业的能手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我的优势,并根据优势提出合理期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保持幽默感:我们每个人都应活得轻松些,尤其当自己身处逆境时,要学会超脱,所谓“来日方长”,要看到生活好的一面,无忧无虑,自得轻松。

对自已说“我行”:做任何事都不要怕失败,因为只有自信才会使你抓住成功的机会。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潜能,改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因为生活中一个自我感觉强大的人要比一个自我感觉渺小的人精神负担要少得多。因此,认准了的事就去做,大声对自己说“我行!”,那么你一定会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自以为是,而要学会自我控制。如果只指望他人把事情办好,或坐等他人把事办好,就可能使你处于被动地位,也可能成为环境的牺牲品。因此,办任何事情,首先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不要将希望寄托于别人,否则将坐失良机,产生懊丧心理,加重精神紧张。

当机立断:死守着一个毫无希望的目标,不论对你自己,还是对你周围的人,都会增加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一个聪明人一旦打算完成某项任务时,就应马上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当他发现已做的决定是错误的,就应立即另谋办法。优柔寡断,会加剧精神负担。

养成宽容的习惯:古人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心胸似海的人,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已,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我们不应一遇挫折就自怨自艾,或在别人身上泄忿。应学会宽容和宽恕,这样你就能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消除产生精神紧张的根源。大事不应糊涂,但小事不妨糊涂些,做个“难得糊涂”的人,这样,你会生活得比以前更轻松、愉快。

建立支持系统:人生之路并非全是坦途,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每个在困境中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因而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相互支持系统。它可为你在挫折时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令你减少孤独或紧张。你的亲友、同学、同事、邻里都可成为你的支持者。在这个人际圈当中,你要得到别人帮助就先要多去关心别人,而且关心别人还会使你有一种美好的感受。我们都是同样的人,别人碰上的事情您有一天也可能会碰上。生活的道路总不会是太平坦的。与周围的人建立友谊,可以增加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减轻精神紧张。不要害怕扩大你的社会影响,这样有助你寻找应付紧急事件的新渠道。据美国科研人员在对2700多人进行为期14年的跟踪研究后指出,帮助别人有助于免除精神紧张,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走出封闭的自我:自我封闭有两种。一是以自己为圆心,多是自卑心重或曾受到大的挫折,这只要加强自信正视现实就会逐步迈出自己编织的小圈子;二是以别人为圆心的自我封闭。我们中国人最能忍辱负重,有些人是为别人而活着,有的为父母,有的为儿女,有的为家庭,有的为事业,等等。虽然我们不崇尚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但也不能空来世上走一遭,只为别人拉磨盘,而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的活法哪能不累。走出去,做你喜欢的事,你将发现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你的紧张、烦恼也将随风消散。

宣泄、抒发: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累加起来,可能会吞噬掉我们健康的机体。我们需要对人诉说自己的感受,哪怕这样做改变不了多少事情。向谁诉说,取决于想要说的内容,必须选择合适的诉说对象。记住,绝对不要将不愉快的事情隐藏在自己的心里。

以仁待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应乐于助人。在这种时刻,他们最需要你去倾听他们的诉说,需要你给予帮助。俗话说,善有善报,如果你有朝一日也出现某种危机之时,如果对方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他也会来帮助你的。

灵活一些:我们要完成一件工作,可能有许多方法,你自己的那种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虽然是最好的方法,但不一定行得通。如果你总认为事事都必须按你的想法去做,那么当事物不按你的想法发展时,你就会烦恼生气。其实你的目标只应是把事情办成,至于方法,不必拘于某一种。

让我们走出精神紧张的阴影,我们将会拥有一片灿烂的新天地,也将获得一个完全崭新的自我!

第三节 抑郁

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和心情不好的时候。抑郁是人们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它不分性别年龄,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经验。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历时很短,时过境迁,很快就会消失。但对有些人来说,则会经常地、迅速地陷入抑郁的状态而不能自拔。当忧郁一直持续下去,愈来愈严重以致无法过正常的日子,即称为忧郁症。

一、精神上的流行性感冒

在人的一生中,有三个时期较易得忧郁症,即青春期的后段、中年及退休后,老年人也较常出现忧郁症。忧郁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精神上受到打击而出现的过度反应;另一种并没有特别的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3%的人口患有忧郁症。

当然,大多数的人只是轻微地感到忧郁,还达不到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但这时也需要引起重视,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防止抑郁变得更加严重。

抑郁症在西方社会被称为“精神上的流行性感冒”,其传播范围之广,受其影响之容易,可以从“流感”二字看得出来。在东方社会,抑郁症也并不少见,尤其是中国人,性格内向,往往真实思想不愿暴露,宁愿被抑郁情绪折磨,也不愿向精神病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如此发展下去,可由抑郁情绪跨入抑郁症患者的行列,有的人便以自杀了结。

二、抑郁的心态问题

一般而言,导致抑郁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原因。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造成这种情绪上的不良状态,主要与八种心态有关。

走极端:这种现象表现为运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不是白就是黑。这种人一遇挫折便有彻底失败的感觉,进而觉得自身已不具任何价值,失去自信。

以偏概全:认为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会不断重现。生活中遇到困难与不幸,即认为困难、不幸会重复出现。一次恋爱失败,就认为以后也不会找到真心的爱人。

消极思维:有的人遇事总想消极的一面,就像戴了一副变色镜看问题,滤掉了所有的光明,整个世界看起来暗淡无光,都是灰色的。他们常常用一个忧郁的假设支配着自己的思想,对事物只抓住它的消极部分,并牢牢记住。

敏感多疑:有些人无事生非,终日担心自己将大病临头,遇事往往自我断论,主观猜疑,杞人忧天。

自卑心理:有些人总习惯用悲观、消极、绝望的观点看问题,不自觉地具有自卑心理,在自卑的指引下,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例如当看见别人取得某种成功,就会想“人家有本事,我不能跟人家比”。如果自己遇到挫折,不去从根本上找原因,而是想“我的运气本来就不好”,毫无根据地自怨自艾或愤世嫉俗,导致本来松弛的情绪变得紧张。

自我评价过低:有的人把一般性过失、欠缺、挫折和困难看得过于严重,似乎做了不可逆转的错事。生活中总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过低估计自身的长处。做事时常常灰心大于信心。

