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47631300000016

第16章 莫做金钱的奴隶

美国有这样一条谚语:“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郾”直译过来就是:“金钱是个好仆人,但却是个坏主人。”意思是说,钱被人所用是件好事,但反过来,人若被钱支配就坏了。而元代作家郑廷玉的讽刺喜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就是通过一个贪婪、吝啬、损人利己的看钱奴形象,让人们在笑声中明白了这个道理。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宋代,曹州有个秀才叫周荣祖,祖上非常富裕。其爷爷周奉记信奉佛教,曾盖起一所佛院,每天看经念佛,祈保平安。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儿,已无心念佛,为了修理家宅,还把那所佛院毁了,取用砖瓦。结果,宅舍盖好了,父亲也病逝了。人们都说这是不信佛之过。

父亲死后,家产由周荣祖继承。周荣祖从小爱读诗书,满腹文章。朝廷即将开考,他决定携妻带子前去赴试。临行前,他将祖上传下来的金银装满一石槽,埋在了后院的墙下,一家三口便动身了。

当地有个穷汉叫贾仁,父母双亡,又没亲眷,白天帮人家挑土筑墙,晚上就睡在城南的破瓦窑里,人们都称他“穷贾儿”。这贾仁眼看着别人吃好用好,偏偏自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整日心中不平,怨天尤人。这天,他给人家打一堵墙,打到一半儿,觉得困乏,就顺便来到东岳神庙诉苦,向神灵乞求富贵。他向神灵保证:但凡得到一点儿富贵,他就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经不住他指天划地,赌咒发誓,神灵可怜他,便答应借给他20年福力。这福力从何处借来呢?原来,周荣祖的父亲曾拆毁佛院,为了惩罚周家,神灵决定将周家的财富借与贾仁20年,20年后,再交还周家。神灵说完,贾仁醒了,原来他在庙里做了一个梦。

梦醒之后,贾仁想起还有半堵墙没打完,又去接着干。没想到,他竟挖出来一石槽金银。从此,贾仁成了当地巨富的财主,开起了解典库、粉房、磨房、油房、酒房,生意越做越大,旱路有田,水路有船,人称“贾员外”。

这贾员外腰缠万贯,可就是不舍得花钱。他家解典库的管账先生陈德甫说他“一文钱也不使,半文钱也不用,别人的东西恨不得劈手夺将来,自己东西舍不得与人,若与人呵就心疼杀了”,所以又有人叫他“悭贾儿”。贾仁一心积财,媳妇儿娶进好几年了,就是不生孩子,这让他很着急。于是,他嘱咐陈德甫帮他留意买个孩子。

再说周荣祖,应试落第之后回到家中,发现埋在墙下的钱财被盗,全家一贫如洗,只好到洛阳去投奔亲戚。结果亲戚没有找到,无奈空手而归。时值严冬季节,连日的大雪,使得道路越发难走。周荣祖一家三口无家可归,流落到一家酒店里避雪。这酒店是贾员外开的,平日里由店小二照应。天寒地冷,周荣祖身无分文,好心的店小二给他们一人一杯酒暖和身子。看他们一家实在难以活命,店小二建议他们把儿子卖给别人养活。周荣祖夫妇无奈,只得同意了。

陈德甫从店小二那里得到了消息,便带着周荣祖一家去见贾仁。贾仁现在财大气粗,见到周荣祖一家,根本看不起他们。谈到买孩子的事情,贾仁提出要立文书为据。他说着,让陈德甫写下来:

立文书人周秀才。因为无钱使用,口食不敷,难以度日,情愿将自己亲儿×人,年×岁,卖与财主贾老员外为儿。当日三面言定,付价多少,立约之后,两家不许反悔。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恐后无凭,立此文书,永远为照。

陈德甫边听边记,最后问道:“这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那买孩子的钱是多少呢?”贾仁很不耐烦地说:“这个不用你管,我是个财主,我指甲里弹出来的他也吃不了!”周荣祖虽然心存疑虑,不过一想到他毕竟是个大财主,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就提笔签下了文书。

贾仁当爹心切,刚签了文书,就让孩子过去,命令孩子说姓“贾”,孩子不说,那贾仁和他老婆劈手就打。周荣祖夫妇痛在心里,却敢怒不敢言,他们想拿了钱赶紧离开。对贾仁来说,把自己的钱给别人,可是比挑他一根筋都难受,他咬了咬牙,忍痛给人家拿出一贯钞。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到七、八岁,就换了一贯钞,这让周荣祖夫妇心痛不已,后悔不迭。周荣祖的妻子感叹道:“可怎生与我一贯钞?便买个泥娃娃儿,也买不得!”陈德甫实在看不下去,在他的说情下,贾仁又添了一贯钞,并声明不会再加钱了。

陈德甫为贾仁管账,每个月也只能挣到一贯钱,可他不忍心就这样将周荣祖打发走,不得已,他从贾仁处预支了两个月的工钱,凑足了四贯,给了饥寒交迫、伤心后悔的周荣祖。周荣祖夫妇对陈德甫感激不尽,顶着风雪离开了贾家。

