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青少年视力保护
47331500000005

第5章 人类的视力缺陷

人眼的构造如此复杂,因此人眼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会描述人眼中出现的最平常的疾病。并且力图将这些疾病点相互联系讲解,因为视力本来就是各项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眼睛中一种疾病往往会引发另外一种疾病,同时这种疾病也有可能是由于另外一种疾病引发的。

这里描述的视觉缺陷,就是深受戴眼镜苦恼的人群的主要问题。贝茨方法,就像在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关注的主要是视力的屈光不正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其他眼部缺陷的困扰不重要。因为视力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贝茨方法不但能改善你的视力问题,同时,对于改善整体视觉系统的健康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轻微的眼睛感染和其他类似眼睛局部痉挛或者轻微斜视等不正常视力现象都可以在你使用贝茨方法几周之后消失不见。贝茨方法对于治疗比较严重的疾病也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对于白内障患者来说,除了必要的积极治疗之外,贝茨方法也是缓解病情的一种方法。贝茨本人曾经说过,一些患严重眼疾的人,使用贝茨方法之后取得了出乎意料令人惊喜的效果。但是这个方法绝对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万能药,它不是治疗任何严重眼疾的神奇方法。那些蛮横的、肆无忌惮的对于贝茨方法无所不能实现的要求对贝茨方法本身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并不利于贝茨方法在医学界内被很好的研究。

如果你深受严重眼疾的困扰,那么请你除了依赖于你平常所接受的治疗方法之外,也来尝试一下贝茨方法。因为不管怎样,它对你没有任何的伤害,如果使用方法得当,就可以使你的视力得到很好的恢复。

视力屈光不正(视力折射错误)问题

视力屈光不正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眼睛角膜、晶状体感染或者是眼球本身形状的改变造成的,为了更进一步的详细讲解,我想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视力折射”。

折射就是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外一种介质时产生的光线偏斜。当把一根棍子伸进水中时,棍子会产生明显的弯曲,这就是因为空气和水的不同折射力量的作用形成的。当光线从空气中进入玻璃中也会产生类似的折射。

如果玻璃是曲面的,就像是晶状体一样,那么折射规律就会发生变化。光线进入玻璃之后,不再继续水平前行,而是相聚于一点:聚焦点。聚焦点就是捕捉脆弱影像的地方。

如果透镜是固定形状的,比方说,玻璃透镜,屏幕必须往后移去捕捉近处物体的影像,或者移动透镜本身也可以。这个聚焦原理在人造仪器,像光学显微镜或者简易望远镜中被广泛运用。

另一个改变焦点的方式就是改变透镜的形状。透镜越弯曲,就越具有折射力量,对近处物体影像的捕捉能力就越强。人眼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人眼中不但晶状体产生折射能力,角膜同样也能产生折射效果。角膜的交叉区域也能够弯曲。晶状体与角膜共同形成了眼睛的“透镜体系”。

眼球直径大约是2.5厘米(1英寸),聚焦要准确进行,那么透镜体系必须要毫无瑕疵,能够准确定位。如果视网膜距离透镜体系的距离过远,远处物体形成的聚焦光线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面,从而形成一个模糊的影像,相反地,如果视网膜距离透镜体系的距离过近(也就是说眼球前后间距过短),近处物体的聚焦光线,从理论上讲,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面,同样形成模糊的影像。

由上述两种情况引起的视力屈光不正问题(也就是视觉折射错误),就相对的被叫做近视和远视。

第三种视力缺陷被称为散光。散光是由于角膜或者晶状体形状有缺陷造成的。除非角膜是完美对称的,否则就会产生不同的折射,从不同位面产生的光线形成了不同的视觉焦点,由此只能形成一个物体的部分影像而不是全部影像。

近视、远视、散光被统称为视力屈光不正。他们都是由于眼球畸形而引起的。另外视力屈光不正还有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那就是花眼(也被称为老视眼)。它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失去其弹性,从而在调节过程中失去了改变晶状体形状的能力。大多数人在中年的时候产生花眼情况,到了55~60岁的时候就会完全花眼,因为这时晶状体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弹性。

任何一个患有屈光不正问题的人,都不大可能只出现这四种情况的单独一种。大多数近视者有可能有某种程度的散光,作为一个近视者或者远视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可能出现前期花眼的复杂情况。

飞蚊症

所谓的飞蚊症是指视野中常有类似蚊子和蝌蚪的斑点或小的漂浮物出现,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近视者和大部分中年人。在你阅读或者当你的眼睛直视明亮的表面:比如白色空白墙壁和天空时,飞蚊症就会不断地出现和消失。有时,他们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停留,另外有的时候,当你的眼睛在做搜索或者探寻的运动的时候,眼中悬浮的线状物也会随之运动,当眼睛运动停止之后,他们也会保留某种动势。

飞蚊症是由眼睛玻璃状液病变造成的。玻璃状液是充满玻璃体的流动液体,与眼球中的房水相似,只不过它比房水多了某种纤维成分。这种纤维使得玻璃状液形成类似果子冻的粘合性。在健康状态下,玻璃状液是固定的,但是在近视的状态下,就会变成流动性的。在这种情况下,纤维会凝固成为眼中线状物。

除了玻璃状液的恶化,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了飞蚊症的产生,但是玻璃状液的恶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视轴线调和作用的削弱

有缺陷的视力,不管这个缺陷是多么的微小,都会在外部肌肉的运动中产生恶化现象。其中的一个结果就是视轴线调和作用精确性的缺失。

视轴线精确性对于完美视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只眼睛功能缺陷,或者聚焦错误,那么大脑就会抑制从另外一只眼睛传来的正确信息,而只接收有助于加深这个错误影像的信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两只眼睛完美的瞄准同一聚焦点,他们相互补助,就会把更加详细与可信赖的视觉信号送达大脑。