扩大推理:有的人把自己的不良感觉当成事实的证据,如:“我有负罪感,那么我一定是干了什么坏事”,“我觉得力不从心,那么我一定是‘低能儿’”。对失败只认为“早知道结果会是这样,又一次证明了我的无能”。尤其情绪低沉时,这种感觉推理特别活跃。

自责自罪:有的人总是主动承担别人的责任,并且妄下结论,认为一切坏的结果都是自己的过失和无能所致。即使外出,正巧天气不好,也会自认倒霉。如果自己无意中有了过失,别人并没有计较,或者早已忘掉了,自己也还会忧心忡忡,担心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有成见。他们过分注意别人脸色,以至更加束手无策,不敢行事,或者自暴自弃,不能有所进取。此种变形的自卑、内疚心理,来源于人格的变形和过分的责任感及义务感。

以上的错误认知,导致了许多人陷入抑郁困境而不能自拔。

再有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挫折也会导致抑郁,比如患了重病、顽疾,家庭出现了大的纠纷,工作、事业遭到了重大失败等等。

三、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核心特征

一般的抑郁只是轻度的,达不到抑郁症的程度。临床上所说的忧郁症不仅是“情绪沮丧”,而是一种医学疾病,每年有上百万的人患上这种疾病。这种疾病不是一时的情绪低落,而可能会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具有破坏性的效果。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抑郁状态,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比如小丁,24岁。他坐在医生面前的时候,年轻的脸庞没有光彩,一副意志消沉、憔悴不堪的样子。医生跟他谈话中发现他心情抑郁。

他总是贬低自己、遣责自己。比如几个月前,跟妈妈出去逛街,他去买水,结果妈妈的钱包被别人抢走,那人还推倒了他妈妈,导致他妈妈扭伤了脚。这让他自责不已。在他眼里,一切事情都是他的错。要是他事先带水的话,要是他不去那么远的话,要是他走快一点的话,……他在心里不停地想着各种可能性,越想越觉得是自己考虑不周。把事情看成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最近他老是想起小时候跑到邻居家的花园里去“偷”人家的花,还故意弄坏小朋友的玩具,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坏孩子”,“这正是邪恶本性的表现”。

事实上,小丁并不是在这一两件事情上是这样。他对所有的事情都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错,碰到他认为严重的过失时,甚至认为只有一死方足以谢天下。虽然大家并不认为那是什么严重的错。

小丁还有明显的自卑,认为别人看不起他,讨厌他,鄙视他,所以也表现疑心重重,老怀疑别人是不是在议论自己的过错,觉得没脸见人。

他还说现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也慢了许多,感到脑子迟钝“变笨了”,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他害怕自己脑子坏了,成了废物、社会的寄生虫,这更增加了他的自卑和自责。

现在,他每天感到全身酸懒无力,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如穿衣吃饭,对他来说都需要下很大决心来完成。他每天凌晨即醒,瞬即愁云集聚。此时,情绪极低,自己讲:“不知如何才能敖过痛苦而漫长的一天。”

以上小丁的症状是抑郁症较典型的表现,具体每一个病人来讲,症状可能有轻有重,但情绪低落是本病的核心症状,凡有此症状的病人,应及早找专科医生诊治,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四、忧郁症的表现

有些忧郁症患者倾向于退居人群之外,他们对周遭的事物失去兴趣,因而无法体验各种快乐。对他们而言,每件事物都显得晦暗,时间也变得特别难熬。通常,他们脾气暴躁,而且,常试着用睡眠来驱走忧郁或烦闷,或者他们会随处坐卧、无所事事。大部分人所患的忧郁症并不严重,他们仍和正常人一样从事各种活动,只是能力较差,动作较慢。

除出现忧郁外,尚有身体上的变化,常见的症状有:

1.在吃、睡及性方面会失去兴趣或出现困难。

2.对外在事物漠不关心。

3.消化不良、便秘及头痛。

4.与现实脱节。

5.无故而发的罪恶感及无用感。

6.幻想。

7.退缩。

忧郁症还可以引起显著的精神方面的症状,主要包括:

1.严重头痛。

2.胃痛或恶心。

3.呼吸问题。

4.慢性颈痛、背痛。

很多时候,忧郁症的一些轻微病症,如疲劳、失眠、肠胃不适、持续的头痛及背痛等等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疾病。

此外,忧郁症的症状还包括慢性疲劳症候群,失眠或经常睡觉且睡眠时间过长、失去食欲,结肠毛病,便秘或腹泻。

忧郁症患者说话少且音调低、速度慢、动作少且慢、严重时僵呆,但有时出现急躁行为,甚或自杀行为。

患者常常会感到人生空虚及毫无意义,许多患者甚至会想到以死来求取解脱。

五、为何会患上忧郁症

一个人情绪低落、轻度抑郁或者患上抑郁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生活紧张、胃不舒服、头痛以及任何严重的身体伤害等都有可能引起一段特定时间的情绪抑郁。对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患病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遗传:遗传是忧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50%经常患忧郁症的人,他们的父亲或母亲也曾患有此病。

大脑中的神经传导物失去平衡:忧郁症起因于脑部管制情绪的区域受干扰。大部分人都能处理日常的情绪紧张,但是当此压力太大,超过其调整机能所能应付的范畴时,忧郁症可能由此而生。

性格特质:自卑、悲观、完美主义者及依赖性强者较易得忧郁症。

环境或社会因素:一连串的挫折、失落、慢性病或生命中不受欢迎的重大决定,也会引发忧郁症。

饮食习惯:研究已发现食物显著地影响脑部的行为。饮食是最常见的忧郁原因,例如,饮食习惯差及常吃零食。脑中负责管理我们行为的神经冲动传导物质会受我们所吃的食物影响。

六、消除抑郁的方法

忧郁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障碍,长期忧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损害,使人无法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也不需要过分担心。经过妥当的调适后,大多数人都可以恢复正常、快乐的生活。

你可以参考下面介绍的一些方法:

自己调节情绪,逐步改善心境,从而使生活重归欢乐。

抑郁者要想消除抑郁情绪,首先应该停止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埋怨,明确自己的认知错误来源于以感觉作依据来思考问题。因为感觉不等于事实。每当你焦虑抑郁时,切记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记录。

