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百科
47297400000015

第15章 原始社会(15)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佛教创建的时候,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已经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相传他是释迦族净饭王的太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令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一说19岁)出家修行。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逝世。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六道轮回”等。“谛”是“真理”的意思。第一是“苦谛”: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切皆苦;第二是“集谛”(“集”是“因”的意思):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生)之苦;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槃”的修道途径。如果人们不相信佛教、不去求“涅槃”,则永远在所谓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轮回升沉,不得解脱。

公元一至二世纪,佛教中出现了鼓吹“救度一切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而把坚持原有教义,只求“自我解脱”的其它教派,贬称为“小乘”,从此,佛教就分为大乘、小乘两大派。大乘教流行于中亚、中国、日本、朝鲜等地,小乘教则流行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公元一世纪(东汉初),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后,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支持和利用,并同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相结合,成为中国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之一。

基督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初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长期以来,广大犹太奴隶和贫民,多次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都遭到残酷的镇压。他们在愤恨和绝望中,转而把希望寄托于迷信,希望“教世主”能把他们从被奴役受压迫的困境中拯救出来。

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

当时,犹太教中的一个秘密教派在被压迫群众中宣扬“救世主”即将降世解救人类的思想,并逐渐形成一个群众运动,基督教就是在这个被压迫群众的运动中产生的。

《圣经》宣称基督教是由上帝的儿子耶稣创立的。这也许是臆造的宗教神话,因为公元一世纪的文献和历史资料中并没有关于耶稣的任何记载(一说确有耶稣其人)。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圣经》。它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从犹太教继承下来的;《新约全书》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等,这些便构成了基督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早期基督教宣扬人人平等,仇恨富人,反对罗马统治等思想,反映了广大奴隶和贫民对罗马奴隶制度的谴责和反抗。可是,基督教教义并不主张被压迫者进行革命斗争,要群众忍受苦难,安于现实的不平等,幻想来世灵魂可在天堂永享福乐,这对于统治者是有利的。

因此,罗马统治者由起初对基督教的迫害,逐渐转而采取控制利用政策,竭力加以扶植和发展。公元二世纪后期,基督教就蜕变为统治阶级的宗教,于是基督教便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御用工具。在中世纪,基督教会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变化,使基督教发生分化。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后,原已存在于基督教内部的东、西两派(即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的分裂随之加剧。

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称“正教”(即东正教)。天主教主要分布于西欧、美国及拉丁美洲各国。东正教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俄国。

16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中,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新宗派,统称之为“新教”。它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曾于元代一度传入中国,后又于明代末年再度传入。东正教传入中国,是于1727年中俄《恰东克图条约》签订后,沙皇派俄罗斯正教传教士渗入的。新教各宗派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570—632年)所创立的一神教。“伊斯兰”一词意为“服从”,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即“服从真主的人”。它的产生是公元六至七世纪初,阿拉伯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国家形成过程中,社会经济的矛盾和新兴贵族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出身于没落贵族的穆罕默德吸取和综合了犹太教、基督教和阿拉伯地区的有关宗教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神学学说,创立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宣称“安拉”是创造万物的唯一宇宙之神,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生前信仰真主、忍耐服从,死后则可升入天堂。《古兰经》(“古兰”的意思是必读之言)一译《可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据称它是安拉通过天使吉卜勒降给先知穆罕默德的最后一部天启经典,其实大都是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全部传教活动中的言论,由后人归纳整理的。伊斯兰教还规定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等为教徒必须遵守的“功课”。这些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代表了阿拉伯新兴贵族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他们统一国家建立本阶级专政的要求。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什叶和逊尼两大教派,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公元7世纪始传入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有“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之称。

摩门教

摩门教被基督教多数教派认为是基督教的变种或边缘的教派,正式名称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1830年,美国人史密斯所创。摩门教徒经多次迁徙,最后定居在犹他州。现总部设在犹他州的盐湖城。

摩门教主张多神论、调和普论与千禧年论,其特有的教义有:亚当堕落使人得以繁衍和享乐;信仰和勇气较逊者则生为黑人;人若信奉摩门教,来生可以进化为永生之神;基督的神性非其独有,他人也可达此神性。该教还认为基督教会都是叛教和腐化的教会,主张在美国建立“锡安圣城”,实行新的社会制度,包括多妻制(1890年在国家的干预下,摩门教被迫放弃这一主张。)和财产共有,强调秩序和道德完善。教制上,教徒8岁受礼,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步取得各级资格与职位,参加各神团活动,并须交纳收入的十分之一作教会经费,入会、捐赠、结婚等仪式十分严密。教职分散,权力分级行使,有一套复杂的领导机构,由全体大会以信任投票的方式授权。摩门教徒大多在美国。

神道教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也是日本最早的宗教。6世纪以前,自然崇拜、生殖崇拜、萨满教等并存于世,后结合形成一个关于神灵、土地以及日本民族的完整历史的说法的宗教。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和道教的某些思想传入日本后,被其吸收,经结合后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宗教体系。大体可以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大系统。信仰多神,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称日本民族是“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其在人间的代表,皇统就是神统。德川幕府时期,一部分神道又吸收了中国宋代朱熹理学的思想,强调尊皇忠君,神道教独立,又鼓吹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世界秩序。