左右眼所带来的两组不同的视觉信号是由深度知觉的不同造成的。双眼的视力范围是有限的,即使视力非常完美,最远也只能看到大约45米(50码)的真实立体知觉范围。在这个知觉范围之内,双眼的深度知觉信号几乎是相同的。当超出这个视力立体知觉范围之外,我们就会在我们以前形成的对刻度和角度的认识的基础上补充形成扩展的虚拟深度知觉。当外部肌肉功能削弱,真实深度知觉只能扩展有限的几米甚至更少,直至完全缺失。

控制视轴线对于视觉调节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两条视轴线的角度能够衡量眼睛到被观测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这也是眼睛再次聚焦信息的信息源。这个信息源不是唯一的,只有一只眼睛的人也能够实现视力调节,但是这样会阻碍眼睛快速的实现再次聚焦的功能。而且,相反的是,眼睛焦点的改变告知外部肌肉系统需要以什么样的角度去变化,错误的调节会导致错误的外部肌肉的运作,反之亦然。

视网膜中央凹功能缺失

外部肌肉功能的错误运用同时也会削弱眼部其他功能的作用。如果眼部搜索运动不完善,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发现视野中的事物,同时追踪功能变慢,因此不能追随快速移动的物体,更加糟糕的是,眼睛探寻功能也被削弱。

很难去描述一个视力不好的人,到底在他的生命中错失过了多少美丽的风景。人类视觉体系的潜能能够传达令人震惊的详细细节,而且良好视力所提供的影像质量也是十分良好的。但是这种良好的视力却被某些人(主要是年轻孩子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就是怀着这样毫无意识的心理,良好的视力功能就慢慢的丧失,这种丧失你甚至觉察不到。当佩戴了眼镜之后,视力被人工矫正,他们产生一个误解,认为这样视力就完全恢复了,确实戴着这副新的眼镜,能够看清医生的视力表,但是良好的视力不仅仅是能看清视力表那么简单。

在某个方面,眼睛功能的运作与照相机的功能比较接近。但是与普通照相机被动的接受镜头投掷到胶卷上的影像不同,人眼有自动探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体被连续不断的分解成为无数个影像片断,然后这些影像片断又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影像。我们只有利用视网膜中央凹功能才能精确的观察物体,利用中央小凹可以更加准确的观察物体,小凹被用来前后探寻影像,并将影像分解成为尽可能多的细节碎片。

通过观察印在报纸、书籍和杂志上的图片,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理论。如果仔细察看这些图片,你会发现,这些最终的图片都是由一些很小的网点组成的。网点越小,画面再现质量就越好。同样的道理,小凹的功能区域越小,它就能更加精确的进行探寻功能,也就具有更好的分解能力。探测功能是由外部肌肉和眼睛探寻功能实现的,就像我们在上文中提过的,眼睛探寻功能可以被认为是眼球的轻微地、连续地、高频率地颤动。

当眼睛外部肌肉体系功能恶化,这种眼球的颤动就会变缓,这种结果直接导致了“网点”变大,视网膜中央凹与小凹功能差异变小,最终差异消失。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中央凹与眼睛黄斑周围区域功能差异完全缺失。

畏光(昼盲)症

文明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人们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在商店、公司、工厂中工作的人们每天只有很少的时间会将自己完全置于阳光之中,让自己晒晒太阳。这样的结果也必然导致了认为墨镜很时髦这个很普遍的观点,这给予佩戴者一个强词夺理的借口,这就像是吸烟者的小道具一样。但是这个观念很不幸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他们都给自己的眼镜佩戴上了不同的色彩。

如果一个人离开一个明亮的地方(也就是说从阳光灿烂的室外进入室内),就会产生黑暗适应的现象,这个过程也就是视杆细胞功能增加,视锥细胞功能减弱的过程。尽管这个变化发生的时间很短暂,但是整个适应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同样地,从黑暗的地方进入明亮的地方就会发生相反地变化。

一个不需要佩戴墨镜的人如果经常佩戴墨镜,他视网膜内的视锥细胞就会发挥很小的功能。由于他长时间的习惯于灰暗的光线,因此如果将他暴露在阳光下,他的眼睛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产生疼痛感。

这种类型的视盲症状是由于对眼睛的不正常的使用导致的。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句名言:使用产生器官。再简单一点说就是,使用或者失去。在稍后的描述中,我们会看到,不但在黑暗适应过程中我们可以应用这个理论,我们在眼睛的其他功能中都可以应用到这个公理,包括在眼睛适应性调节过程中。

视觉皮层中的“噪音”

我们最后一个将会讨论的常见视觉缺陷不是存在于眼睛中,而是在大脑皮层中。

当你切掉对你眼睛的光线供应的时候,也就是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并且把你的手覆盖在眼睛上。一旦后续的影像逐渐变弱的时候,你只能看到无尽的绝对的黑暗。或许你也会看到,或者是灰色打着漩涡的微粒,或者是其他形状的物体,或者是花样、图形更加繁多的形状。有时候这些形象如此的鲜明,让你不得不怀疑是有什么物体投射到了你的眼皮上,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光线进入眼内,因为这些影像只可能是眼睛系统自动产生的。它被称为大脑视力皮层的冲突,类似于扩音器嘶嘶声的背景噪音。当你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噪音并没有消失,但是它使你看到的影像变成双重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皮层形成的冲突越严重,接收到视觉影像的质量就越粗糙。

贝茨博士十分强调眼睛“眼见黑暗”的能力,而且把它等同于完美的视力。无论你如何尽力去感知,无论你怎样在心中去记忆,当你闭眼所见的黑暗程度恒久不变且深黑无比之时,在贝茨看来,这就是你的视觉体系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完美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