瞄准那些自然消极的想法,并把它们记下来,别让它们占据你的大脑。

第二步,反思。

读一遍本文提及的几种认知扭曲的模式,准确地找出你是怎样曲解事实的,一定要击中要害。

第三步,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心态。

用更为客观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认知,彻底驳斥那些让你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寻烦恼的谬论。一旦开始这些步骤,你就会感到精神振奋,自尊心增强,无价值感就会烟消云散。

要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不盲目地把自己同别人做比较,不管别人是否比你得到更多的好处,你都不要在意,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觉。常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鼓励自己,从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要看到事物的光明面———不把事物看成是非黑即白,遇到不愉快的事,要从好处和积极方面着想,以微笑面对痛苦,以乐观战胜困难。

转换不愉快的记忆画面———人的头脑对画面的记忆远胜于文字及言语。为什么过得不快乐?是因为脑海中有不愉快的画面。所以,修改脑中画面,创造活力,就是决定我们幸福人生的关键。一些不愉快的画面,你可以重新定义,发掘里面的主角配角种种可笑虚伪之处,

重新的诠释定义,有助于情绪的转换。

1.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活动表

每天结束后填写回顾、分析日记,既能使你摆脱不愿活动和不想做事的处境,又能给你带来活动后的满足,逐步消除懒怠与内疚。

目标合理———有位因车祸而致残的年轻人问心理学家:“你认为我还有前途吗?”心理学家回答道:“如果你想当个跳高运动员的话,那是没有前途了;如果你想做个有作为的人话,那就还大有前途。”就这位不幸的年轻人而言,他合理的生活目标,已经在意外中突然改变了。如果他以当运动员为生活目标的话,那他一定会非常的忧虑,因为他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的运动了。所以对这样的人而言,重新建立合理的生活目标,找一个适合自己而又喜欢的工作,会增加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会因看到希望和前途而重新振作起来。

学会自我称赞,自我欣赏,培养自信,坦然对待不良刺激,以保持情绪稳定,心境良好

如果你充满信心,“结果”就会朝好的方向走。有位成功人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去,世界会为你让出一条路来!”

当然,矫正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改变错误的自责自罪观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一旦你对周围事物和自己做客观的分析后,对现实生活就有了正确的领悟。那么,你将置身于一个充满积极向上情感的世界中,心情会豁然开朗。尽管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不尽如人意之事,但不会由于一时的认知偏差,造成感情挫伤,失去对生活中美好意境的追求。

2.扩大人际交往

悲观的人周遭大部分都是悲观者,而乐观的人身边亦多为乐观者,因此要想改变命运,你必须要和乐观者学习。不要拘泥于自我这个小天地里,应该置身于集体之中,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尤其多和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相处。这些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人会使你更多地感受到事物的光明和美好。

3.学会宣泄

要善于向知心朋友、家人诉说自己不愉快的事。当处于极其悲哀的痛苦中时,要学会哭泣。另外,多参加文体活动、写日记、写不寄出的信等等,都可以帮助消除心理紧张,避免过度抑郁。

4.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与安定的生活是忧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按时起床、按时就寝、按时学习、按时锻炼等等有规律的活动会简化你的生活,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别的事情,保持身心愉快。而多完成一件事,就会使人多一份成就感和价值感。

5.阳光及运动

多接受阳光与运动对于忧郁症病人有有利的作用,多活动活动身体,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松,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或多或少改善一个人的心情。

6.药物疗法

使用的是抗忧郁剂,如果一旦出现了抑郁症,我们应该找专门的精神科医生进行治疗,依照指示服药,不可以讳疾忌医,以免贻误病情。而且药也不要好了就停,要继续服药直到完全好了为止。同时,也不要和其它药物混合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危险的副作用或降低药效。同时加上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让我们学会更多处理生活问题及修正性格的有效方法。但不能忽视药物的作用。因为药物的及时有效的作用,可以改善很多人在患病的急性期可能会有的自杀念头和行为,这种想法一旦实现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不幸的是,很多忧郁症患者基于各种因素没有定期检查或放弃治疗。

7.饮食疗法

吃醣类食品对脑部似乎有安定的作用,蛋白质则可提高警觉性。要多吃含有必需脂肪酸和(或)醣类的蛋白质的食物。鲑鱼和白鱼都是好的来源。避免进食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猪肉或油炸食物。脂肪会抑制脑部合成神经冲动传导物质,并造成血球凝集,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尤其是脑部。

所以,尽量让自己的饮食可以综合醣类和蛋白质这两种营养素,让脑部活动达到平衡。比如,选用全麦面包制作火鸡肉三文治就是一种很好的综合食品。如果你感到紧张而希望能够振作起精神,则可以多吃蛋白质。有忧郁倾向者,不妨尝试摄取富含蛋白质和多醣类的食物,例如火鸡和鲑鱼,对提升精神状态会有所帮助。

抑郁和抑郁症通常是由轻度演变为重度,如果在轻度忧郁的时候,可及早发现及早调整和治疗,效果通常会比较好,且治疗时间可缩短,因此,大家都要仔细观察与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朋友!必要时要求助于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服用药物控制病情,以免耽误,造成不良后果。

七、杜绝和预防忧郁症

忧郁症使人觉得疲累、无力、人生没有意义、绝望,甚至会想要放弃生命。但是,这些负面的想法只是疾病的一部分,它会随着治疗和效果消失,如果你想要尽快脱离或避免加入忧郁症的行列,请牢记以下各大要点:

(1)不要定下难以达成的目标或承担太多责任。

(2)把巨大的任务区分成好几个小项目,分优先顺序,尽力而为。

(3)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这将会增加挫折感。

(4)设法和别人在一起,避免经常独处。

(5)参与能够使你欢愉的活动。例如:轻松的运动、打球、看电影、参加社交活动,不要太劳累。

(6)不要作重大的决定,例如转行、转业或离婚,专家建议把重大的决定延到忧郁症的病情改善为止。

(7)不要期望忧郁症会突然变好,这种情况很少见。尽量帮助自己、宽待自己,不要因为未能达到水准以上的表现而责备自己。

(8)切记不要接受负面的想法,它只是病情的一部分,而且会随着治疗而消失。

(9)当你自己觉得忧郁的现象日趋严重时,不必害臊,要立刻去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10)家人或朋友出现忧郁的现象,且日趋严重时,要鼓励他们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11)如果出现轻微的忧郁,休个假、享受自己的嗜好、从事剧烈运动或宗教活动,通常可以得到改善。

