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快餐.前六世纪:先知世纪
47276600000002

第2章 吴楚争霸

为了控制江淮流域,巩固霸业,春秋后期,吴、楚战火燃烧不熄。吴军先疲敌,后决战的战略战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吴楚争霸战争始末

吴国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在农业方面、兵工方面、造船方面及手工业方面都是十分发达的。寿梦称王的时候(公元前585年),吴国已经占据了现江苏、浙江杭嘉湖平原及安徽江南地区,而且拥有步兵及水军3万余人。

晋楚争霸战争开始之前,吴国是楚国的盟国,企图借助楚国的力量北向中原发展,曾一度深入至沂水流域征服郯国(今山东郯城北)。当晋国实行联吴制楚战略,派使臣申公巫臣前来通好时,吴王寿梦认为同晋国结好对其扩张势力更为有利,就与晋国结为同盟,并向晋军学习车战战法,组建战车部队,并不断攻打楚国,企图趁楚国无暇全力顾及东部的时候,夺取江淮,作为之后北进中原的战略基地。

楚国在晋楚争霸战争前期,因为左有秦国为盟,右有吴、越为盟,战略上居于外线作战地位,吴国背弃楚国与晋国联盟,既打破了楚国的战略优势,又危及楚国的安全,所以楚国对吴国竭力遏制及反击。

周简王及周灵王中期前,吴国仅仅在战略上配合晋军不断攻打楚国。楚国也以对晋国作战为主,对吴国采取守势作战,间以反击,全力与吴国争夺江淮地区。

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晋国内发生暴乱,大夫栾盈逃到楚国。楚国在第二年送栾盈到了齐国,表示与齐国结好,这样就破坏了晋齐联盟。

二十二年,齐国配合栾盈攻打晋国。楚国趁晋国与齐国作战而无暇顾及南部地区的形势,便开始对吴国采取攻势作战,同时在国内进行兵役、兵赋制度的改革,因此扩大了兵源,对战争装备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楚国用水军攻打吴国,但没有成功。二十四年,楚军攻打背叛楚国的舒鸠时,与吴国的援军遭遇,以“后退诱敌、全力合击”的战法打败了吴军,灭掉了舒鸠。

吴王诸樊又率领军队攻打巢(今安徽安庆北),被楚国的守军射死,吴军兵败而逃。

为全力对付吴国,楚国想要尽快摆脱与晋国和吴国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晋国由于六卿专权,不断发生内乱,也想要尽快停止对外战争,于是在宋大夫向戍的倡议下,于二十六年在宋国召开以楚、晋共为盟主,有秦、齐等十四个诸侯参加的弭兵之会。与晋楚争霸战争有关的各国,均应邀参加。但连年与楚国作战的吴国,却未被邀请。

楚国与晋国媾和的主要目的在于腾出手来,全力对抗吴国,以确保江淮地区,并维持霸主地位,当然不会邀请吴国,以免受盟约的约束。晋国因为吴国继续同楚国作战,互相削弱了力量,对巩固自国的霸主地位有利,也不愿邀请吴国。然而作为新兴军事强国的吴国扩张的欲望非常强烈,正在谋求夺取江淮作为争霸中原的第一步,更是不肯参加。春秋争霸战争便由晋楚战争转化为吴楚争霸战争。

楚国为了改变以往的被动局面,在解除了来自晋国的主要威胁后,除了将主力投入对吴战争外,还凭借外力对吴国作战。

一是联秦攻吴。秦国在与晋国作战时,与楚国的联系很是密切,既有战略上的呼应,又有战役上的配合,但对于只有损耗而毫无利益可言的逾国越境对吴作战,双方的态度都不积极。二十五年,秦、楚联合攻打吴国,进至雩娄(今河南商城东),秦国就以吴国有防备为借口撤军。

二是联越攻吴。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及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越国两次出兵援助楚国,但并未能开辟南方战场,使吴国两面受敌,而仅仅是参加正面联军,这在战略上实际并未起到什么作用。

三是利用弭兵之会与晋共为霸主的权利,召集中原各国联合起来攻打吴国。各国诸侯害怕楚国,联军又“政令不一,七国同役而不同心”,所以除了在七年楚国率领陈、蔡等八国联军攻打吴国的战争中攻克朱方(今江苏镇江)外,八年的鹊岸之战及敬王元年的鸡父之战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尤其在鸡父之役中的失败最为惨痛。这次战斗不仅使楚国失去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战场主动权也从此转入吴军的手中,江淮地区大部分要地也都被吴军攻占了。

