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家庭收藏指南(时尚生活指南)
47336300000021

第21章 古陶罐的魅力(12)

玩赏雨花石必须了解雨花石的品位,对何者为佳要心中有数。行家认为,狭义的雨花石,主要是指雨花玛瑙,质坚如玉,细润透剔,一般多呈卵石状,以扁薄端圆为佳;有天然成趣者,亦不能排斥其赏玩价值。雨花石的色纹几乎是无色不备,即使一种颜色也有层次不同的变化,行家则以越鲜艳丰富、越纯净者为越佳,尤以绿、蓝、黑色为上品。雨花石的纹理主要由点与线构成,特征较明显的有同心圆状、缠纹状、水波状、丘壑状、烟雨状、星斗状、荇藻状、气泡状、叶脉状等,特别是圈眼往往有飞来神笔之功,故有“圈眼出巧石”之说。“纹要成物,色要结合”,纹与色结合得愈巧妙愈佳。雨花石的呈象美极为丰富。举凡山川人物、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无所不有,其中又以风景、花卉、动物、人物较为典型。象形石、风景石为一般玩赏者所搜玩,象形要生动有神韵,风景须有层次感和意境美。

观赏雨花石要将其放入盛上清水的白瓷盆中。水可折射光线,以清水供石,水充石表,可掩饰石表缺陷,更可“以显其脉”,充分显露雨花石的色纹之美。

天然石画大理石

大理石,花纹美观绮丽,能幻出世间无穷景物,令人不可思议,它既可用于建筑,又是天然的观赏品,历来为国人所受。

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是由较纯的石灰岩重结晶变质而成,碳酸钙含量通常在95%以上,本色呈白色,由于其中富含有色矿云蒸霞蔚大理石物质,在各种合力作用下呈纹层、条带、团块排列,往往构成变幻莫测的图像。因产于云南大理点苍山,故名大理石或点苍石。

早在唐代,大理石观赏价值已为人所知。史称,唐相李德裕素爱醒酒石,曾作诗赞日:“蕴玉抱清晖,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并将其刻于石表。据考证,这“醒酒石”就是他在大理收集的大理石。明清两代,大理石的赏玩价值真正被发掘出来。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见到该石之美纹后,大为赞叹:“造物之愈出愈奇,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清代学者阮元总制滇黔时,专程到点苍山观看大理石,称其为“天然石画”,非笔墨所能造成,且极力揄扬,各加品题,著为《石画记》等。林则徐看到大理石,也发出“欲尽废宋元之画”的感慨。

大理石本色有白、清初紫檀大理石插屏

成交价10.35万元灰、杂色三种,以洁白如雪为上;花纹则有黑(水墨花)、绿(春花)、褐黄(秋花)、灰、红诸色,水墨花最佳,春花次之,常见为秋花石。色以鲜润生动、浓淡相宜为上。最具观赏价值的是其变化无穷的纹理,举凡花草禽兽之类均有,自然山水是最为常见的景纹,具有“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胜景名山,风云变幻,非亲历其境者不能领略。这种“天然艺术”为画师与摄影所不能及。偶一观之,亦令人生发无限美感、无穷雅趣。行家自然是将这种浓缩天籁意象者视为上品。

大理石通常被切磨成石屏以供清赏,或为插屏,或为挂屏,或用于镶嵌桌椅几案等硬木家具,也可制成各种器玩工艺品和建筑材料。品玩者常按石面之景象予以品名,题于石上。作为观赏和收藏的大理石石屏,一般以质地细腻、色泽鲜明、纹理成景、形体平整、年代久远为佳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旧石屏的纹理是用生漆或铜缘敷色而成,也有刻以“阮元”之类名家假款者,玩家需仔细分辨,谨防上当。

玲珑多姿太湖石

太湖石是一种被溶蚀后的石灰岩,以长江三角洲太湖附近的岩石为最佳,故名太湖石。北京的房山和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出产。南方的太湖石呈灰白或铁灰色,多孔而含有砾石。北方的太太湖石“玉玲珑”

王如朝收藏湖石灰中泛黑,孔少而大。太湖石形态突兀,玲珑多姿,可叠筑假山,用于观赏。无数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目睹其独特的风采,莫不拍案叫绝。

搜玩太湖石在唐代已蔚然成风,历代文人曾留下了许多题咏诗文,可谓奇石中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一种。白居易在《太湖石记》里说,唐相牛僧孺最喜爱的奇石便是太湖石,园墅中罗列了大量太湖石峰,“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牛把太湖石按其大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每类分别品评为上、中、下三等,刻于石表。宋徽宗赵佶在汴京建艮岳,其石头多是由太湖附近运去的太湖石,其中最大一块太湖石高四丈,徽宗极爱,加封“盘固侯”。