(12)愈早治疗,效果愈好。

(13)要慎防自杀或杀人的举动。

忧郁症无孔不入,男女老少都有患上忧郁症的可能,如不及早治疗,忧郁症可能会严重影响病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自杀的危险。所以,密切留意自己和家人朋友的情绪,有效掌握忧郁症的资讯,不要让它轻易入侵我们的生活。

第四节 厌倦

一、厌倦情绪从何而来

一般说来,厌倦情绪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工作狂:有些人上岗工作只知道拼命干。一开始在晚上加1~2个小时班,不久便整星期地加班,最后连周末也成了办公时间。实际上,工作成了霸占他全部光阴的蛮横客。这类人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这样时间长了,不免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反感。

做的工作或目前的生活方式自己不喜欢:每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得拼命完成它,就算薪水不错,但时间长了,你不感到厌倦才怪呢!

人际关系不良:有的人每天早晨一想到上班就害怕,部分原因是因为与周围同事相处不好,这时心里就会想:“这种看别人脸色的日子真让人厌倦。”

二、不再厌倦的方法

和厌倦说再见的方式有:

1.重建理想

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职业的每一件事———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的。具体方法是,可把所追求的理想职业划分成尽可能短的各阶段。

如果发现自己目前离理想比较远,你就必须寻找一条能帮助自己达到较高理想的成长之路。你可以先在较低的职位上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学会爱自己的职业有百利而无一弊。然后找机会进修。最低限度也要找出妨碍你日后发展的不利因素,加以改进。差距太大时,不能太好高骛远,要先分段实现目标。谨记,循序渐进是改变不称心工作的最好方法。

2.寻找工作外的成功

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消遣活动,培养业余爱好。把自己的爱好和业余活动当作本职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并同样引以为豪。这有利于拓宽视野,改善心情,排遣心中的不快。还可以陶冶情操,增进个人修养。

今天,许多人只把来自办公室的成绩看成真正的成功,结果这些人惟有事业上春风得意时才会沾沾自喜,而一旦工作遇到麻烦,就感到羞辱不堪。如果你把自尊也系于你的职业努力之外,工作中受挫时,就容易保持一种平衡的态度。

3.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

如果你每天早晨一想到上班就害怕是因为你与周围同事相处不好的话,虽然你不喜欢与他们一起工作,但最低限度,也应该和他们积极相处。当你在电梯里对人微笑时,别人也会报以微笑,在办公室也是如此。以礼相待是人的本性。与不理不睬的人一夜之间就建立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但若你真诚地去改善关系,你的同事迟早会感受到这一点。假如你对周围一切都心存厌烦———厌烦你的工作、你的上司……你就更要用一种积极方式与人交谈,谈些你喜欢的事,至少你可能会找到与同事的某些共同点。

4.热情

美国文学家R·W·爱默生曾写道:“人要是没有热情是干不成大事业的。”

大诗人S·乌尔曼也说过:“年年岁岁只在你的额上留下皱纹,但你在生活中如果缺少热情,你的心灵就将布满皱纹了。”

人们有了热情,就能把额外的工作视作机遇,能把陌生人变成朋友,能真诚地宽容别人,能爱上自己的工作,不论他是什么头衔,或有多少权力和报酬;人们有了热情,就能充分利用余暇来完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一位领导可成为出色的画家,一个普通职工也可成为一名优秀的手工艺者。

人们有了热情,就会变得不再厌倦,心胸宽广;就会变得轻松愉快,甚至忘记病痛,当然还将消除心灵上的一切皱纹,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和动力。

第五节 孤独

现在有许多新人类抱怨身边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对这些人来说,与某些人进行坦诚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将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讲,孤独是一种个人体验。尽管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而且孤独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

孤独和孤立的含义是不同的。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远离人群,生活却感到非常快乐,而一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交往,却体验着孤独。

二、健康的孤独———寂寞

毫无疑问,有的人天生就需要独处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而且在跟上匆匆的时代脚步的同时,我们发现会逐渐在各种各样的热潮中迷失自己。下海热,出国热,买房热……我们拼命地赚钱,消费,再赚钱……弄得身心疲惫。什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时候我们更要能经常保持一份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冷静,才可以知道真正的方向。

其实放眼整个人生,孤独本身无所谓好坏,它只是一个无法轻易回避的人生问题和哲学命题。安东尼·斯托尔说:“仓促的世界使我们逐渐感到厌倦,相对的孤独是多么从容,多么温和。”在他看来,孤独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被世俗侵犯,他可以用他愿意的节奏和方式去生活。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能够对一件事物热衷地去爱好,去钻研,而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上的人,他不但不怕孤独,有时反而喜欢孤独。

请听有人是如何来形容寂寞的:

寂寞于我来说,是阳春白雪;是曲高和寡;是独自品尝的自我;是不能和人说的自我斟酌。

寂寞属于蓝色,但不都是忧郁和孤独。

寂寞的时候,应该像蓝色般宁静,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寂寞深处。

寂寞的时候,是思考的时候。因此寂寞也就有了它的深刻的内涵。这时候的你,像披着一层轻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公主或王子。就连上帝都为之妒忌,因为他只知道怎样创造了人的躯体而只用神的语气来代替了人的思想。

你,因寂寞而美丽。

孤独又是什么呢?