伍子胥

五年(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上台后,他重用伍子胥,伍子胥整军经武,励精图治,使国力不断强大起来。阖闾的战略企图已不仅仅限于夺取江淮,而是想要彻底击败楚国,以“兴霸成王”。

阖闾即位第三年想要大举攻打楚国。孙武认为,吴、楚交战虽然吴国胜多败少,但在综合国力上,楚国仍然居于优势地位。吴国的兵力既没有楚军数量多,战斗力也没有达到决战必胜的程度,并且楚国的外围属国很多,难以一举深入楚国腹地,应该等待力量对比及全局形势变化时,再进攻决战。

伍子胥则根据楚王年幼、贵族不和、缺乏有力领导及楚都距东境较远等情况,提出先疲敌、误敌,再行决战的方针,即将吴军分为三部,轮流侵袭楚国边境要地,“楚援即退,援退再来,”等待楚军疲惫并且战斗力削弱后,等待时机集中全力进攻。

周敬王九年(公元前511年),吴国开始用伍子胥的计谋,连续袭击楚国。为了防止越国与楚国配合袭击其后方,吴国于次年发兵南下攻打越国,攻占梢李(今浙江嘉兴南),控制了越国北进的宅要通道。吴国发动袭扰性进攻后,六年间楚国“无岁不有吴师”。

楚国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曾出兵反攻,但又被吴军示伪所骗,误以为吴国的水军尽在长江,对陆路戒备松弛,遭到吴军突袭而大败,巢邑(今安徽安庆北)也被吴国夺占。

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有周王大臣参加的中原十八国诸侯在召陵会盟,准备攻打楚国。因为盟主晋国临时改变主张,所以未能实现。原楚属国蔡、唐自愿帮助吴国攻打楚国。

孙武等认为楚已经完全被孤立,实力也大大削弱,于是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后,尾随追击,五战五胜,仅仅十天就进入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

吴军追击楚军

吴国虽然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但楚国仍保有大量的兵力及广阔的土地,所以吴国兼并楚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十五年,秦国援军与楚军联兵,打败吴军并击灭叛楚附吴的唐国。越国趁吴国内空虚之机再次侵入吴境,再加上阖闾的弟弟夫慨返回吴国,自立为王,吴军被迫撤回。

十六年,吴国整顿后再度攻打楚国,在淮水一带打败了楚国的水军,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北)打败了楚国的陆军。楚国担心吴军再次攻打郢,将国都暂时迁至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吴、楚没有再发生战争。

二、吴楚争霸的主要战役

(一)鸡父之战

鸡父之战是吴楚争夺江淮的精彩一幕,爆发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戍倡导诸侯在弭兵会盟后,中原诸侯列国之间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当时,晋、楚、齐、秦四个强国,都因为国势逐渐衰弱,国内矛盾不断激化,而被迫放慢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与此同时,处于东南部的吴国和越国则先后兴盛起来,开始加入大国争霸的行列,由此,战争的重心开始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淮河流域,从中原诸侯国转移到了楚、吴、越诸国。

吴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管辖着现在江苏、上海大部和浙江、安徽的一部。自吴王寿梦(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61年)起,经济逐渐发展,国势开始强盛起来。

当时晋国采取了联吴制楚的战略,主动与吴国结为战略同盟,让吴国从侧面打击楚国,以牵制楚国的北上。这样晋国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才能够更快的取得胜利。

吴国方面,将楚国作为第一个战略打击目标,以便深入中原,因此吴国接受了晋国的拉拢,脱离了对楚国的臣属关系。而且发兵同楚国争夺淮河流域。

从吴王寿梦到吴王僚的60余年间,吴国和楚国之间就不断发生战争,各有胜负,但是楚国的势力不断被削弱,吴国的兵力不断增强,逐渐在吴楚战争中占了上风。鸡父之战就是吴楚长年争战中的重要一战。

公元前519年,吴王僚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在楚国控制下的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

楚平王听到消息,立即下达命令,命司马薳越率领楚、顿(今河南商城南)、胡(今安徽阜阳西北)、沈(今河南沈邱)、蔡(今河南新蔡)、陈(今河南睢阳)、许(今河南叶县)七国联军前往州来救援,并命令令尹阳匄带病领军。

