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47645200000250

第250章 大有

潘希白

九日

戏马台前①,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②,十分卫郎清瘦③。红萸佩④,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攲侧⑤,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⑥,霜前雁后。

“注释”

① 戏马台:宋武帝重阳曾登,见吴文英《霜叶飞》“荒台”注。② 宋玉:作《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语,见柳永《戚氏》注。③ 卫郎:指晋人卫玠,见周邦彦《大酺》注。④ 红萸佩:重阳有佩茱萸的习俗。见吴文英《霜叶飞》注。⑤ 整帽檐:用晋孟嘉重阳登高,风吹帽落事。见刘克庄《贺新郎·九日》注。⑥ 莼鲈:用晋张翰见秋风起,思故乡莼菜羹鲈鱼脍而辞官事。见辛弃疾《水龙吟》注。

“语译”

宋武帝登临的戏马台前,陶渊明采菊的东篱之下,欲问一年之中今何时,又到九九重阳节了。恰好归来,见那南山还像从前一样苍翠。昨夜隔着帘幕窗欞倾听风雨之声,与今天登高临远所见的景象全然不同。我像宋玉那样充满悲秋情怀,又像多病的卫玠变得十分清瘦。

佩着红茱萸,对酒也枉然。微微的寒气已随捣衣的砧杵声袭来,暗地里欺我罗袖单薄。秋色已所余无几,早就是枯荷衰柳,一片萧瑟。我勉强地整一整被风吹落而戴歪了的帽子,也曾经无可奈何地望天涯搔着白头。我几次回忆起故乡秋日里的美味佳肴而思归,当那寒霜降落之前、大雁南飞之后。

“赏析”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诗词中吟咏这一佳节的作品不少。查礼评此词云:“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可以与稼轩比肩。”(《铜鼓书堂遗稿》)称此词的特点在长于用事,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发端在点出“重九”之前,先说重九的两大习俗:登高和采菊,然仅从两个地点来表示,这就依靠用典。故“戏马台”并非实指彭城其地;归来见南山不改旧时翠,这“归来”是承前而说的,即登高和采菊归来,非归故乡意,所以“南山”也不过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再用。接着补出登临时之秋高气爽,又偏不直接描述,而从回顾“昨夜听风雨”情景落笔,然后接以“都不似”三字已足,句意含蓄,善于措辞。片末两句,仍借典故转为抒情,悲秋、多病之意,藏而不露。

下片佩萸、饮酒,皆九日事,着一“空”字,见愁绪难遣,借此承上阕结意。“砧杵”,是说捣衣之声,其“微寒”已“暗欺罗袖”,却不知家人可遥寄我寒衣否,不觉已暗逗“天涯”之思。孟嘉落帽事,虽为写重九诗词所惯用,但本领之高低,也看能否用得灵活自然。这里,不用“风”“吹”“落”等字样,而只出“强整”二字,再加下句的“搔首”,用意自明(帽落始得搔首),且又从中带出归思无奈之意来;结用“莼鲈”典,避“秋风”之熟,而曰“霜前雁后”,以紧切时令,真可谓“搭凑得瑰玮有姿”。