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三篇
47472800000008

第8章 用人篇(2)

德,是指人才表现出来的意志、兴趣、情感、性格和专注力等品德。优良的心理品德应表现为高度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高尚的情操。

识,指的是人才的见识,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见解,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识能力。具有见识能力的人能够入木三分地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能一针见血地抓住事物的发展关键环节;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各种环境和条件;能在关键时刻坚定果断地拍板;能冲破习俗观念的束缚,大胆地另辟蹊径。

才,是指一个人认识客观和改造客观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学,即学问、知识,包括直接知识、间接知识、理论知识、经验知识等。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组成的塔式结构;另一种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点和骨干,以其他与之相邻相近的知识作补充交织而成的网络式结构。

体,指身体素质。身体是事业之本,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才都是得助于健康的体魄。

人才的德、识、才、学、体,五位一体,密不可分,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其中,德居首位,是人才的灵魂,是其他四者之根本;识具有决定性作用;才是必备条件;学是智能方面的基础要素;体是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识别人才须兼而顾之,如果仅仅以貌取人,以外表的俊美与丑陋来识别人才,而放弃对人德、识、才、学、体的全面分析与观察,只能使领导者步入识才的误区。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中有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一个是圣母院撞钟人加西莫多,虽奇丑无比,却心地善良;另一个是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佛罗洛,虽相貌堂堂,内心却十分肮脏。这说明在识才时,千万不可被相貌所迷惑。

仅凭个人意志、个人印象来肯定或否定某个人,只能空怀爱才之心,不会得到真正的人才。

5别以个人好恶识人

对人的看法,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其好坏。因为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各有所异,不能只凭自己的爱好,以己之见来断定某人是否有用。有的领导往往以感情用事,看到某人的脾气和志趣与己相投,便不再注意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就把他当成了人才。这样,往往会出现只有情投意合才被重用,搞自己的“人才小圈子”,而埋没了很多为领导者所“不了解”的人才。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只凭个人的喜好作为识人标准,凭个人的印象和臆测选识人才,并自认为自己已“文有孙乾、糜竺之辈,武有关、张、赵之流”。殊不知,天下之广,人外有人。只凭个人感情来评判人,结果往往会走入迷津。他常叹自己思贤若渴,身边无人才,以至于第一次见到司马水镜时竟无端埋怨说,我刘备也经常只身探求深谷中的隐贤,却并没有遇到过什么真正的人才。司马水镜引用孔子的一段话,批驳了刘备的错误观点,说:“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怎么能说无人才呢?”继而又指出,荆襄一带就有奇才,你应该去访求,为三顾茅庐拉开了帷幕。所以,仅凭个人意志、个人印象来肯定或否定某个人,只能空怀爱才之心,不会得到真正的人才。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专门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怡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原来这位运粮官早先是粮库的混事儿,对政绩毫不在意,做事本来就松懈涣散,恰好粮草督办缺一名主管,暂时将他做了替补。没想到卢承庆本人恰是感情用事之人,办事、为官没有原则,二人可谓“志趣、性格相投”。于是,卢承庆大笔一挥,又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上。”卢公凭自己的观感和情绪,便将一名官员的鉴定评语从六等升为一等,实可谓随心所欲。这种融合个人爱憎好恶、感情用事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反映官员的真实政绩,也失去了公正衡量官员的客观标准,势必产生“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的弊端。这样,最容易出现吹牛拍马者围在领导者左右,专拣领导喜欢的事情、话语来迎合领导的趣味和喜好。久而久之,领导者就会凭自己的意志来识别人才,对对他有好感的人便委以重任;而对与领导保持距离、印象不深的人,即使真有实才,恐怕也不会委以重任。所以说,偏爱偏恶对人的识才与任用是片面的,对国家、对事业将会带来不良后果。