贾仁买了儿子,取名叫贾长寿。一晃20年过去了,贾仁的老婆已经死了。这一天,贾仁也染病在床,不能动弹。儿子贾长寿来到父亲床边,贾仁给儿子讲了自己得病的原因(小末扮贾长寿):

(贾仁云)我儿也,你不知我这病是一口气上得的。我那一日想烧鸭儿吃,我走到街上,那一个店里正烧鸭子,油渌渌的,我推买那鸭子,着实的抓了一把,恰好五个指头抓的全全的。我来到家,我说盛饭来我吃,一碗饭我咂一个指头,四碗饭咂了四个指头。我一会瞌睡上来,就在这板凳上,不想睡着了,被个狗餂了我这一个指头。我着了一口气,就成了这病。罢罢罢,我往常间一文不使,半文不用,我今病重,左右是个死人了,我可也破一破悭,使些钱。我儿,我想豆腐吃哩!(小末云)可买几百钱?(贾仁云)买一个钱的豆腐。(小末云)一个钱只买得半块豆腐,把与哪个吃?兴儿,你买一贯钞罢!(兴儿云)他则有五文钱的豆腐,记下账,明日讨还罢。(贾仁云)我儿,你则依着我。(小末云)便依着父亲,只买十个钱的来。(贾仁云)我儿,恰才见你把十个钱都与那卖豆腐的了。(小末云)他还欠着我五文哩,改日再讨。(贾仁云)寄着五文,你可问他姓什么?左邻是谁?右邻是谁?(小末云)父亲,你要问他邻舍怎的?(贾仁云)他假是搬的走了,我这五个钱问谁讨?(小末云)直是这等。父亲,你孩儿趁父亲在日,画一轴喜神,着子孙后代供养着。(贾仁云)我儿也,画喜神特不要画前面,则画背身儿。(小末云)父亲,你说的差了,画前面才是,可怎么画背身的?(贾仁云)你哪里知道,画匠开光明,又要喜钱!(小末云)父亲,你也忒算计了!(贾仁云)我儿,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多分是死的人了。我儿,你可怎么发送我?(小末云)若父亲有些好歹呵,您孩儿买一个好杉木棺材与父亲。(贾仁云)我的儿,不要买,杉木价高。我左右是死的人,晓得什么杉木柳木?我后门头不有那一个喂马槽?尽好发送了。(小末云)那喂马槽短,你偌大一个身子,装不下。(贾仁云)哦,槽可短,要我这身子短,可也容易。拿斧子来把我这身子拦腰剁做两段,折叠着,可不装下也!我儿也,我嘱咐你,那时节不要咱家的斧子,借别人家的斧子剁。(小末云)父亲,俺家里有斧子,可怎么问人家借?(贾仁云)你哪里知道,我的骨头硬,若使我家斧子剁卷了刃,又得花几文钱钢。

贾仁在临死之前还忘不了损人利己,真是既可笑又可悲。为了父亲,贾长寿决定到东岳庙里烧香。临行前,贾仁嘱咐儿子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儿,这一樁事要紧,我死之后,休忘记讨还那五文钱的豆腐!

就这样,一个腰缠万贯的大财主,一辈子连块豆腐都不舍得吃,烧鸭就更不舍得买,一心只想占别人便宜,最后跟狗生了一场大气,临终惦记着那五文钱撒手人寰。

贾长寿跟贾仁不一样,这是个散漫用钱的主儿。他开了库,取出金、银各十锭,钱钞一千贯,带着童仆兴儿来到东岳庙。这一天是三月二十七,第二日便是东岳大帝诞辰,有许多人赶来进香。贾长寿想在廊下寻个干净地方安歇,可先有一对老叫化子在那里了。长寿命兴儿把他们打走,双方发生了争执。他不知道,这对老叫化不是别人,正是周荣祖夫妇,是他的亲生父母。20年不见,他们彼此不认得了。

20年来,周荣祖夫妇流落四方,可心里总挂着孩子,所以特来烧香保佑孩子无病无灾,一家早日团圆。没想到,竟遇到个富家子弟,挨了打,受了气。烧完香,周荣祖的妻子犯了心疼病,老两口来到一家药铺讨药。

说来也巧,药铺老板正是陈德甫,两位老人彼此相认,悲喜交集。在陈德甫的安排下,周荣祖父子见面。周荣祖一看,原来打他的那个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不禁怒从中来,要告长寿忤逆。贾长寿一时慌了,忙取出一匣子金银,想买个息事宁人。周荣祖打开匣子,只见每锭银子上都写着“周奉记”三个字,这正是他爷爷的名字呀!这时,他恍然大悟,原来贾仁不过是替他看守了20年钱财罢了。

