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三]平和的心态很重要
热情和冷静都代表着一个极端,还不是最合适的收藏心态。最好的收藏心态是平和。收藏圈子里的很多人都比较急功近利,因为这种不好的心态而上当“吃药”的大有人在。经常有刚入行的人拿着自己的藏品在全国各地鉴定古玩时,作者总是被大批的热情收藏者所包围。说,这是某某国宝,或者是孤品、绝品,认为自己要发大财了。真正懂行的人一听,先不看货色,第一感觉就是这人上当了。为什么?因为这个人太急功近利了。真正的重器国宝数量非常稀少,所以才珍贵,平常人是见不至而且也是不懂得欣赏和识别的。谁要是说自己捡到国宝,八成是被人做局蒙了。如今,有不少商贩造假贩假,从中大把捞钱,就是看准了不少收藏者的这种心理。古玩行里,“捡漏”的机会永远属于眼力高的人,要不你捡到的东西也得被人捡了去。
收到一件不错的藏品,捡到“漏”了,不必喜不自胜,且去感谢和藏品的缘分;“打眼”了,厚厚的一叠钞票打了水漂,也不必痛彻心腑,就当是买了一段宝贵经历。
第三手不懂不能瞎掺和
搞收藏,知识储备是必需的,收藏者要打好基本功。不管收藏哪一项,不管大收藏还是小收藏,收藏者都要具备一定的收藏知识,对于相关藏品的制作工艺、手法,都要有一定的认识,不能看着好就拿。如果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懂,那你在收藏过程中将无从下手。了解了这些藏品,收藏者从理论到实践就会有—个印证。如果一个人搞收藏,先不去学习一些相关知识,硬想通过自己的琢磨就练出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好像低着头走路,没有方向感,也不知道该怎么走,一味乱转,最后可能还就撞在南墙上了。
[知识一]书本知识离不了
收藏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第一个是书本。“菜鸟”入行前或者入行之初,几乎没有实战经验,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多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一是挑好的专业书,也即业内比较公认的经典书。比如《石渠宝笈》、《遵生八笺》等,都值得打算从事收藏的人去阅卖和研究。其次是大家(或者鉴赏家,或者收藏家)的著述。这些前辈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两个角度教收藏者怎样搞收藏。但是,书本也要有针对性,尽可能专业化。比如,收藏古墨,就得看藏墨名家的著述;收藏竹木牙角,就肯定得看关于竹木牙角的专业书;收藏漆器的就一定得看《髹饰录》……专业书籍能够在总体上介绍相关的鉴别知识,指明收藏方向,具有纲领性的作用。
[知识二]在实战中进步
第二个是实战。收藏者要在实战中和藏品交流,和商家交流,和藏友交流,和前辈高手交流,从中不断地学习收藏知识。书本知识很重要,但是不能生搬硬套。收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收藏者必须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对理论常加琢磨,使之互为补充,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再把总结的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当中去。如果能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真东西,千万要把握住学习的大好机会,多上上手,动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对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量打量。如果有幸处在一个搞收藏的圈子里,身边有不少高人前辈,甚至还有文博专家,那就踏踏实实地做小学生,认认真真跟他们多学习。凡事多一双耳朵一双眼,合适的时候把嘴也加上,多问几句,古玩知识就会得到迅速充实,鉴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收藏市场行规不可不知
古玩行是继承传统行规较多的一个圈子,从事古玩收藏,必须要懂这行的规矩。古玩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经营理念,因而很多规矩也就显得比较特别。这些规矩有的反映了古玩行内的行业道德,有的是让初级收藏者长教训。“菜鸟”级别的收藏者要是想在这行里头混一混,就得对这些行规事先揣摩揣摩,不要等到真正吃亏的时候,只会张口叫屈,还不明所以。
