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妇女在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由于本病的精神、情绪障碍更为突出,曾命名为“经前紧张症”、“经前期综合征”。近年认为本病症状波及范围广泛,除精神神经症状外还涉及几个互不相连的器官、系统,包括多种多样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症状,故总称为“经前期综合征(PMS)”。经前期综合征是困扰许多女性的主要疾病。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征,其典型症状包括乏力、紧张、易怒、抑郁、头痛、性欲改变、乳房疼痛、背痛、腹胀、手指及距小腿(踝)关节水肿等。在美国,30%~40%的女性患有经前期综合征,它的高发期在30~40岁。大多数女性的症状较轻,而大约10%的女性其症状相当严重,伴有抑郁、易怒及极度情绪不稳,又称为经前期焦虑症。
如果要给经前期综合征下一个较为严格的定义,可以这么说:经前期综合征(PMS)是指反复发生在经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涉及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证候群。但值得强调的是,90%有周期性月经的妇女有经前生理学改变,只有对日常生活的安宁有明显影响的才称为经前期综合征。估计有85%在育龄期会不时地发作,40%经常性发作。另有10%~15%患有严重的影响生活的经前期综合征。
有100~200多种症状与经前期综合征有关。但最主要的包括以下症状:痤疮、爱找茬、焦虑、背痛、水肿、乳房肿痛、嗜甜、爱哭、抑郁、懒惰、疲劳、头痛(包括偏头痛)、敌意、易怒、关节痛、记忆力差、情绪波动、烦渴、体重增加。其他一些比较少见但确实存在的经前期症状包括便秘、哮喘、迷失方向、腹泻、药物滥用、腿脚懒惰、对声音超敏感、自我伤害、颤抖、自杀的想法等等。有些研究者还发现,那些患有严重经前期综合征的患者在这一时期很有可能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药物和乙醇滥用、暴力犯罪等。
值得庆幸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有经前期综合征或同时发作上述所有的症状,但即使只有一种症状,每年反复发作,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经前期综合征会影响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家庭、朋友和内心的安宁。
有些患者会主诉全身有肿胀的感觉,但是经过医生检查,往往却是检查不出她们身上有什么体征。有人推测说,妇女来月经前,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过多,促使水盐潴留,才会引起上述症状。关于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其实是各说各的,医生通常都检查不出来,只能从患者主诉中了解她们的感觉。
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除了表现在体质上,也表现在精神和行为上。有的患者也主诉失眠、情绪紧张和感到焦虑。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妇女在月经前的1周里,比在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更有可能出现狂暴行为,甚至精神病剧烈发作或自杀。
经前期综合征发病原因虽然还不很明确,但通过近年的深入研究,其发病诱因可能产生于黄体的雌二醇、黄体酮及(或)它们的代谢产物。由于它们的周期性改变,通过神经递质的传递(它们包括内啡肽、5-羟色胺,甚至还有γ-氨基丁酸、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而影响脑内某些区域功能,形成精神神经内分泌障碍,产生众多、涉及多系统的症状。外周血内卵巢甾体激素水平在经前期综合征患者虽仍在正常范围,但它并不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水平,它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仍与健康妇女不同。预测神经递质学说,可能圆满解释经前期综合征多因素、异原性障碍这一特点。
经前期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存在多种复杂因素的相互影响。女性激素看来是经前期综合征的必然因素,但不是单纯足以引起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其易感因素可能与患者本身的神经过敏体质或存在其他生物学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B6缺乏等有关。易感患者,性激素与脑神经递质相互作用引起的脑5-羟色胺、阿片肽和单胺类等神经递质活性的改变也是引起经前期综合征情感症状和应激行为反应失常的原因。
由于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严重性不一,因此不可能用一种治疗方法解决所有症状。临床医师必须根据该征的病理生理和精神社会学特点,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大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