太湖石以“瘦、漏、透、皱”为上品。其中尤以生于水中、久经波涛冲刷而多成空洞呈千奇百态者,最受欢迎。瘦是指石峰壁立当空,孤崎无倚,形体瘦秀。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堪称其代表。漏是指石体有眼,四面玲珑,俗称“弹子窝”。石眼的多少往往是衡量其优劣的重要依据。石孔不但可以透风漏月,虚实兼备,使臃肿的石峰变得瘦秀起来,而且可以增加石体的立体纵深感,使其更加空灵奇幻。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堪称其代表。透是指石体单薄,坑洼较多,洞眼连贯通透。苏州清织造府原址(现苏州十中)的瑞云峰堪称其代表。皱是指石表富于凹凸褶皱纹理。常熟人民公园内的沁雪峰堪称其代表。

北方的太湖石产自土中,质地坚韧,沉实浑厚,表面也有涡、沟、洞,只是不如南方水中的太湖石那样玲珑剔空,但也不乏奇伟、秀丽的佳品。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前院的青芝岫,是北方太湖石的代表。该石重达数十吨,品貌雄伟,挺拔阔大,令观者每起肃穆崇敬之感。此石最先为明人米万钟从房山县寻得,准备运往他在海淀的居处,但因石头过大,运载困难,不得不半途而废。清代,该石被乾隆皇帝发现,随即命人千辛万苦运到颐和园内。乾隆赋诗对青芝岫大加赞颂,并刻诗于石上。现今北方园林的假山,大多数是用北方太湖石堆叠成的。天津海河公园的假山,中环线路边园林小品的观赏石,有的来自山东泰安地区,有的来自北京房山大灰厂一带,也有的来自天津的蓟县,无不给人以“秀而野”的印象。

太湖石不仅可置于园林,一些小型佳品也被爱石者陈之于室、供之于院。著名画家张大千曾在巴西建八德园,在美国建环筚庵,后在台湾建有摩耶精舍之庭园,里面均有怪石耸立。大一点的太湖石堆之于自家园林,小巧的置于书斋画室,点缀其间,表现主人的清淡高雅。画家刘旦宅的房内也陈列了不少太湖石佳品。书法家龚望的自家小院内矗立着一块高不过两米的太湖石,为居家增色不少。广州西苑的大厅、走廊中也陈设着一些小型太湖石峰石。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湖石这种著名的观赏石,将会进入更多的家庭和私人庭院。

灵壁秀美英石雅俏

青灰海澡雪山白灵璧石灵壁石产于安徽省灵壁县浮磐山,它是一种碳酸岩的变质岩,实际是一种大理石。石埋土中,赤泥渍染,刮净后方显本色。这种石头质地素雅,色泽美观,多呈中灰色,清润,指弹有共鸣声。石面有坳坎,石形多变化,但少有宛转回折洞眼,稍稍加工,可掇山石小品,或盆景置石。《博物论》说:“灵壁有玉石山,出石如菜玉色,磨之可为屏风、棋子、图书之类。”《格古要论》也说:“此石能收香,斋阁中有之,香云终日不散。假者多以太湖石染色,刀刮成屑。”由于灵壁石击之能发8音,其声清逸,如“青铜碧玉”,故早在战国时代就被作为贡品,用以制做乐器。明洪武年间,取其石作磐,赐于各府文庙。

灵壁石观赏性极强,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云林石谱》卷上说:“石底多有渍土,不能尽去者,度其顿放,即为向背。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峰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或多空塞,或质偏朴,或成云气、日月、佛像,或状四时之景。须籍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或一面,或三四面。若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有得四面者,多是石尖,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顷岁灵壁张氏兰皋,列巧石颇多,各高一二丈许,峰峦岩窦,嵌空具美,大抵亦三两面,背亦着土。又有一种石理嶙峻,若胡桃壳纹,其色稍黑,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尺余,或如拳大,坡拖拽脚,如大山势,鲜有高峰岩窦。又有一种产新坑黄泥沟,峰峦嵌空奇巧,亦须刮治,扣之稍稍有声,但石色青淡,稍燥软,易于人为,不若磬山青润而坚。此石宜避风日,若露外日久,即色转白,声亦随减,书所谓泗滨浮磬是也。”灵壁石之所以英石《峭壁悬崖》多姿多彩、质地坚脆,与该石的结构和形成有关。据地质学家分析,这种石头是在8亿年前生活在浅海中的低等植物群蓝绿藻死亡后,与海水中的碳酸盐物质一起沉积下来而形成的。那些碳酸盐沉淀的结晶为方解石,那些蓝绿藻就成了花纹美丽的灵壁石。