明治维新后,为巩固皇权,以神社神道作为国教。二战后,日本新的宗教法令规定其为民间宗教。

犹太教

犹太教是世界各地犹太民族的宗教。信奉雅赫维为“唯一真神”。认为犹太人是雅赫维的首选子民,并认为教义、教规由雅赫维通过摩西在西奈传授而来,其经典《圣经》而后由基督教继承并被称为《旧约圣经》,它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另有2至6世纪编撰的口传律法集《塔木德》。该教规定,男孩出生后第8日需接受割礼,星期六为安息日,不得取食和接触该教规定的不洁之物,产妇和麻风病患者均被视为不洁,应予以回避。严禁崇拜偶像,禁止教徒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皈依犹太教必须接受割礼。使用犹太教历,另有纪元。该教原以祭祀掌管的耶路撒冷圣殿为宗教中心。

公元70年,罗马军队彻底拆毁该城及圣殿,犹太人大量出走,宗教中心也逐渐分散到由拉比主持的各地会堂中,并出现根据前代拉比口传训言写成的著作,在中世纪广泛流传。现代世界各地犹太教也有多种派别,有正统犹太教、改革犹太教和保守犹太教等。由于历史和思想上的原因,天主教习惯上将犹太教称为“古教”。

教皇

教皇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papa“爸爸”。四世纪以前,基督教的所有主教都称作教皇,而土教称呼贵族、庄园主为弟兄,称奴隶为儿子。而从五世纪的罗马主教里奥一世(440—461)开始,形成教皇只能是罗马主教的专称。

那时,罗马主教借助圣彼得在罗马城创设教会的传说,强调罗马主教应是教会的领袖,应有无上的权力。他从《圣经》中找到了根据。《圣经》中说,基督把教义传给他的十二个门徒,其中之一圣彼得就是罗马教会的创始人。基督还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他,因此,圣彼得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既然圣彼得是十二门徒的领袖,那么罗马主教就应是教会的领袖。

另一方面,客观形势也造成了罗马主教的首领地位。自从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以后,帝国西部的教会就以罗马主教为中心了。就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际,为了防御“蛮族”的入侵,保卫罗马城,罗马主教在混乱中挺身而出,代表皇帝发号施令,代施一切行政权力。

到了格利高里一世(590—604)任罗马主教的时代,他领导了抵御伦巴德人进攻的战争,并使伦巴德人皈依了天主教。格利高里还派遣了四十名修道僧组成布道团,渡海到不列颠岛向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特人传教。一时罗马主教成了抗御外敌和传播天主教的首领。于是所有教区都承认罗马主教的绝对权力,承认他是唯一的教皇。这称号一直流传至今,罗马主教就是教皇,也称作罗马教皇。

菩萨

“菩萨”这一名称出自印度梵文Bodhisattva,音译是“菩堤萨埵”,略称“菩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还有译为开士、圣士、超士、无双、法臣、大圣、大士的。所以一般人常称菩萨为“大士”。“菩萨”在佛教中是仅次于佛一等的。据说释迦牟尼未成佛时,就曾以菩萨为称号。

据佛经说,菩萨可穿出家僧衣,也可作为在家的装束。可是佛教传来中国后,穿僧衣的菩萨甚少。菩萨的形象与装束,唐代开始基本定型。大体是面作女相。圆脸盘(宋代以后变长),长而弯的翠眉,凤目微张,樱桃小口。高髻或垂鬟髻,多出来的长发垂在肩上,戴宝冠。上身赤裸或斜披天衣(北宋后穿上带袖天衣,但仍常袒胸),有帔巾,肤色润泽、莹洁、白暂。戴项饰、璎珞、臂钏。腰束贴体羊肠锦裙或罗裙,两足半圆。

总之,繁丽的衣饰,是加上中国人想象的古代南亚次大陆贵族装饰,又夹杂唐代贵族妇女时装,是这两者奇异而又谐调的混合。健美的面庞和体态,则纯以唐代贵族妇女特别是家伎等女艺术家为模特儿。这就是中国化(汉化)了的菩萨。

十八罗汉

罗汉是佛教名词,是梵语Arhat(阿罗汉)的简称,指断绝了一切嗜欲,解脱了烦恼的僧人。佛教故事说,佛主释迦牟尼去世时,就对身边四个成就最高的弟子说:你们不必去“涅槃”(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了,就留在世间普度众生吧,这就是四大比丘、四大闻声,也就是通常说的四大罗汉。天地间如此辽阔,东西南北,一个罗汉掌握一方任务太重,应该充实力量,于是,东西南北各方由一个罗汉增加到四个罗汉,四四一十六,就出现了十六罗汉的说法。

由十六罗汉扩充十八罗汉,这是中国人的创造,增加的是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高僧庆友和我国的玄奘法师。在民间,十八罗汉的故事更是不断创造,成了神话中的角色。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与章嘉活佛认为庆友和玄奘不应身居十八罗汉之内,商定补上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十八罗汉就这样被钦定了。

五百罗汉

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武汉归元寺、苏州西园寺等处,都有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在广大民众中被视做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说起其由来,知道的人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