孤独是对话,是与自己的对话。而当这种对话进行时,你会完全忘了自己,似乎这对话是驾驭于两股凭空的思绪之上。

孤独是思考。望着自己裸露的身躯,我时常想了解这皮囊下的秘密,幻想茫茫宇宙中的未知,和那些不可捉摸的绝对精神。

孤独是宁静。远离世俗,独自静默在夕阳余辉之下,望着依然遥远陌生的天空与偶而闪动的生命———生活不过如此。

当然,能够在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莫;在空闲的时候,不会无所事事,所靠的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所以在孤独的时候看看书,听听音乐,做点充实自己的事,你不仅不再会感到孤单,反而会有一种从容的感觉,不用每天忙于被人请和请别人的应酬中。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单。

三、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

1.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

孤独的人可能更内向、焦虑,对拒绝反应更敏感,并且更容易抑郁。孤独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不经常约会,也很少参加集会,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在人际交往时,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价极端消极。

2.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有的人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谈就会出现困难,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更没有机会去训练社交技能,所以,难以有持久的朋友。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与孤独者交往很乏味,他们不知道这种交往方式是怎样赶跑了潜在的朋友。所以,当别人期望他们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很少,而当别人不期望他们过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太多。结果,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冷淡的或不可思议的,别人也据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孤独者因为采用消极的交往方式,并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与这些人交往常常让人感到不愉快,于是他们很难建立有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的人际关系,因而难以摆脱孤独。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孤独者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并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这些方案提供一定的希望,即孤独不必陷入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

四、超越孤独

虽然孤独是每个人都常有的心理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战胜自己的孤独感。有人用喝酒排遣孤独,有人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让孤独的感觉无处插足。但用这样的方式驱走的是寂寞而不是孤独。孤独是一种思想上、情感上无以沟通、无倚无傍、无人理解与认同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心情抑郁,情绪低沉;另一方面,对孤独的体验和玩味也会使我们富有个性、善于思索,走向心理成熟。这就需要我们战胜孤独,超越孤独。

对孤独的认同和接纳:孤独是每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不时光顾的朋友。从未感受到孤独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感受到孤独时一般心情都是低调的,此时,如能静下心来,细细疏理自己的情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走出孤独的同时,也会伴随着人生的思索和升华。

调整心态:在成长的时代,少年的心灵犹为敏感、细腻、丰富,它渴望被承认、被鼓励、被重视,孤独感往往意味着这些要求没有被满足,这种缺憾终究带来对年轻心灵的伤害。那么少年必须尽快克服孤独,或尽量减少孤独感带来的伤害。做到这一点不能一味等待他人的帮助,而应该调整心态、树立新的思想。

自信、自立、自强是战胜孤独的三件法宝。因为自信,你就不一定非从他人那里寻求对自己的肯定;因为自立,你将渐渐具备独立决断的能力,这将使你从柔弱变得坚强;因为自强,你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上,而不是总在考虑孤独这个问题———既然这个问题本就不容易想清楚,干吗不把它先搁置一边?它并不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啊!

一旦你走向自信、自立、自强,你的心灵将从浮躁多变转为冷静和积极,你将更善于控制情绪和思想。你会发现,父母将欣喜于你的成长,对你的“操心”将渐渐变为“放心”;周围的同学会以佩服的眼光看着你,在许多方面征求你的意见,愿意做你的朋友。这样,孤独感还会存在吗?

改变认知方式:许多人的孤独感是与自卑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害怕不被人理解,害怕与别人不一样,害怕难以融入周围的世界,所以感到孤独。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孤独状态。克服自卑心理是走出此类孤独的关键。自卑心理大多源于歪曲和片面的自我认识。其实,大可不必为自己与别人不同而难过,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的惟一。当我们怀着一种自信和平等之心与人相处时,就会在交往中少一些疲惫和牵强,多一些轻松和愉快。

要战胜孤独,就要学会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做一些事情:全心照顾孩子的母亲不会感受到孤独,热恋中的情人即使天各一方也不会孤独,因为他们的心思都不在自身。只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关心、关注别人,就会在互动的良性人际关系中体验到一种自我价值感而不是孤独。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自己。

要从根本上超越孤独,还要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有所追求、有所爱的人是不惧怕孤独的。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多一些宽容与豁达,就会慢慢培养出淡化得失的心情,就会战胜孤独、超越孤独。

第六节 空虚

我们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中,就以“空虚感”最无以名状且捉摸不定。

一个中学生说:“每天,我照常地学习、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看看其他同学,学,学得有劲;玩,玩得潇洒。可我却学也学不踏实,玩也玩不痛快,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整天百无聊赖,心绪懒散,寂寞惆怅却又不知该怎样解脱。怎么别人就能过得那么充实而我自己就那么空虚呢?”

时下,人们在交往时常会听到:“算了,就这样,没啥干头了!”,“干什么都不顺心,就这么混吧,还能做什么呢?”,“唉,人老了,不中用了,脑子空空一片”等话语。这是一种空虚的表现。空虚感就像是心里面的黑洞,具有超强莫大的吸力,一旦被卷进了黑洞,整个人也就被空虚感所缚。

君不见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精明能干,下海经商,开公司办企业,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款,人人羡慕。然而,他们赚了钱有了名之后,有些人却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醉生梦死;有些人被“白色幽灵”所俘虏染上了毒瘾。有人说这是愚昧。其实,他们谁也不愚昧,有谁见过愚昧无知者能挣大钱干出业绩来?他们何尝不知道寻花问柳、吸毒会导致病魔缠身,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呢!凡此皆为精神空虚使然,从而迷失了自我。

一、为什么会感到空虚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已步入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也是最易让人们感受生存挫折的时代。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发展有时却显得苍白无力,致使不少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感到精神空虚,活着无意义,陷入心灵沼泽而无法摆脱。

这种生活意义的迷失和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便会使人感到生存受到挫折,觉得活着没意思,心灵空虚精神苦闷,这便是“生命意义缺乏症”,心理治疗学上称为“精神神经症”。其病因不是情绪方面,而是精神方面出了偏差,人性方面出了问题。

空虚的心理,可来自以下方面:

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终至整天忧郁,思想空虚。

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 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无奈、沮丧、空虚。

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讲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万念俱灰”。

外界环境突变:因退休、下岗、失恋、工作挫折、投资失误、经济拮据等导致失落困惑感。

功利主义价值观: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人的精神是种极大的腐蚀剂,是导致生命意义缺乏症的重要原因。

经历了人生坎坷、过了大半辈子的中老年人,之所以发生迷失自我的现象,是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作怪。他们面对人生的秋天,许多人尤其是患有不同疾病的老人,产生悲秋的心理,精神上被空虚和死亡的恐惧所困扰,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成也好败也罢,谁都难免去火葬场化为一缕青烟。正是由于精神生活的空虚,便想方设法去寻找一种精神安慰剂,相信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观的人,极易误把延长生命当作惟一的生命意义。因为他们害怕死亡,尤其害怕死亡之后的无意义。

幸福感缺乏:有不少人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物质享受,却不觉得有什么幸福,也不感到它有什么价值。于是便去寻找其它东西,想来弥补空虚的心灵,例如去吸毒,让毒品来麻醉自己,过那种“飘飘欲仙”的虚幻生活,明知会毁了自己也不在乎。

二、怎样不空虚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地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耽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空虚带给人的,只有百害而无一利。有人说,一个人的躯体好比一辆汽车,你自己便是这辆汽车的驾驶员,如果你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么,你就会根本不知道驾驶的方向,就不知道这辆车要驶向何方,这辆车也就必定会出故障,会熄火的,这将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此,对待心灵空虚必须给予心理治疗。

1.面对空虚,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

俗话说“治病先治本”。因为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2.面对空虚,还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

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极地去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帮他人做点好事,也能对自己的成功颇感得意,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生活中的空白时,你哪还有心情和闲暇空虚呢?