灵壁石之美,博得了诸多历史名人和藏石家的喜爱,历来为人所搜求。据传明朝时当地有两个人掘出两大块灵壁石,纹致色润,高近丈,厚数寸,可以当做屏风。老子山有位叫悟本的僧人,酷爱奇石,他听说后,立即找到物主将其买下,又请吴中著名石匠,根据石之长短,制成两个大磬,磬的拴绳处正好有天然生成的9个小洞,如同连环一般,玲珑宛转,击之冰然。悟本视同生命。后来悟本圆寂,其弟子也不便随意处理二石。后有高邮进士吴某经过老子山,忽见寺内奇石,视为罕见之宝,抚之良久而不忍离去,心中喜爱而不能强取。有位客人替吴某出主意,要他出资修庙。吴某照办,赠金300,悟本弟子十分感激,为表示谢意,便将这奇石送给了他。吴某将石送至高邮,筑小园置之。清初时,很多名人目睹此石,争先赋诗,以志其盛。

英石产于广东英德县。英德城临江海,石山回绕。此石多出自溪水中,有数种。一种色呈淡青灰,间有白色纹路。一种呈灰黑或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手指叩弹有共鸣声。还有一种呈白色,轮廓变化突兀,四面峰峦耸拔,面面有光,扣之有声。英石常作特置、散置或庭院、案头陈设,精巧多姿,别具一格。《格古要论》说:“此石如铜矿声,倒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平起峰二三寸,亦可作几案奇玩,黑润者可爱。”《清稗类钞》说:“石工入山,择其形势适用者,凿之以归。大者充园囿中假山之用。其小者或剖而分之,或粘而合之,作几上假山及案头砚山之类,均以皱瘦透秀四者备具为良。”

英石在宋代已有人收藏。据《云林石谱》载,当年苏轼收藏一绿色一白色两峰石,认为是仇池石,实为英石。有一位叫王廓夫的人曾藏有数枚英石。高尺余,大小不一,各有可观,其色也不只白绿二色,尚有多种。岭南园林也常有用英石缀山的,如广州西关逢源大街8号“风云际会”假山即用英石所造。清人笔记中记有德清徐某曾在岭南见有三件英石佳品:一件是商人吴某家的几上之石,高一尺五六,长三尺多,千峰万嶂,长亘连绵,其下坡陀,若临水际,宛然衡岳排空,湘江九曲环回于下,右首边际石壁镌八分书“南岳真形”4字,并钤朱文印章一枚。一件为两淮运使赵之璧所藏之石峰,是其祖勇略将军良栋遗留下来的,石高三尺多,上大下小,根底处形成三足,以紫檀为座,绝似奇峰插天,却一点没有造作的痕迹,石之中部刻着“一柱擎天”4字篆书。还有一件是梧州太守永常所藏之砚山,长有五寸,高仅二寸,但峰峦挺拔,岩洞幽深,玲珑剔透,且无反正面之分,至为奇观。徐某所见三石,都是英石中的珍品,曲尽皱瘦透秀之妙,今藏英石者依此三石比较,自知所藏当属何品。

寿山石玩趣

“爱他冰雪聪明极,何止灵犀一点通。”清代文人黄任曾在他的诗作中如此称颂寿山石之美。

寿山石因产于福建省福州郊区的寿山而得名,属于叶腊石的一种。寿山石色彩斑烂,很早以前已被人们用作装饰品,并施以雕工。最早的寿山石雕多限于印章或刻在砚台上做为装饰用的花虫鸟兽。后来,随着雕工的精进,较为简炼的雕刻技法逐渐发展为精细的薄意、浮雕、高浮雕、镂空雕、透花雕和圆雕,雕刻题材逐渐发展到各种人物、山水、鸟兽、花卉、瓜果、器皿等,成为深受国内外人士钟爱的玩物和观赏品。今天,如若能在书房、客厅陈列几种精美的寿山石雕,或平日自我把玩观赏,或时而邀约三五好友,边品茶边论石、赏石,既充实精神生活,又为居家增添雅趣。

清中期寿山石山子

价值7万元-10万元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分。论其质地,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较差。田坑中最名贵的是田黄冻石,相传此石经溪水雨迹长年流淌洗浸慢慢形成,其明显特征是细洁莹亮的石体内呈桔瓤丝或罗卜丝纹状,其中色黄者称为田黄,色白者称为田白(或白田),黄白间有者称为金银田。这一石种历来出产稀少,故深为藏家所宝爱。民国年间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近年来,其价更是成倍增长。水坑中以“水晶冻”、“鱼脑冻”、“牛角冻”等品类为佳。山坑中以“都成坑”、“高山冻”等品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