吴军统帅部看到诸国联军的力量如此强盛,来势如此凶猛,担心不敌联军,于是迅速撤离州来,将军队转移到了钟离地区(今安徽凤阳东临淮关),暂时避开敌军,等待时机再发起进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楚军在进军的途中发生了变故,,带病出征的楚令尹阳匄(即子暇)由于病情加重而不治身亡。所以楚军失去了主帅,士气顿时变得非常沮丧低落。司马薳越见此情景,被迫撤军回到鸡父,想要稍做调整修养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楚令尹阳匄病体沉重

吴公子光听说楚军统帅阳匄已经病逝,楚联军不战而退,认定这正是吴军把握战机,击破敌人的良机,便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随,捕捉机会。他的分析是这样的:随从楚国的诸侯虽然很多,但都是一些小国,而且都是被楚国逼迫的,况且这些小国也有各自的弱点。具体地说,胡国和沈国的国君都比较年轻气胜,而陈国帅师的大夫夏啮强硬但却固执,顿、许、蔡等国一直恼于楚国的压迫,所以它们和楚国之间是貌合神离。楚军内部的情况也很糟糕,主帅因病而死,司马薳越的资历低浅,没有作战经验,所以不能集中指挥,楚军的士气十分低落,楚军看上去很强大,实际上已经非常虚弱了。

公子光的分析合情合理,吴王僚欣然采纳。并针对敌情作出具体周密的作战计划:迅速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在到达鸡父战场后的次日发起攻击,利用当天“晦日”的特殊气候条件,乘敌不备,以奇袭取胜。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兵力攻击胡、沈、陈的军队,取得胜利之后,然后打乱其他诸侯国军,再集中兵力攻击楚军本身。并决定在作战中采取先示敌以“去备薄威”,后以“敦阵整族猛攻之”的灵活战法。

一切准备完成之后,吴军就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这个举动完全出乎楚司马薳越的意料,仓促之中,他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以自己所率的中军,公子光所率的右军,掩余所率的左军等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战阵的3000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

双方开战不久,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楚军的乌合之众马上就开始散乱退却。胡、沈、陈军看到这样的情况,于是贸然追击,捕捉战俘,纷纷进入了吴军主力的预定伏击圈中。这时,吴三军当机立断,从三面突然出击,很快打败了胡、沈、陈三国的军队,并且俘杀了胡国、沈国的国君及陈国的大夫夏啮,然后又故意将所俘虏的三国士卒放生。这些士卒侥幸逃得性命,便纷纷狂奔。

许、蔡、顿三国的军队看到这样的情形,顿时失去了斗志,军心开始动摇。这时,吴军立刻乘胜追击,擂鼓呐喊着杀向敌军,直扑三国的军队。三国军队的阵势本来已经动摇了,又看见吴军蜂拥而来,哪里还有作战的勇气,于是纷纷不战而溃,乱作一团。楚军还没有来得及列阵,就被许、蔡等诸侯军的退却所扰乱,已经没有回天之力,迅速陷于溃败的境地。至此,吴军终于大获全胜,并乘胜攻占了州来。

鸡父之战以吴国的胜利而结束。

鸡父之战给楚国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战后不久,楚司马薳越因楚夫人出走吴国而畏罪自杀,庸碌无能的囊瓦担任了令尹要职。从此楚军便很少主动出击吴军,而基本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在吴楚战争格局中逐渐趋于被动了。

(二)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吴、楚之间一次最大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千里破楚,五战入郢,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

吴国和楚国自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爆发的战争“州来之战”以来,两国之间在60余年时间里,曾先后发生过10次大规模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吴军多次取得胜利,逐渐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国力不断增强。

吴王阖闾英明有为,他即位之后,大力实行改革,并且起用了许多杰出的军政人才,如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吴国越来越强大,吴王便开始致力于称霸中原。

这时,西方的楚国成了吴国争霸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吴国必须从根本上打垮楚国,才能够实现称霸中原的意图。所以吴楚之间的决战是势在必行的。

吴王阖闾

当时的楚国,由于长期同晋国作战,争霸中原,搞得民疲财竭,国力不断衰弱。同时楚国内部的政治比较黑暗,军队士兵毫无斗志,君主与臣子之间也不同心,这种情况为吴国创造了很好的时机。