最典型的事例要算是秦始皇以自己的爱憎标准来判定“接班人”,致使江山断送的那段历史了。秦始皇偏爱幼子胡亥,偏恶长子扶苏,这与他重法轻儒有关。秦始皇非常信仰法家学说,他喜读韩非的《孤愤》,是因韩非的思想对他进行统一战争很有作用。韩非指出,国家强弱的关键在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由于秦始皇崇信法家思想,蔑视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更容不得其他思想的存在。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扶苏与之意见相左,他坚持儒家思想,建议以仁义治国,以德服天下。这引起秦始皇的不满,赶扶苏去做监军。因赵高学法,而赵高又是胡亥之师,所以,始皇宠信胡亥。不可否认,秦始皇以法治国对统一中国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但爱憎要实事求是,不能偏爱、偏恶。任何学说,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有其合理的部分,都必须随时代的变化、条件的更新而向前发展,或被其他学说所吸引,或兼容并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严刑峻法;加之,私欲膨胀,至胡亥更甚,民不聊生,暴秦终被推翻。正是秦始皇不讲德治,对长子的直谏,不采其合理之言,反而责为异端,对那些以法为名、实为害民的胡亥、赵高等爱之、用之,使其以谗言陷害扶苏得以夺权篡位,致使秦传至二世而亡。所以说,识人才,绝不能仅凭自己的爱憎,轻易断言。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有些企业管理者总是以感情上的偏好、偏恶来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喜欢的、志趣相投的,就备加称赞,即使本事平平,企业上的大事也要把其召来商议;不喜欢的,往往刁难、非议,即使有才干,也看不到,更谈不上重用,最终使有才干的人伤了心,离开企业而去。企业的凝聚力是靠人心换来的,人心散了,企业岂能有所发展。

事实上,以自己偏爱、偏恶的标准来识别人才时,这种管理者大多心态不正,最根本的在于其为人做事没有原则,以感情用事,随心所欲。这样的领导自觉不自觉地以志趣、爱好、脾气相投作为惟一的识才尺度,实际上,这是一种把个人感情置于企业利益甚至社会利益之上的错误做法。从近处来讲,许多与他志趣不投的有才之士,他视而不见,感情上有抵触情绪,其结果是企业的人才被流失。从长远看,以个人的好恶识别人才,没有客观标准,没有原则性,在管理上,就会随心所欲地处理问题,管理制度本身就会失去约束性和原则性,在领导者周围就会出现一群投其所好的无能之辈,左右企业,长此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所以,领导者识别人才时,必须把个人的感情置之度外,抛开自己的爱好与志趣,以整体利益为重,这才是治国安邦、勤家敬业之根本。

合理使用人才,就要善用人才的长处。俗话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用人就要用其长。能用其长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6知人才能识人,识人才能善用

孔子曾把人分为五个层次,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所谓庸人,指的是缺乏严肃慎重的人生信念,做事无规无矩,有头无尾,为人处世从不善始善终,见小利,忘大义,迷恋于声色犬马,是非界限不清,喜欢随波逐流,从来不能把持住自己,放任自流,为所欲为的人。所谓士人,指的是有信念,有原则,做事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事情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其称道之处,虽然在理论上不是水平很高,但做事实实在在,不刻意追求虚荣的人。所谓君子,指的是说话诚实守信,从不武断,办事通情达理,明智豁达,对人不存嫉恨,能够时常严格地要求和约束自己,把个人名利看得很淡的人。所谓贤人,指的是道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能够被天下奉为道德准则,其行为能够让天下人视为典范,好善乐施,普济天下,能使天下人富有的人。所谓圣人,指的是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来无踪,去无影,变幻莫测,通达无阻,对宇宙万物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看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超凡脱俗,有如神灵的人。

我们且不说孔子这种划分是否有道理,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是各不相同的。每人有每人的脾气秉性,每人有每人的处世能力,每人有每人适合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每人有每人的长处和短处。要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首先必须要做到知人、识人。将每一个人的特点熟记在心,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及能力,安排相应的事情。做不到知人、识人,就谈不上善用人才。这样不但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还容易造成人才的离心离德,更容易对事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合理使用人才,就要善用人才的长处。俗话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用人就要用其长。能用其长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另外,长处本身也具有多重性。有些看起来虽然是个长处,但对一些特定事物来讲,可能又变为短处。有些则看起来是个短处,但对一些特定事物来讲,又可能成为长处。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必须掌握科学地使用人才的方法。在扬其所长,抑其所短的同时,把握住长处与短处相互转化的时机,灵活地处理长处与短处之间的关系,科学地使用人才,防止误入机械地、死板地使用人才的死胡同。否则,盲目地使用人才,不管人才是否擅长,不管人才具备什么特点,乱点鸳鸯谱,势必把事情办糟。