这些行规很多,有些可能还具有地域色彩,我们不能一一详细道来,只能将比较普遍的行规粗略地介绍给收藏爱好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蹲在墙边的摊贩和看货的收藏者大都了解一定的收藏行规。
摆放杂乱的古玩地摊往往档住了部分道路。
行规一古玩行里不退货
2005年2月份以来,古玩行内吵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就是湖北某地的“百鹿尊”事件。事情据说是这样的,藏友刘某刚入行不久,就希望能从古玩市场中淘到儿件宝贝。一次,在异地的古玩市场里,他相中了一家古玩店内的一个瓷摆件“百鹿尊”。当时店主说这是别人寄售在店内的物品,要价三万多元,真要买的话需和货主商议。后来货主来了,称该器是乾隆年问的老货,价值很高。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最终以28880元成交。将宝贝抱回家后,刘某越看越觉得该器成色较新,后找高人鉴定,被认为是赝品,价值仅在2000元上下。刘某惊讶之余找到古玩店老板要求退货。老板认为,自己只是中间人,退货应找货主。结果刘先生一怒将店主告上了法庭,要求其双倍赔偿。该案立即在当地的古玩行内引起轰动。结果是,当地这个第一起文物赝品案以不了了之收场。其实,这个结果在行内人看来毫无悬念。
随着仿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在“难得买货不受骗”的古玩行里,是靠眼力吃饭的,吃货还是不吃,决定权在于收藏者自己。古玩没有一个标准的鉴定规则,想买就得靠自己的眼力和分析能力看货,自己走眼了,不能赖卖家胡说,得认栽,准让你当时觉得物有所值呢。再者说,古玩基本没有价格行情标准,在交易过程中双方都是经过各个方面的综合较量之后自愿成交的。
由此,这个案例引出了古玩行的一大行规——不退货。这行就是靠眼力吃饭的,如果说“吃药”了要退货,那“捡漏”了会不会再把赚到的返还给卖家呢?答案是肯定不会。所以说,这个行规也不是那么霸道,还是有合理性的。当然,有时候也不是就没有变通。比方说,买卖双方互相很熟,东西谁也拿不准,在约定的前提下,是可以商量换货的,但换货的价值不能低于原金额。但收藏者都不愿意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换货的结果多是越换越差。如果关系比较好,买方实在想退,可以,但得打折有些地方的规矩是,货款最多退还八成左右,剩下的钱算是交学费了;有的地方,买家甚至得出约三分之一的货款作“学费”。但也有双方互不相让,争执起来的,这时总会有内行人出面说合,出个主意让双方点头就算摆平。在能够解决争端的情况下,双方一般不会太过张扬,毕竟谁要是老买或老卖假货,就会被内行看不起。
对于手中的藏品,有些古玩商经常自己都说不清楚,所以经常有商家卖漏了后悔不迭的事情发生。买错了不退货,同样,卖错了也不退货。反正是个漏儿,看是准捡了。如果卖错了也要闹起来,卖家也得交点“学费”才能放得平。有时候,卖家吃了哑巴亏,下不来台,就会借着别人的话,来个就坡下驴,模模糊糊地支应两声就算了结了。由此,很多古玩市场还进而默认了一个规则,就是三不包:不包退、不包换、不包赔。
行规二古玩行里没骗子
说了前面这些,准备入行的收藏爱好者可能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不是明摆着鼓励行骗吗?尔虞我诈的,是不是过于黑暗了点儿?这是两码事。在古玩行里,没有诈骗一说。
棕竹旋纹嵌玉鱼戏诗盒
清中期高7厘米径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在古玩行内,买货的是行家,不是行家不会轻易出手;卖货的也是行家,不懂行他也没法卖。有人说,在古玩行内混的都是人精。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凡是买卖古董的必定是行家,行家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眼力。但是,对于古玩的真假、优劣又各持己见,很多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况且有些东西连古玩商自己也研究不透(这一点已经提到不少次了,事实确实如此,这不是帮古玩商说话)。所以古玩交易实际上是买卖双方的全方位较量,有时古玩商卖漏了,有时收藏者买错了,只能各自总结经验教训,它与欺诈行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为什么原先古玩行一般人都不敢涉足,就因为这一行难在对古玩的真假辨别上,这是外行人无法理解的古玩业特色。说白了,古玩行就是真假不保,全看个人道行深不深,买卖双方虽然都会骗对方,玩手段,但却都不是骗子。
另外,由于没有骗子,所以古玩行里也没有假货。这里说的是古玩意义上的假货。古玩行里,即使是赝品也不能说假,而要说不真。所以,行内的古玩就有两种,真或不真。到底是真,还是不真,全在于收藏者的眼力。由此也可以推出,古玩市场不打假是行规。
