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不竭动力。正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这些年,不仅在国内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国学热,在国际上,国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曾经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在美国,道家思想很“火”,最有证明力的例子是,《纽约时报》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世界上销量最大的图书调查,结果《道德经》排在前两位,甚至连美国科学院一间办公室的墙壁上都写着“无为而治”四个大字。道家思想在美国受到尊崇,由此可见一斑。
国学的影响力如此之大,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学呢?国学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对此历来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国学”一词,本来指的是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并没有多长的历史,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也就是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方才盛起。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是一个泛称,包罗万象,应该说,凡是在中国本土发展起来,为中国所特有的学问,都叫做国学。中国的文化历史长达五千年,就算从春秋战国时期算起,也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历代所发生的所有学问都是国学的内容。现在许多人常常以偏赅全,认为国学就是经学,国学就是儒学,或者认为国学就是诗词歌赋、三国、水浒、西游,其实这些都只是国学的一个部分,并不能概括国学的全貌。
应该说,国学所包含的内容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汉朝的时候,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里把当时全国所有的图书分为六类:第一是六艺,第二是诸子,第三是诗赋,第四是兵书,第五是术数,第六是方技。六艺就是六经,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其中《易》为六艺之源,群经之首,研究六艺的学问叫做经学。这些就是当时国学的全部内容。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编排了一套洋洋大观的《四库全书》,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四部,这时国学的内容已经是蔚为大观、包罗万象了。
从汉代的《汉书·艺文志》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国学的内容真是包罗万象,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扩展,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广泛地吸收外来的文化资源,把印度的佛教和西方的西学也纳入到国学的范围中来。
国学的内容,用经史子集四部来概括,是一个既符合实际又反映全貌的最为完整的说法。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比如有人把中国的学问区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有人着眼于学术思潮的演变,按照朝代的更替,区分为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有人着眼于文学的体裁,区分为先秦诗骚、汉魏乐府、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有人根据汉唐以后的历史情况,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儒、佛、道三教的鼎立与合流。关于国学的各种分类方法,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沉淀,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古人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有言:“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可见,在以修身、齐家、治国为三大内容递进建构的中国文化系统中,个人的修养是基点,是核心。修身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知识、学问、技巧、方法是可以学到的,但一个人的胸怀、格局、境界、眼光是要靠修炼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做任何事都要先把思想放到合适的位置。
学习国学就是修身最好的办法。简单来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国学所包含的内涵博大精深,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原理以及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态度、处世的方法,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立足于这个社会之中。可以说,国学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精神支柱。
国学历经千年,博大精深,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掌握的。为了帮助想要了解和学习国学的朋友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于国学,对于传统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编写了这本书。这本书的编写宗旨就是“广博”,希望能够“集百家之所长”,尽可能地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能让大家对于国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修身养性,精进自我。
当然,由于国学涵盖范围太大,非一本书所能够囊括,在编写的过程中,限于篇幅,很多精彩的内容不得不忍痛割爱,这也是编者心中最大的遗憾。而且由于个人的学识、力量有限,其中的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也请各位读者斧正,以便共同进步。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