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
重九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①,香噀西风雨②。纵玉勒③、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④?记醉踏南屏⑤,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⑥。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小蟾斜影转东篱⑦,夜冷残蛩语。早白发、缘愁万缕⑧。惊飙从卷乌纱去⑨。漫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⑩。
“注释”
① 荐:祭献。苏轼《书林逋诗后》诗:“一盏寒泉荐秋菊。”② 噀:喷。③ 纵:纵有;非放纵。玉勒:马衔头,指代马。④ 荒台:《南齐书》:“宋武帝为宋公,在彭城,九月九日登项羽戏马台,遂成故事。”⑤ 南屏:杭州山名。《一统志》:“在钱塘县西南三里,峰峦耸秀,环立若屏。”西湖十景有“南屏晚钟”。⑥ 蛮素:白居易善歌舞的姬妾侍女小蛮、樊素。参见苏轼《青玉案》“小蛮”注。⑦ 小蟾:指上弦弯月。⑧ 白发、缘愁: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⑨ “惊飙”句:用孟嘉重阳登龙山,风吹帽落事。参见刘克庄《贺新郎·九日》注。⑩ “漫细将”数句:旧俗谓重阳佩茱萸可去邪辟恶。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语译”
离别的思绪似轻烟飘忽不定。触动我的心事了,当夕阳的余晖隐没在被霜染红的树林间。将数枝菊花插在半壶清凉的秋水中,阵阵香气还带着西风雨喷洒出来。纵然有骏马能像轻疾的鸟儿一样飞越,景象如此凄凉,还有谁会登高来这荒台上吊古呢?记得当年醉游南屏山的情景,她手执彩扇清歌,那哀怨的歌喉与寒蝉的悲啼共鸣,而我却酣醉倦梦,几乎忘却了还有为我歌舞的姬人在旁。
对旧时曾历、今又到来的重阳节,我姑且举起酒杯,只是笺纸已蒙灰,笔杆被虫蛀,翻检昔日词稿,忽忽经岁,未能成篇,如今仍懒得将它续完。不觉已弦月斜照,移向东篱,长夜寒冷,秋虫低语。我头上早已是斑斑白发了,那只是因为愁绪太多的缘故。疾风来时,就由它将我的纱帽卷走罢!何必拿着茱萸花仔细看了又看,只要相约明年此日,我们在山峦苍翠的高处再见好了。
“赏析”
重阳佳节,登高望远,历来是羁旅游子宣泄离愁别恨的好题目。然而此时的吴文英已是白发苍颜的老人,无复少年纵酒欢歌的心力与豪情,又兼漂泊日久,沧桑饱阅,感情色彩逐渐由浓烈而归于平淡。所以对此佳节,但觉往事如烟,前尘若梦,抚今追昔,唯增孤寂悲凉而已。全篇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兴无端、惝恍凄迷的心绪。
首句四字,有景有情,先定下全篇感物伤情的基调。“关心事”三字,则进一步沟通情与景。数句中许多景物,一一都紧扣时令。“斜阳”“霜树”,同是“红”色,“隐”字便耐人寻味。室中供菊,用“荐”字,犹言青梅荐酒,其珍重之情在焉。花香喷溢,接“西风雨”三字以暗示菊,则插壶之黄花亦似尚生长于园圃之中,可想见其迎风冒雨之姿。然后写登高,叙来语言婉曲;词说,纵有轻骑疾如飞鸟,不惧山高路阻,无奈景物凄凉如此,游客之中又有谁有兴致会来此吊古呢?写出独自登台,四顾茫茫之感。回忆前时游南屏山,情况与此日完全不同,当时乘醉听歌,怡然倦梦,迷糊中,唯闻一曲与寒蝉相杂,渐渐连身边之侍姬也都忘却,而今回想起来,往事亦同幻梦矣。
吴文英好用替字,已见“西风雨”代菊,“玉勒”代马,“彩扇”代歌,“蛮素”代歌女侍妾,下文之“小蟾”代弦月,都是。如“彩扇咽寒蝉”句,将视觉印象重叠于听觉感应之上,实由人们常以“舞裙歌扇”对举演化而来;歌声引起与“寒蝉”共“咽”的联想,扇影又映照出赏曲词人酒酣神倦时的矇眬醉眼,而执扇之歌女,使下文之“不知蛮素”有所着落。用一个词生发出形、声、色多种喻指,将多重意象糅合在一起,是吴文英词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句近拗晦,或其短处,然从中也体现出词人敏异于常人的艺术直觉和精于研炼的语言技巧。在这一点上,他与李商隐颇为相似。《四库提要》评梦窗词云:“词家之有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也。”就是就二人同精于研炼词句这一点而言的。不过,吴梦窗无玉溪生的飘逸神韵,这也是毋庸讳言的。
换头数句,由虚而实,转折顿挫。自“小蟾”句以下,处处与上阕照应。时间,由黄昏而入深夜;同词,则“东篱”对应“南屏”,又借出处(“采菊东篱下”)暗点“黄花”,“残蛩”“呼应”“寒蝉”;句式,则“早白发”两句与“纵玉勒”两句同呈波折;布局,则上阕结以对往昔的追忆,下阕即转为对未来的希冀。字面上环环相应,丝丝入扣,而内涵却步步着实,层层拓进。自从南宋张炎讥评“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词源》)以来,不少人随声附和,殊不知吴文英的“七宝楼台”在“眩人眼目”的外表背后,实在有非常繁复谨密的关榫构合,不是轻易可拆成片断的。结尾两句化用杜诗,又入虚境,以转为收,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