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论集
47528500000076

第76章 《读几本书》

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梁启超与胡适都先后为青年开过“国学书目”。当然也不能说毫无用处,但是,对一般并不想专攻此道的青年来说,就很容易引入歧途。因为这些书目,就是卷帙浩繁,名目繁多,往往须穷年累月甚至花毕生精力才能弄通。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青年接受新思想新文化,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鲁迅在1925年2月10日,对《京报副刊》的“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的答复中,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说对青年必读书,“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接着劝青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鲁迅说:“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华盖集·青年必读书》)20年代鲁迅对读书问题上所发表的意见,虽然不无偏激之处,但是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他指出了青年应该着重于“行”。

但是,鲁迅的思想决不固执一端,他提出问题,总是根据当时的环境的特点。《读几本书》这篇杂文,便是鲁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读书问题的见解。如果说,20年代的《青年必读书》一文是鲁迅反对将青年驱入研究室,埋进故纸堆中,丧失对时代的感应;那么,30年代的《读几本书》一文,则是为了冲破蒋介石政府的文禁,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抵制,反对愚民政策。

在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剥夺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先后颁布了“出版法”和“出版法施行细则”。1932年冬又公布了“宣传品审查标准”;1934年又公布了“图书杂志审查办法”,凡宣传共产主义者被认为“反动”;视马克思主义书籍如“洪水猛兽”。从1929年到1935年,在社会科学与文艺方面,被查禁的书刊就达千余种。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为了配合文化“围剿”,就提出“反对读任何一种书”的谬论。鲁迅为了戳穿这一阴谋,就提出了“读几本书”的主张。

本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例如既反对“害己”又“害人”的“读死书”,也反对貌似彻底、故作激烈的“反对读任何一种书”。

鲁迅指出:“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即使为了批判,也要有对立面。否则,徒然“空暴躁”“瞎牢骚”而已。在读书问题上,鲁迅这时已经把握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对立面斗争中才能发展这一真理。

本篇大致上可分三段。

第一段(即第一、二自然段)首先介绍了对立面:“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们的论据还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读别人的书,不过是让作者在自己头脑里跑马。

鲁迅对这种谬论并不立即驳斥,欲擒故纵地说:“这对于读死书的人们,确是一下当头棒,但为了与其探究,不如跳舞,或者空暴躁,瞎牢骚的天才起见,却也是一句值得绍介的金言。”这里提了三种人,但着力点在于后两种人,这“金言”的确可使他们受惠无穷,心安理得。“与其探究,不如跳舞”的洋场大少得到了鼓励;“空暴躁,瞎牢骚”的“天才”更可以放言无惮,信口开河了。

但是,且慢高兴,鲁迅接着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过要明白:死抱住这句金言的天才,他的脑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榻胡涂了。”拾叔本华的唾余为“金言”,欣欣然自以为得计,可是经不住鲁迅追踪一击,等于刨了他的祖坟,一拆穿,只留下空壳了。

第二段(即第三、四自然段)用当时文坛上的现象为实例,说明因为没有认真的介绍外国的理论和创作,于是只好大家以意为之,用依稀仿佛来互相标榜,使读者也受到蒙蔽欺骗。

第三段(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鲁迅首先指出读死书害人害己,因为食古不化,与现实生活脱节,甚至将自己埋葬在书堆里,老死窗下,成为“书橱”,显然害己。由于读死书,使主观与客观脱离,理论与实践分家,如果以此作阶级估量,指导工作,必然会陷入唯心论和机会主义的泥坑,结果是害人无穷。

但是因噎废食,不读书是不是就好呢?鲁迅说:“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为什么?因为要使自己有正确的世界观,要学习马列主义,就要读书。当时鲁迅曾一再提到要深通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大源泉,认为“读书界的趋向社会科学(即暗示指马列主义)是一个好的,正当的转机,不惟有益于别方面,即对于文艺,也可催促它向正确,前进的路。”(《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要获得知识,要将人类全部的知识都继承下来,更非读书不可。鲁迅不但自己博览群书,他也提倡养成“随便翻翻”的习惯。至于反面的书籍,鲁迅认为也可寓目。可以洞悉鬼蜮伎俩,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以便在斗争中发展真理。

当然,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禁下,鲁迅不可能说得直率明朗,他只能取喻于文艺,用保留的口吻说:“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这固然就其小者而言,但在这里也表现了鲁迅所掌握的辩证法。批评斗争,总是要抓对立面,否则,便是无的放矢了。

最后,鲁迅讽刺了一下当时的现状,指出“我所提议的是向着只在暴躁和牢骚的大人物,并非对正在赴难或‘卧薪尝胆’的英雄。因为有些人物,是即使不读书,也不过玩着,并不去赴难的。”照应前文,画出了一群在国难声中“文恬武嬉”的无耻之徒的形象,由此照见了当时反动派统治下的时代的眉目。

标题是《读几本书》,作为一种提倡,却不是凭空的提倡,而是有所针对,有感而发。

本篇用辩证法的观点,从矛盾的两个侧面加以论述。矛盾的两个侧面不是平列的,它们之间互相转化着,例如,当着胡适之流大叫“整理国故”“进研究室”,提倡读死书成为主要矛盾时,就必须全力加以反对;但是,当矛盾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即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来包括反对读马、列的书时,提倡“读几本书”就成为解决当时的主要矛盾的关键。在这里,鲁迅紧紧地掌握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辩证法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