3.面对空虚,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有时候,人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轻易为空虚所困扰,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够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以进一步侵袭的机会。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态,实事求是地应对一切。人老了,退休了,还可奉献余热;下岗了,再求职,作为人生拼搏的第二起;工作受到挫折,投资失败了,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审时度势,东山再起,将其视为成功的“奠基石”。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光明。

4.要对抗空虚就要看清空虚的本质———就是不存在

这时如能转移注意力做些“实质”性的活动,如逛街就认真挑选衣物,聚会时就专心与人谈话,都可有效驱走空虚感。

5.认清自己,脚踏实地

常感到空虚的人,很可能是活得不踏实。有些人在生活中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目标,自己总是在生活中追寻些什么,而没有落实到生活本身,如此不免常虚幻不实。要挥别空虚感就要建立“务实不务虚”的生活态度,能“活在当下”的人,心中是不会有这么一个黑洞的。

第七节 社交焦虑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社会交往日益增多,社会交往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升学就业、职位升降、事业发展、恋爱婚姻、名誉地位,因而使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心神不宁,焦躁不安,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一、社交焦虑陷阱

社交焦虑情绪常见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

着装焦虑:中青年女性容易产生与化妆或着装有关的焦虑情绪。简宁,女,41岁,某商场经理,她说:“一看见别人比自己会打扮,就像打了败仗一样,情绪一落千丈!”

同事焦虑:经济专业毕业的路小姐业务能力极强,走到哪里都得到上司的赏识,她工作3年均在合资公司,但竟然换过6家公司。为什么频繁跳槽?其实既不是她不适应业务,也不是老板炒她鱿鱼,都是她自己自动离职。原因只有一个,她困惑地对心理医生说:“我不知道如何与同事相处,为什么总有人造谣诬蔑我?有人排挤我?有人向老板告我的黑状?我也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不能容忍我的存在?我只好逃避……”

谈判焦虑:黄先生,台湾人,某公司副总经理,曾有很好的经商业绩,他跟随总经理到大陆谈判,因感到自己对大陆政策、风俗了解较少,自己普通话也讲不好,因而在商业谈判中感到压力很大。再加上总经理要求严格,谈判进展不顺利,加重了他的心理冲突。

媒体焦虑:赵千秋,研究员,由于工作近年来得到社会的关注,各种媒体频繁地进行采访,“上镜”机会很多。但因时间分配问题的冲突使她对媒体的采访越来越反感,多次出现与记者的矛盾冲突。经心理测试,发现她患了焦虑性神经症。

另外,还有如亲友焦虑、校友焦虑、餐桌焦虑等等。形形色色的焦虑情绪不胜枚举,它们像病菌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和机体,不仅妨碍一个人畅通无阻地进入人际交往,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实,分析一下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无非是来自自卑心理:自我评价过低,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

我们对社交焦虑情绪进行进一步剖析,就会发现如下的特点。

例如,有人做事急于求成,一旦不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所谓成功,就气急败坏,从精神上“打败”了自己,这是社交焦虑陷阱之一。

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被别人“比了下去”,丢了面子,于是就自责,自惭形秽,产生羞耻感,这是社交焦虑陷阱之二。

缺乏分元化的观念,以为做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太笨。却不知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有时是“有意栽花花不开”,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行”,有的人却常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认为努力与回报不平衡,便埋怨社会不公平,这是社交焦虑陷阱之三。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和事物都是:不好不坏,有好有坏,时好时坏。多侧面的特征各有其特色,怎可用同一标准去衡量?绝对化的评价方式,常常会导致自己总是否定自己,这是社交焦虑陷阱之四。

二、社交焦虑情绪的自我调节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总是引诱人们追求十全十美,言行举止、吃喝穿戴都要“看着权势做,做给权势看”。实际上那是一个温柔美丽的陷阱,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人群本身就是极其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正像大象、小兔、犀牛和长颈鹿不能相互比较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自我意像”,每个人的个性、能力、社会作用等,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所以,要排除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所造成的焦虑,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想法、活法。

下面的建议对于克服社交焦虑情绪是极其有效的:

不要“看着别人活,活给别人看”:要问一问自己,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是谁?我是不是每天有所进步?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评说。

在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你的人格魅力,就会赢得成功。

锻炼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世界已经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智慧、在内心,学会“人合百群”是新世纪社会交往的要求,应摒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陈旧观念。

活得积极自主,潇洒自在,为自己寻求快乐: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于解决任何问题都无济于事,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这是克服焦虑的精神良药。

第八节 赤面恐怖症

有人步入社会,为在人前易脸红的毛病不堪其苦。其实知道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想改变自己,自如地与人交往,但就是做不到。有时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本来还好好的,突然心里“格登”一下,心跳加快,一股热血直往脸上冲,自己难堪不说,还叫别人莫名其妙,常常被别人笑话,致使与人交往时几乎成了惊弓之鸟,不敢与人交往。但又渴望与人交往,在的身体里常常经历着两个不同自我的战争:一个害羞、懦弱、缺乏自信,一个则强迫自己去改变自己。所以感到生活真是太沉重、太累了,这是患上了一种叫“赤面恐怖症”也叫“社交恐怖症”的心理疾病。

一、你为什么和人交往会脸红

每个人在与自己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人交往时,都会出现一种紧张或激动感,并反射性地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从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即表现为脸红。