所以说,当时的楚国虽然看起来非常强大,尚有一些威力,然而实际上早已经是外强中干了。吴国与楚国爆发柏举之战的前夕,楚国实际上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了。

但是,在整体实力上,楚国较吴国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所以,在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打楚国的战略计划时,睿智的孙武就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劝阻吴王。

孙武劝阻吴王

不过,吴国君臣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时机,而是主动创造条件,积极地运用谋略,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

吴国首先讨伐了楚国的附庸国——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吴国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高明战略方针。

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吴国的军队分成三支,轮番出击攻打楚军,使得楚军不断麻痹。这一措施实行了六年多,吴军先后袭击了楚国的夷(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这使得楚军疲于奔命,斗志越来越沮丧。同时,吴军这种做法,给楚军造成了错觉,使得楚军以为吴军这样做只是“骚扰”而已,而忽视了吴军这些“骚扰”背后所包藏的“大祸”,因此,楚军放松了警惕。

公元前506年,吴国终于等到了良好的时机。这年的秋天,楚国大军围攻了蔡国,蔡国陷于被动,危急中向吴国求援。另外,唐国由于受到楚国的欺凌而愤恨楚国,所以主动表示要与吴国通好,答应吴国帮助其抗击楚国。

唐国和蔡国虽是小国,但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所以战略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吴国和这两个国家结盟以后,就可以实施他们的避开楚国正面、进行战略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

吴军溯淮水西进

同年的冬天,吴王阖闾亲自率领他的弟弟夫概和谋臣武将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带着全国3万水陆之师,趁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的机会,进行战略奇袭,吴军沿着淮水浩浩荡荡地向西方前进。抵达淮汭(今安徽凤台附近,一说今河南潢州西北)后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在蔡、唐军的配合导引下,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在今河南信阳南),挺进到汉水东岸,达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效果。

楚军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楚昭王急忙命令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军赶至汉水西岸进行防御战斗。两军隔着汉水互相对峙。

楚军中左司马沈尹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针对吴军的作战特点,向统帅囊瓦提出建议:由囊瓦率领军队的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而由他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方,毁坏吴军的舟楫,阻塞三关,切断吴军的归路。然后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在沈尹戍到达方城之后,却又受到了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改变了原来商议的作战计划,采取冒进速战的方针,不等沈尹戍军完成迂回包抄行动,就擅自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吴军看到楚军主动出击,非常高兴,就采取了“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战略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了吴军的计谋,随着吴军来到了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和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接连不断地同吴军交战,但却总是失败,因此,使得楚军士兵情绪低落,军队疲惫不堪。

吴军看到现在的楚军已经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困境,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

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县北,一说湖北麻城)整列军队准备迎击楚军。阖闾的弟弟夫概认为囊瓦向来是得不到士兵的信任的,因此楚国的士兵不会奋死抗战的,因此夫概认为吴军应该立即发起进攻。他认为只要吴军一进攻,楚国的士兵必然会四处逃散,到时候,吴军再用主力攻打楚军,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但是阖闾是十分小心的,因此并没有接受夫概的意见。

夫概并不愿意放弃这样打败楚军的良好的时机,便率领自己的军队向囊瓦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楚军见此情景,四处逃窜,阵势大乱。吴王阖闾看到夫概率领的军队突击楚军取得成功,就趁机用主力军队攻打楚军,终于取得了胜利。囊瓦失魂落魄地逃到了郑国,史皇在战斗中受伤身亡。

楚军的主力在柏举之战受到沉重的打击之后,纷纷向西逃散,吴军及时地实施战略追击,紧随其后。终于在柏举西南方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追上了楚军,再次给渡河逃命中的楚军以沉重的打击。吴军仍然不停地追击残余的部队,追到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沉重地打击了正在埋锅造饭的楚囊瓦军残部。在由息(今河南息县西南)一带遭遇了沈尹戍率领的部分军队,经过激烈的拼杀,楚军又被战败,主将沈尹戍受伤而死。

至此,楚国军队全部战败,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了吴军的面前。吴军以勇猛的战势于十一月二十九一举攻下郢都。楚昭王狼狈地逃往随国(今湖北随州)。

至此,柏举之战以吴军的胜利而结束。

吴军取得柏举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