自古以来,古玩市场就是真假并存的。在古玩行里,偶尔买到赝品还不算什么丑事,这也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所在。
行规三交易之中规矩多
前面说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大行规,在交易的时候,收藏者还得注意小的临战规朱克柔缂丝牡丹南宋高23.1厘米宽25.8厘米辽宁博物馆藏则,比如有托儿就不买货。有过古玩市场交易经验的人都知道,但凡是个摊位,经常有托儿。举例说,一个买家在某个古玩商店或者地摊看中了一样东西,就开始和店家谈价钱。这时,身边经常多了些掺和的人。如果你给出的价格是300元,其他的人给出的价格可能就是400元、600元,甚至更高,抻着你,一副非买不可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人一多,你肯定觉得这真是个好东西,一时心慌,不得不花出高出最初开价很多的价钱买下来。其实,明跟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店主请了托儿。如果自己真想买,就要抱着东西不放,让他们随便叫价,叫也是白叫,总不能从自己手中硬抢;如果自己也拿不准,还在犹豫中,一看这阵势,赶紧放下东西转身就走。这时,店家一看不妙,会赶紧把你拉住,会说其他人都不成,就卖你了。这时,主动权就掌握在买者的手里了。[规矩一]交易要保密前面说得热热闹闹的,目的不是介绍交易的技巧,而是想告诉收藏者,古玩交易也有规矩。传统的古玩交易,过程相对隐蔽,最忌讳别人围观,所以每当有人在和店家谈生意时,旁边的人大都会知趣地暂时回避。凶为传统交易,甚至现在的有些古玩交易,比较内行一些的买家,无论价格高低、商品真伪,一般均会向其他人保密。但是,随着收藏群体的扩大,这个规矩已经基本失效了。如果你在购买古玩的过程中碰到有围观的人,自己需要小心一些,最好和卖家做相对隐蔽的交易,这也是行里的规矩。传统的古玩交易一般都不会实打实地说价钱,买卖双方都伸出一只袖子对接上,两只手在袖子里面砍价,外边的人谁也看不出来。如今会这招的人少了,也不常用了。收藏者如果不会这招,交易时也不要明价乱嚷,因为买真了可能有人抢,“打眼”了就会惹人笑话。[规矩二]不能抢买抢卖古玩交易还有一个规矩,就是不能抢着乾隆六十大寿时,地方上进贡了多方寿款印章,此为其中一部分印章的印款。买,抢着卖。在买家将货拿到手中与店家讨价还价时,要是后来者也想看想买,得按照顺序等候,不能抢,只有当前—个买家没谈成,把商品放下以后,后来者才可以再拿到手中观赏并与卖家交易。而前者这时反倒不能回头再掺和进来进行交易。这一条规矩在解放前曾被严格遵守,现在在不讲传统的店铺摊位那里也早已失效。一旦你看上了某件东西,旁边有人竞价抢买,最好自己先拿到手里不撒手,仔细端详端详。别人就是再想要,也要等你看完了,和老板谈崩了才行。因为前面一个规矩逐渐被人为地废弃了,所以后面的这个“新”规矩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规矩三]走路当心
逛古玩市场的时候,行家不仅看货时要稳拿轻放,走路时也都要小心翼翼,这是为了防止一不留神,把哪个摊上的东西碰出毛病来。古玩行做长久生意的,都主张诚信,不讲诚信,谁也混不长久。但现在就未必了。比如有些摊贩将东西摆满了一地,甚至挡住了一部分道路。这些货本来很一般,可要是被画珐琅开光提粱壶清乾隆高55.8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13.5厘米路人碰坏了就成了金贵的宝贝了,“破坏者”非得多赔进去不少银子不可。
[规矩四]不轻易问价
在市场上看东西,以看为主,不要轻易问价,如果真是看上了那时再问。随便问价显得收藏者比较轻浮,古玩商也不会给出真实的答复。如果古玩商盯上你了,他给出价后,只要你随便还—价,他马上就会将货甩给你。
此外,古玩行里不相信故事。造假卖假者为了卖出货物,就会编造心动的故事,“菜鸟”们要格外小心。
杂项的收藏策略
圈子里有个收藏爱好者,属于那种什么都想碰,什么都想收藏的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淘换,这位藏友的家里只要有可能放点儿东西的地方,都摆满了各种古玩,什么瓷器啊,竹木雕啊,旧画啊,甚至老式的物件,小到鞋拔子,大到车轮子都有。不少圈子里的朋友到他家之后,第一句话几乎都是:哎呀,怎么进了杂货铺子了。细看他的这些藏品,虽然满满一大屋子,却实在没几件像样的,更别说成系统了。他收藏了十儿年了,也没收藏出个道道来,还是见什么吃什么,什么也不精通。自己投入了大笔资金,却什么好的也吃不到,还经常“吃药”,藏品很不上档次,收藏认识也不上档次。这个就是无目的、无计划、乱收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