这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随时间推移会习以为常。但有些人缺乏自信,因而特别注意别人的评价,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以致对脸红特别在意。害怕别人会因此议论你,想自己不脸红,但又无法消除,见人脸红便成了你的心病。与人交往前你便担心自己会脸红,交往时更是认真体验自己有无脸红,时间一长,就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形成了兴奋点,只要你一进入与人交往的环境,就会出现脸上发热感和内心的焦虑不安,加上别人对此的议论或讥笑,更使你紧张不安,惧怕见人,从而形成赤面恐怖症。

二、走出赤面恐怖的阴影

患者每当在公共场所或面对生人,就会出现紧张、脸红、出汗、心悸等症状,而且对这样的情形非常恐慌,结果,越紧张越出错,发展到怕见人,怕在公共场合说话,越来越封闭自己。有的人晚上睡不着觉,胡思乱想,总想控制自己别想了,可就是控制不住,最后变成顽固性失眠。有的人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没出息,无能懦弱。

其实,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具有社交的焦虑。每当靠近一个陌生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都会有一种不适感。怎么对付这种情况呢?

对脸红要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允许它出现和存在,不去抗拒、抑制或掩饰它,不为有脸红而焦虑和苦恼,从而消除对脸红的紧张和担心,打断由此而造成的恶性循环。

心理医生经常采用森田疗法来缓解这些症状,其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就是说,对于紧张不安的情绪要疏导,让它过去,顺其自然,不要拼命控制,因为情绪像潮水一样,越堵越高,越控制越严重,同时,继续做你应当做的事,一会儿紧张情绪就自然消失了。例如,你在公共场合感到紧张,你可以在心里对自己说:“紧张去吧,我不管它了,又能把我怎样?”同时,带着紧张情绪说你该说的话,关注说话内容,不要关注自身的感受。结果你会发现:没什么可怕的事情出现,虽然有些不舒服,但自己还是能战胜自己的,多次实践之后,自信心就逐渐增强了,自己也不再为见人紧张而苦恼了,因为你找到了治病良策。失眠的人不要控制自己的思想,应放松自己,对自己说:“想去吧,大不了我今天不睡觉了。”同时做深呼吸,放松自己的肢体,慢慢的你就会睡着了。

这些做法看似简单,许多人不相信自己能这样做,总想依赖药物,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其实,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你完全可以用森田疗法来治愈神经官能症,但重要的是你下决心去尝试,要相信自己的潜力。

要进行自信心方面的训练:人前容易脸红的人,多数对自己缺乏自信,具有自卑感,因而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克服自卑感,可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要改变只看到自己的短处,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的思维方式,反过来经常想想自己有哪些长处或优势,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从而逐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在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的同时,再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去,先寻找一件比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分喜悦,做完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下一个目标。这样,每成功一次,便强化一次自信心,逐渐地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手指有长有短,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把缺点、失败及别人的耻笑等看成是一种常事,当成完善自己的动力,对别人的评价和议论自己心中有主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为人言所左右或无所适从。

人会自卑,是因为通过比较和自省,发现自己确有不如人处。而处事成功,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一个人要想最终克服自卑心理,就必须在建立自信的同时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多学、多干来充实知识,丰富经验,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第九节 神经衰弱症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障碍长期得不到调适,就会导致身体的疾患,神经衰弱症就是其中之一。

一、神经衰弱的起因

如果你有以下四组症状中的三项,一般就可以确认是神经衰弱,你就应该去看医生。

衰弱症状: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学习不能持久。

兴奋症状:工作学习、用脑均可引起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自己控制不住,对声光敏感,同时语言增多。

情绪症状:紧张,易激动,烦恼。

心理症状:紧张性疼痛(头痛、腰背或肢体痛),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乏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多汗)。

二、神经衰弱的自救措施

长期以来,如果某人主诉有失眠、多梦、记忆力不好、注意力易分散及焦虑、抑郁等症状,无论内科还是精神科医师都会确诊为“神经衰弱”,并建议患者服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疗效往往会令医患双方都感到沮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从心理病理的角度来探讨“神经衰弱”的病因问题,并且惊奇地发现,这是一条医治此种病症的有效途径。

原来,此病与患者长期存在的未能解决的内心冲突有关,也就是说有些人表现出来的身体不舒服、神经功能紊乱是内心冲突的结果。长期压抑、心情不愉快是导致躯体症状的直接原因,而在其背后则存在着迄今未知的内心冲突。只要解决了内心冲突,消除了焦虑、抑郁等不愉快的心情,躯体症状就可以消失了。因此,它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但跟其它疾病的治疗有所不同,并不是靠药物而是靠患者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值得注意的是越是依赖医生和药物,此病就越是顽固,甚至会产生其它副作用,因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

一般说来,此种病症的患者多为青壮年,脑力劳动者居多。因此,只要有与疾病作斗争的愿望和决心,从解决认识问题入手,并在行为上进行自我调节,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健康。

1.消除引起神经衰弱的情绪紧张,减轻心理压力

首先应认清,这种“病”是可以治愈的,决不是什么绝症,也不会变成精神病。尽管自觉脑力不济,实际上照样能应付日常生活及一般工作和学习,不会造成精神残疾。

其次,应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可能分清。比如,希望自己能总有精力,永无疲劳,能考上名牌大学,但实际上自己的学习已经是超负荷了,这时应该休息了。不要为脑力下降而焦虑,必要时也需降低自己的奋斗目标,要量力而行,要把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充分发挥潜能,而又不导致精神崩溃的限度。将目标降低,轻装前进,能收到出人意料的好结果。人世间的事情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其中大部分并非人力所能克服,很多事情并不能心想事成,“人只能做自己想做的,不能要自己想要的”。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就应感到心安理得。如果能这样想,压力感不就小多了吗?再说目标也不只有一个,“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过得充实,生活得有意义,就应感到满足。当然,一个人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不容易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慢慢体会、领悟。

2.认识自身内部的冲突

尽管此种病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处于潜意识状态的,但只要从下述三个方面去对照自己,便不难搜索出自身内部冲突的根源。

自卑:当一个人自认为低人一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时,他就已经把自己摆到了一个容易诱发冲突的不利地位。因为自卑者同样具有正常人的一切正常愿望,但往往临阵退却、坐失良机而陷入深深的自责、责人的冲突之中。一般来说,一个人所持的消极自我评价越多,他所遇到的麻烦就越多,与环境的关系就会变得越紧张,经过反馈,就更容易构成恶性循环。