合理使用人才,还要做到包容人才的短处。人才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认为是人才,就不应该有过错,那可是糊涂得够分数了。如果认为是人才有过错就不能用,那更是再糊涂不过了。我们常说的知人善用,知在什么地方?知其长处与短处,知其每个人的特点。善在什么地方?善在正确对待其过错,善在能够运用其长处。把握不住这一点,知人善用也就无从谈起。三国时期的张飞,是个人人都熟悉的一代名将。但其自身的短处却随处可见。其脾气暴躁,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士兵,恶待下属,有时甚至乱杀无辜,酗酒闹事,惹是生非,搞得人人不得安宁。但刘备能用其大节,抑其小节,最终谁也不能否认张飞是一代名将。当今社会,人才辈出,无论是多么精明强干的人才,都有其自身的弱点和错误,都有其自身的弱项。宽容人才一些非原则性错误,给他们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能收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

汉高祖刘邦在用人问题上,可谓是再精明不过了。当年他启用陈平时,就是用其所长,忘其所短。陈平是当时出了名的游手好闲之人,乡里四邻都不认为他是个好人,所以连老婆都找不到,在家里还干出了和嫂子通奸的勾当。当时正逢乱世,他先是投奔魏王。得不到重用后,又去投奔项羽。项羽对他也不信任,最后又投奔于刘邦。刘邦手下的大臣魏无知便向刘邦推荐陈平。刘邦经过一番考察后,认为陈平颇有心计,便委以重任,任命陈平为都尉兼参乘。刘邦手下的将军们见陈平初来乍到便委此重任,都以为颇有来历,不少人就去给陈平送礼行贿。陈平是来者不拒,照收不误。时间一长,惹起了众怒,大臣联合起来将陈平的劣迹一一奏明给刘邦。刘邦听后即把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问到:“陈平三易其主,不讲信义;在家与嫂子通奸,不讲道德;来此后又利用手中权利,收取贿赂,品行极为不端。你为什么把这种人推荐给我?”魏无知坦然地答道:“我推荐的是他的才能,大王责备的是他的道德与品行。现在楚汉相争,大王需要的是奇妙的计策。道德品行虽然很重要,但一个单纯只讲信义、只讲道德的人,能帮助你打败楚王吗?如果陈平没有才能,不能辅佐你夺取江山,那我甘愿受罚。”刘邦听后觉得颇有道理,但心里仍不踏实,就又找到陈平问道:“你三易其主,来我这里又借权收贿,是什么原因?”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同是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是不一样的。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所以我离开他去帮助霸王。但霸王又不信任我,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就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招致天下豪杰于麾下,所以不远千里而来。我只身来到这里,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人家的礼物,这样才能生活。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能用我,我收下的礼物原封不动地退回,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带着一把骨头回家去。”陈平一番话,使刘邦疑虑顿消,并提升陈平为护军中尉,监护所有的将军,同时给予了陈平极大的信任和权利。刘邦的善于用人,使陈平心悦诚服,发誓要死心塌地的效忠刘邦。在此后的楚汉战争中,陈平为刘邦“六出奇计,世莫能闻也”,其中有两次救了刘邦的命。此后不论刘邦处于何种艰难困境,陈平都坚定不移地跟随着刘邦,为刘邦后来的称王称帝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上述可以看出,陈平绝对不是一个完美之人,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是常人难以容忍的。可是如果当时刘邦不能容忍陈平的种种劣迹,刘邦不但不能成为楚汉战争的胜者,称王称帝于天下,反而早就命丧黄泉了。陈平也正是因为遇到了刘邦这样善于包容人才短处的明主,才使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得以青史留名。

连连追问,直到对方无言以对,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与人背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诚实;直来直去地提问,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

7百家九流话知人

知人难,但不是不能知。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向他隐晦含糊地突然提出某些问题,连连追问,直到对方无言以对,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与人背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诚实;直来直去地提问,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让人外出办理有关钱财的事,就能考验出是否廉洁;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的情操;要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勇气,可以把事情的艰难告诉他,看他有何反应;让一个人喝醉了酒,能看出人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