《看钱奴买冤家债主》这个剧本,明显含有贫富天定、因果报应的思想,这属于作者的历史局限问题,我们在此不作讨论。单就贾仁这个守财奴形象的塑造而言,此剧可谓入木三分,不仅不比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逊色,而且堪与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莫里哀的话剧《悭吝人》中的阿巴公相媲美。更重要的是,这个剧本在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可以引发我们对金钱的思考。

人活于世,确实离不开钱。没有钱,就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就会挨饿受冻。但是,拥有大量金钱并不是一个人幸福的标志。贾仁倒是有万贯家财,可他只知一味占有,却不懂如何使用。他这一辈子得到的只是一堆冷冰冰的银子,却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就像剧本的名字所言,他就是一个“看钱奴”,一个看守钱财的奴隶而已。

令人感慨的是,金钱的奴隶并非只存在于文学作品里,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为了得到更多的钱,有人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有人不惜牺牲与亲人的交流和沟通;有人甚至昧着良心,不择手段。他们以为,赚钱越多就会生活得越好。殊不知,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有这样一个故事,引人深思:

曾经有一个人很想得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当有人答应他可以实现他的愿望时,他是那样的开心。能满足他愿望的那个人告诉他:“清晨,你从这里出发,在天黑以前赶回来,在这期间,你所用竹竿圈到的土地,全部归你所有。”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在炎炎烈日下拼命地往前跑。太阳渐渐西下,晚霞的余晖把天空渲染得那样迷人。就在这时,他气喘吁吁地赶了回来,赶到了能实现他愿望的人身边。可是,当宣布这些土地将属于他时,他却精疲力竭地倒在了那片土地上。周围的人为他挖了一个坑,将他安葬了。从此,他静静地躺在了那三平方米大小的地方。

是啊,人活一世,我们带来了什么?需要多少?又能带走什么?

还有一个故事,同样给人启发。一个欧洲观光团来到一个叫亚米尼亚的原始部落,部落里有一位老者专做草编制品。草编非常精致,吸引了一位法国商人。他想,要是将这些草编运到法国,巴黎的女人肯定喜欢!想到这里,商人问这位老者:“这些草编多少钱一件?”

“10比索。”老人回答。

“天哪,这么便宜!”商人欣喜若狂,“假如我买10万件一模一样的草帽和10万个一模一样的草篮,那多少钱一件呢?”商人想把价格再压低一点,这样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了。

“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得20比索一件!”老人不动声色地答道。

“什么?”商人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几乎大喊着问:“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老人生气地说,“做10万件一模一样的草帽和10万个一模一样的草篮,我就做不了其他任何事情,它会让我乏味死的!”

试想,如果我们处在老人的位置,是不是会为自己接到这样大的订单而满心欢喜呢?是不是即使忙得不亦乐乎、天昏地暗也在所不辞呢?但老人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的确,生命里不是只有赚钱这一件事,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如果让赚钱本身将生活填得满满当当,容不下其他,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不会感到快乐。真正具备生活智慧的人不应该是苦行僧,他们也会追逐财富,但是不会做金钱的奴隶。

美国人对金钱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在他们看来,金钱的价值不在乎它的总数有多少,只有能花掉的那一部分,才是属于自己的,那无法花掉的部分全是别人的。不少文章都提到过,美国人奉行吃光、玩光、花光的“三光习俗”。他们把钱大多花在了旅游、迁徙、搬家等方面,这让他们更自由,更快乐,生活质量更高。这种生活逻辑的目的,就是不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当然,这种“三光习俗”也得益于美国社会良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无需后顾之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人奉行“三光习俗”,但在日常消费中,他们并不讲排场、摆阔气。大家喜欢买打折商品,甚至以买到便宜货为荣。更令我们吃惊的是,美国人在“三光习俗”的理念下,还能够乐于捐助行善。美国《商业周刊》刚刚评出2005年美国“50位最慷慨慈善家”排行,其中,“头号慈善家”是英特尔联合创始人高顿·摩尔与妻子贝蒂夫妇,他们在2001-2005年期间总共捐款或承诺捐款70郾46亿美元。同期,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夫妇捐款或承诺捐款54郾58亿美元。而美国银行家沃伦·巴菲特则在他的遗嘱中宣布,他会将总值约305亿美元的个人财产的99%,捐赠给慈善事业。在美国,富翁们的捐献确实创造了很多惊人的纪录,但据有关统计,每年天文数字般的捐献中,有70%来自普通人。而这些捐款,在文教卫生、消除贫困、预防犯罪、社区改造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见,金钱本身并没有罪过,关键是人如何对待。人如果做了金钱的奴隶,就会套上沉重的黄金枷锁,受尽其累,甚至还有可能被拖入物欲的深渊;相反,人如果成为金钱的主人,不但能够享受金钱带来的自由和快乐,还可以把它作为传递帮助和关爱的载体。所以,愚蠢的人把金钱顶在头上,将自己压得卑微;聪明的人把金钱踩在脚下,让自己更为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