自我设障:患者往往会凭借想象为自己制定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规则。其思维方式陷入“非此即彼”状态,认为自己必须服从某些条条框框,否则就会产生紧张、焦虑、自责等负面情绪。他们否定了生活的多变性、丰富性以及人们之间的差异性等基本事实,实为作茧自缚。

矛盾性需求:经过自省,患者不难发现自己是“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主张者,这也是违反基本的生活法则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相互矛盾性需要的存在并不会带来消极的作用,强行压制一方满足另一方,则会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而发生冲突。

3.正确认识神经衰弱的本质

已患神经衰弱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症状是一种信号,它告诉你:“大脑太累了,压力太大了,需要休息调整了。”这时,想一下子消除症状肯定是无济于事的。应该先冷静地分析一下,这种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来自何方。从表面上看,神经衰弱确实影响了学习和工作,可实质上它及时地停止了你超负荷运转,使你暂时摆脱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获得一个休整、喘息的机会。同时也使你获得了一次直接面对痛苦、甚至设法超越痛苦的机会。有许多人就是从神经症的痛苦和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成了一个全新的、富于创造性的、能够释放全部潜能的人的。

4.增加自己的心理自由度

在认识到自己内部冲突的来源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消解工作。患者会发现,自卑、自我设障的矛盾性需求都是自己造成的。其实,一个人尽管受环境的制约,但他在心理上是完全自由的。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实中永远有着机会和挑战”。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患者正是自己剥夺了自己的自由,要想战胜因此而带来的疾病,必须自己给自己增加自由,至少在认识上要做到。

允许自己有缺点。造成自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允许自己有缺点的完美主义观点是根本的一条。事实上世上是不存在完人的。“人生最大的缺陷是人生有缺陷。”只有当一个人学会坦然地说“我错了”“这一点我不如你”的时候,他才可以放松自我,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享受生活。

不怕使别人失望。害怕让别人失望而压抑自我的做法常常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事实上,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愿望,更何况许多自认为“必须”“应该”的事情也往往出自个人主观的判断。只要自己尽了力,所作所为合乎社会规范(法律、道德等),那么就不必介意别人失望与否。

允许矛盾感情同时存在。矛盾性的需求引起矛盾性的感情。正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人的感情永远具有两极性,永远不会统一。爱与恨、苦与乐、勇敢与懦弱、信任与怀疑总是结伴而行。一个人在心理上同时具有矛盾性的需求并不证明其人格的卑劣,承认这是人之常情就不至于徒增紧张,然后进行理智的抉择,客观的矛盾便会迎刃而解。

5.打破神经衰弱的恶性循环

恶性循环形成的关键是患者想用人为的努力直接消除神经衰弱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烦恼等。但人为的努力不但无效,反而越发固定了注意力,越想努力消除,症状越重。相信患者对此一定体会很深。要想打破恶性循环,需做到:

(1)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些症状。

(2)去有意识地直接消除症状。

实现上述两点的惟一办法就是行动,带着症状去做事,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因为神经衰弱不是精神或体力的残疾,所以总有能做的事,如打扫室内卫生、买菜购物、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和书籍、欣赏音乐、给朋友写信等等。如果你下决心找事做,就不愁没事做。惟一的要求就是不想病、不谈病,带着痛苦找事情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所做的事情尽量不要太单一,尽量做一些比较消耗体力的、不太费脑筋的、自己喜欢的、收效很快的事情,逐渐增加做事的种类和加大脑力消耗。长此坚持下去,神经衰弱的苦恼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逝。这样做的道理似乎难以理解,但只要亲自实践,定会有所领悟。如果你真的有决心从神经衰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就从现在开始做起吧。

6.放松训练

在解决认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改变身体的活动状况,做一些自我调节机体运行的体操,会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深度呼吸练习 患者常感到疲乏、头痛、头晕,实际上是由于紧张而导致的。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呼吸练习可有效地解除上述症状,令人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练习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操作程序是尽可能深吸一口气,气沉腹底,然后屏气,感到有点憋闷时再缓缓呼出,呼气要尽可能彻底些。如此循环20次左右,一般就可起到平缓紧张情绪的作用。

进行肌肉放松训练 情绪状态与肌肉活动之间,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情绪紧张的同时伴随着肌肉的绷紧,而绷紧的肌肉会通过神经作用导致情绪的紧张。如能主动地放松肌肉,便会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此训练要求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想象一幅记忆清晰的令人松弛和愉快的自然风景,同时自我暗示,依次放松全身每一块肌肉。训练要领是先收紧某一部位的肌肉(如紧握拳头),并体会紧张的感觉。持续10秒钟左右,然后放松,并体会放松时的感觉。如果做了一遍还达不到平静情绪的效果,可再做一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全身放松状态,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7.妥善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

注意劳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适当参加文娱活动,既注意消极的休息(睡眠,安静的休息等),更应注意积极的休息(文体活动等),以巩固疗效和防止再复发。

8.改善睡眠

要想改善睡眠,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生活有规律。晚饭不宜过饱,临睡前不要进食,不饮用具有兴奋作用的饮料,不要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不听节奏感太强的音乐等,不睡觉时尽量不进入卧室,没有睡意时不上床。有些病人害怕失眠而提早就寝或由于失眠而导致晚起均是不可取的。要认识到睡眠是一个自然过程,是生理现象,是由生物钟决定的本能现象,人为的努力不但无法奏效,而且越是为入睡焦虑,大脑皮层越兴奋,越难以入睡。患者为入睡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往往收到完全相反的效果。每当你下决心不睡,希望能熬个通宵时,却偏又睡意绵绵。所以,人应该顺从自然,不要强迫自己赶快入睡。应采取能睡多久便睡多久,躺着就是休息的态度。人体会自动调整所需的睡眠时间,假如不去考虑睡着睡不着的问题,自然就会较快地入睡。

9.中医中药和养生疗法

可应用一般的针疗、耳针、梅花针和中草药治疗,如养血安神丸、酸枣仁汤等。

恒温水浴对促进睡眠疗效很好,轻微的体力劳动或体育疗法,气功和太极拳均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