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山泉,潮州境内的韩江、榕江、练江、凤江等等,只要未受污染,亦皆是水质纯美的江河。从前,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有时江水稍浑,亦不用加什么白石、伏龙肝或施于“拆洗”手段,只须投入一点明矾,搅动几下,静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
此外,遍布城乡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巳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在幽静的古城中,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有客登门,几句寒喧之后,马上开炉升火,再亲临进边,抖动长绳短绠,颤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温的井水来。望着水面摇漾不停的波光,听着那淅淅沥沥的滴水声响,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择茶
铁观音原产福建安溪,至今仍为工夫茶客所钟爱、在诲内外多次名茶评比中,铁观音经常名列前茅。铁观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期外观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一层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条索紧结如镙头,纳茶人罐十分方便,故成为工夫茶之佳选、但从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凤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铁观音的“霸主”地位已发生动摇。
凤凰水仙产于凤凰山区,该区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乌岽顶达1498米,是广东第一高峰。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层深厚,云雾多,日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风凰水仙叶型较大,叶面平展,前端多突尖,叶尖下垂似鸟嘴,故当地称为“鸟嘴茶”。清明前后到立夏开采者为春茶;夏茶在立夏之后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间采制;立冬至小雪间采到的称雪片。
近午来,凤凰水仙茶系品类日趋繁富。质量不断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凤凰单丛、白叶单丛、群体单丛、黄枝香、黄金桂、奇兰、蓬莱茗、八仙、浪菜面对茶叶店中繁多的品种,有时还真叫人感到无所适从。
喝茶讲究色、香、味,喝工夫茶还要讲究“喉底”,即啜茶后,齿颊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难以言状的“山韵”。山韵一般是只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随品种、产地而迥异的独特韵味,品味时须合口屏气并略作吞咽状,方能较明显地体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韵,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诱人的神妙境界。
选购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今惑于金玉其外的包装,迷信“分钱分货”的而专拣贵的买,把茶购回家冲泡后却连呼“上当”昔,颇不乏人。一般来说,选茶时一要观形:茶叶外形是否匀齐,条索是否紧实,颜色是否润泽;二是要掂重:以手权衡,厚重沉实者为佳,轻飘松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细嗅辨有无霉气、烟焦气、异杂气、好的茶叶,有一种纯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行家里手甚至能辨认具蕴含的花香弄。
烹法
烹茶之前,当先升火烹水。候沸期间,可将一应茶具取出陈列、就位。
水初沸,提铫倾水淋罐、淋杯使预热、洁净,铫复置炉上继续加热。倾出罐中沸水,开始纳茶,纳茶的工夫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茶汤的质量,斟茶时是否顺畅,汤量是否恰到好处等环节。每见有用冲罐泡茶者,才一、二冲,壶中茶叶即胀出壶面,顶起盖子;或斟茶入杯,杯中满布茶末;或壶嘴须插入一支牙签,不然茶汤便无法斟出这都是纳茶不得法的缘故。
纳茶之法,须从茶罐中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纳茶之量,应视不同品种而定、一般说,福建茶条索卷结如螺头,叶片间隙小,纳入罐量之六成即可:凤凰水仙系条索强直,叶片互相“架空”,茶可纳至与罐面持平。此外,还要参看茶叶中整茶与碎茶间的比例而作适当调整,碎叶越多,纳茶量越少;否则反之。总之,纳茶须具一定的技巧与经验,但只要细心体会,多实践几次,自能“神明变化”,应手得心。
候汤
古人品茶,首重煎水。水煎得过头或不及,古有常用“老”(或称“百寿汤”)、“嫩”(或称“婴儿沸”)二字加以形容。这种讲究,看似繁琐,实则有其道理。没烧开或初沸的“嫩”汤,泡不开茶固然不好,开过头的水,随着沸腾时间的延长,会不断排除溶解于水中的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此即陆羽所说的“水气全消”,亦会影像响茶味。特别是不少河水、外水中含有一些亚硝酸盐,煮的时间太长,随着蒸发的加剧,其含量相对增加;同时,水中的部分硝酸盐亦会因受热时间长而被还原为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有害的物质,对人体不利不同品种的茶叶,付水温有各行不相同的要求。高级绿茶多以嗽芽制成,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红茶、花茶及中低档绿茶则要求刚100℃沸水。乌龙、普洱和沱茶,每次用量多,茶叶又较粗老,更要求用沸滚的水冲泡。按传统,工夫茶炉与茶几间须隔七步:
其一:榄核炭再好,燃烧时亦多少有些许气味,拉开距离,可避烟火气;
其二:砂铫置火炉上,扇火时难免有些火星洒落铫嘴,所以老练的茶客在冲水入罐前总要倾去一点“水头”,用以清除不易觉察的灰垢。扇火催沸时火苗四窜,而罐嘴中空,无水可传热,其热度远在百度以上,如不稍事冷却。倾出“水头”时,刚接触到罐嘴的水柱会溅出滚烫的水珠,弄不好会伤人;
其二:刚到三沸的水经短暂的停留,正好回到不嫩不老的三沸状态。冲点、刮沫、淋罐、烫杯取滚汤,揭罐盖,沿壶口内缘冲入沸水,叫做冲点。冲点时水柱切忌从壶心直冲而入,那样会“冲破茶胆”,破坏纳茶进细心经营的茶层结构,无法形成完美的“茶山”。冲点要一气呵成,不要迫促、断续,即不要冲出宋人所说的“断脉汤”。冲点时砂铫与冲罐的距离要略大,叫“高冲”,使热力直透罐底,茶沫上扬。
刮沫:冲点必使满罐而忌溢出,这时茶叶的白色泡沫浮出壶面,即用拇、食两指捏住壶盖,沿壶口水平方向轻轻一刮,沫即坠入茶垫中,旋将壶盖定。
淋罐: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以清洁沾附壶面的茶沫。壶外追热。内外夹政,以保旺壶中有足够的温度。冬日烹茶,这一环节尤重要。
烫杯:淋罐后,将铫中余汤淋杯。砂跳添水后放回炉上烧第二铫水。再回到茶几前“滚杯”:用食、中、拇三指捏住茶杯的杯口和底沿,使杯子侧立浸入另一个装满热汤的茶杯中,轻巧快速地转动,务使面面俱到,里外均匀地受洗受热——每个茶杯都要如此处理,这是二次“焙盏”,因为只有“烧(热)盅烫罐”即杯罐皆热,方能起香。用盖瓯瀹茶时,上述程序大体相同。但盖瓯不宜淋罐,所以刮沫以后。一般是迅速将瓯中茶汤倾入茶洗,再次冲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起“洗茶”及预热作用;追热,以弥补不能淋罐的缺陷。
洒茶与品茶
冲点后,经淋罐、烫杯、倾水,正是洒茶的适当时刻。从冲到洒的过程,俗称为“翕”。翕要恰到好处,太快则香味不出,太迟则茶色太浓,茶味苦涩。洒茶时冲罐要靠近茶杯,叫“低斟”,以免激起泡沫、发出滴沥声响,且可防止茶汤依次轮转洒入茶杯,须反复二、三次,叫“关公巡城”,使各杯汤色均匀;茶汤洒毕,罐中尚有余沥,须尽数滴出并依次滴入各杯中,叫“韩信点兵”。余沥不滤出,长时间浸在罐中,味转苦涩,会影响下一轮冲泡质量;余沥又是茶汤中最醇厚的部分,所以要均匀分配,以免各杯昧有参差。
洒茶既毕,即可延客品茶。品饮时杯沿接唇,杯面迎鼻,边嗅边饮。饮毕,三嗅杯底。斯时也,“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